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8:X-Men平民化


8号警报 / 8级警戒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身边朋友或同事是超能力者,你会怎样?
或者说有一天官方宣布超能力者就生活在我们四周围,你又会如何?
会兴奋有超级英雄在你落难时来解决你,还是担心甚至惧怕超能力者搞不好变成超能力歹徒,社会秩序毁于一旦?
这,就是电影《Code 8》的主旨。

没错,并不新鲜,甚至有点老调重弹,事实上这也是《X-Men》故事设定的大环境—— 一个人类与超能力者并存的社会,却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搞出一大堆事情来。
《Code 8》就是一个这样的社会背景,甚至更直接地告诉你,超能力者人数占据全人口的4%。
诶,别以为4%很少哦,假设一个城市有一万人,4%就表示有400个超能力者了,再想象400个X-Men在一起……那根本就可以反转整个城市了!


《Code 8》里头还有另一个设定,是说在工业和科技还不发达的过去时代,超能力者是人人抢着聘请的人才,因为他们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工作。
但当机器开始大行其道后,超能力者逐渐被取代,甚至到了面临失业的窘境。
为了防止超能力者作怪,政府也迫令他们都须登记注册,不然就不能工作。
当局还设计建造了空中飞行器,无时无刻监视着城市各个角落,一旦发现漏网之鱼,就拉响“八级警报”,随行的武装机器人即可对反抗者格杀勿论。

相对于X-Men高调又大规模向政府开炮的牛逼,《Code 8》里的超能力者平民只能卑微地讨生活、担惊受怕地过日子。
他们一样有柴米油盐的问题,一样每个月尾得缴付各类账单,一样面对种种生活压力。

本片男主就是一个只能每天打散工的低阶层超能力者,当知道家里一直拖欠账款,母亲又急需大笔钱治病,决定铤而走险,帮黑道人物干犯法之事以获取可观酬劳。
在黑道打滚,问题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于是原本以为赚到钱就吸收不干的事情,逐渐走钟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如果把所有超能力元素拿掉,本片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帮片。
你当超能力是辅助或包装都好,就前面提到的一堆发人深省的主旨,到影片后段都被一连串动作场景给削弱,甚至取代得荡然无存。
这就是商业片走向的问题,只能说可惜了一个可以发挥的超能力题材。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少年的你:披着探讨霸凌外衣的青春爱情片



我一向对青春校园片没什么兴趣,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家说到多好看多好看,但我看了就是无感。
我对爱情片也兴致缺缺(爱情动作片除外,哈哈),尤其是那种哭哭啼啼、死去活来的更是敬而远之。
不是吗?人生都已经多苦多烦恼了,看部电影不就求个开心放松爽一下,干嘛还要连虚构的精神世界也要再痛苦一番啊?

所以像《少年的你》这种刚好涵盖了上述三大我没兴趣元素(青春校园、爱情、哭哭啼啼)的电影,理应不在我的观看名单之中,而且是连候补也没资格。
那最后为什么又看了呢?
因为一,朋友说非常好看,勾起了我一点点好奇心。
二则是因为这部片子论述的是霸凌的故事,又再勾起了我多一点点的好奇心。
是的,校园挥霍青春那种我不爱,但校园霸凌因为跟我背景有点关联,所以破例青睐。

《少年的你》说安桥市一所中学复读班,发生了一名女生受不了校园暴力,在学校跳楼自杀事件。
随后同班女生陈念被霸凌始作俑者的女党盯上,成为下一个目标。
女主陈念无意中认识了本是体育生,后成为街头混混的小北。
陈念因不胜霸凌,要求小北保护她,两人因此开展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本片改编自玖月晞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由《七月与安生》原班制作人马,包括导演曾国祥所打造。
相比《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情感更加澎拜,虽然在片中很多时候两名男女主角演绎的都是没哭出声的悸动,但恰恰就是这种憋在心里,却要硬生生往肚里吞的痛,才更令人动容。
周冬雨演技已能收放自如,她在本片有18场哭戏(流眼泪那种),平均每7.5分钟就要哭一次。
那种愁苦凄厉不仅演出来辛苦,就连看的人都替她感到辛苦,也真难为她了。

饰演小北的易烊千玺,目前是华语娱乐圈当红炸子鸡,之前看过他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演出,觉得只是普普通通,没想到在《少年的你》居然演技大爆发。
那种跟周冬雨心照不宣的内心交集;身为保护心爱女生的男生应有的担当;誓死不屈的倔强;心痛感动的心里挣扎等等高难度内心戏,都表达得恰如其分。
讲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

影片缺点当然还是有,像小北被带去警局拘留的那晚,陈念就遭到霸凌,会不会太凑巧了一点?
魏莱带着一班人行凶,也不用挑在小北不在的晚上才出手啊,这么多人难道打不过平时一个人护花的小北?


不过最严重的,是本片主旨很不明确,到底是要讲校园青春,还是校园暴力?后半段怎地就成了犯罪悬疑,还外加苦情爱情片了?
开头说过,之所以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声称对阻止校园霸凌进行宣导,但其实这主题就只在影片前部分有刻画到罢了,呈现方式还很老套,跟其他有关霸凌的影剧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只单方面描述被霸凌者的遭遇,却只字不提魏莱等霸凌者不断对同学进行霸凌的背后原因,这么不平衡的“探讨”,也未免太表面化了吧?

