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影评 | i周刊”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影评 | i周刊”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逆时营救:中文科幻片靠国际奖项扬眉吐气?


获得国际电影奖项,意味中文科幻电影终能与好莱坞一较高低?

科幻类型片一向是中文电影人不太碰触的,说是死穴也不为过。
原因无他,好莱坞这方面作品的质感确实遥遥领先。
电影不是闭门造车,成品就是放映出来给大家看的,不可能不让人做比较,但一比之后就是高下立见,任你说什么经费、物流、人才等等受限,都无法令人信服。
比不上就是比不上,没啥好说。

中文科幻片《逆时营救》意外获得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电影”与“最佳女主角”奖,可说扬眉吐气了。
但带着雪亮眼睛进场的观众,感受却未必一定与评审一致。
故事说专门研究粒子技术,以达到时间逆转、传送生物回到过去的物理学小组,获得了首次实质成功。
女组员夏天的儿子却在此时遭绑架,绑匪要胁夏天偷出研究数据交换小孩。
夏天几经艰苦取得数据,谁知绑匪竟然撕票,夏天大受打击,决定将自己传送到一小时50分钟前的平行世界,救回儿子。

这样的剧情,对看惯好莱坞制作的观众来说,肯定耳熟能详,而且看头知尾。
新鲜感做不到也就算了,至少把故事说好说通吧,但无论情节、概念、画面等等,都有着大量不合理的bug
难道真的是看就好,不要去想?


杨幂因此片荣升国际影后,凭的是一人分饰三角——柔弱、理智、冷血的三个自己。
可惜表现只是中规中矩,很明显地在演戏,与小儿子的亲子互动也不觉温馨。
情节的bug一开始已难以令人信服她在两、三小时内,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性格转变;几个手持来福枪的雇佣兵,对付不了只拿一柄手枪且未经训练的她,更是做戏做到不行。
饰演绑匪的霍建华只是耍帅,其实他因何作恶的过去,可以早一点披露,花多一点篇幅塑造他的无奈和凄凉,等到一切完结了才交待,显得刻意和多余。

好不好看就不说了,记得用观看很多好莱坞大制作的那种心情去看。
反正不要为了成龙监制而看。
吴宇森监制的《天堂路》、陈可辛监制的《血滴子》、周星驰监制的《西游伏妖篇》,你看过了吗?
看过,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5/10


本文刊于i周刊


毒。诫:我看了反吸毒宣导片?


熟悉的江湖片演员阵容,泡制出的,未必是你所想看到的。

九龙城寨、毒品、谈判、街头血战,这样的成分,必然让你觉得是一部典型香港江湖片。
曾经,上世纪8090年代拍摄的黑帮题材电影,都不约而同美化了片中的江湖人物,一个个义薄云天、豪气干云,对自己的江湖路走得无怨无悔,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恨不得也当一回小马哥或陈浩南。
当然,那样的潜在鼓吹是可能造成社会问题的。
所以相比之下,近十多年来的同类电影已有着极大的区别——江湖大佬都不再是神,而下凡当人,还后悔所作所为兼改邪归正。

毒。诫》就是一个例子。
刘青云饰演的茅趸华,是1970年代的古惑仔团体慈云山十三太保之首,是真有其人,原名陈慎芝,后来改过自新,自己戒毒,也一直帮助他人戒毒,1987那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极具传奇性。

影片怀旧气息浓厚,可惜时空交替手法过于跳脱凌乱,减弱了一气呵成的美感。
对当年平民社会毒品交易状况有相当的描绘,但古惑仔行走江湖的画面却不多,更多的是茅趸华与其兄弟戒毒以后,如何重获新生。
影片励志理念显而易见,但处理太粗糙,反成了说教,而且到了近乎让人翻白眼的程度。


江湖片(如果本片还能归类为江湖片的话)少不了描述兄弟之间的肝胆相照,但茅趸华与古天乐饰演的黑帮毒贩哈雷之间的友情,却开展得莫名其妙。
诶,不是所有东西都用缘分两个字就解释得通的好吗。
另一兄弟猫仔患上肺癌的戏拖得太长,看到的就不是兄弟情谊了,而是煽情。

