因为老大是大家选的,所以他说了算还不爽什么?



老大说了算,这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本来就没有争议,如果老大说什么都不算,那还选一个老大出来干嘛?

诶,说的是新加坡近日来最热火的话题——保留制民选总统,全民还真的是不爽到一个极点,少见地在各大社论网站及社交媒体骂声一片,非常贯彻团结一致的精神。


政府是民选出来的国家老大

政府是经过白纸黑字,一人一票,堂堂正正,绝对民主地由全国有资格投票的选民选出来的国家老大。
那政府老大推行的政策,你们干嘛不爽呢,当年你投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会不爽呢?

其实啊,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
只要不太过分,不踩到民众的底线,基本上,新加坡国民还是很温和兼善解人意兼听懂说教的。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哦,水费一次过上调30%,物价年年上涨,公积金修改到一个退休了也可能拿不到现金的地步,地铁坏到一个宣布了供电轨全数更换完毕却仍须等两年才可提升可靠性的程度,等等等,民众骂归骂,不满归不满,还是承受了下来,日子照常过。

但这此的保留制民选总统,为何掀起的怨气竟然是史无前例地汹涌澎湃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政府老大这次玩过火,设立了不容置疑的游戏规则,却又自己打破规则,不仅不理民间反对声音,还要民众接受政府的一番美意。
哎哟,今时不同往日了咧,现在新媒体可以让民众随时随地说出心里话,足以形成一股舆论力量。


民选总统资格要求太高

那民众到底在不爽什么呢?

首先,民选总统的候选人资格,就已经问题多多。
根据条例,候选人须担任过国会议长、大法官、部长、常任秘书的公职,非公务员则须担任公司资金达5亿的实权总裁,这个公务员与非公务员的资格,已经设立在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天平上。

政府要求独立人士有掌管财务及决策的能力,所以将资格定在超高的5亿公司资金,但这一开始就把范围缩小到了几乎只有商人才有资格,而排除了其他领域专业人士问鼎总统的机会。
即使是大律师,也得有家公司资金5亿的律师行,大医生也得是资金5亿的医疗集团总裁,才符合资格,更遑论学校校长、大学教授、工程师、艺术家等等。
这样的总统候选人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与身份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甚至可说是歧视。

相反地,国会议长、大法官、部长、常任秘书的工作,与管理资金5亿的公司又有什么关联?
而且事实是,大家都知道,我国总统实权不大,虽说握有国家储备金的第二把钥匙,但能不能动用,还需要国会通过,那,又何必需要有掌管5亿资金公司的能力?


亲民谁说了算?

既然已经知道只是个国家精神象征,亲民及亲和力不是更重要吗?
而亲民与否,也不是政府老大你讲的,因为亲政府不代表就一定亲民啊,而既然是民选,就应该让选民自己投选自己觉得亲民的目标吧。
所以,政府设定的规则,很显然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速之客”,确保胜算最高的候选人,是亲政府老大的人。

说到这次的马来族保留制民选总统,政府老大又出招了,说是为了种族和谐,但最终连马来人也不爽,认为这不仅有违任人唯贤的国政,要保送马来族才能当上民选总统这样的状况,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又见阴谋论

最夸张的要属政府老大说了是五届没有特定族群出任民选总统,才保留给该族群,却从黄金辉前总统算起。
哎哟老大啊,是新加坡人都知道第一届民选总统是王鼎昌前总统啊,你硬要往前算,还搞了什么黄金辉是第一位“行使民选总统权”的总统来自圆其说。
难怪民间盛传的阴谋论是,老大怕被上次险败给陈庆炎的陈清木在这一届会当选,才硬硬搞了个指定马来族的条例,直接把陈清木踢出局。

那为什么政府老大这么害怕“外人”当总统呢?前车可鉴,前总统王鼎昌要求审查国家储备金的纠纷,让人感觉是踩到了老大的尾巴。

好啦,木已成舟,保留制民选总统尘埃落定,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反正新加坡真的就是多元种族国家,选一个马来族总统也没什么不可的。


问题来了两个

但是问题又来了,而且是两个。

第一、回到非公务员候选人资格,所谓的5亿公司资金,等同于全国只有0.2%的企业够格,而在这些企业里的总裁,有多少是马来族?
就算是马来族,这里面又有多少本业经商的马来族商人,要在职业晚年转当总统?
看来是寥寥无几了。

果不其然,到头来最有可能获得候选人资格的沙里和法立,公司资金也都没达5亿。
这结果表示什么呢?
政府老大为这届保留制民选总统设定的比天高标准,不仅是指定给马来族,而且还是指定给老大指定的那唯一一个马来人。

第二、说了给马来族,也推出了老大心属的人选,但背景资料一翻出来,原来哈莉玛的老爸是印度族,结果还引发何谓“马来族性”的问题。
这不是作茧自缚是什么?

好啦,最终是总统选举委员会只批准了一人申请,当然就是哈莉玛,然后在无对手的情况下,当上了民众没得选的民选总统。
不爽的人民当然要问啦:何不干脆指定总统就好了?搞这么多花样干嘛呢?

回到本文开头说的,新加坡是民主的,因为政府老大是全国人民选出来的,那大家还要抱怨什么呢?


骂归骂,有甜头票照投

回看新加坡过去大选,执政党总是很聪明地把人民不爽的政策如调高各类费用,在大选过后一两年内快快实行,然后利用余下的两三年让国人习惯及遗忘了才再次大选。
再在来届大选毫无例外地宣布发放全民红包,让国人吃着眼前的糖,忘了过去挨打的棒,又再把票投给他们。

有政治观察家认为,这次保留制民选总统,政府老大的小动作做得太多太明显了,很可能失去民心,包括那70%投选给老大的选民,也可能在来届大选跑票。
但也有人认为,大形势是不会变的,因为距离下届大选还远,到时也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件历史事件了。
要不要变,就看选民到底怎么想了。


本文刊于时事网站

因为反对没用,所以学生在体制下都变乖乖牌?