总的来说,如果你喜欢那种心痛到要死要活的青春校园片,那《少年的你》会非常对你口味。
如果你是要看周冬雨或易烊千玺,那他们在本片的表现也可以满足你。
但如果你要看的是有关校园霸凌的课题探讨,那不好意思你会很失望。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

作为星战迷,却对这万众瞩目的完结篇并不是很期待。
原因一:自从迪斯尼收购了卢卡斯影业,并在2015年推出第七集时宣布,接下来每年都会有一部星战电影,而且真的说到做到之后,个人就觉得“Star Wars”这个品牌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沦为迪斯尼的摇钱树了。
说《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是完结篇,谁信啊?
大家心知肚明,这只是“天行者篇”的最终章,并不代表整个星战会结束,更何况外传要拍的话,都可以拍到2030年啦。

原因二:星战三个三部曲之中,个人最喜欢的还是456,尤其是最早上映的经典第四集《A New Hope》。
相比之下,距离《Return of the Jedi》22年后才推出的“前传三部曲”就逊色了一些,比较像是在特效上炫技,而且三集的故事大方向就是描述Anakin Skywalker如何入魔成为黑武士Darth Vader,已知结果的剧情,自然少了惊喜度。

2015年再推出的“后传三部曲”,从一开始的《The Force Awakens》,以及两年前的《The Last Jedi》,都无法重新燃起当年对星战的那股热爱,甚至觉得所谓的后传三部曲,根本可有可无,因为它并没有对整个星战体系起到任何锦上添花的作用。
所以与其说觉得今年这部完结篇对《Star Wars》意义重大,还不如说是终于盼到它见好就收了。


后传三部曲故事一直围绕在一正一邪、一白一黑、一女一男的两个主角Rey和Kylo Ren身上。
这两个人在前两集中早已纠缠不清了很久,无论是正面的光剑对决,或远程的精神力交锋,都拖泥带水到一个不行,这也是个人对后传三部曲没什么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来到《The Rise of Skywalker》,两人终于得做出了断,但还是很不干脆利落到令人怀疑导演是不是受了韩剧的影响,星战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苦情悲情煽情啊!

作为一个大逆不道的弑父者,Kylo Ren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求仁得仁。
灵魂得到救赎,完全因为他最后一刻的醒悟,既是对他外公——银河系最强魔头Darth Vader由正道转入暗黑系的一个正面回应,也可说是为“天行者”家族抹去污点。
令人无比尴尬的是那神来一吻,据说那一幕令无数观众傻眼,包括本人,差点就因此把星战列为太空惊悚片了。


因为Darth Vader是永远的偶像,所以当初后传三部曲出现Kylo Ren这个东施效颦的人物时,个人非常不喜欢,尤其在见识到“仁哥”的优柔寡断和婆婆妈妈之后,更是忍不住心里对塑造这个角色的导演翻了数不尽的白眼。
但说句公道话,饰演Kylo Ren的Adam Driver在本片对正邪之间的心理挣扎倒是诠释得不错,有掌握到在这么一部非剧情片中发挥内心戏的难得机会。

《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缺憾不少,最大毛病就是西帝死而复活却没交待清楚原因,好像就是要找来一个为人熟知的终极大boss让完结篇更有看头,再让Rey的身世更具震撼性就对了,殊不知这样子不顾一切,反而让人置疑导演是不是高估了观众的接受程度,也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整部完结篇就是一出太空寻宝记,间中穿插Rey和Kylo Ren的躲猫猫和大逃杀戏码,讲真的,不觉得太单薄了一些吗?
难道迪斯尼旗下电影,无论什么类型都难逃这种老少咸宜的合家欢冒险路线?


片中极力展现的幽默,感觉是延续42年前Harrison Ford饰演的Han Solo负责搞笑的方式,在当年看觉得好笑,现在呢,抱歉只觉得老套。
至于最后的大战,无疑呈现了磅礴气势,视觉上满分,但说到底和之前星战电影中的大型战役也没太大差别。
盟军最后大举来支援是早就猜到,没什么惊喜不说,那西斯的太空舰队早已备战多时,却为何迟迟不出动?

观看本片的时候,我尝试做了一下精神分裂:如果是非星战迷,甚或是第一次看星战片的观众,我会看得开心,因为它的确是一部娱乐片大王J.J. Abrams拍出来的好看娱乐片。
如果是星战迷呢,我只能对J.J. Abrams,以及无法参与制作的星战之父George Lucas说声抱歉:《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作为史诗般的星战系列完结篇,最终不过是鸡肋一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6.5/10



本文刊于T网站

In The Tall Grass:概念不错,整体失望


高草丛中 / 高草魅声

改编自惊悚大师Stephen King小说的电影很多,但并非每一部都叫好叫座。
比较差强人意的,当然一方面是导演、编剧和制作团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文字和影像的差别。
通过文字塑造出来的气氛,可以经由想象而无远弗届;但将之影像化、实体化之后,就总是有被框在一个局限内的感觉。
就像以前看武侠小说,当同名作品拍成电视剧或电影时,总是觉得不如原著精彩感人。

《In The Tall Grass》是Stephen King和他儿子Joe Hill合作撰写的同名恐怖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故事说一对兄妹开车,途经一片比人还高的草丛时,听见草丛里有小孩呼救,兄妹俩决定救人,谁知道进入草丛后就迷失方向,不仅找不到小孩和对方,也无法找到出路。
看到这里,熟悉鬼王金的读者或观众想必也已猜到,这又是他拿手的神秘灵异招数。

影片一开始是可以的,男女主相继被困在高草丛迷阵中,明明听到彼此的声音,也听到呼救小孩的声音,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对方。
那种孤立无援、心急如焚、彷徨失措的感觉,率先建立了惊悚片必需要有的氛围。
尤其当女主和男主相约一起跳起来,以观测彼此距离那一段;第一次跳起来发现双方距离不远,让女主重拾寻获的信心;但第二次跳起来时,却发现两人的距离猛然被无故拉远了,那种WTF的恐怖感觉立马涌了上来。



之后开始带进其他人物,包括小孩的父母,以及到来高草丛区寻找女主的前男友——哦对了,前男友是在得悉女主和他哥哥失踪两个月后,才找到来的,当时停放在高草丛外的女主车子,早已灰尘满布。
吊诡的是,前男友进入高草丛后,居然遇上了女主和她哥哥,一切彷如发生在两人失踪的当天。