茅趸华与女友可柔的感情戏,则是全片让人觉得最矛盾之处。
整段爱情纠缠前前后后篇幅不小,氛围像都市爱情片,几乎都可以当作外传了,这样的存在对全片基调的统一性造成难以释怀的突兀感。
但饰演可柔的江一燕确实演得很好,没有她这段戏,还真无可避免地削弱了本片的可看性。(所以才说矛盾)

总之,若你带着看《英雄本色》、《古惑仔》、《黑社会》的心情看这部江湖爱情传记片,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不要先入为主。


5/10


本文刊于i周刊


喜欢 · 你:爱情电影的两个遗憾依然存在


身份、个性、习惯截然不同,还是能造就“喜欢你”的美好结果。
爱情,依旧毫无道理可言。

就算你不懂爱情,爱情片看多了,还是会学到,它,就是那么一回事,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更别想理出什么方程式,爱情这方面没有专家。
来了,就接受;没了,别怨尤。

男主角路晋是跨国商业大亨,挑剔刻薄,以自我为中心,尤其对食物特别讲究。
他到上海进行一家老酒店的收购,意外发现酒店餐馆厨师顾胜男,竟能做出让他叹为观止的美食。
更想不到的是,厨师是一个迷糊邋遢的年轻女汉子。
两人因为个性习惯人生观完全不同而彼此敌视,却因为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最后,问题只剩下一个:如果顾胜男不再做菜,两人的“孽缘”会不会延续下去?

本片是格局排场皆不大的爱情小品,胜在趣味温馨,看点几乎都在金城武与周冬雨的火花上。
永远的男神金城武演绎不近人情的富商,再怎么令人讨厌,也只会是“帅到分手”的男人。
就如友情客串的志玲姐姐对媒体说的:“大家现在都强调小鲜肉,但金城武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金城武在片中的角色有喜剧成分,其实他早年也演过不少同类角色,近期除了本片,还有《摆渡人》也是。
虽然帅哥搞笑制造反差效果非他起始,发扬光大的“功劳”却少不了他。


周冬雨让人想到吴倩莲,外型上其实与金城武不甚合,赢在真实大剌剌。
就是得用这点,来对比矜持得近乎做作的上流社会女性,才让富豪级男人垂青平民女子合理化。
与男神更登对的当然是林志玲,她的骤然出现确实让人惊艳。
作用?就是让你审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片名《喜欢你》真的太普通,可能会让一些观众错失观看的机会。
作为好看的爱情电影,本片依然留下两个常态性遗憾:
一,性格烂透的男主角如果不是高富帅,一般女子有可能这么轻易看上他吗?
二,现代灰姑娘童话要成立,处于两个世界的人要相爱,只能建立在,其中一方肯做出改变的前提上。没有例外。


6/10 


本文刊于i周刊

Moonlight:演员才是看点


月光男孩

奥斯卡光环的强度,电影人与观众都深受影响。
这一轮月光,娴静,却不掩其皎洁。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摆了个大乌龙,先错误宣布《La La Land》为最佳影片之后,再纠正为《Moonlight》,让大家对这匹击败大热门的“黑”马好奇不已。
全黑人演员演出的影片,乍看似乎挂着种族标签,但实际上并没有。
导演重笔描述的,是一个迈亚密男同性恋者寻求自我的成长旅程。

片子分别叙述主角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
童年的他瘦小、内向,常被同学欺负,被叫做“Little”。
他曾试着融入同龄男孩的玩乐,却格格不入,也因此发现了自己似乎与别不同。
Little生长于单亲家庭,母亲吸毒,情绪波动大,令他经常躲到一个视他如子的男人Juan家中。

讽刺的是,Juan其实是毒贩,是间接让Little母亲沉沦毒海,以致他享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罪魁祸首。
不过导演没有对这个矛盾深刻着墨,也没刻意让LittleJuan产生恨意。


中段原名“Chiron的男童长成少年,依然内向被欺负。
此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或许与性向有关。
童年时代唯一的朋友Kevin,让他初尝爱与性的滋味。
这一段性向大表白,处理太仓促,若只是单纯对原始欲望的体验还说得通,说两人产生情愫就不太容易让人信服。
之后爱人背叛令Chiron惊愕迷失,甚至一改本性,暴力回应霸凌者。
此时的他,对身为男人有了另一种理解。

