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暗战2:续集大不如前作


暗战 (1999)

杜琪峰又一优质作品。
贼与警察斗智斗力,充分体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刘德华和刘青云在计程车上初遇,“能把人带到警局就算赢”的赌博先声夺人,设计非常讨好。
双方从头到尾的敌对过程流水行云,激斗中满含文艺气息,是难得的浪漫派警匪片。

贼子永远智珠在握的潇洒自信,完全开正刘德华戏路,相信也只有华仔才能诠释得如此贴切。
加上刘华戏中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向坏人复仇,身患绝症更是特别惹人怜惜,无形中已将义贼光环无限放大。


刘华与公车女子的邂逅也是神来之笔,为原本阳刚味浓重的兵捉贼戏码画龙点睛。
许绍雄的警官角色插科打诨,纯属搞笑,但智商太低,难免让人置疑他如何爬上高位。(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讽刺上层腐败)

8.5/10



暗战2 (2001)

第一部大获好评,两年后续作诞生。
因为继续采用刘青云和许绍雄这两个人物,所以不能再有刘德华,不然要说他治好绝症,或有一个孪生兄弟都太牵强,于是找来郑伊健接棒上马。

续集导演和编剧虽都同样班底,但两部作品水准差很大。
首先伊面就是没来由纯属好玩地戏弄警方,与之前刘德华要讨回公道的动机不可同日而语,内含度差很多。
再来伊面人设居然是魔术师,等于所有计谋和逃生都能以魔术来包装,连解释都不用,相比刘德华从人性、心理学等方面计算精准施行计策,将什么都推给魔术的剧情自然显得懒惰许多。


斗智部分输了整条街,间中穿插的追鹰部分花了这么多篇幅,只觉得很无聊;之后刘青云当街奔跑追捕伊面,之后换骑脚车继续追,完全没计谋,只有蛮力,感觉还是很无聊。

林雪猜铜板,个人也觉得蛮多余,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是要表现做人要坚持到底,所以一直猜人头?
但结果林雪猜了372次都开字,用屁股想都知道有问题啦,为什么不换猜字,需要这么固执?
做人,有时还是要能屈能伸。


少了爱情的点缀,也少了浪漫感,续集似乎将focus放在了刘青云身上,可惜他跟林熙蕾的情谊完全没半点动人之处,失败。

6/10

Minx:男色杂志是否代表女性觉醒


风骚女子

市面上既有以男性角度出发、充斥性感尤物的成人杂志,当然也该要有专职服务女性的赤裸男体刊物,这才叫男女平等嘛,对吧。

但第一本男色杂志的诞生,会不会并非如你所想的那样基于公平理由,甚或只是肤浅地让压抑已久的女读者眼睛有机会吃冰淇淋?

女版《全裸导演》?
HBO Max推出十集喜剧《Minx》,讲述1970年代洛杉矶,史上第一本以女性为诉求对象的成人杂志面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杂志主编竟是一位高喊姐姐妹妹站起来的女性主义者。


本剧尺度极大,因为是从女性角度出击,裸男登场次数比上空女郎多得多,男演员正面全裸露械毫不隐约,而且休憩敬礼状态皆有,可说是我看过最大雕云集的一部剧——温馨提醒:最好别在家人看得到你屏幕的情况下观看。

同样述说的是色情行业领头羊,《Minx》让人联想起日剧《全裸导演》,但后者以写实手法刻画日本成人片导演村西透的起伏人生,真人事迹基调沉重(尤其第二季)。
反观《Minx》则纯属虚构,节奏明快,剧情走向轻松诙谐,却又言之有物,不仅探讨了上世纪男女平权与女性觉醒课题,也反映了出版业及办杂志的喜悦与辛酸。


包装和行销才是王道?
剧中女主J在职场看尽性别不公,决定创办一本改变女性地位及世人对女性轻视忽视态度的杂志。
在男人主宰社会地位的1970年代,市场上虽然也有女性杂志,但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教导读者如何瘦身减肥、美容保养、与男人约会等等的内容(讽刺的是,时至今日女性杂志依然以这类题材为主)。

