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综评”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综评”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喜剧之王单口季:星爷加持脱口秀,是助攻还是噱头?


中国脱口秀竞赛型综艺节目《喜剧之王单口季》日前杀青,收获满满,更多人从线上观赏到脱口秀表演,为单口喜剧未来灌注了强心针。

中国脱口秀深耕线下多年,各地都有喜剧俱乐部,定时或不定时在剧场举办脱口秀,不少经营多年的演员也有自己的专场。

第一个将这门表演项目推到线上的,是东方卫视于2012年播出的《今晚80后脱口秀》,但要说让脱口秀在线上大火起来,则或许该归功于笑果文化和企鹅影视联合制作、腾讯视频播出的《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


本文发表于8视界

黑白大厨:不单美食判高低,也靠运气和心机


Culinary Class Wars

韩国料理综艺节目《黑白大厨:料理阶级大战》,石破天惊般在Netflix上线首周即突破400万观看率,成为该台最受欢迎外语剧集类节目。

节目由80名民间厨师组成“黑汤匙”,对垒20名菁英主厨组成的“白汤匙”,进行连场残酷淘汰赛,最终唯一胜利者可独得3亿韩元奖金(约29万新币)。

节目组耗巨资打造华丽赛场,比赛每一关的舞台、设备、食材、器具等规格尽皆大气蓬勃、极尽奢华,务求视觉上先声夺人。

但最主要吸引人追看的是赛制,白汤匙和黑汤匙的对立概念,诚如节目名称所示,就是一场美食界的阶级斗争。


本文发表于8视界

魔鬼的计谋:谋略对决,智力激荡


The Devil's Plan

韩国心理战游戏综艺节目,12位参赛者被关在一个屋子内七天六夜,进行14场考验机智、脑力、策略的游戏,根据规则可获取或扣除不同数量的筹码,筹码一旦耗尽即遭淘汰,立马打包离开。

12名参赛者6男6女,都是制作组精挑细选的能力杰出者,包括70万订阅的科学Youtuber、大学学科测验前1%的演员、职业扑克玩家、数学系毕业的美国执业律师、演化心理学硕士的艺人、职业棋士、美国骨科医生、SEVENTEEN主唱等。


游戏分白天进行的主赛和夜晚的奖金赛,主赛是个人攻守赛,当然也可自行组队,只要不用暴力和盗窃,任何形式的策略都允许,包括游说、背叛。
筹码数量较少但未淘汰者还要“坐牢”,不得回返舒适的休息室,也不得参加奖金赛,还只能吃面包当晚餐。

奖金赛则是全员通力合作,与制作组定下的规则较量,只要全员过关,就能获得一笔奖金,可累积为最终决赛大奖。

也就是说,参赛者白天厮杀,晚上合作,非常考验他们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更要在不同赛制中不断调整心态,是节目好看的地方。


另一好看的是谋略,这场赛事很巧妙地让参赛者自动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由一位鼓吹全员救援,不让任何人淘汰的Youtuber领导;另一派则是认为既然参加了游戏,就应修行看个人,全力拼搏。

全员救援那一派获得多数人支持,因为很多人都尽可能不想被淘汰,难得有人愿意拉团互惠,何乐不为,但这种心态也造就了几个寄生虫参赛者,毫无建树,只依附在高手的庇护下苟活。


游戏才进入第三天,就出现峰回路转状况,不该被淘汰的人被淘汰了——这也在两派参赛者中引发想法上的冲击:把应该留下来让游戏更有趣的高手早早淘汰掉,是对的吗?
把庸庸碌碌的参赛者保护起来,正确吗?
全员救援派的领导人究竟是在救人,还是借此排除不利于己的高手?

游戏设计有简单有复杂,复杂的可能光是听懂规则已吓跑观众,但如果你是个中爱好者,就会觉得有意思。


参赛者之间的明争暗斗,流露的真情实感,也是节目好看的重要元素,不过最终并没有爆发任何参赛者失控暴走的场面,就不知制作组会不会失望。
但反过来预料不到的温馨,即有人被淘汰时大家会哭成一团,却成了节目泪点。
不过也有参赛者不以为然:不就你们把人家淘汰掉的吗,哭屁啊?