后段Chiron成长为四肢发达的“Black”,还当上曾经深恶痛绝的毒贩。
这么大的转变,导演没说明缘由,也不打算把篇幅花费在这里,转而向对Black生命中影响最深的两个人的“追究”——母亲和Kevin
母亲痛陈过错,虽然救赎了Black的心灵,但又是处理得太突然,有缔造“大团圆结局”的滥调之嫌。
Kevin再次会面,算是本片最终高潮,过程却平淡、冗长。

本片对于主角自我的迷失、怀疑、否定、确认等种种经历,贴近普遍真实情况,也因此显得新鲜感和戏剧性不大。
导演重视人物刻画,全片充斥着演员表情的特写镜头。
无论是三个不同年龄层的Chiron,或是母亲、KevinJuan等配角,都不负所托漂亮演绎。
这,才是影片最大看点。


6/10


本文刊于i周刊

拆弹专家:都做足了,为何却还是不满足?


也就是敢死队。
这样的工作,究竟需要做怎样的思想准备,本片试图告诉你。

刘德华饰演卧底章在山,协助警方逮捕了一帮精于炸药爆破的犯罪团伙,却让首领逃走。
七年后,他位居爆炸品部门主管,当年的歹徒首领回归寻仇,设计一连串炸弹案件挑衅。
最后歹徒控制了红磡隧道内数百人质,扬言政府若不答应要求,即引爆1000公斤C4炸药,炸毁隧道。

本片耗资1.8亿港币,据说以一比一比例搭建了三分之二长的红磡隧道布景。
论认真度、逼真度、诚意等,都做足了,经特别处理的爆炸场面也真没什么好挑的了。
作为曾经连好莱坞也拜服的港产警匪片,视觉风格上、感官刺激上,也都不逊于当年同类片的全盛期。
但,为什么就是还有驱之不去的不满足感?

或许,一开始被片名误导,以为会看到很多拆弹专家实际进行拆解各式各样炸弹,而后让人拍案叫绝的情景。
但全片真正的拆解,似乎只出现了一幕——而且过程也没让人觉得很了不起。
其余的,反而是拆解不成功之下须做出的应对。


当然这是角度呈现问题,没有对错,减少了技术性叙述,却多了人情及人性刻画,可做为提升影片深度的方式。
可惜全片的中心大思想,还是跳不出观众早已滚瓜烂熟的“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己”的典型调调。
在天人交战时一直大声自我呵喝“我是警察”的画面,也因缺乏新鲜感而无法形成所期待的热血沸腾。

“拆弹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需要上天批准。我很感谢上天,让我一直做出对的选择。”
这样的宣言,从一个最高阶拆弹专家口中说出来,显得太宿命论,过于强调运气因素(虽然有时真的只能靠运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定胜天的正面思维。
当然,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不过光明和黑暗这两条冲突线的安排,少了漂亮的和谐。

刘德华近年常演警官,突破不大;反派姜武也无甚发挥;倒是女主角宋佳虽非既定印象的大美女,但气质与众不同,若遇上好机会有望走红。


5.5/10


本文刊于i周刊

Pop Aye:平淡又缺乏感动


大笨象

人生平淡,未必非得有波澜才不算虚度。
这个道理懂不懂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曼谷的中年建筑师,生活富裕,但精神空虚。
曾受公司重用,奈何年事已高,不免要面对年轻一代取而代之的现实。
某天,他在街上遇到了陪伴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大象,毅然决定带大象徒步走回它的故乡黎府。

故事简单?
本片却夺得美国日舞影展的“评审团特别奖:最佳编剧”。
新加坡籍导演陈敬音说,设计复杂情节不是她的杯中茶,她宁愿骨架故事简单,再填入能展现层次的血肉细节,以免失去了刻画人物的场面。

所以,除了大叔和大象主角,我们看到了终日寄情于购买名牌包的大叔老婆,一个一心等待与在天国的弟弟团聚的单身汉,一个年华老去风韵不犹存的人妖,一个愿意相信陌生人的村姑,一个为了钱和生活放弃初衷的年迈叔叔。
这些人物出现在主角大叔的旅程,并没有令影片更“精彩”,相反地却让你更体会到生活的平淡无奇。


