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sing Dion:少有的母子情超级英雄片


家有超能迪翁

自漫威和DC在影视工业大展拳脚之后,超级英雄电影和影剧何其多,但绝大多数主题皆围绕在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虽然也有一些做了比较深刻的人性描写,比如蝙蝠侠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但总的来说,少不了热血抗敌、正义必胜,外加特效炫技的套路。
比较热衷突破的创作者当然还是有,所以也有像《Watchmen》的沉重心酸题材,像《The Boys》将表里不一的超级英雄讽刺到极致的故事。

这部《Raising Dion》则是把剧中拥有超能力的人物,设定为一个八岁的小男童Dion,诉说他的母亲在面对柴米油盐等生活压力下,以及丈夫英年早逝的悲痛中,如何正常、健康地带大孩子。
小孩拥有超能力及父母如何应对这样的主题,之前也有过一部叫《Brightburn》的电影,不过那片中的小孩是邪恶的,而且电影也标榜为恐怖电影(其实都不恐怖),和《Raising Dion》走的温情路线完全不同。


《Raising Dion》故事源自一本一期完漫画,以及一部同名短片,后来Netflix相中了制作成一季影剧。
其新颖角度算是超级英雄片里的一股清流,以温馨小品方式呈现,对这领域的影视工业也有着正面意义——就是我有一个关于超能力的故事,但我未必需要很大的预算也能落实。
当然这样的题材,还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讲述单亲妈妈抚养孩子的故事,会不会只能吸引为人父母者的观众?
还有本剧虽然以小孩为主角,但最终的诉求对象是不是还锁定为成人,还是要定位成可以阖家共赏的儿童片?
事实上网上就有不少家长留言,投诉剧集到后面越来越恐怖化、黑暗化,还出现女同志画面,觉得有被Netflix的“年龄推荐”骗到。

本剧主要人物虽不多,但枝节还不少,也相当多惊喜。
但反过来却也成了一定程度的硬伤——叙述有点凌乱,感觉是这边讲一点,那边讲一些,但似乎都没有好好交待清楚。
最大转折是Dion的义父,从一开始对Dion如亲生儿子一样无微不至照顾了六、七集,却在最后彻底黑化,没错是非常出人意表,但过于突兀的剧变,反而让人觉得过程极不自然,太做戏了。


演员方面,黑人小男童虽时不时表情木然,但整体来说还算可以。
饰演母亲的Alisha Wainwright样子讨好,将一个在不同方面都充满挣扎的单亲母亲诠释得很好。
主演史泰龙两部拳击大片《Creed》1+2,以及在《黑豹》里演出大反派的Michael B. Jordan,在《Raising Dion》里出场算是个bonus,虽然他饰演Dion的亡父,戏份不多,也只出现在回忆片段里,但在剧中对Dion母子的心理影响极大。

《Raising Dion》目前只播映了第一季,共九集,作为角度截然不同的超级英雄剧,个人觉得还不错看。
最后一集留下了大伏笔,剧中很多谜团也未揭盅,会期待下一季。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Rambo Last Blood:史泰龙是地表最强老汉


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

作为见证过整个Rambo系列的死硬影迷,对这部完结篇自然是带着致敬心情去看。
第五集背景有延续上一集,其实《Rambo》系列一直都有沿着时间线走,不像史泰龙的最强对手兼好友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成名系列作《Terminator》那样故事不连贯,时间线乱乱窜,在这点上,先给龙哥一个赞。

看过蓝波系列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就是典型好莱坞爽片,除了第一集《First Blood》表达了被迫去打越战的美国军人,退役后回国却遭受不平等对待的控诉比较有内涵之外,其余的都是简单直接说蓝波如何在越南、阿富汗、缅甸等地,以一人之力独挑整个军团的勇猛事迹。
所以虽然《Rambo: Last Blood》作为完结篇及片名“最后一滴血”有着特殊意义,个人却并不奢望故事上会有很引人入胜的“可取之处”。


结果也确如预想一样,一个半小时片子,前面一小时导演费劲心力塑造铁汉柔情的一面,以及英雄迟暮、回归平淡的生活,搞出与大多数不停期待动作场面的观众背道而驰的静态戏码。
要玩文戏也不是不可以,也了解导演想为最后的高潮先做铺陈的想法,但这前面三分之二的剧情,实在是不行。

让蓝波老英雄多了一个侄女,大概就已猜得到,接下来发生的情节大概跟这闺女脱不了关系。
然后再点明闺女收到了在墨西哥的亲生父亲的消息,死活都要去找他,更知道事情不妙了。
侄女之后偷跑去墨西哥,惹上了当地黑帮,最后劳动老英雄出手相助……
天啊,这剧情,不仅俗套,而且不觉得跟《Taken》里最强老爸Liam Neeson千里救女的故事太相像了吗?
相信一路看着前一小时影片的观众,应该是郁闷+纳闷到不行吧:妈的我的英雄大片Rambo被搞成这样?导演你有事吗?