从这里,开展了另一个方向——时间轮回/无限循环。
虽然只有六个人,但他们之间在高丛草中的相遇、听到的声音,甚至看到的景象,都完全不按照时间顺序在发生。
这时间混乱的部分,虽然增加了诡异气氛,但处理得很乱,像烧脑又不像烧脑,有点过于随性到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片中有一个重要的物事,就是高草丛中一块来历不明的大石头。
一切神秘事故,都来自这块大石头的奇异力量。
它是天外来石,还是远古时代就存在于地球的奇石?没说。
它的神秘力量是类似天外陨石的力量,还是因为地球磁场所造成?没讲。
石头上有着原始图腾的刻纹,是源自失落的文化?还是没说。
为什么它会孤零零在一大片高草丛中央,高草丛是它产生出来保护它的屏障吗?依然没讲。
这就是令人丧气的地方,尤其是看这种灵异类恐怖片的时候。
不是说非得有一个很清楚或科学的解释,但起码也要有个说法吧,什么都不解释,就等于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发生,完全不用管合理性和逻辑性。


就像片中女主见到一群脸上都是草的神秘人,来抓她去进行类似邪教的仪式;还有高草丛烂泥地破开一个大洞穴后,生出无数的手来抓她,但这种种转眼间又消失不见,然后告诉你一切都是幻觉?
这类为了吓人而吓人的幻觉,不觉得无聊吗?(而且也不怎么吓人)
就像某人口沫横飞地告诉你一段他经历过的匪夷所思、精彩绝伦的人生经历,然后在你瞠目结舌、拍案叫绝之后说,其实那都是他编造出来的,难道你当下不会很想打他?
对啦,就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满满写了一篇,最后却加了一句:“啊,我突然惊醒过来,原来那只是一场梦”那样。

高早丛中为什么会有一间无人教堂?
也没解释,别告诉我那是隐喻,用来暗示邪恶环境里总会有一丝正义。
也就是说,即使高草丛中再冒出一座金字塔,或者一座爱斯基摩冰屋,都不要问为什么,反正作者不打算解释,想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无逻辑,有什么意义?
厉害精彩的超现实惊悚或恐怖故事,不只在于气氛的营造,很重要的一点,也在于最终作者能够为他自己制造的各种画面,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人因为片中的时间轮回情节,联想到另一部惊悚片《Triangle》,个人觉得后者要好看得多。
《Triangle》主题明确,焦点就专注在时间轮回,逻辑上讲得通,看到结尾时会有“原来如此”的赞叹。
反观《In The Tall Grass》看到最后却只会生起“蛤?酱也可以?”的问号。
本片导演执导过科幻恐怖片《Cube》,个人也觉得《Cube》比较好看。
诶,难道问题是出在原著?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寄生上流:全家都三观不正


Parasite

品性与贫富无关。
原则与贫富无关。
际遇与贫富无关。

《寄生上流》是韩国大导奉俊昊最新作品,上映后好评如潮,除了是第一部夺得坎城影展金棕榈奖的南韩电影,还入围了2020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外语片三大奖,也成为2020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前十大,真的是气势如虹。

单看片名就可以猜到,本片必定与阶级有关,导演奉俊昊相当热衷于这方面的探讨,包括他的好莱坞作品《Snowpiercer》,就是一次毫无保留的低阶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阶级抗争意识影片。
《寄生上流》的不同,在于它是反其道而行,描述一个低层家庭,如何使用手段玩骗一个本质善良的上流家庭,以获取利益和好处,跳脱出一般低层争取和控诉上层的常见模式。
有说奉俊昊过去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是好坏兼具,无法一刀切的,但个人倒觉得《寄生上流》里人物的好与坏,其实分得很清楚。


首先本片里的低层家庭,一家四口全都没工作,他们以摺迭披萨盒子来赚取少量生活费。
但他们摺迭的盒子,有三分一不合标准,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没在认真做事,只是敷衍了事。
披萨公司因此要扣除他们十分一的酬劳(三分一不合格,却只扣除十分一酬劳,算很ok了吧),但这家子的大妈却不乐意了,觉得披萨公司亏待了她们。
从这一开始,已经可以看出这家人品性如何。

接下来大儿子金基宇,经由要出国留学的好友引荐,为女学生补习。
好友希望可以在女学生进大学后开始交往,并嘱咐基宇代为照顾。
结果呢?
才开始补习第二天,这基宇就跟女生接吻,开展师生恋,还厚颜无耻说也要等女生进大学后正式跟她交往。
诶,这不是当初好友交待他的吗?
朋友好心引荐工作,交待他照顾未来女友,基宇却神速忘恩负义,鸠占鹊巢,人品之恶劣,可想而知。


为了获得这份补习工作,他不仅假造文凭,还在进入那上流社会人家之后,设计把妹妹基婷也“介绍”进来,当小男主人的绘画老师,甚至骗说根本不认识基婷。
这妹妹基婷啊,跟哥哥一样恶劣,也伪造了身分和学历,获得了富太女主人的信任。
两兄妹成功混入了上流人家之后,还不满足,继续恶意设计桥段,弄走了司机,找来爸爸接手;又弄走常年帮佣的女管家,找来妈妈顶替。
一家子就这样靠着卑鄙手段,成功寄生在上流人家之中。

好吧,或许你会强辩说,很多穷人失业,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大环境造成的,但有手有脚饿不死,问题只在于你愿不愿意去做不是吗?
一家子失业应该只是暂时性的,既然有摺迭披萨盒子的散工可做,不就该好好先做着吗?
做事不认真之后自食其果,被扣酬劳,是谁的问题?
被批评了还不知悔改,更不觉得自己有错,那才可怕吧。

基宇凭空获得好友帮忙,找到了工作,不好好感恩珍惜,却只处心积虑要夺得更多好处。
讽刺的是,他伪造文凭,但富太女主人根本不看,只重视跟补习老师的缘分。
这或许是上流社会的任性,但对基宇来说,不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吗?
要把妹妹、爸爸、妈妈都引进来工作的想法表面上没错(先不说用欺骗手法就是不对),重点是人家根本没空缺,基宇兄妹俩是恶意排除掉了无辜的司机和管家,来获得父母填空的机会,这箇中的对或错,应该很明显了吧?