最后两名决赛者之中,有一位能打入决赛,被说是制作组造假保送之嫌,虽然他本来也很有实力。
总结:这是我难得看过好看的智斗游戏节目。


8/10

全明星辩论会:不专业辩论会能辩出什么火花?


网络崛起,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备受威胁,尤其网络节目可名正言顺避开主流媒体的严格审查制度,能玩的花样、能涉及的禁忌话题更多,也更能捕捉到时下观众尝新尝鲜的口味。

穷则变变则通,面临业绩利润收视率退降的危机,传统综艺不得不转型,开始制作“非一般”综艺节目,跳出歌唱舞蹈、谈话性和游戏类的模式框架。

传统综艺艺人为了盘中餐,也纷纷尝试另类演出,于是台湾就有要求艺人“改行”经营零售业的《来吧!营业中》;有让艺人展现运动技能的《全明星运动会》;还有《全明星观察中》之类以拍摄艺人“休闲生活”为主的实境节目。

月前刚播出的《全明星辩论会》,则再次开启艺人另一面,看他们是否辩才无碍。


本文发表于8网站

台湾综艺节目疫情后雪上加霜?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我多了很多一个人吃饭的时候。
在这个IT时代,边滑手机边吃饭的行为早已司空见惯,不过我并不很热衷于吃吃喝喝的时候盯着小小荧幕刷社媒看新闻资讯,那样感觉无法完全放松。

一次无意中用电脑开了一集《康熙来了》,而那一次的盒饭,在不知不觉中嗑完,我的台湾综艺节目下饭之路,亦由此展开,晃眼已数个寒暑。

疫情前后有差
台湾今年5月疫情大爆发,进入三级警戒,娱乐事业全面喊停,各大综艺节目无法录影,耗尽存档之后,只能放映重播或重新剪辑的旧单元,以填补空虚时段。
一些制作组将危机化转机,改为主持人和来宾各别使用视频做线上录影。


挨过了两个月另找下饭材料的日子,台湾疫情警戒终于降级,恢复录影,我的“粮食”也回来了。
可是味道,变淡了,兴致勃勃观看,意兴阑珊收场。

为了证明不是一时的观感,我接着看了一个月,才确定:台湾综艺节目(起码我看的那些)真的是危机四伏啊。
两个月没录影,怎会没借机会好好充电一番?
重出江湖之后,怎会反而无甚冲劲?

主题重复,节目重用
单元主题重复性过高是一大问题,来来去去换汤不换药,新鲜感已不只是不足而已,简直是到了贫乏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相同主题还能在别的节目也看到,譬如:


《小明星大跟班》做了“泳装互换”比基尼大放送主题;另一边厢《同学来了》就搞一出“泳装战袍大赛”对抗。
《小大》有“防疫期间工作改变”单元;《同学》就有类似的“疫情让工作两样情”主题。
今晚《综艺大热门》是“手滑刷,钱包哇”艺人乱买东西单元;隔没多久《同学》就来一个“你们的瞎买,是我心里宝”题材。

《同学》这边做“各国离奇神秘事件”,《小大》那边就做“各国迷信禁忌大公开”。
《小大》有“你够了解你爸爸吗”亲子主题,《同学》也有同样亲子的“儿子女儿我只爱那一个”。
今天看了《同学》“光鲜亮丽之下好辛酸”,诶怎么再看《小大》又是熟口熟面的“明星光鲜亮丽的背后”主题?