其实,这世上很多人的一生都与波澜起伏无缘,能够人生如戏的相信并不在多数。
所以我们看电影,很多时候也是想从中寻求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人生章节。
如果戏如人生般平淡如水,那天天都过着日复一日生活的观众,还有必要再透过大银幕看别人的平淡日常吗?
我不是一个很难感动的人,可惜我没有在本片的平淡中找到预期的感动。

非在地人拍摄以当地为背景的电影,就有可能会掉入老外拍东方片那样的“不自觉陷阱”——他们对一切东方文化事物都觉得新鲜而纳为题材,但东方人一看,却是早已看腻了的东西。
或许本片也有同样的问题,大象、人妖、僧侣、农村,最具泰国代表性的,毫无悬念地都齐全了。

那很有钱的大叔,一开始就用钱弄辆卡车,把大象载去黎府不就得了?
这是看完本片后觉得最不合理(你也可以说是最煞艺术风景)的地方。
当然,要那样的话,这部片子也不用拍了。


5/10


本文刊于i周刊

目击者:转折太多变卖弄


目击,到底能看到多少真相?被眼睛骗,早就是罪犯利用来脱罪的方法了。

警方破案,很多时候仰赖于目击者提供线索。
可是,眼见真的为实?
这其实也是目击作证的一大盲点,因为案件背后的真相,并不会在现场呈现;因为目击者所目击的,可能是冰山一角,结果,反而引领追查者往错误的方向走。
因执导《红衣小女孩》成名的导演程伟豪,酝酿了四年拍这部悬疑推理片,所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概念。

备受上司看好的记者小齐,发现新买的车子曾经出过车祸,而且竟然是九年前自己作为唯一目击者的雨夜致命车祸。
新闻嗅觉灵敏的他,循线追查,却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牵扯了进去。
导演采取推理片观众相当熟悉的时空交错手法,一点一点地透露真相,主角在戏中一发现新线索,就会带出形成线索的前因后果。
看戏的观众,也同时成了目击者——看到了一些情景,却被更多没看到的事实给蒙蔽。


之后不停出现的转折,以及急转直下的剧情,让观众脑袋里出现认定——推翻——再认定——再推翻的持续震荡,不到最后一刻不算完。

能做到意料之外当然是好事,但转折过多反而显得有点卖弄。
若只专注于一个超级大震撼的转折,会不会反而更好?

主角小齐执意追查的动机不明确,不仅是因为事不关他,还有一个很后面才揭露的秘密,应该会令他不去深入调查才对(不能剧透,看了本片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这大概是编剧上最大的漏洞。
饰演小齐的金钟视帝庄凯勋,眼神、样貌、气质都酷似陈坤,亦正亦邪,这个特质在结尾部分完全展露,导演们往后还可以再发掘他这一块。
同样是金钟视帝的新马骄傲李铭顺,饰演有名望的潮叔,或许戏份所限,发挥也有限。

与导演程伟豪二次合作的女主角许玮甯,演技一般,难逃花瓶之嫌。
极受瞩目的李安大导儿子李淳,演绎不错,朴实低调得几乎能当成是路人甲——这也正是他在戏中所需的形象。


6/10


本文刊于i周刊

Personal Shopper:康城最佳导演莫测高深


私人采购员

很难说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只能说你喜不喜欢。
这部片子绝对印证了这一点。

看完本片走出影院时的感觉是:“什么啊?”
是的。单看片名,原以为是跟时尚圈有关,结果,它竟然是惊悚片。
如果是这样,也还好,但事实又非如此。

女主是一个在巴黎专为时尚名人做造型的专属采购员,虽然是得过且过,倒还算尽责。
有灵异体质的她,因跟心脏病去世的孪生兄弟相约,所以一直在等待同弟弟灵魂沟通的机会。
女主前往弟弟生前住过的房子,后来真的看到鬼魂,这部分无论氛围和设计都是恐怖片格局。

然后,我们看到了女主为雇主寻找衣装及与朋友聊天的日常生活情节,又像是职场剧情片,而且是不怎么样的剧情片,因为只是平铺直叙,并没有带出女主对时尚圈的看法。
这个支线又长又闷,显得多余,对整体故事毫无功能性。