至于那上流人家,你可以嘲笑他们好傻好天真,但不能否定的是,他们本质是善良的。
富太女主人对基宇,以致后来进门的妹妹、爸爸、妈妈的信任,如果说成是一种愚笨,那还真是对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一大讽刺。
影片后段,豪雨成灾,住在地下室的基宇全家一夜间被水淹没,无家可归。
安然无恙的富太女主人在她的豪宅里说,下了雨能把城市的肮脏洗刷乾淨,虽然听起来刺耳,但那也不过是因为她不知道人间疾苦的无心之言吧。
所谓不知者无罪,不是吗?
要是她亲眼见到在体育场里聚集的难民之后,还能说出同样无情的话,那再抨击她也不迟,就这么盖棺论定认为上流社会不近人情,不就是基于不分青红皂白的仇富心理吗?

导演或许认为,把这家上流人家安排得太善良也不太对,于是设计了他们总是在基宇一家人身上闻到怪味的桥段。
表面上说是长时间居住在地下室而累积的味道,实则隐喻那是一股穷人的味道,而且是无论如何寄生在上流群体之中,也无法抹灭的味道,以此突显上流社会那种让人厌恶的自我优良意识。


最后穷爸爸受不了富爸爸一再鄙视他身上的穷酸味,恶向胆边生,动手杀了他,表现出低层阶级的无奈、凄凉和反抗。
但问题是,只是因为你被人瞧不起,你就可以杀人了吗?
这完全是不值得,也不应该被同情的行为吧。

穷爸爸虽然事后得躲在地下室生活,但那根本是逃避罪行,由始至终也都没受到法律制裁。
就算你说那跟坐牢没两样,但本质上还是不同的。
这也是本片要表达的另一大讽刺:相对于常见的上流人士运用财势玩弄法律,低层喊冤遭迫害;这一回是低层人民犯了法却逍遥法外,被冤杀的上流人反而讨不回公道。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对价值观、道德观、阶级观的想法,若存粹看戏来说,《寄生上流》肯定是好看的。
至于看完后要不要去想那么多,悉随尊便吧。


8.5/10



本文刊于T网站

The Room:还是贪婪人性最可怕?


心愿房间

贪得无厌的人最可怕?
No no no,《The Room》导演就要告诉你,最可怕的反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什么都唾手可得的人。
为什么?
因为当一个人什么都有了之后,就会觉得空虚,空虚之后,你不会知道接踵而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疯狂荒谬念头。

《The Room》说一对年轻夫妻,新迁入一栋老旧大屋,在撕破墙纸之后发现了一间隐藏的房间。
奇异的是,只要在这房间里随便许愿,就能愿望成真,要什么来什么。
当一切物质都得以满足之后,夫妻开始想到,他们最迫切想要的,其实是一个孩子。
由于女主之前流产过两次,对怀孕产生恐惧感,一直不愿意再依循“正常方式”怀孕,最终一念之差走捷径,向那神秘房间要了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剧情开始急转直下,男主始终不能接受这凭空而来的孩子,更在同时发现了大屋的过去,竟涵盖了一宗前屋主被杀的悬案。


本片属于小品规格,场景主要就是那间大屋,情节也围绕在夫妻二人身上开展。
不过影片并不无聊,导演相当能控制节奏,总是在你觉得好像开始有点闷的时候,就来一记出人意表的转折,让你重新“回神”。
本片主旨其实就已经能引发观众好奇心——当你知道有这么一间许愿房间的存在,必定会一直猜想,男女主接下来还会要什么东西。
聪明的观众或看惯惊悚片的观众,也一定知道代志不会这么简单,哪有可能这么好,东西都从天上掉,所以也会继续猜测,这一切究竟有什么代价,或是有什么条件?
不爆雷地说,这方面的推进和发展,并没有让人失望。

女主是法国乌克兰混血儿Olga Kurylenko,饰演过《Quantum of Solace》里的邦女郎,也在《Johnny English Strikes Again》里演出女主角。
她在《The Room》从头演到尾,将一个爱子心切,最后得知真相后痛苦不已的母亲诠释得很不错,与比利时演员Kevin Janssens饰演的男主合作,为本片增色不少。


小遗憾是一开始发现房间的秘密时,女主原本对无中生有的东西感到害怕担忧,是男主叫她别想太多,放松并享受一切就对了,男主甚至因此放弃了自己最爱的画画事业,反正什么都不缺,也不用赚钱了。
但当女主向房间要了一个孩子之后,反而是男主不能接受,之后还性情大变,不仅把自己孤立在画室里,也不想面对妻子和孩子。
当然死物和活物有着根本上的大不同,男主对孩子在非正常状态下出现的抗拒心理也可以理解,但他从一开始的欣然接受,到无法接受的转变,似乎太突兀、太极端了一些,性格设定上有点不统一。

至于神秘房间的力量来源,以至整间大屋竟是被密密麻麻的古旧电线电缆错综复杂缠绕的背景,跟很多超现实惊悚/恐怖片一样,到最后都没解释没交待。
当然影片重点是放在以人性延伸的恐怖主题,所以,若你不介意那天马行空的大屋设定,甚至还能索性将它视为创意的话,那本片个人是觉得还可以看。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Anna:时尚女杀神


安娜

《Anna》是法国大导Luc Besson的最新作品。
说一个俄罗斯女子,机缘巧合被迫成为特务,平时以时尚模特掩饰身份,方便进行任务,因表现出色,屡获上级举荐。
但她向往自由,一心脱离组织,回归平凡,于是不断地寻找机会,也敢于与虎谋皮,期望自由最终得以合法化。