澳大利亚媒体大摆乌龙,涉及我国教育部长与高官,上演了一场无中生有的戏码。

早前一份名为《澳大利亚教师杂志》(Australian Teacher Magazine)的刊物,报道说我国教育部长(学校)黄志明于5月31日举办的“重新设计教育学国际论坛”上说:“崇尚‘服从’的工作已逐渐消失,但新加坡还在培养唯命是从的学生”,直指新加坡学生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优异,却实属“无谓的胜利”,而且是出于我国的“服从文化”。
该杂志之后于其网络版本修改了内容,指言论为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总司长王斯芸所说。

我国教育部事后于面簿上声明,部长黄志明并未参加论坛,王斯芸也不曾做出上述言论,并要求《澳大利亚教师杂志》撤下不实报道。
杂志之后依言删除新闻,并刊登了道歉启事。

事件看似落幕,但据悉坊间网上针对此事,做出了相信有关当局始料未及的反应:
一,以为我国终于出现了不再一昧发表官腔式官方言论,愿意正视我国教育弊病的部长,而鼓掌支持。
二,发现原来是假新闻,一切回归原点之后,感到失望惋惜。


学生的消极服从

当然《澳大利亚教师杂志》所发布的已确定为无中生有的新闻,但我们是不是也可想想,为什么他们会虚构出这样的言论?
所谓无风不起浪,其来有自,假象能够这么样地被制造出来,是否有可循的脉络,甚至这其实就是我国民间的声音,无意识地漂洋过海传到了异邦,被当地媒体截取来大做文章了?
有几个点是个人认为可以探讨一下的。

曾经教导过17、18岁的男女学生,这是个已经可以独立思考的年龄,也是普遍被认定的青春叛逆期,要说服不服从、听不听话,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应该极具代表性。
本人当时是菜鸟老师,也不是“明星老师”,所以从未被分配去教导成绩佳的班级。
对指导过的“成绩一般”的学生,印象是普遍机灵跳脱,不乏捣蛋鬼,对于听从指示和服从命令,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要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听命于人,我选择认为他们是阳奉阴违,甚至“聪明”地游刃于犯不犯规之间。

尤其在放下教师身段,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之后,更会有机会“聆听”到他们的心声。
到后来,我已经可以清楚地分辨,他们的不服从,往往是对体制的抗拒;服从,则是对老师的尊重,甚至很懂事地不让他们支持的老师难做,毕竟老师也只是奉命行事。

遇上不想说出心里话,却又不满现状的学生,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消极地服从。
怎么说呢?
就是表面上听从指示,照做,但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并非心甘情愿。
问他们为什么不提出“抗议”,或真诚反映,他们会很直接地反驳:“有用吗?你们会改吗?”

是的,当对立的两方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下,掌握体制的,总是一面倒胜利,试问被体制掌控的一方,还能以什么为依据,屡败屡战呢?
到最后就剩下“反正说什么都是你赢,那让你赢咯”的消极服从心态。


反对也没用

对应前文提到的假新闻中的“服从文化”,与其说我国教育培养出了唯命是从的学生,倒不如说是我国学生被潜移默化了“反对也没用”的态度,久而久之地,连反对的理由也懒得去想,说什么做什么就对了。

这种无形中的负面训练,其实在教学内容规范中,已可窥一二。
比如作文,长久以来教育部强烈地规定,不管题目是什么,所写都绝不能涉及超现实灵异,或者做梦。
只要作文内容最后呈现那两种状况,就无例外地判定为离题。

当然,我不反对求学的学生应打好命题式写作基础,但如果学生真的能够将梦境或灵异事件描述得活灵活现,又何尝不可给予相应的肯定?
或许,诸如此类的牵制,一开始已对学生们灌输了“你不听话,后果(不及格)自负”的思想,也可能间接地传达了“别挑战权威”的信息。

而为了考取好成绩,家长即使如我这般地对某些教学内容不以为然,也只能消极地屈服,并且告诫孩子必须遵守,继续地加强了学生不敢、不想,到最后懒得思考懒得反对,一切服从就好的心态。


消极服从可能是全民课题

“消极服从”若是我国教育可能面对的问题,其“渊源”或许与整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不无关系。
随便举些例子,就可以看到国人消极服从的情况:
· 公积金制度与其强制性健保系统;
· 未来人口“展望”数目;
· 与薪水增幅无法成正比的生活费;
· 公共服务如水电和公共交通私营化后以巨额盈利为先;
· 全球居冠的部长薪金;
· 生活必需品也无例外缴付消费税;
· 国人长时间工作失去生活意义等等。
这些措施和情况,长期以来都只能是民众的茶余饭后话题,无法成为“我讲出来,就会看到改变”的课题。
而近月来最为民众“津津乐道”的地铁无休止故障与延误话题,被部长谴责被夸大报道,也是国人消极服从最好的注解。

说回教育,澳大利亚的假新闻中提到,我国学生在PISA名列前茅,那倒是事实。
我不知道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服从度是不是成正比,或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但我确实记得,当年曾经观察过,成绩最佳的A班学生上课时,是绝对地安静听讲;我所教的学生上课时却敢于发言发问,灵动得多。
这,可不是一个人的主观观感,而是学生和老师同事,也都这么认为。
真的。


本文刊于时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