之后,女主开始收到不明者(或东西)的简讯,试探她的精神底线。
一来一往的沟通,发生在女主搭乘火车前往伦敦提取衣物的那一整天。
这里,又成了悬疑片。
好啦,以为戏肉来了,但简讯沟通桥段已经是熟口熟面,简讯内容又拖泥带水,过程冗长且没出现预期的高潮(女主在床上自慰那段不算),结果让原本该挺直腰板的观众又继续慵懒地缩回椅子上。
全片有一直表达女主寻求存在意义的想法,还远赴阿拉伯寻找答案,却又草草回家,真的是莫测高深。

导演Olivier Assayas凭此片获得康城影展最佳导演,但据说影片放映后观众嘘声四起。(烂番茄影评人给80%,观众仅给52%)
我理解创作者对于创意、风格、突破的执着,也愿意支持导演剑走偏锋或不按牌理出牌,但也因此,作品好不好看会更见仁见智。本片在康城放映后,影评两极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Kristen Stewart从头演到尾,独角戏和内心戏很多。
诠释惊恐、慌乱、内心挣扎、精神压力大等相当到位,可以推翻出道以来的“面瘫”废名。
可惜,豁尽全力的演出,无法让我对导演制造的莫名其妙释怀。


5/10


本文刊于i周刊

Power Rangers:毫无看点,平庸之至


超凡战队 / 金刚战士

少年男女救世界,吸引得了成人观众吗?买单的都是为了童年情怀。


现今电影特效几乎无所不能,再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都可以信手拍来。
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因此络绎不绝登上大银幕,效果嘛,有些还不赖。
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小孩的Power Rangers(中译“金刚战士”、“恐龙战队”、“超凡战队”等),当年在美国以儿童电视节目面世,迅速成为世界各地孩童的超现实偶像。
本片是Power Rangers第三部电影版,距离上一部竟已20年——因为能拍想拍的超级英雄题材实在太多太多了。

Power Rangers在宇宙中存在百万年,一直扮演维持宇宙平衡的角色,直到绿战士Rita叛变,战士首领Zordon遂将五色晶石传送到地球,等待有缘人继承。
多年以后,无意中寻获晶石的,竟然是五个特立独行的少年男女。
经测试,确定接任新一代金刚战士,阻止也来到地球的Rita的邪恶野心。


超级英雄电影情节中一个万年不变的模式,就是“从头说起”,或者类似前传,交待英雄如何成为英雄的过程。
这种叙述方式受欢迎程度见仁见智,BatmanX-men的前传,Dr Strange的成就经历,都是成功的例子。
反之,《The Amazing Spider-Man》、《Fant4stic》的“细说从头”就让很多观众觉得完全没必要。
当然,同样的方程式,导演和编剧很关键。


这部《Power Rangers》因为五个主角是青少年,活泼玩闹的演绎有救了一点冗长的成长过程,要不然可能真的会闷到抽筋。
原本一盘散沙,必须达到心灵相通,才能启动战士盔甲,可惜导演对历经艰难的磨练,并无法形成感动,反而觉得孩子气。(主角们的确是心智未成熟啦,但毕竟要拯救全人类咧,可以再深度一点吧)

之后的正邪大战,基本上与以往看到的Power Rangers剧集差不多。
石头怪数量虽多,但被金刚战士们砍瓜切菜,不堪一击。
boss黄金巨人只以体积取胜,金刚战士玩叠叠乐堆积出一个同样大小的巨人战士,立马就KO掉它。
我不是Power Rangers迷,但我相信战士拥趸对他们的儿时偶像的电影版,该有更大的期待。


4.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Logan:后继难有人


金刚狼3:殊死一战

如此深入民心,最终篇是否来得太快?后继难有人。

X-men》于2000年上映后叫好叫座,虽然是群戏,Wolverine金刚狼却被设定为戏份较多的主轴人物。
Hugh Jackman不负众望,其诠释及演绎获得大成功,深入民心的程度甚至超越漫画。
也因此,片商开拍外传,金刚狼是不二人选。