故事简单,也老套。
不过卢贝松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致力打造的精彩,来自于CIA与KGB之间的谍对谍,以及女主Anna M如何周旋其中。
影片通过正叙和倒叙不断交错呈现的手法,频频製造“意外之喜”,分分钟推翻你前一秒所看到的画面。
不过这种处理方式并非首创,卢贝松只是把它玩得更频密、更连环一些。


至于特务片不可或缺的搏击和枪战场面,女主不可否认打得不错,颇有点女杀神的味道,可惜动作设计无甚新意,这方面对卢贝松还真是有点失望。
卢贝松的电影一向重视服装与造型设计,早在1997年的经典巨作《The Fifth Element》就可以见证这一点,该片当时找来时尚大师Jean Paul Gaultier操刀设计演员服饰,打造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未来感造型。

《Anna》里的女主平时以时尚模特掩人耳目的设定,自然更可以让卢贝松名正言顺地在电影中展现时尚风味。
女主Anna M. 由俄罗斯女模Sasha Luss担纲,拥有13岁就被签约为时尚模特的潜质,Sasha Luss在片中造型多变,相得益彰的诠释满足了导演这方面的要求。


《Anna》最大优点是节奏明快,不过这或许也是它被诟病的缺点。
女主精神层面的迫害、内心的挣扎、情感上的矛盾,都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让本片流于形式化的娱乐片。
相比卢贝松几年前同样以孤独女主为题的动作片《Lucy》,可以说没什么两样。
再相比同样以女特务为题材,Jennifer Lawrence主演的《Red Sparrow》,个人会觉得红雀会来得更有“深度”一点,也更剧情片一些。

除非你不常看这类讲述特务如何脱离组织的电影,不然会觉得只是还好。
但如果你想放松精神看一部画面漂亮、动作俐落的视觉刺激片,《Anna》算是可以满足你的眼球。
我吗?我有好好看完,因为Sasha Luss,也因为时尚界。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中国机长:灵魂被歌颂洗脑的空难片


空难电影并不会很多,扣除掉恐怖份子挟持飞机或警匪在机上搏斗,单纯描述飞机失事的更少。
若还要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然更是少上加上了。
比较为人记得的,是三年前Tom Hanks主演的《Sully》,该片评价和票房都不错。
既有珠玉在前,这部以四川航空3U8633班机于重庆起飞后,驾驶舱挡风玻璃破裂脱落,被迫紧急在成都机场降落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自然倍受瞩目,也让人期待。

本片导演刘伟强是香港重要的导演,曾执导超过40部电影,包括脍炙人口的《古惑仔》系列及《无间道》三部曲(与麦兆辉合导),如此辉煌成绩,自然更对《中国机长》又多了几分信心。
可是看过本片之后,只想问,刘导演你是想干嘛?


张涵予饰演机长,事故当天是女儿生日,他出门前就信誓旦旦对女儿说,一定会回来一起庆祝,这么老土的设定,先声夺人地让人翻了翻白眼——这不等于立马预知结局就是父女恍如隔世的“重逢”画面了吗?这事先铺排也太多余了吧。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要表达机长在发生空难时,有“一定要回家跟女儿庆祝生日”的精神寄托在支持着他,但如果没有这很个人的坚持,而是让机长单纯地为全机上的人奋斗,不是更能显示他的高尚情操?
张涵予在本片从头到尾冷静、沉稳、硬汉、临危不乱,本来就很符合他的银幕形象,所以也没有演技发飙的机会。
父女那趴温情,只让人觉得刻意。
我是挺欣赏张涵予的,可惜本片并没有让我更欣赏他。

整部片一路看下来,不合理及尴尬之处还真不少。
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一出场,就通过他自己、他爱妻(Angelababy客串)、其他空服员正面侧写地表达了金童玉女俩的甜蜜恩爱,但上了飞机之后,竟就跑去搭讪头等舱内独自一人的美女乘客?这人物如此刻画合理吗?

机舱乘客形形色色,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也有着要飞往拉萨的不同原因,影片花了篇幅对他们进行了描述,包括头等舱里刁难空服员的奥客,还有那被第二机长搭讪的美女乘客,都有一定的出镜率。
但这一群人到最后,却没有再进一步的交待,结尾“整齐划一”感谢机长救命之恩,更显示之前的铺陈,都是没意义的白忙一场。


如此没啥意义的群演,在本片出奇地多,包括空管局管制中心、气象中心、战区空军航管处的各个领导和成员,都只在片中一直重复着对班机起不到任何实际帮助的干着急,然后在班机最后安全降落后,不约而同露出千篇一律的欣慰神情。
路人太多了,真的。
也都还没把那几个开始以为会有什么作为,最后却只是追着飞机跑,然后在它降落后鼓掌欢呼的所谓航空爱好者算进去呢。
为什么不专注描述其中一两个就好?
这种人物繁多但只是流水账的空洞呈现方式,不但无法代表一部大片的格局,反而让人置疑导演的驾驭能力。

整部片最可怕的,就是英雄主义与正面力量的洗脑歌颂。
英勇的机组人员当然绝对应该赞扬,但有需要呈现得这么硬吗?
飞机发生事故后,机舱一片大乱,空服员不断安抚乘客的情节重复又重复,到一个腻烦的地步,到最后,也仅是被疲劳轰炸式地记得大家不断竖起大拇指比赞的画面。


当其中一个空服员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时,机舱长不停通过通讯机呼叫,机舱各处的其他空服员也一直呼叫,还大力敲击餐车,却没有人走过去叫醒她?
虽然当时班机处在颠簸不稳定状态,但相信空服员应该都曾受过类似紧急状况应对训练,眼睁睁呼叫不停直到对方自动醒转比赞表示没事,酱紫的激励人心方式,到底能激励得了谁啊?