诸如上诉例子信手拈来多不胜数,几个同性质的谈话性节目,单元主题借来借去仿如鬼打墙,根本就只是换个场景、主持人和来宾罢了。
像《大热门》和《小大》又都是吴宗宪主持,更犹如在考验观众的记忆和耐性。


目前唯一独家的是《大热门》猜歌单元,但也已玩了26届,后期开始进入惯性驱动和无惊喜快转模式,本以为制作单位会因疫情而弃掉这单元,谁知还是继续出现。
当初此单元开始时确实佳评如潮,但时至今日我很怀疑是否还依然如故。

来宾很重要
另一个问题是来宾。
台湾综艺节目百花齐放,延伸出所谓的“综艺咖”,就是演戏唱歌以外,专职上综艺节目当来宾的艺人。

这批艺人以赚取通告费过活,但别小看这通告费,大牌或资深的综艺咖上一集节目可领的酬劳可能是几万台币(新币4位数),兼且有效果的艺人各个节目制作组都抢着要,所以即便这批综艺咖收入不固定,要养家活口还真不成问题。


问题是,通告咖人数再多也有限,而且并非每个艺人都有高CP值,为了达到最好的节目效果,又符合经济效应(也就是制作组的花费要在预算之内),受到青睐的,可能又是来去那几位。

为了尝鲜,不时也会看到不一样的来宾上节目,但可能一来少发言,二来即使有机会出口也不成章,讲得无趣最终难逃被剪,整集下来就当个活布景。
久而久之制作人还是趋向寻找有效果的通告咖。

但有效果的艺人看久也会腻,这绝对不是观众挑剔或难伺候的问题,就如吴宗宪所说:好吃抵不过新鲜。
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有一天觉得腻,何况是不同综艺节目却一直看到同样的来宾?


还有一种是效果做过头了变成烦,比如那位自以为美艳动人的蔷蔷,因为敢怒敢言,说话像开机关枪,效果十足,深受各节目制作钟爱。

疫情降级后恢复录影,《大热门》、《小大》、《同学》等都为了那连珠炮效果邀她来热场,但见识过的观众都晓得,此女无比自恋,只懂自夸美貌(其实真的还好),腹中根本没料,无论什么主题,讲来讲去都是炫耀财富地位或多么吃得开,但情报真假没人知,请问我为什么要花时间看她瞎掰乱盖?
像这类型的通告咖,也收不到画面好看的实质效益,制作组再继续找来上节目,就真别怪观众转台(以我为例,只要看到这女人出场我就快转)。

游戏性节目同样面临窘境
谈话性节目做不出新意,游戏性节目同样遇上瓶颈。
又是吴宗宪挂帅的《综艺玩很大》开播七年,已进入苟延残喘状态。


播了四年多的《综艺三国智》继续旧瓶装新酒,问题是新酒不好喝,已被列入我这忠实观众下一部弃坑的名单上了。

与《三国》同期出场的《饥饿游戏》大改版之后,加入两个女主持人,除了她们的粉丝叫好以外,并没有达到什么惊人实际效果,不过目前形势来看,《饥饿》似乎已是仅剩尚可一看的户外游戏节目。


胡瓜主持了10年的大型外景节目《综艺大集合》,较趋向于竞技类而非纯游戏类,但同样难逃周而复始的窘境,我也只跳着看过几集就放弃。
《综艺新时代》因渣男代表阿翔继续主持,相信掉了不少粉,其游戏和流程说实在也相当无趣,能活到今天已是奇迹。

反倒是如今少有存在的棚内游戏节目《天才冲冲冲》,还继续吸引我每周朝拜。
原因是《三冲》虽然做了15年,但游戏好玩又考智商考反应,观众还能在屏幕前参与,制作组又会不时添加新游戏,真正做到长做长有。


三《冲》前身是吴宗宪(又是他)主持的《天才Go Go Go》和《天才向前冲》(后期由扬帆主持),相同的制作班底将节目大改版后,后市继续看涨实在不容易,相比其他长寿节目显露疲态后尝试改版,却往往越改越糟,《三冲》可说是难得的异数。

另一棚内游戏节目《星光欢乐城》特色突出,除了博弈单元,就是靠美女颜值画面抢收视,游戏好不好玩倒是其次,只能说这种吹捧女神的手法,不难吸引到一票忠实的男性观众捧场。