好啦导演应该是听到观众的咆哮了,终于在最后半小时,还原了真正的Rambo,出现了大家都期待的以一敌几十的动作大场面。
根据有心观众做的统计,由蓝波精心设计的杀阵,前前后后总共干掉了39个手持兵器的墨西哥流氓,包括最后被蓝波虐杀的黑帮头子。
要说爽,也真是够爽有余了。
也许是现在观众口味越来越刁,也许是受了如《John Wick》这类片子的“启发”,这短短半小时内呈现的重度暴力画面,绝对不输给之前的四集,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在看了之前一小时闷戏之后靠北的观众,该也觉得值回票价了。

顺便聊一聊史泰龙。
个人心目中,史泰龙就是牛。(本来想写屌,但可能过不了关所以改了这个比较能被接受的字)
作为国际动作巨星,40多年来地位无人能取代,但个人敬佩他的,不是因为这辉煌灿烂的成绩,而是他为动作电影做出的贡献。

20多岁出道,1976年演出《Rocky》让他成为好莱坞一级动作明星。
50年来他拍过约60部电影,平均每年至少一部。
持续50年哦,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拼体力的动作片,而且信手拈来不乏好看之作,起码作为爽片是会让视觉满意的那种。


2006年和2008年先后拍了《Rocky Balboa》(洛基系列第六集)和《Rambo》(蓝波系列第四集),很多人都以为英雄像是做好了退休准备,所以连着拍了两部成名系列的告别作。
结果龙哥非但没有停下来,还在接下来到今天的十年间,密集主演了17部片子,包括三部《The Expendables》、两部《Creed》、三部《Escape Plan》这些动作大片。

之后,就是这部据说真的是蓝波系列完结篇的《Rambo: Last Blood》。
今年龙哥高龄73岁,也就是说,刚刚提到的那些动作大片,他是在63-73岁之间完成的。
试问哪个老人能有这样的战绩?能不佩服吗?
想说的是,即便《Rambo: Last Blood》跟心目中的蓝波完结篇有差,但看在龙哥敬业乐业的精神上,看在他73岁高龄还愿意这么拼搏的份上,讲真的,还是不得不给个大大的赞。


6.5/10



本文刊于T网站

攀登者:失真的登山片


对运动体能题材类电影并没有太大兴趣,会看《攀登者》,就是冲着吴京看的,这我承认。(不是章子怡哦)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成功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可惜当时形势险峻,为了救队友而丢失相机,导致无法摄影存证,结果不被国际承认。(真实事迹则是因为登顶已是夜晚,根本拍不到影像,而放在峰顶的毛泽东石膏像则因太轻被风雪卷走)

中国因此足足饮恨了15年,到1975年,才再次组团攻顶,誓言取回颜面,并由上回成功登顶的三人,带领新一批人数更多的登山队伍出发。
这回总算在成功登顶后录下证据,也是第一次测量到珠峰的精准高度,还靠着15年前在第二台阶打下的钢锥,架起了六米长的金属梯,以这道被誉为“中国剃”的梯子,协助日后更多攀登者登上珠峰。(以上都是真实事迹)


剧情基本还可以,反正就循着“第一次不完美 —> 遗憾 —> 第二次机会来了 —> 拼死训练 —> 拼死执行任务 —> 终于完美成功”的套路走就对了。
不过作为一部以攀山为题材的电影,认真朴实的攀山画面却是意外地少,或许是商业考量,不要让观众太闷,而多了戏剧性较高的突发状况桥段,比如雪崩、大风暴,队员被东西打到、意外跌落山崖等等。
如果是为了让电影“好看”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但不太能接受的,是饰演突击队长方五洲的吴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屡次施展武林高手般的身手解救队员,这种杂技式处理手法,不只让该属于纪实性的电影失真,也有将人物过于英雄化之嫌。

一直怨恨方五洲当年放弃相机的曲松林,耿耿于怀了15年,这样一个执念奇深的人,会在二次登顶行动中,当突击队长意外身亡后,就一夜之间改变心态,变成凡事都以安全为考量的安全哥?
别忘了,之前就是他一意孤行,在知道有强烈暴风时,还坚持让突击队继续前进的喔,这个转变实在太突兀。 

至于吴京和章子怡,以及井柏然和曲尼次仁,这两组CP之间的爱情,老实说个人觉得似乎没什么必要,因为感动度基本不在,尤其井柏然那段真的有点多余。
或许导演更专注在攀登队伍之间的男性生死之交情谊,反而更能打动人心,真的不用什么都要倾注儿女私情的。


演员方面,吴京演出没问题,不过在李连杰和甄子丹都相继宣布不再接演武术片之后,他已然成了最强也是唯一的接班人,如果他现在就要转型委实太早了,也很可惜,对武术电影和喜爱他身手的观众来说都是损失。

本片最大“遗珠”应该就是胡歌了,戏份少得可怜,而且可有可无,甚至老年版也不是由他化妆或CG上阵,而是换了成龙来演,真怀疑胡歌当初为什么会接下这角色。
导演李仁港名气虽大,但他近十年来的作品包括《三国之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天将雄狮》,都普普通通,最近的《盗墓笔记》更是烂到不行。
《攀登者》呢?嗯,还是不会让我对李仁港改观。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Frozen II:影评人不喜欢so?我OK


冰雪奇缘2

《Frozen》2013年上映,拿下全球近13亿美元票房,傲视所有动画片,《Let it go》成为洗脑神曲,影片周边也让迪斯尼和商家赚到饱。
如此辉煌(的摇钱)记录,不拍续集的话就不是迪斯尼了。
时隔六年,《Frozen II》终于在大家(尤其是小朋友)引颈期待下上映,既迫不及待要看Elsa和Anna这对姐妹的后续,也很好奇这部动画片之王有没有可能打破续集无法更好的魔咒。

大家一定都还记得,《Frozen》说的是Elsa寻找自我并肯定自我的故事,同时也带出与妹妹Anna的姐妹情深。
续集《Frozen II》重点依然放在Elsa身上,主要是解开她具备冰雪魔法的秘密,同时也需要她解决艾伦戴尔王国和北乌卓人之间的仇怨,借此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王族黑历史。
Anna在这一集里依然举足轻重,甚至戏份更重,还让她在姐姐Elsa被魔法冰封动弹不得的时候,独力完成艰难任务,解救世人。


诶,看到这里,或许你也留意到了,没错,《Frozen II》大幅度提高了主角闯关和冒险的桥段,已不再只是一部“单纯”的公主长成片。
这到底是好是坏,很见仁见智。
先说CG,本片真的乱厉害的,大概可说是无懈可击了。
人物的表情变化、衣衫发丝的摇曳,都十分细腻流畅,更别说让特效组炫技的各种魔法画面,高难度的风、水、火呈现都自然得赏心悦目之极。