飞机最终成功降落,全员死里逃生,应该就完美落幕了吧?
不是哦,导演意犹未尽,继续拍拍拍,结果不只加了一段遍体鳞伤的副驾驶的俗套泡妞戏码,还把原本应该感动人心的结局,拍成了推广拉萨旅游和川航的宣导片。
导演啊,这又何必呢,赞助商难找吗?
总的来说,导演很希望感人肺腑,可惜作为影片灵魂的各个人物刻画得苍白、表面,最终冗长的爽片式空难桥段反而成了主导,应该触动人心的部分都没触动到。
是的,这就只是一部没灵魂的空难片。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Angel Has Fallen:硬汉也需柔情调和


天使陷落

以硬汉本色为题材的好莱坞动作片,永远不乏支持者,这个“陷落”系列,从2013年的《Olympus Has Fallen》开始,2016年拍了续集《London Has Fallen》,再在今年推出第三集《Angel Has Fallen》。
故事一直都围绕在总统近身侍卫Mike身上,前两集里他拼了命保护生命受到威胁的美国总统,在最新一集,反而成了陷害总统的嫌疑犯,就如片名所言,总统的守护天使堕落了。

当然,那只是故事设定,Mike这么忠心,怎可能变节?
更何况新任总统跟他是亦老板亦朋友,所以《Angel Has Fallen》主要剧情,讲的是Mike要如何为自己讨回公道,还他清白,同时继续让总统安全度过刺杀危机。
是的,就是这么俗套的剧情。
好莱坞动作爽片,你懂的,谁要在这个领域里还要求剧情,谁就会被标签为脑子不好使。


开头枪战场面有点公式化,镜头摇晃得好不舒服,让我这种容易头晕的观众相当不爽。
再加上只看了一阵,就已猜到那只是一场实战模拟训练,不禁开始担心这么老梗的开场,是不是表示接下来也不用再有什么期待。
还好,之后的湖上钓鱼戏,成群结队的无人机进行“自杀式”轰炸任务,画面有如蝗虫过境,让人眼前一亮,接着将总统保镖们杀得毫无还手之力,视觉上满足了刺激感+新奇感,有救回分数。

之后男主为了洗脱莫须有罪名亡命奔波,节奏明快,带入感强。
原以为那一直自以为是的FBI女领导会有点戏唱,谁知道突然就领了便当,这么干脆利落的编排还真够爽快。
影片在深山隐居的男主老爸出场后,出现了一个稍微不同的感觉。
父子重逢,各自不断揶揄对方,却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难得的温情诙谐效果,在老爸暗藏山里的地雷火药一颗颗炸开后,弥漫了整部片。


两父子都有着一脉相承的硬脾气,硬老爸当年因不想战后创伤症候群影响家人,毅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硬男主则是身体出现隐患却瞒着妻子始终不说。
到头来当最亲密的家人陷于危险,才各自意识到自己的逃避根本无济于事。
这硬汉柔情戏码,在本片有着出人意表的份量,且还不是建立在老套的儿女私情,而是两个同为硬汉的父子情,为这系列增添了枪火以外的阳刚型暖意,有加分。

Gerard Butler今年50岁,虽然在片中稍显疲态,但以好莱坞男明星很多都越老越有魅力的常态认知下,继续主演这个陷落系列还是可以的。
而且本片娱乐性还是很到位,只要票房ok,相信片商还是会有兴趣三年后又“陷落”多一次。
不过,如果说三部曲是一个完美ending的话,个人觉得《Angel Has Fallen》其实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完结篇。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催眠 · 裁决:成也催眠,败也催眠


看完《催眠·裁决》后第一个想法:我不是看了张家辉饰演的催眠专家Professor许,而是看了Avengers里的Dr. Strange……还是,我已经被催眠了?

催眠是一种影响他人脑部活动的行为,经常被创作者利用,作为题材可以发展成操纵被催眠者,让他们产生幻觉,做出错误判断,以及他们不想做的事。
如此好发挥,当然有过不少拍成影剧的先例,比较出色的就包括徐峥和莫文蔚主演的《催眠大师》。

这部《催眠·裁决》单看片名就知道是结合了催眠和犯罪,但如果你以为是说哪个罪犯利用催眠术来犯案,那你就错了,因为片中唯一催眠高手,其实是法庭陪审员,而他竟是要催眠其他陪审团员,借此操纵最后裁决。
这么鬼鬼祟祟做见不得光的事,必然是为了掩饰某种犯罪真相,那这个催眠者,应该是坏人吧?
诶,如果你酱想,那你又错了,事实是这位催眠高手许教授,是因为女儿被幕后黑手绑架了,才被迫完成违背良心的催眠任务的。


虽然催眠不是新题材,但本片算是有把冷饭炒出了新味道,值得嘉许一下。
当年张家辉专攻搞笑片的年代,很不喜欢他,总觉得他演得很用力,一点都不好笑。
但自从他开始接演认真的片子之后,演技开始绽放,对他的观感也改变了,如今更是相信,只要有他主演的电影,几乎都可以肯定会不错看。
他在《催眠·裁决》里的表演,显然没有发挥到十成功力(也许是没机会发挥),但要是没有他,这部片子会逊色很多。
当然郑则仕、秦沛、张兆辉也都为本片增色不少,可惜配角天后金燕玲却是可有可无。

本片以催眠为主题,但催眠方面的不当处理,相对低也成了倍觉刺眼的缺点。
就如本文开篇提到,张家辉饰演的许教授哪里是催眠专家而已啊,根本就是神人好不好,不管在什么环境,或时间多短,都可以完成催眠,而且效果绝佳到犹如施展魔法,完全手到擒来。
有需要神话到这个地步咩?
当一切不可能都能用催眠来达成,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导演重视的,是被催眠之后的神奇效果,反观过程则处理得过于轻描淡写,既too easy又不新奇,原本满怀期待看到不一样的催眠术,最后只落得失望。
像幕后黑手被许教授用计诱骗播放《徘徊在日暮街角》歌曲,还以为神乎其技的许教授会透过隐藏摄像机来一个隔空催眠,结果却没有,甚至一直以为会有什么神奇作用的《徘徊在日暮街角》,到最后也只是故弄玄虚。
好吧导演,如果你只是要观众猜不到你要干什么,那你做到了。