J要改变现状的伟大理念无疑极具震撼性,却也满负挑战性。
她也很快明白: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无论她如何推介自己的前卫想法,都不可能为当时男性主导的业界所接受。
除了一个人—— 旗下拥有十多本成人杂志的出版商D。


D很欣赏J的热忱和创见,但J却完全不想与D合作,原因,你我都懂。
事有凑巧,当时的时尚媒体大咖《Cosmopolitan》史无前例登了一版裸体男模彩页,引发女读者高度关注和讨论,当期销量也大增。
也就是这无意中冒出来的契机,成就了J与D的强强联手、双剑合璧。

J终于意识到,一本正经地表述女性主义,根本不会引起普罗大众的兴趣,但以男色搞噱头,却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内容再优质,还是少不了包装和行销。
就此,史上第一本为女读者而设的成人杂志《Minx》出版了。


盈利最重要
开荒牛的每一步,永远都比别人走得更艰辛,接下来的剧情,就是J和D面对的各种挑战。
这本女成人杂志的大胆赤裸,绝对造成了视觉冲击,进而刺激了世俗理念。
曾经一面倒的色情消费,一直未有说话权的那一方,终于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管道,这算不算女性觉醒?

对这突如其来的一本方向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杂志,男人普遍以揶揄和看热闹心态视之,主流媒体更是充满不屑,认为这颠覆传统的行为仅是哗众取宠。
女性方面也各执己见,有高声欢呼大力支持,有口嫌体正直,当然也少不了批判抵制,这些都是J须要独力面对力挽狂澜。


杂志运作,终究离不开盈利,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就万万不能,道理大家都懂,从不怀疑。
杂志靠什么赚钱?就是广告。
成人杂志会有什么广告?烟、酒、成人玩具。

对J来说,《Minx》这本杂志,其实是披着男色外衣的女性主义杂志,形象还是要优雅,格调还是要高尚,广告当然更要优质……
不过现实又骨感了,这是在J面前又一道跨越难度很高的栅栏。


道德底线
所谓内忧外患,J要面对的内部问题不在少数,甚至连杂志封面男郎也搞出令她意想不到的烦恼。
更别说最大隐患,并且由始至终都存在的,就是与她的合作伙伴D根本上的思想差异。

D终究是资本家,是商人,是男人,对他来说,《Minx》只是他麾下其中一本题材风格迥异的成人杂志。
他要的是销量,是利润,只要能达成这两项,他什么都OK。
是的,道德底线不在他的字典里面。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和爱情与面包一样,两者要并存,不是不行,是难,而且大多情况下,是很难很难。


内心感动来自平易小事
这一段早注定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道路,J走得小心翼翼,但绝不犹豫。
她确实领略到了人生高峰的滋味,但成为万众瞩目的主编和引领千万女性向前的明灯,或许并非她本意。

在这段历程更真切体会及获得的,不是那些宏大的事业理想,而是能让她姐姐和胸大无脑金发妹同事的觉醒,以及看清了藕断丝连前男友的真面目。
很多时候,内心深处最大的感动,其实来自平时最不起眼的平易小事。


本剧叙述的虽非真人实事,但一般相信,剧本取材自曾经出版过的女性视角成人刊物《Playgirl》和《Viva》。
两本杂志皆于1973年面世,《Viva》只存活七年,《Playgirl》却着实出版了43年(最后六年从原本的月刊改为季刊)。

据说《Playgirl》结业原因是内容与女读者想法和要求渐行渐远,但归根究底,是女主编和男老板理念持续偏差矛盾所导致,这点倒是与《Min》所述相似。


6.5/10



画皮 2022:画皮+倩女幽魂


《画皮》的改编硬剧何其多,随便谷歌一下都会找到十几部,当然也包括1966的经典版,1992年胡金铨执导、郑少秋和王祖贤主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周迅主演的《画皮》和《画皮II》。
要讲的这部《画皮》与以上完全无关,导演、演员都不熟悉,基本就是中国随处可见的蹭热度网络电影。