本片的音乐和歌曲,自然是观众绝对重视的一环,或许是《Frozen》这方面太成功,以致制作团队这次下手更重,《Frozen II》基本上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歌舞动画片。
角色人物几乎是每走几步就开口歌唱,在任何情绪情况下,都以歌曲表达内心情感想法,不喜欢这种歌多话少手法的观众,或许会不太能接受。

相比当年的《Let It Go》,续集主打歌《Into The Unknown》肯定没这么洗脑,难度也比较高,但《Frozen II》一口气推出了七首新歌,制作团队的努力我们还是看得到。
而且必须说,平均都是属于好听的,不像好些歌舞片(包括很知名的几部)往往只有三、两首主打好听。
所以有评论说《Frozen II》的歌曲都是迪斯尼一贯风格,没什么新意,个人倒是要说句公道话:能够七首都维持水准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剧情方面,在续集里揭示主角身世之谜这样的题材,不否认在系列电影里很常见,包括动画片像《功夫熊猫》、《驯龙高手》都有这一趴。
要是身世真相构思巧妙还可能瑕不掩瑜,可惜《Frozen II》这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艾伦戴尔老国王对北乌卓人表面释出善意,其实包藏祸心的桥段,相当俗套。
说出“风、火、水、土”四大元素以外还有作为桥梁的第五个元素,也不难猜到Elsa就是那第五元素,法国大导演卢贝松1997年拍的经典科幻片《The Fifth Element》玩的就是这个梗。

不过除却上述缺点,《Frozen II》还是可看性高的爽片,反正放松心情,让眼睛和耳朵去体验一场声色兼具的飨宴这样的说法是准没错的。
有影评批说影片花了太多篇幅在冒险闯关,缺少Elsa和Anna的心理变化描述,减低了影片深度,个人觉得那也未免太吹毛求疵,毕竟就是一部主攻小朋友的动画爽片,到底是要深到哪里啊?


也有评论说,第一集的女性自我歌颂主题明确,令人惊艳,反观续集沦为一部普通的环保片。
这似乎也是相当奇怪的指责,既然上一集都玩过赞美女性的主题了,难道续集还要继续?环保课题虽然不新,但纵观人类依旧无时无刻在破坏地球生态,环保的提醒肯定还是应时应景,永不过时的。

烂番茄的专业影评人评分从《Frozen》的90%跌到《Frozen II》的76%,但纯观众评分却从《Frozen》的85%提高到《Frozen II》的93%,就可见端倪。
是的,我就是属于纯观众那一票的,看得开心就给分。


7.5/10



本文刊于T网站

犯罪现场:古天乐又一平庸之作


对港产警匪片,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意结。
《无间道》自然不用说,那可是连好莱坞都翻拍的经典之作,但更早在1980年代,吴宇森、林岭东等大导就已经为港产警匪片打下厚实无比的基础,奠定无可取代的地位。
可惜时至今日,港产电影辉煌不再,就连引以为豪的警匪片,也很少再有特出之作,更多的是只管堆砌交行货的枪战和飙车场面,连故事都无法好好说清楚的中等甚至中下片子。

《犯罪现场》由曾为《少林足球》编剧的冯志强自编自导,尔冬升监制,古天乐与一班港产警匪片熟面孔主演。
有此台前幕后阵容,虽非顶级,也已足以让观众产生兴趣,有所期待。
可惜,期待越大,伤害也越大。


故事说一群抢劫珠宝行的劫匪,事后内讧,自己人杀自己人,劫来的珠宝也不知去向。
古天乐饰演的匪徒老大被警方锁定,认定他是此案中案的罪魁祸首。
老大被迫在警方逮到他之前找出真相,为自己洗脱罪名。

故事很简单,但导演却硬是要打造成一出充满悬疑意味的推理片,先在一开始就搬出好几个配角,一个个赋予一些似是而非的动机,刻意搞得每个人都有嫌疑。
这种所谓增添推理难度的方式,只是故弄玄虚,在同类片中已可说是骨灰级手法,了无新意。
为了增添趣味,又搞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出来,成为劫匪被杀时的唯一目击证鸟。
可惜,这依然不是新鲜设计,也一点都不有趣,更尴尬的是,看完电影之后会发现,有没有鹦鹉其实没差,案件侦破根本不是靠它。


说到人物,古天乐的粉丝当然会高兴,但对他没啥感觉的应该会有越来越严重的审美疲劳。
如果说他演技一流倒还ok,但讲真的古仔不要命似的拍了这么多部片子,有谁能很明确地说出他的代表作?
近年来他尝试突破,不断接演反派,但反来反去,并没有反出一个春天来,相反只是反出更多看了就忘的角色。

他在《犯罪现场》的表现,维持水准——就是那依旧无法留下深刻印象的水准、那找另一个人来演也可以的水准。
即便导演“巧思”设计了他压力山大到无法入睡、一直产生眼前出现蚂蚁的幻觉效果,也挽救不了角色的苍白,反而让人觉得多余和无谓。
结局时他很老土地假开枪真寻死,倒下后说,终于可以好好睡觉了,更是让人鸡皮疙瘩掉满地。


作为本片宣传噱头之一的女主角宣萱(这是她和古天乐18年来首次合作),饰演有爱心但市侩的女房东,因古天乐帮她打发了小混混而产生好感以至爱情……诶,会不会太容易了一点啊?
好吧,就当作是一见钟情吧——虽然她其实患有眼疾根本看不太清楚,但做戏成分实在太重,难接受。