许教授除了催眠功力媲美魔术之外,其处变不惊的能力与超凡脑力,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女儿被绑架,看他在限定时间内要完成指示,还要避免同室相处的其他陪审员察觉到破绽的极度恶劣情况下,居然能同时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连环计,对法庭之外的种种运筹帷幄,这还不是神人是什么?
在父亲强大基因之下,女儿也承继了非凡能力,不仅能经常快速破解老爸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在赛跑竞赛得了冠军,还能在被绑架的极度惊吓之下,单靠父亲在电话上的隐喻,就立马破解懂得该如何配合。
导演啊,父女心灵相通不是不可能,但也该有个合理范围吧?


最后许教授在还没确定女儿被救出,就大逆转摆回幕后黑手一道,也非常不合理,要可以这么肯定救援行动零失误,那许教授不该姓许,改姓刘算了——直接就是算无遗漏的再世刘伯温了。

最后一个大缺点,是这部片子应该完完全全只演出法庭戏、陪审团讨论戏,再加上催眠元素就好。
其他以大陆小生张翰主导的动作戏码,真的可以完全去除,因为不只没加分,反而让影片流于俗套。
谁说犯罪片一定要有动作场面?
精彩的唇枪舌剑,有时比毫无新意的真枪实弹更吸引人。
要特别,就敢敢特别到底啊,何必还要加入既定方程式买保险?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Raising Dion:少有的母子情超级英雄片


家有超能迪翁

自漫威和DC在影视工业大展拳脚之后,超级英雄电影和影剧何其多,但绝大多数主题皆围绕在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虽然也有一些做了比较深刻的人性描写,比如蝙蝠侠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但总的来说,少不了热血抗敌、正义必胜,外加特效炫技的套路。
比较热衷突破的创作者当然还是有,所以也有像《Watchmen》的沉重心酸题材,像《The Boys》将表里不一的超级英雄讽刺到极致的故事。

这部《Raising Dion》则是把剧中拥有超能力的人物,设定为一个八岁的小男童Dion,诉说他的母亲在面对柴米油盐等生活压力下,以及丈夫英年早逝的悲痛中,如何正常、健康地带大孩子。
小孩拥有超能力及父母如何应对这样的主题,之前也有过一部叫《Brightburn》的电影,不过那片中的小孩是邪恶的,而且电影也标榜为恐怖电影(其实都不恐怖),和《Raising Dion》走的温情路线完全不同。


《Raising Dion》故事源自一本一期完漫画,以及一部同名短片,后来Netflix相中了制作成一季影剧。
其新颖角度算是超级英雄片里的一股清流,以温馨小品方式呈现,对这领域的影视工业也有着正面意义——就是我有一个关于超能力的故事,但我未必需要很大的预算也能落实。
当然这样的题材,还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讲述单亲妈妈抚养孩子的故事,会不会只能吸引为人父母者的观众?
还有本剧虽然以小孩为主角,但最终的诉求对象是不是还锁定为成人,还是要定位成可以阖家共赏的儿童片?
事实上网上就有不少家长留言,投诉剧集到后面越来越恐怖化、黑暗化,还出现女同志画面,觉得有被Netflix的“年龄推荐”骗到。

本剧主要人物虽不多,但枝节还不少,也相当多惊喜。
但反过来却也成了一定程度的硬伤——叙述有点凌乱,感觉是这边讲一点,那边讲一些,但似乎都没有好好交待清楚。
最大转折是Dion的义父,从一开始对Dion如亲生儿子一样无微不至照顾了六、七集,却在最后彻底黑化,没错是非常出人意表,但过于突兀的剧变,反而让人觉得过程极不自然,太做戏了。


演员方面,黑人小男童虽时不时表情木然,但整体来说还算可以。
饰演母亲的Alisha Wainwright样子讨好,将一个在不同方面都充满挣扎的单亲母亲诠释得很好。
主演史泰龙两部拳击大片《Creed》1+2,以及在《黑豹》里演出大反派的Michael B. Jordan,在《Raising Dion》里出场算是个bonus,虽然他饰演Dion的亡父,戏份不多,也只出现在回忆片段里,但在剧中对Dion母子的心理影响极大。

《Raising Dion》目前只播映了第一季,共九集,作为角度截然不同的超级英雄剧,个人觉得还不错看。
最后一集留下了大伏笔,剧中很多谜团也未揭盅,会期待下一季。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Rambo Last Blood:史泰龙是地表最强老汉


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作为见证过整个Rambo系列的死硬影迷,对这部完结篇自然是带着致敬心情去看。
第五集背景有延续上一集,其实《Rambo》系列一直都有沿着时间线走,不像史泰龙的最强对手兼好友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成名系列作《Terminator》那样故事不连贯,时间线乱乱窜,在这点上,先给龙哥一个赞。

看过蓝波系列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就是典型好莱坞爽片,除了第一集《First Blood》表达了被迫去打越战的美国军人,退役后回国却遭受不平等对待的控诉比较有内涵之外,其余的都是简单直接说蓝波如何在越南、阿富汗、缅甸等地,以一人之力独挑整个军团的勇猛事迹。
所以虽然《Rambo: Last Blood》作为完结篇及片名“最后一滴血”有着特殊意义,个人却并不奢望故事上会有很引人入胜的“可取之处”。


结果也确如预想一样,一个半小时片子,前面一小时导演费劲心力塑造铁汉柔情的一面,以及英雄迟暮、回归平淡的生活,搞出与大多数不停期待动作场面的观众背道而驰的静态戏码。
要玩文戏也不是不可以,也了解导演想为最后的高潮先做铺陈的想法,但这前面三分之二的剧情,实在是不行。

让蓝波老英雄多了一个侄女,大概就已猜得到,接下来发生的情节大概跟这闺女脱不了关系。
然后再点明闺女收到了在墨西哥的亲生父亲的消息,死活都要去找他,更知道事情不妙了。
侄女之后偷跑去墨西哥,惹上了当地黑帮,最后劳动老英雄出手相助……
天啊,这剧情,不仅俗套,而且不觉得跟《Taken》里最强老爸Liam Neeson千里救女的故事太相像了吗?
相信一路看着前一小时影片的观众,应该是郁闷+纳闷到不行吧:妈的我的英雄大片Rambo被搞成这样?导演你有事吗?