在正传加前传(目前共六部)陆续上映这些年间,金刚狼外传还能拍三部,绝对是Hugh Jackman的一大成就。
今年,狼叔演绎金刚狼满17年,宣布是最后一次了,《Logan》,也成了完结篇。


本片故事设定在正传的很多年以后,变种人数量大幅度削减,绝大多数隐蔽不见,生死未卜。
金刚狼步入中老年,以开车当司机维生。
他在墨西哥边境的一处荒凉地带,匿藏并照顾着风烛残年的X教授。
打算与酒精为伍度过余生,无意中救了一个小女孩,引来大批人马追杀。

女孩原来是从培养新生代变种人的某机构逃出来的,她指骨间能伸出利爪,战斗力惊人,俨然就是女孩版的金刚狼。
敌人穷凶极恶大批杀到,金刚狼将面对他人生最险峻,也最多情感包袱的最后一战。

影片从头到尾偏灰暗,迟暮的金刚狼苍老、颓废,形象与以往大相径庭。
虽然对敌时应有的勇猛暴烈还是有,但体力及自愈能力大不如前,导致经常力不从心陷于苦战,感觉既无助又心酸。
本片也没在炫耀特效,导演显然更在乎人性与人情、希望与绝望的深度表达。
以目前为止的超级英雄片来说,《Logan》可算是最有内涵的一部。


真要提缺点,或许就是反派以巅峰期的年轻金刚狼克隆来打压原版老金刚狼,桥段不新鲜;还有逃出来的小孩变种人们,理应受过特训,却在对应“凡人”敌人时,轻易地束手就擒,不合理。
此外,没得挑了,这部X战警良心之作,堪称金刚狼传三部曲的完美完结篇。

看完的感觉是:伤感,它不是一部阖家共欢的电影。
伤感的原因嘛,一部分是对Hugh Jackman的经典金刚狼的不舍。
天晓得接下来的正传或前传会如何弥补,谁敢接演/挑战这个经典角色啊!


8/10


本文刊于i周刊

Manchester By The Sea:凄冷孤寂,不冗长,不沉闷


海边的曼彻斯特

痛苦回忆,难以磨灭。
但日子还是得继续过,问题是,你选择用什么方式过。

波士顿的一名公寓设施维修人员Lee,日复一日过着同样日子,直至某天接到噩耗,患慢性病的哥哥过世了。
Lee赶回家乡曼彻斯特,被律师告知要当16岁侄儿的监护人。
他因此被迫面对原已尘封的一段痛苦回忆,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故事,其实很简单。
导演兼编剧Kenneth Lonergan以出色的时空交错手法,以及几近悬疑片的方式,一点一滴揭开主角过往,让人物的血肉灵魂逐步鲜明清晰。
一开始看到的主角,孤身一人,沉默、无礼、脾气坏、难以亲近。
回忆中的他却截然相反,朋友一堆,谈笑风生大声喧哗旁若无人,还有美妻及三个可爱儿女,俨然人生大赢家。
突发事件一夜之间剥夺了他的全部,也让观众终于明白,为何他性格上会出现如此巨大转变。

被迫权当监护人,与外向的侄儿相处,Lee一度尝试放下过去,想再次让人生积极一点。
可惜,不成功。
相比之下,同是失去亲人,侄儿照旧上学泡妞玩band,无甚伤痛地继续以往生活。
反观Lee始终无法走出痛苦回忆,即使前妻哭着原谅他,也只令他更想逃避。
所以这并不是典型的因为负起照顾孩子责任,而变得积极的正面亲子片。


饶了一大圈的主角,结果还是回到原点。
任何事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责任、尊严、理性、信念,都无法改变。
回忆,就是如此可怕地侵蚀着他。
而导演要告诉你的是,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或者更精简:这,就是人生。

本片场景是冰天雪地,氛围是凄冷孤寂。
两个多小时,没有高潮,却完全不觉沉闷冗长,可见导演兼编剧有多厉害。
Casey Affleck将满怀深沉痛苦,行尸走肉生活演绎得极度到位,影帝当之无愧。


8/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Silence:信仰是真诚,还是只是形式罢了?