长寿节目也收摊,其他节目高警戒
同样做了15年的深夜谈话性节目《国光帮帮忙》,是一个改版改不出春天来的例子。


从最初的孙鹏、屈中恒、庹宗康三个国光艺校老校友聊一些擦边球话题,之后不停改版,加入过一帮固定女来宾“可能性女孩”,换过助理主持群,甚至开国元老级的孙、屈两人离巢,最后再改版成《上课麦乱来》(据说是“参考”韩国综艺节目),依然无法力挽狂澜,终于在台湾疫情警戒尚未降级之前,宣布停播。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的《上课》版在YouTube频道留言区一片赞好,但显然这叫好改变不了不叫座的事实,更揭露了硬粉护航促成的粉饰太平假象,绝对起不到助攻作用,还不如老老实实听取真正肺腑民意,别再自欺欺人。


这个时代已被新媒体和YouTuber占据,就连电视艺人都纷纷开辟网络频道抢占新市场,传统媒体和制作群再不加油,又如何指望不被淘汰?
传统节目无论财力物力,其实都凌驾于各自为政、势孤力单的YouTuber之上,若是连创意都拱手让人,那似乎也不能再以非战之罪来当失败理由吧?

疫情对百业造成无远弗届的影响和打击,衷心希望我继续一个人吃饭的日子里,下饭的配料还能如以往一样可口。




前作:

饥饿游戏:改版加女主持会加分吗?


台湾外景游戏节目《饥饿游戏》,由曾经红极一时的台湾天团5566中三名成员孙协志、王仁甫、许孟哲主持,每集邀约不同来宾一起玩游戏闯关,最后优胜者可与制作人进行奖金挑战赛。

节目因全新饿肚子闯关赢小份美食充饥的机制,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斗智斗力游戏,以及主持人与来宾构成的综艺效果,备受好评。


至今四年半依旧不露疲态,不久前宣布迎来最大一次改版,以额外增加两名固定女主持人最吸睛。
节目为此制作了两集“女主持争霸战”,邀请网络票选最多的八名女艺人来竞争(Albee、蔡黄汝、峮峮、杨绣惠、Yuri、宝儿、宇珊、洪诗),最终由蔡黄汝和峮峮胜出。

来宾减少=减少新鲜感?
《饥饿游戏》除了“三帅”主持人,每集都会邀请七名男女艺人来参加,当然加了固定女主持人,视觉上肯定会焕然一新。
但除了蔡黄汝和峮峮两人的粉丝会非常开心每星期都见到她们之外,对没有特定喜好,单纯只为喜欢节目性质与内容的观众来说,会不会每集见到不同来宾,反而更有新鲜感(来宾有没有效果另当别论)?

《饥饿游戏》其中一个与其他外景游戏节目大相径庭的,就是它每一关都会重新分队(一般每集有四关),由此将每名参赛者的胜出几率和优劣势打散,制造更多不确定性,增加更多翻盘的可能性与趣味性。


不晓得这难得的机制是不是还会保留,但十个参赛者中既然有五个固定主持人,必定会出现五个主持人对垒五个来宾的boring情况,到时候反而会降低节目特色。

某些参赛者只是陪跑?
从两集的“女主持争霸战”看来,八位竞争者中,啦啦队出身的Yuri、女团出身的宝儿和洪诗这三人明显太“安静”,虽颜值有担当,战力也不错,就是看不到主持人应有的风采。

同样是女团出身的宇珊,反而最有综艺魂,正如孙协志给她的评语:“她本身就自带喜感”,可惜孙协志嘴上说一套,身体很诚实,在使用“赎命牌”时救回的却是Yuri。
如果败部复活的是宇珊,最终战况可能改写。

杨绣惠是台湾综艺圈沙场老将,上节目总是效果满满,如果她当选,就会是助理女主持比男主持大超过十岁的少有状况,可惜在一种女竞争者中鹤立鸡群的她,似乎一开始就毫无悬念被认定陪跑。(她自己似乎也这么认为)


如果不执着于颜值和青春的肉体,杨绣惠当主持人可看性一定有,但对需要靠体力的外景游戏节目来说,年纪始终是致命伤。
就连58岁的吴宗宪也早早放弃在《综艺玩很大》亲身参战,转当随行吃喝玩乐的关主,更别说要求56岁的杨绣惠每一集都爬山涉水玩大猎杀,太伤了。