这个刻意要把她设计得个性鲜明的女主,其实完全没啥作用,连串场都嫌多余,还不如完全删去这号人物,把篇幅用来更深刻描述剧情走向合理性更好呢。
似乎有人说过,无论是警匪片、江湖片、动作片,都一定要有感情/爱情一趴才有feel,个人觉得,如果描述得不动人,或是对故事完全没加分,那这一趴真的不要也罢。


最后要提的,是其他群演的神速变化。
短短一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庸碌无能、胆小怕事,只爱养猫(这个设定也很莫名其妙)的警员,为了证实一个劫匪的清白,秒变破案神探。
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嫉恶如仇的警官,为了一个卧底遇害,秒黑化,还跟无辜市民携手合作,企图越过法律,私下处决劫匪。
我们还看到了数个风马牛不相及,只因在劫案中无辜遭受伤害的市民,就此结成复仇者联盟,精心策划了比职业歹徒还厉害的复仇大计,甚至还心生贪念吞掉珠宝贼赃,卯起胆量和歹念干掉合作的警官。

导演大哥,你真的觉得酱子合理咩?
好吧,你要把这一切都合理化也可以,但没个20集起跳的连续剧来交待每个人物的内心演变,这挤在一小时半里的所有的秒变化,就都会突兀到一个不行。
一句话,本片就是一部看了不会留下什么印象的平庸之作。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长安十二时辰:停不下来的好看


《长安十二时辰》是今年优酷首播的大陆古装剧,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说唐玄宗盛唐天宝三年上元节期间,长安城内酝酿了一场大规模刺杀皇帝行动,开播之后广受好评,吸引了各地华人追看。

负责皇城保安的靖安司,查到有可疑人物趁着上元节庆混入城内,掌管靖安司的年轻天才李必,不照牌理出牌委任了罪犯张小敬搜查侦缉,戴罪立功。
张小敬原为地方保安队长“不良帅”,对整个长安城,以至城内地下组织了如指掌,确实是查案最佳人选。
张小敬不负所托,案情搜查渐入佳境,但挖得越深,就发现牵连越大。
在上元节花灯大会开始之前若不把刺客拿住,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时间,只剩下短短几个时辰。


本剧共48集,每集45分钟,也就是36小时,理论上不眠不休一天半就可以全数追完。
当然,那只是理论,谁不是工作跟累得像条狗似的,每天回家能看个两、三集就很了不起了,说到底48集还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数字,不过看到网上一片佳评,还是忍不住看了。

前两集蛮乱的,人物多,情节交错,有点不知所云,差点就想放弃。
而且对白相当地文绉绉,连串古代官府专有名词从角色嘴里噼里啪啦冒出来,不仅非常考验耳力,少点中华文化修养也几乎要举白旗投降。
还好两集之后,概念厘清,剧情也越来越精彩。
故事悬疑性强,会不自禁跟着张小敬和李必去抽丝剖茧,思索刺客主脑究竟是谁。
查案过程中,张小敬和李必不仅要在茫茫皇城内搜捕刺客,还要不时与处处作对的朝中敌对党派周旋,在分秒必争之下不停地斗智斗勇,十分紧张刺激。


画面上来看,《长安十二时辰》美术水准极高,无论场景、服装、化妆,都极为考究,尽可能符合历史流传下来的唐朝风貌。
尤其本剧背景设定在上元节花灯大会,无论是街上的人山人海、宫内的金碧辉煌,都能成功呈现了一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唐盛景。
网上评论曾高度肯定本剧具备了电影规格,这说法本人非常同意,绝对没有过誉。

剧中角色虽然都是杜撰,且都尽量避讳真实历史人物姓名,但明眼人一看,自是心知肚明,知道剧中“圣人”就是唐玄宗、“太真”就是杨贵妃、“李必”就是李泌、跟太子作对的右相“林九郎”就是李林甫、皇帝亲宠宦官“郭利仕”就是高力士、李必的老师“何执正”就是贺知章等等。


演员方面,雷佳音饰演张小敬毫无违和感,演活了一个历练丰厚、行事总是游走规则边缘却又忠于大唐的性情中人。
目前红火的易烊千玺饰演天才李必,虽然很多人赞他演得好,但个人倒觉得只是一般(粉丝不要打我),表情上似乎就只千篇一律的皱眉,在出现状况时所表现的急躁紧张又显得太过头,不太符合常年修道之人的沉稳。

比较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饰演刺客龙波的周一围,酷似冯绍峰的他,剧中永远冷静沉着,城府深到没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芦芳生饰演的姚汝能也很抢戏,一时信誓旦旦,一时只为自己,反复无常到极致。
热依扎是剧中戏份最重的女角,将一个八面玲珑、忠心不二的女婢檀棋诠释得异常亮眼。
不得不提的是饰演元载的余皑磊,元载是真实历史人物原名,贵为唐朝宰相,不过在此剧中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大理寺评事,永远损人利己,看了令人十足讨厌,但这也正表示,余皑磊将这小人嘴脸给演活了。


本剧其实就是一宗古代推理大案,真正的主犯一直都隐藏得很彻底,不到最后一集也几乎猜不到,但最终揭晓了又令人怅然若失,因为跟期待有所出入,也可以说有点失望,也觉得有
点牵强。
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如果你喜欢同类古装剧,不多说,绝对大推这部《长安十二时辰》。


9/10



本文刊于T网站

The Addams Family:暗黑力度到喉不到胃


亚当斯一家

美国卡通画师Charles Addams于1938年在《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上开始了《The Addams Family》卡通画作。
其独特的非主流创意及黑色幽默,很快就为这部作品奠定了长寿不败的地位,数十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之后,以这个怪异家族成员为题材的同名跨界作品不断面世,包括书籍、真人电影、电视剧、卡通等。
最新推出的这部《The Addams Family》3D动画片,依旧是以呈现这一家子的诡异日常为主轴,大玩令人会心一笑的暗黑趣味。
可惜力度不太够,脱缰之马看似就要放尽奔腾,骑士却在紧要关头又把缰绳拉紧,让人深感到喉不到胃,爽了一下又不继续爽下去。