本来这样的电影我是不会浪费时间看的,但就阴差阳错随便地开了,随便地看了,不料居然没有想象中难看,也没有让我看了十分钟就想关机。
故事依然围绕人与妖的斗法,以及人与妖的情谊,可以说是拿《画皮》和《聂小倩》结合改编。


男女主角的颜值都不是我的菜,捉妖道士也少了一些震慑妖魔的范儿,剧情对白也相当无聊,但武打其实还可以,感觉还比胡兵的《中华英雄》好。
反正呢我就还真从头到尾看完了。


5.5/10

X:恐怖与情色相加的邪典方程式


时代背景为1970年代,一群年轻人到偏远郊外,租了房子拍摄成人片。
没想到年老夫妻屋主被撩起了昔日的美好回忆,因妒生恨,以极端手段对这群拥有青春肉体的年轻人,表达了失望和不满。

典型砍杀片,充满复古cult风味,满满利用了恐怖+情色这两大最能触动人类感官的元素。
老司机会对影片不少画面产生熟悉感——没错,本片致敬了多部经典恐怖电影,主要是74年版的《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还有《Psycho》、《Hardcore》、《The Shining》、《Alligator》、《Boogie Nights》等。


故事简单,一句话说完就是老太婆发情,老阿公有心无力,然后那群无意中挑起别人情欲的A片制作团队遭到池鱼之殃——但其实他们是始作俑者。

影片节奏偏慢,杀人手法有点太过干脆利落,可能满足不到老司机。
本片在老外眼里评价不错,IMDb 7.1、烂番茄96%/74%、Metacritic 79%。但豆瓣只有6分。
PS. 老太婆和女主角是同一人饰演。
PS2. 续集《Pearl》已在制作中,故事是前传,讲述杀人老太婆年轻时的事迹。


5.5/10

猎罪图鉴:隐藏于天才画家体内的天眼


当监控无法捕捉到犯罪嫌疑人的样貌,但有目击者能口述形容,画像师就能依据线索,以画笔拼凑出涉事者容貌。

中国犯罪悬疑剧《猎罪图鉴》,借此为题,以单元形式勾勒出好几宗离奇犯罪事件,由新加入警队的天才画像师充当人体天眼,逐个破案。

现代神笔马良
本剧与一般警匪犯罪推理片的不同,在于剧中画像师会从美术和视觉的专业角度,寻找案件线索和案情破绽。
比如嫌疑人因色盲而无法分辨交通灯颜色,被破坏的摄影作品的切割面顺滑度,这些常人忽视的小细节,都可能被画像师发掘,成为案件突破口。


剧中画像师沈翊,原是美术界难得的年轻奇才画家,因一起陈年无知旧事,间接使得一名刑警遇害,内疚多年后决定放弃似锦艺术前途,加入警队,专职绘画嫌疑罪犯,让自己的笔和画,更有实际用途和社会意义。

因沈翊被定位为天才,所以他的绘画能力非比寻常:
他能“三岁画老”(给他看一张三岁小孩的照片,他就能画出小孩成年的样子);
能从头骨遗骸的骨点推测出肌肉组织;
能在嫌疑人戴着口罩的情况下推断出他的容貌;
能从自闭症者所画的抽象式人像判断出真面目;
还能从受害人于迷幻状态中看到的“三眼怪物”推测出罪犯原形。


更重要的是,他能单靠目击者凌乱口述,结合现场蛛丝马迹,还原嫌疑人的神态,由凭空神似,进展为具体相似。
他的笔,堪称马良神笔;他的手,可谓上帝之手。
以上,都是本剧有趣且引人追看之处。