好啦导演应该是听到观众的咆哮了,终于在最后半小时,还原了真正的Rambo,出现了大家都期待的以一敌几十的动作大场面。
根据有心观众做的统计,由蓝波精心设计的杀阵,前前后后总共干掉了39个手持兵器的墨西哥流氓,包括最后被蓝波虐杀的黑帮头子。
要说爽,也真是够爽有余了。
也许是现在观众口味越来越刁,也许是受了如《John Wick》这类片子的“启发”,这短短半小时内呈现的重度暴力画面,绝对不输给之前的四集,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在看了之前一小时闷戏之后靠北的观众,该也觉得值回票价了。

顺便聊一聊史泰龙。
个人心目中,史泰龙就是牛。(本来想写屌,但可能过不了关所以改了这个比较能被接受的字)
作为国际动作巨星,40多年来地位无人能取代,但个人敬佩他的,不是因为这辉煌灿烂的成绩,而是他为动作电影做出的贡献。

20多岁出道,1976年演出《Rocky》让他成为好莱坞一级动作明星。
50年来他拍过约60部电影,平均每年至少一部。
持续50年哦,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拼体力的动作片,而且信手拈来不乏好看之作,起码作为爽片是会让视觉满意的那种。


2006年和2008年先后拍了《Rocky Balboa》(洛基系列第六集)和《Rambo》(蓝波系列第四集),很多人都以为英雄像是做好了退休准备,所以连着拍了两部成名系列的告别作。
结果龙哥非但没有停下来,还在接下来到今天的十年间,密集主演了17部片子,包括三部《The Expendables》、两部《Creed》、三部《Escape Plan》这些动作大片。

之后,就是这部据说真的是蓝波系列完结篇的《Rambo: Last Blood》。
今年龙哥高龄73岁,也就是说,刚刚提到的那些动作大片,他是在63-73岁之间完成的。
试问哪个老人能有这样的战绩?能不佩服吗?
想说的是,即便《Rambo: Last Blood》跟心目中的蓝波完结篇有差,但看在龙哥敬业乐业的精神上,看在他73岁高龄还愿意这么拼搏的份上,讲真的,还是不得不给个大大的赞。


6.5/10



本文刊于T网站

攀登者:失真的登山片


对运动体能题材类电影并没有太大兴趣,会看《攀登者》,就是冲着吴京看的,这我承认。(不是章子怡哦)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成功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可惜当时形势险峻,为了救队友而丢失相机,导致无法摄影存证,结果不被国际承认。(真实事迹则是因为登顶已是夜晚,根本拍不到影像,而放在峰顶的毛泽东石膏像则因太轻被风雪卷走)

中国因此足足饮恨了15年,到1975年,才再次组团攻顶,誓言取回颜面,并由上回成功登顶的三人,带领新一批人数更多的登山队伍出发。
这回总算在成功登顶后录下证据,也是第一次测量到珠峰的精准高度,还靠着15年前在第二台阶打下的钢锥,架起了六米长的金属梯,以这道被誉为“中国剃”的梯子,协助日后更多攀登者登上珠峰。(以上都是真实事迹)


剧情基本还可以,反正就循着“第一次不完美 —> 遗憾 —> 第二次机会来了 —> 拼死训练 —> 拼死执行任务 —> 终于完美成功”的套路走就对了。
不过作为一部以攀山为题材的电影,认真朴实的攀山画面却是意外地少,或许是商业考量,不要让观众太闷,而多了戏剧性较高的突发状况桥段,比如雪崩、大风暴,队员被东西打到、意外跌落山崖等等。
如果是为了让电影“好看”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但不太能接受的,是饰演突击队长方五洲的吴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屡次施展武林高手般的身手解救队员,这种杂技式处理手法,不只让该属于纪实性的电影失真,也有将人物过于英雄化之嫌。

一直怨恨方五洲当年放弃相机的曲松林,耿耿于怀了15年,这样一个执念奇深的人,会在二次登顶行动中,当突击队长意外身亡后,就一夜之间改变心态,变成凡事都以安全为考量的安全哥?
别忘了,之前就是他一意孤行,在知道有强烈暴风时,还坚持让突击队继续前进的喔,这个转变实在太突兀。 

至于吴京和章子怡,以及井柏然和曲尼次仁,这两组CP之间的爱情,老实说个人觉得似乎没什么必要,因为感动度基本不在,尤其井柏然那段真的有点多余。
或许导演更专注在攀登队伍之间的男性生死之交情谊,反而更能打动人心,真的不用什么都要倾注儿女私情的。


演员方面,吴京演出没问题,不过在李连杰和甄子丹都相继宣布不再接演武术片之后,他已然成了最强也是唯一的接班人,如果他现在就要转型委实太早了,也很可惜,对武术电影和喜爱他身手的观众来说都是损失。

本片最大“遗珠”应该就是胡歌了,戏份少得可怜,而且可有可无,甚至老年版也不是由他化妆或CG上阵,而是换了成龙来演,真怀疑胡歌当初为什么会接下这角色。
导演李仁港名气虽大,但他近十年来的作品包括《三国之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天将雄狮》,都普普通通,最近的《盗墓笔记》更是烂到不行。
《攀登者》呢?嗯,还是不会让我对李仁港改观。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