故事一开始先交待亚当斯一族的近况,因为被一般世俗嫌弃,男主和妻子被迫找了一处偏远的无人古堡归隐,远离人世。
如此安家落户多年,倒也相安无事,夫妻俩还生了一对儿女。

小儿子Pugsley个性顽皮,喜欢制作爆炸性武器搞破坏,偏偏家训需要他学习元祖流传下来的传统刀舞,并在指定年龄达到之时,在长辈们面前表演。
长女Wednesday生性阴沉,但叛逆的她一直不满母亲不让她与外界接触,于是偷偷出走,自此不仅第一次结交到朋友,也重新审视了人生。


像这样的剧情走向,大玩怪异和俗世对比,可以是相当有趣的,但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为了要抓住小朋友观众(毕竟是动画片),一直在可以突显亚当斯一家拿手好戏的时候悬崖勒马,还要借机会散播正面意义。
比如Wednesday的好友经常受到学校风云人物欺负,Wednesday替好友出头时理应大显身手,却像是只使出了四、五成功力而已,hello,你是黑暗系代表的亚当斯家族成员,根本就不需要表现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度好吗,正面意义对亚当斯一家来说,就是没有意义啊,毫无保留地all in地干下去才对的嘛。

同样地,城镇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陷害亚当斯一家之后,亚当斯等人的反击也只是点到即止,整个高潮还冲不上半山腰,就迅速跌落谷底。
最后的大团圆收场——亚当斯一族和世俗凡人从此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更是叫人傻眼,come on,你是The Addams Family好吗,你们的我行我素,绝不在意世俗眼光的精神去了哪里?


本片幕后配音星光熠熠,亚当斯一家四口的声音演员都大有来头,包括主演星战后传三部曲的Oscar Issac;奥斯卡影后Charlize Theron;主演《Kick-Ass》、《Carrie》、《The 5th Wave》的Chloë Grace Moretz,以及主演《It》1+2、《Stranger Things》的Finn Wolfhard。
这部片子或许对初次接触暗黑人生的观众来说会觉得不错,但对老司机来说, 真的就是那股劲儿提不起来的软弱无力了。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Primal:六大摇头点,Nicholas Cage稳当烂片王


原始恐惧

好莱坞知名演员Nicholas Cage于1982年出演第一部电影,十多内发展平平,直到1995年才守得云开,凭借《Leaving Las Vegas》获评审垂青,一举拿下奥斯卡与金球奖影帝。
众所皆知,奥斯卡得奖片一般都艺术味道较浓,甚至还有不少只叫好但不叫座,当时很多人也以为Nicholas Cage可能从此走艺术片路线,谁知道他竟在得奖后一连拍了《The Rock》、《Con Air》、《Face/Off》三部商业片,叫人大跌眼镜。
更想不到的是,三部片票房都满堂红,让这位双料影帝立马成为好莱坞当红炸子鸡。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中了“事不过三”的魔咒,三部卖座大片之后,竟又回复成绩普普通通的窘境。
对电影热忱不灭的他,后来开了制作公司,不只继续演戏,也自己当制片。
从《Face/Off》之后的20年间,他出演了超过50部电影,其中20部是由他的Saturn Films制作公司出品,可说是产量惊人的奥斯卡影帝。
可惜的是,除了2004年的《National Treasure》及2007年的续集,其他几乎都备受劣评,令他从风光十足的卖座影帝,沦为让观众摇头叹息的烂片王。


Nicholas Cage主演的《Primal》最近上映,故事说他饰演的动物奖金猎人,在亚马逊捕捉了不少稀有动物,包括一头罕有的白色美洲豹,准备运回美国卖给动物园大赚一笔。
与他同船共济的,还有一个被引渡回国的政治重犯,以及负责押解他的部队。
轮船出海后,重犯逃脱,还放生了所有动物,船上顿时陷入大混乱。

本片没什么故事性权且不论,反正能当做爽片看爽也ok,可惜连这小小要求,似乎也没能满足到观众。
首先重犯逃脱的设计就显得牵强,明知道他是以狡猾出名,又有所谓的癫痫前科(也不知道是不是伪造的),守卫就应该要有心理准备防止他从这方面下手,结果还真是被他骗了,不会有点犯傻吗?
摇头


重犯逃脱后在偌大的邮轮上玩起捉迷藏,本来也无可厚非,反正就是要躲起来不被发现,好等待机会逃走,问题是重犯的捉迷藏不仅玩得犹如S极高手,还可以准确无误地预先埋伏在搜寻人员必经之路,给他们致命一击……
Hello,除了船长船员以外,谁不是第一次上这艘船啊?有什么理由这重犯对每条路线都如此熟悉,如入无人之境?
而且还可以到船上仓库一下子把所有凶勐野生动物都放生,难道他自己就不会成为动物的点心?
摇头+1

那随队出发的律师,只是为了遵守上级要他把人犯活着带回国的指令,就动手干掉自己人,好让已经危害到团体性命的罪犯继续生存?
上哪儿找这种猪脑袋的猪队友律师啊?
而且是为了保护罪犯而谋杀无辜,有律师会做这种事?
摇头+2


好,就也先不管剧情合理性,要是过程紧张刺激好看,那也没话说了对吧?
但全片的兵抓贼、贼杀兵的经过乏善可陈,所谓的特种部队有如待宰羔羊,毫无还手之力就一个个被干掉,然后拱出主角,硬是让他戴上光环去救世,但拯救过程粗糙无聊,拖拖拉拉,看得好难过。
摇头+3

本片也以野兽为卖点,而且动物们都已经“好巧地”被放了出来,但期待中的人兽大战却没有上演,事实上跟猛兽过招的画面寥寥无几,也平平无奇。
摇头+4


《Primal》唯一女角,就是在《X-Men》正传里饰演凤凰女的Famke Janssen,她在本片饰演军医,不只是花瓶,还是一个彻头彻尾毫无存在意义的花瓶。
这角色讲真的随便找一个三、四线女艺人来演也没差,真的是浪费了一个好演员。
摇头+5

如果Nicholas Cage再不努力摆脱烂片影帝恶名,Famke Janssen还是不要跟他走太近比较好,免得被带衰啊!