主角刻意神话
警队的画像师,本身也是警察,绘画是他的特定刑侦能力。
他不能像艺术家那样靠灵感耍脾气,只要有案子,只要有需要,他就得画,是为工作而画。


画像师也得懂得人体结构,尤其是头骨构造、肌肉分布,才有办法精准作画。
他也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通晓心理学,要能从笼统证词中辨别真伪,从模凌两可言语中编织出视觉画面。

沈翊是天才画像师,上述能力都特别强,一剧主角有此能耐无可厚非,他以美术专业角度破案当然没话说,但若连一般刑侦线索也要由他来点破,就未免太刻意。
主角被神话,只会显得失真。


如第一个单元的隐藏密室,任何刑警都该有能力从房屋结构图比对出来,这种基本功不该由沈翊发挥;另一单元里的死者帽子戴得太稳当而露出被摆弄过的破绽,同样也不该还是由沈翊点出。
各个案件中诸如此类与美术无关的线索剖析,虽能突出沈翊的了得,但反过来也弱化了其他刑警。

中后期甚至出现刑警队开会时,沈翊处于主导地位,整个刑警队感觉像被降智,甚或从来就没聪明过,那位专门负责查监控的女警更像花痴一样,让人置疑警队选人的标准是不是有问题。


不错原创剧本
演员方面,檀健次饰演沈翊,文质彬彬,也有点弱不禁风,当文职的警察勉强还说得过去,要让他带枪出场追捕犯人,则完全没说服力。
好在剧本也没在这方面多加要求,沈翊主要还是靠脑袋和画笔吃胡,人物形象算是打造了一个反差效果。

金世佳饰演刑警队长杜城,与沈翊有过节,一开始对局长把沈翊招入伍非常不满,但之后拜服于沈翊的能力,两人成为最佳搭档。
金世佳样子比较像组员,撑不起刑警队长范儿,表情有时很木纳,行为有时很流气,演绎情绪饱满的角色不是很到位。


本剧20集却“塞”了十多起案件,平均每两集一个单元,节奏明快,破案不啰嗦是优点,难得的是事件性质重复性低,虽还是有逻辑不通之处,但作为悬疑推理原创剧本,已是不错的尝试。


6.5/10




金世佳演出影剧:

The Outfit:舞台剧规格悬疑片,反转取胜


套装 / 誓不低头

1956,一名来自伦敦的裁剪师,在芝加哥开了一间裁缝店,暗地里却让保护店铺的爱尔兰黑帮洗黑钱。
某日,爱尔兰黑帮与黑人地下组织干上了,受伤的爱尔兰太子与手下逃进店里,并带来了一卷记录着FBI行动细节的录音带,引起人人觊觎。
一场尔虞我诈的谍对谍,就此展开。

全片只有裁缝店一个场景,像在看舞台剧。
人物也不多,主要是裁剪师、女店员、爱尔兰黑帮太子、手下、老大。
所有的冲突、矛盾、反转、戏剧效果,都在这场景发生。


或许也因为人物少,反转虽设计得不错,但很容易猜到就这几人之中谁在搞鬼。
作为超小成本悬疑片,算可以,没有我之前看到的评语说的那么精彩。
片中提到一些裁剪西装的理论和概念,长了一些知识。
PS. 不懂为何中文译名是“誓不低头”,根本没半毛关系……


6/10

Sonic the Hedgehog 2:热闹有余,新意不足


音速小子2

两年前这个Sega经典电玩角色登上大银幕,虽然个人觉得故事老套、整体普通,但大收近3.2亿美元票房是不争事实,续集指日可待毫无悬念。

《Sonic the Hedgehog》当年于2020年1月上映,5月片商就宣布拍定续集,且为了让电玩迷继续圆梦,将加入红Knuckles和黄Tails,组成无敌三色组。

续集比前作更猛?
《Sonic the Hedgehog 2》故事延续上集,蛋头博士被放逐到蘑菇星球,不屈不挠的他终于等到了回返地球的机会,还与Knuckles结盟成史上最强邪恶组合。