沉默

宗教信仰,属于个人,原本简单、直接。
但当政治与之挂钩,就无可避免地复杂了。


17世纪,日本处于幕府时代,锁国封闭,统治者大肆铲除“异教徒”。
两名葡萄牙基督教传教士一方面为了寻找在日本传教时失踪的导师Ferreira牧师,一方面也为了印证信仰,抱着不入虎穴之心,踏上东方之旅。
一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小村村民不惜风险收留,让两人很感动,也更坚信到日本的决定是对的。

但随着传教士Rodriques被出卖遭逮捕,之后被迫亲眼看着教徒一个个惨遭折磨杀害,令他开始置疑,为何上帝始终保持沉默,让他的子民受苦。
在失踪已久的Ferreira突然现身,还企图劝服Rodriques步其后尘弃教,他彻底崩溃了。


其实,当时幕府统治者也不是傻子,无数次镇压后也了解到,肉体迫害只有让基督教徒更强大,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修行,更乐意为上帝牺牲。
统治者因此改变策略,进行精神折磨。
坚守信念,就要看着教徒不断受害;愿意臣服,“子民”即可免除折磨。
是你,会怎么做?

Ferreira的晓以大义更是当头棒喝:当时日本就是一片宗教沼泽地,基督教无论如何不可能落地生根。那些苟且偷生的日本基督徒,早已曲解了基督教义,他们只是相信死后人人能上天堂“享福”,根本把基督教当成一帖精神毒品。
最终,是否诚如统治者叫基督徒脚踩耶稣像以示“清白”时,挂在嘴边的话:一切,都只是形式罢了?


看完本片感觉沉重是难免的。
不管你是什么信仰,一定会为了片中的思想矛盾而脑细胞开打。
爆红好莱坞的Andrew Garfield饰演Rodriques,演技发挥机会很多,也一一达到起码75分,剩下的25分,或许要在阅历更丰厚之后才拿得到。
全片最突出的,反倒是饰演井上大人的日本著名舞台剧演员尾形一成,无论表情、口音都将一个看透人性、老奸巨猾的“老不死”高官演活了。


6.5/10


本文刊于i周刊

Live By Night:教父式黑帮片难超越


夜色人生

Godfather》式的西方黑帮电影,仿效者不少,金球导演Ben Affleck能否缔造经典?

近年屡拍好片的Ben Affleck,无论执导或主演,挂上了他的名号,几乎就成了叫好叫座的保证。
冲着他自制自编自导自演,《Live By Night》也有了令人期待的元素。

本片设定在1920年代的美国,主角Joe Coughlin父亲是警官,他却专做违法之事,不过还算有骨气,从不利用老爸职权之便来犯案或开脱。
敢爱敢恨的他终于惹上大麻烦——搞上了黑帮老大的女人,被抓包后遭狠狠修理了一顿。

伤后复出,他投奔意大利黑帮,转移战场。
禁酒令实施的年代,酿私酒、开设地下俱乐部,Joe以非凡手段左右逢源,遂决定将他的人生痛快地进行到底。


本片原著小说作者是出版过《Mistic River》、《Shutter Island》的Dennis Lehane
Ben Affleck十年前也曾改编执导过Dennis另一部作品《Gone Baby Gone》。
电影剧情紧凑,起伏不少,转折都还算合理,除了末场枪战Joe被设计陷害显得刻意之外。

还有就是Joe铲除异己时,指使手下就能解决无数包括三K党这样的对手,仇家大把的他为何不会遭刺杀?不是说非得看到悲剧收场,只是觉得这种主角不死身的神话,多少会让影片平添“做戏”之感。
尤其片中也提到“混黑道就没想过会长命”的思想,但这箴言却只体现在主角的搭档身上,太美化英雄了。


三个女角各擅胜场,最亮眼的却是最年轻,戏份较少的Elle Fanning,我说的可不只是外型。
她饰演一个怀有明星梦,后来梦灭后坚强重新站起来的女生,餐馆中与主角一场对手戏虽短促,却足以成为亮点。

黑帮片,无论东西方,宣扬的江湖浪漫,总模糊了对错。
当然我们不要人生有遗憾,也希望自己所相信的一套能落实,但,违法还是不该。
好啦,不是说教,搞清楚只是看电影而已就好了。


6/10


本文刊于i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