4/10



本文刊于T网站

Maleficent Mistress of Evil:很多“即使”,但还是比上一集好看


沉睡魔咒2 / 黑魔女2 / 黑魔后2

童话《睡美人》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迪斯尼善于制作童话电影大家也已看过不少,甚至有点缺乏新鲜感了。
五年前迪斯尼大胆反其道而行,以《睡美人》故事中的反派人物为主角,找来Angelina Jolie担纲,推出《Maleficent》电影,票房狂收7.5亿美元。
这么好的记录,片商自然不会不动续集脑筋,于是时隔五年,趴兔《Maleficent:Mistress of Evil》毫无悬念上映了。

这一集说精灵国的Aurora决定嫁给Phillips王子,Maleficent爱女心切,勉为其难一同出席双方家长见面会。
谁知道人类皇后不安好心,刺杀国王之后,嫁祸给Maleficent,并计划歼灭整个精灵族。


本片的精灵是善良友好的族群,而黑魔后的族人虽然上天能飞,却被刻画成屡屡遭受迫害的弱势族群,只能匿藏在无人得知的山谷。
反观人类皇后因心理变态而完全释放黑暗面,恶毒程度不输地狱魔鬼,加上人类居民愚昧、士兵盲从,充分显示了人类劣根性。
这人类比异类更可怕的设定,延续了第一集的噱头——颠覆传统,似乎也已成为这一系列的中心思想。

很多正邪对立的电影里都会看到,反派角色往往因角色设定更立体鲜明,比正派人物更出位。
本片也不例外,饰演狡猾皇后的戏精Michelle Pfeiffer几乎抢尽风头,相比喜怒不形于色的黑魔后,虽然后者在这一集中有非凡经历,但Michelle Pfeiffer精彩的演绎太吸睛,也为影片大大加分。
如果还有第三集,如果皇后不从山羊变回人,那有谁能跟Michelle Pfeiffer具备同等的分量来协助撑场,将是迪斯尼须要解决的大问题。


我其实对当年的第一集非常无感,因为对黑魔后这么轻易地改邪归正不以为然,所以对这续集《Maleficent:Mistress of Evil》也不抱希望,甚至本来不想进场观看。
结果看了之后却意外觉得还不错,即使片中精灵们的愚蠢让我很无语(善良不等于笨好吗);
即使黑魔后中箭后为什么能死而复生没交待明白(似乎是因为奥罗拉的眼泪,但这不会太老套了吗);
即使最终免不了大团圆收场,连恶贯满盈的皇后也没死,只是被变作山羊(当然知道这是迪斯尼的阖家欢电影);
即使有这些美中不足,依然觉得比上一集好看。


6.5/10



本文刊于T网站

全裸导演 / AV帝王:男人要成功,背后的女人就要不安于室


The Naked Director

18禁的《全裸导演》第一季八集剧,不仅有露两点镜头,还有不少性爱画面,情色程度绝对在“一般可接受范围”的连续剧之上上上,甚至有说直逼AV。
本剧以传记式描述日本AV业大王村西透的发迹事迹,同时侧写日本情色业界多年来的演变。

1980年代,村西透本是一个老实的英文百科全书销售员,业绩一直欠佳。
一日发现妻子出轨,还被她羞辱说从未给过她性高潮,让他大受打击。
他买醉时认识了在旅馆偷录房客做爱淫声浪语来制作成卡带贩卖的荒井敏,凭借自己的销售技巧,竟成功卖出大量卡带,就此发现了致富捷径,正式踏入情色业。

一开始村西透只是售卖成人杂志,因“勇于突破”,犯法制作无码版,吸引了大量读者,之后经营连锁成人书店,竟在北海道陆续开了47家。
所谓树大招风,他的成功引起同行不爽,结果被警方逮捕入狱。
出狱后发现时移势易,AV开始盛行,于是找回昔日伙伴,转战AV界。
这回他又挑战法律底线,突破以往的借位做爱镜头,直接要演员“打真军”,更首创“火车便当体位”(这里不方便描述,想知道自己网上查吧),造成轰动。
当然他做得越出色,就表示犯的禁忌越多,也引来更多嫉妒,于是他的事业人生,就一直周旋在被同行陷害、被警方追捕之间,因此极富传奇性。


本剧叙事手法其实挺普通,但剧情还蛮引人入胜,这个与其说是编剧好,还不如说是主角本身际遇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好剧本。
村西透屡败屡战,不断把危机化转机,那种打不死的蟑螂精神,说真的还不得不给个赞。
但问题就出在他从事的行业,当一件事被打上情色标签时,真的就不太容易跟“励志”划上等号。

剧中几个主要演员的刻画,都在在突显他们敢怒敢言、不屈不挠的精神,几乎可以说是在为AV业洗白。
要再更正义魔人一点,甚至可以直接说是意识不良。
尤其当村西透用充满热切期待的眼神说出“和我一起靠色情改变世界”这么宏大的愿景时,想想都会额上三条线。
其实日本软文化中经常也有这类题材,比如我就看过一部描述援交少女的漫画,内容满满都是援交少女为恩客“解压”后,感到自己在做着无比伟大工作而自我感觉良好的洗脑意识。