Sonic则在养父母护荫下,避开了世俗追捕,但不安于室的他,常在夜里出没协助捉拿歹徒,把自己当成不具名正义英雄。
之后就是正邪双方不停战斗,Sonic继续与蛋头博士顽抗,在各种经历中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地球守护者。

全片充满各式欢乐情节和游戏过关斩将感,相对于铺设了不少文戏的第一部,续集完全不打算跟你多废话,蓝红交战、异地尬舞、雪山追逐、婚礼大闹、夺宝冒险、机器巨人……从头到尾热热闹闹一波接一波,各种商业片元素+视爽方程式妥妥当当一样不缺,也难怪不少评语说续集可看性大幅凌驾上一集。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温情戏码格格不入?
影片前半部主要呈现这位尚未被世人接受的音速小子在地球的生活,一开始危险驾驶抓捕歹徒,表现它无法掌控超能力而造成破坏,处处好心做坏事,但情景设计太俗套,缺乏先声夺人的劲道。

之后硬配上父子温情戏,尽管养父语重心长、循循善诱,但来去离不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蜘蛛侠式警世名言,制造不出什么本片仅有的深刻寓意。
养父母两人到夏威夷出席友人婚礼那段,Sonic假作登机通关服务,独自在家搞得天翻地覆后与养父视讯时假装没事,全都尬得要命,感觉真的是把Sonic当成了三岁小孩在逗弄。


Sonic和Tails的友情,是制片人计划拍续集时所重视的重点之一,但或许全片玩闹成分太重,以至两者在连场激烈动态后,突然静下心来的掏心掏肺heart to heart talk,反显得突兀,亦没什么感动度。

养父母情节在上一部是重头戏,这部则变成插科打诨,除了夏威夷婚礼的反转有些趣味之外,两人在各场景出现时总觉得很没劲。
尾段无视巨大机器人,硬要开车去接应,像足Transformers里那几个在机器人大战之下跑来跑去的凡人,感觉很找戏来做。


闪电速度无用武之力?
正邪双方多次斗争“轰轰烈烈”,其实相当乏善可陈,Sonic和Knuckles的战斗,完全是以力取胜,输赢标准太单调,Sonic引以为豪的速度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到头来还是拳头和力量说了算,战斗设计贫乏。
海底古殿机关重重,原以为有看头,奈何Sonic来去如电,什么机关都等同虚设,毫无意义,这样的冒险到底编来干嘛?

蛋头博士的巨型机器人以大欺小桥段,早玩过千遍万遍,破解方式也屡见不鲜。
难得他获得至尊翡翠神力,异能超标却不化身战神,还是仰赖机器来作威作福,有点大材小用,当然这应该是基于他角色的人设问题,但既然要改编,何不做得更新鲜好玩一些?
反正电影从头到尾是欢乐热闹不停歇,可惜所有元素摆在一起全都熟口熟面、新意欠奉。


这是小孩会吃得很开心的一大镬什锦炒饭,但成人可能会觉得火力过猛+疲劳轰炸……好吧硬要说,就童心非常未泯者或许还是会买单吧。
说到底本片走的就是一个超级英雄成长路线,在这Superhero影剧泛滥、英雄宇宙千篇一律的时代,这只蓝色刺猬还有没有突围拓展的空间,只能老话一句:拭目以待。

最后的蛋头博士?
顺带说说蛋头,两年前之所以会看《Sonic the Hedgehog》,可说完全因为Jim Carrey。
好莱坞喜剧天王睽违六年的电影,不捧场不行,即便我个人并非Sonic电玩粉。


结果Jim Carrey不负众望,久违的金氏搞笑方式和肢体表情,再次唤回尘封已久的回忆。
《Ace Ventura》的神经侦探、《The Mask》的疯狂假面、《Batman Forever》的癫疯谜语人、《The Truman Show》的假戏真做、《Liar Liar》的大撒谎家、《Bruce Almighty》的我若为神等等等,那是一代无人望其项背的精湛诙谐演出,当在大银幕重现的那一刻,蛮感人。