Albee是最大遗珠
最适合担任新主持人的应该是Albee范乙霏,她在棚内游戏节目《天才冲冲冲》助理主持多年,早已奠定智慧担当头衔,即使跟老将徐乃麟和曾国城过招也可占一半赢面,绝对是战将级艺人。

论综艺经验,除了杨绣惠之外也以她最资深,接话丢梗做效果皆可。
可惜争霸战中Albee得不到幸运女神眷顾,完全被时运给打败,似乎注定了不让她入主,实为可惜,也是《饥饿游戏》的损失。


其实以玩游戏决胜负来选拔也有bug,一来它可能无关战力,真的就单靠当天运气;二来是游戏节目真的需要很会玩游戏的主持人吗?要是每集都打趴来宾也不好看吧?
再说三帅自己也没有经常胜出,同样试过在一集中垫底,那胜出游戏何以会成为竞争规则之一?

人气女王峮峮
最终胜出的峮峮是台湾职棒啦啦队员,球场应援影片疯传到海外后,连日本《周刊YOUNG JUMP》也找她上封面,一次飞她去日本,一次是日本团队拉队到台湾拍摄。
她IG追踪人数达75万,是目前竞争激烈的台湾啦啦队的人气女王。

在争霸战的投票环节中,她一直遥遥领先,票数更双倍凌驾排第二的Albee,可见受欢迎程度。
峮峮最大优点是永远笑脸迎人、笑容可掬,身为啦啦队员,体力和拼搏精神都毋庸置疑,游戏战力也不错,可是她显然综艺和主持能力不足,口条也一般,要是没人抛球给她接,在一众口若悬河的主持人当中会一直被淹没。
虽然有机会磨练,但有些东西还是要靠点天赋,勤能补拙会不会发生在峮峮身上,就拭目以待吧。


拼命三娘豆花妹
另一位优胜者蔡黄汝,以“豆花妹”出道,近年专注戏剧与音乐,据她所说是第一次参与外景游戏节目(之前有在另一同性质节目《综艺三国智》露过脸,不过是为了打歌宣传去当特别来宾)。

玩起游戏像拼命三郎,认真程度爆表,这是她打动三帅的原因之一,不过那股“死都要赢”的心态作为参赛来宾是很好,当主持人的话要不要这么贯彻始终可能得拿捏一下。

蔡黄汝的言语效果几乎都浑然天成,看得出是个性使然,但这种发自内心的反应,将因日久浸淫而买少见少,往后还需借助经验来弥补。
目前来看,她是比峮峮更适合当《饥饿游戏》主持人。


台湾外景游戏节目不好做?
台湾外景游戏节目所剩无几,大概只余《综艺玩很大》、《饥饿游戏》、《综艺三国智》,之前开设的《极致对决谁梭了算》、《比赛开始》都只短短一两季就喊停,可见这形态的节目真不好做。

拿已开播七年的《综艺玩很大》来说,几年前已疲态尽露,游戏创新度创新低,只不断重复循环旧游戏,当初令人惊艳的“玩很大”精神也不复存在。
记得几次周年庆拉队到海外录制,或许是为了履行赞助条款,耗费大量篇幅拍摄当地美景,看艺人跟野生动物互动,不停地“哇好可爱哦”疲劳轰炸下,只想说,要看世界各地良辰美景我还不懂看Discovery吗,游戏节目就是要看你们玩游戏啊……于是即使是从第一集就开始看的铁粉如我,也心累弃坑。


《综艺三国智》与《饥饿游戏》同期开始,以大量固定主持人、玩游戏闯关成功就下班或拿钱、主持人抽到倒霉卡要当场cosplay为独特机制,加上主持群经常互亏打闹,搞笑为主、游戏为辅反而开创出节目特色。
简单来说,主持人和来宾虽重要,更具成败因素的还是内容与游戏机制的创意,只要有看过《饥饿游戏》,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