事实上村西透本人就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他虽是导演,但据说经常一边导戏一边就跟女优炒饭(所以才说他是“全裸导演”),也曾经拍过十多岁的未成年少女(剧里却省略了这一趴事迹)。
他曾经多次被日本警方逮捕,更在美国拍片时触犯法律被判坐牢370年(是的,你没看错,我没写错),最后动用一亿日元才脱身。

这样一个不断抵触法律、越过法律底线的犯案者,却被剧集刻画得犹如伟人(从本剧又名《AV帝王》可见一斑),难道不觉得太扯了吗?
事实上日本的情色行业真实面,绝对没有剧里展现得如此光鲜亮丽,而是充满无尽黑暗,AV业者经常通过种种无良手段威逼利诱女优拍戏。
真正“名成利就”,叫得出名字的大牌AV女优根本不多,多的是被操控拍片,吸毒,或因不人道AV手法导致身体坏掉的凄惨女优。


最后说一说本剧女主角惠美,就是那个坚持不剃腋毛,并且将此行为傲然公告天下的黑木香。
虽说是一个从小因家教森严而产生叛逆心态的女生,但有很大可能她根本就是一个性上瘾者,同样地她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为,在剧中一直被合理化,甚至博取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和鼓励。

撇开道德论不说,如果没有黑木香这一个能够彻底释放自己情欲面,同时也启发了村西透又如此配合他的女优,村西透不会这么成功。
如果不是黑木香自己上电视发表耸动言论,贩卖自己的作品筹钱帮助村西透,这位AV帝王可能现在都还在美国蹲牢房呢。
确实,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安于室”的女人。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The Silence:吐槽点太多,无悬念败给《寂静之地》


死寂逃亡

当全人类都有口不能言,一出声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该怎么办?
这题材之前已有《A Quiet Place》先拔头筹,最近的《The Silence》同样模式出击,却败在剧情bug太辣眼睛!

故事说地球地质异变,孕育了数以万计的怪物,科学家挖掘地穴时,无意中把它们释放了出来。
这群类似小型翼龙+蝙蝠的生物,眼睛退化,只剩灵敏听觉,哪里有声响,即群起围攻撕咬,凶残至极。
怪物肆虐,人类竞相奔逃,城镇荒芜,十室九空。
女主一家在父亲带领下逃生,途中迭遭怪物袭击,险象环生,还倒霉地遇上诡异邪教组织,被逼与人类自相残杀。


作为怪物类灾难片,《The Silence》整体紧张刺激和惊悚程度其实是不错的,全片呈现暗沉色调,也很有令人绝望的末日感。
飞行怪物疯狂扑杀,角色们拼死抵抗,令人想起《The Mist》,同样感受到只能以双脚在地上行走的人类的无助。
邪教徒乱入,令主角一家处境雪上加霜,让人不禁边看边摇头:都什么时候了,不合力对抗怪物,还同类相残?
这种令人齿冷的行为,大概也只有人类做得出来,万物之灵结果反而不如动物的原始纯朴,这大概也是影片所要带出的讯息。

去年上映的《A Quiet Place》,同样是说人类世界遭到只靠听觉的怪物侵袭,同样是说一家人如何在不能讲话和发出声响的情况下生存。
两部类型相似到极点的影片,评差却非常大:《A Quiet Place》IMDb有7.5/10,烂番茄高达95%;《The Silence》IMDb却只有5.2,烂番茄更低至30%,究竟后者是哪里出了问题?


原来《The Silence》“做戏”的成分、令人不解的设定,真的是太显眼了。
像主角一家在外头怪物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毅然决定出走逃生,本来是情有可原,若能逃出怪物活动范围毕竟是一线生机,总强过坐以待毙。
但逃命时带着狗是演哪出啊?难道不知道狗天性看到/听到/闻到/感觉到异样,就会无法控制狂吠个不停吗?
当然会养狗就是把狗当成家中一份子了,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要冒着几乎绝无幸免的危险带狗一起走,还是忍痛把它留在家里,答案很明显吧,那英明一世的老爸,又怎可能作出煳涂一时的决定?

当主角一家逃到郊外房子时,因发出声响引来怪物围剿,这时英明老爸做出了让人拍案叫绝的举止——开动了绞肉机,轰隆隆把怪物一只只引入机器中绞成肉碎。
可是,这么聪明绝顶的方案,何以只用这么一次?为什么不继续开机杀怪?
当然你会说,要这么简单,戏也不用演下去了。
诶,是没错,那就不要设计这样的一个桥段啊,不然这种bug真的很大只一下有没有。
其实真要讲,“绞肉机方案”完全就是一个歼灭怪物的好方法,当局和军方只要以此类推,绝对能干掉这群“有眼无珠”的怪物,有什么理由一筹莫展到只剩下逃难一途?


其他“做戏”部分还包括:
被主角一家鸠占鹊巢的郊外房子,明明就有围栏,也明明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为什么英明的父亲从小镇补给回来之后不上回锁呢?结果就被邪教徒侵门踏户,酿成大错。
怪物历经万年躲在暗无天日的洞穴里,以至眼睛退化是说得过去,但为什么翅膀没退化?
而且数量成千上万,这么多年来是靠吃什么过活的啊?
最遗憾的,是女主作为听障者,原以为她会在这无声的世界里,发挥吃胡的本领,甚至靠她解救全家,结果也没有,白白浪费了这个与故事题材完美挂钩的设定。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入门款恐怖片还青春励志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

所谓“年少轻狂”、“初生之犊不畏虎”,年轻就是本钱,说的不仅是颜值外表,也包括胆量。
年纪轻轻做什么都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干劲,一句“没在怕的啦”,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叫你去闯鬼屋(不是游乐场那种假鬼屋哦),也绝不犹豫。
想当年自己年少气盛时,也曾夜探一座声名远播的鬼屋,当时就觉得刺激好玩,虽然没真的碰上什么灵异事件(还好没有)。
如今回想起来,谁要是现在叫我再去一趟,俺肯定会直接一口回绝:谢谢再联络。

《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说的就是几个少年男女,有意无意闯入谣传已久的鬼屋,女主更从书架上随手拿了一本书回家(这也太牵强,正常情况下谁会有种到从鬼屋里拿东西回家的啊?是嫌肩膀太轻,少了“东西”附在上面吗?),结果鬼屋里冤魂不散的枉死女儿,开始在书上即兴创作,写起故事来,而故事主角,就是这几个倒霉的少年。
当然,这些貌似以血液书写成的小故事,肯定不会是公主遇上王子,从此幸福快乐过一辈子的童话故事啦。


剧情由此开始,各个角色一个轮一个地相继遇害,余下的就得寻求破解方式,停止被冤魂连环杀戮。
这设定类似恐怖片系列《Final Destination》,也曾在不少同类片里使用过,特别只在于本片是以冤魂写故事的方式包装,属于旧瓶装新酒。

至于各个人物的恐怖遇害情节,觉得设计上虽然不是很新颖,但基本还不太坏,比如第一个嚣张少年因为经常有事没事就打骂田里的稻草人,结果自己也变成稻草人就不错,有“报应不爽”的惩罚寓意,可惜的是或许片长所限,恐怖氛围的营造收得太快,到喉不到胃。
事实上,这也是本片相当大的问题,像其他被冤魂锁定的少年男女,各自经历了恐怖遭遇,但都有一种叫了一份加辣的鱼丸面,吃了却觉得还是不够辣的感觉。


结局有一个关于鬼屋冤魂的突发性转折,意外地竟然具有正面意义,看来导演似乎真的锁定年轻观众,连青春片的励志性也贯彻在恐怖片里。
虽然恐怖片里也经常会有主角战胜恶魔的大团圆收场,但现今黑暗路线越来越盛行之下,加上不少导演也喜欢为恶鬼留一条后路,好预示一下续集的可能性,邪不胜正、好鬼有好报这样的正面思路,反倒令某些恐怖片爱好者觉得看了不够爽。

话说回来,本片虽然还不至于说是恐怖片中的一股清流,但观看本片时调整一下心态似乎就极有必要了:这就是一部适合青少年的青春恐怖片,也是想尝试看恐怖片,又不想第一次就被吓死的入门者的选择。
哦,别拿它跟《Annabelle》、《Conjuring》、《Insidious》系列相比,level不同啊。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Green Room:很适合睡前看


绿色房间

闲着没事随便找戏看,看到这部《Green Room》IMDb是 7/10,烂番茄是90%,还有光头教授Patrick Stewart,就此选定。

故事说一组四人的摇滚乐团,到“乡下”酒吧表演,无意中目睹了杀人事件,被禁锢在酒吧内。
在得知酒吧老板打算杀人灭口之后,摇滚团员不得不鼓起勇气,杀出血路。

当然故事就是简单直接,我本来也只是想看个爽片,只要过程紧张刺激,节奏明快,就ok了。
可惜事与愿违,完全就是一部一面看一面滑手机的片子啊。
前段超级闷,原本想放弃,30分钟后终于开始正面冲突,算是有了一个小高潮,以为会渐入佳境,结果高潮真的就是那几分钟爽一下,之后又再让人恢复昏昏欲睡的状态。
由始至终搞不懂为什么本片评分这么高。


2/10

The Dead Center:疑似精神分裂的驱魔片


死亡中心

看海报以为是讲精神分裂,结果原来是说一个病人死而复生,带回了地狱的魔鬼,一名精神科医生与之展开生死搏斗的故事。

前部分情节发展还不错,有制造出一些悬念:一具“尸体”从殓房复活后,自行跑回普通病房,过后一直行为古怪,经医生诊断却查不出哪里出了问题,先引发你的好奇心,忍不住往下看。
到“尸体”体内的不知名物体终于出手,干掉了一个医务人员,状况立即升级成重案犯罪事件,不再只是“尸体”究竟是什么毛病的问题而已了,也会更想知道,寄居“尸体”内的究竟是什么鬼东西。


与此同时,原本负责解剖该“尸体”的法医,在得悉遗体失踪后,决定深入调查,发现了“尸体”生前特殊爱好,竟是搜集各种过去不明集体死亡事件的记录。
精神科医生一方面与“尸体”正面接触,被搞得头昏脑胀;法医则从其他方面寻根究底,一步步揭晓惊人秘密。
这样的双线发展、相互呼应的设定增加了戏剧效果,感觉还不错。

在证实了“尸体”是被附体的杀人魔鬼,偏偏他又被父亲接出院之后,就已经可以期待,接下来将会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杀戮。
不过,并没有预期中的震撼,疯狂杀戮是有,浴血画面却没有,或许导演志不在此,所以只是浅浅带过。
当然不是说一定要看到大屠杀才过瘾,本片风格和规格,显然也不是走这个路线,但尾段的高潮戏,实在是处理得过于普普通通、平平无奇,应有的高潮都变低潮了。


其实影片一开始刻画精神病院的日常,包括精神病患各出奇招,医务人员见招拆招,甚至苦中作乐,个人就觉得相当“有趣”。
若是循着这条脉络继续开展也会很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精神病院的种种,来一个西方的《癫佬正传》也不错。
不过就如上述,导演志不在此。

以一个精神科医生为主角,也是不错的设定,可惜没进一步诠释他这方面的心态和生态,影片中途揭露了他的独特背景,也只是一语带过,浪费了。
本片不由始至终地依循精神科题材发展,而转成驱魔,虽然是导演本意,但个人反而觉得是最大败笔。


5/10



本文刊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