《Sonic 2》的Jim Carrey依旧有不让人失望的表演,不过这回收敛了,夸张动作点到即止,偶露些许疲态。
或许这并非坏事,毕竟上一部是让他回归回锅,粉丝回溯回味,效果目标已达,续集还是见好就收。


据说Jim Carrey当初对续演蛋头博士一口答应,还提议穿胖胖装,以最大程度还原原著造型,似乎极为喜欢这个人物。
不过不久前60岁的Jim Carrey接受媒体访问时,无预警宣称想息影,若念头落实,本片就成为他最后一部作品了。


5/10




前作:

哭悲:番茄酱洒好洒满


故事以一对小情侣的日常做开端,男主送女主去上班后,发现社区出现不明病毒肆虐,感染者化为有思想的丧尸,杀人、强暴、传染,无恶不作。

基本就是一部虐杀变态片,满满的血酱让你看到会下意识想去把屏幕擦干净一下。
若不喜欢这类番茄酱如喷泉的类型,建议不要看(真的)。

各种虐杀方式比好莱坞砍杀电影有过之无不及,看来这位导演不只满足于致敬,还有想超越的野心。
本片比一般丧尸片更超过的,是影片中的病毒感染者还存有意识,也有性欲,失控之后就暴走,也增加了丧尸片少见的更变态恶心画面,甚至还有丧尸群杂交场面,确实是挑战观众接受度极限。


剧情没反转,一路杀到底。
人群甚至警察都是待宰羔羊、肉在砧板,只剩被屠杀的厄运。
女主有抗体已是老哏。

抨击社会现象的地方,包括政府不相信专家发现病毒的话,因为引起民众恐慌等于自毁政途;还有地铁内对时下人群冷漠只知道各自滑手机的讽刺。
但这些全都一语带过,没什么力度。

最后的病毒专家啰里八嗦讲一堆,似乎是要带出影片主旨,但这种以对白念出想法的方式太无聊。
片名《哭悲》,应该有闽南话“靠北”的寓意。


5/10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喜剧不太好笑


片名当然就是恶搞1994年的法国电影《Leon》的中文译名《这个杀手不太冷》。
片名如此,可想而知影片就是走搞笑路线,没别的。

故事说男主是万年跑龙套,但对待演出有绝对的热忱和信念。
某导演姐弟俩因得罪了黑帮,在得知黑帮老大急于寻找一著名杀手之后,决定找男主假扮杀手。
由此开始,就是不间断的真戏假作的乌龙戏码。
好不好笑?我是觉得金派糗。

本片改编自日本电影《魔幻时刻》,但感觉星爷《喜剧之王》的气氛浓郁,所以从一开始我也就对这毫无原创意的影片没什么期待。
接下来通篇都是男主入戏太深,旁人继续让假戏真作的套路,尬。


之后少不了的真相披露,换来了笑中带泪,腻。
男主背景算是有一点小反转,但弥补不了剧情的空洞无聊。
重点是女主的人设应该是女神般的存在,所以两代黑帮老大才会对她痴迷不已,可是演出女主的演员(在中国算名气大,就不指名道姓了),颜值实在配不上这女神人设——很多,旁人对她的迷恋就显得毫无说服力。

本片破了26亿人民币票房。不懂怎样破的。


4/10

The Contractor:剧情硬拗,为反而反


契约者

Chris Pine和Ben Foster主演的特种部队动作片《The Contractor》,讲述一名雇佣兵遭组织出卖后,决心找出幕后真相,终止一切阴暗手段的故事。

主角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士,身上有常年累积的伤患,虽不影响作战能力,但新上任的指挥官以此为由解雇了他。
男主一时间不只失业,连带医疗福利和退休金也一并泡汤,须要养家活口的他,顿时跌入人生谷底。


人到中年失业窘迫
前面近30分钟的铺陈,节奏偏慢,但细腻表达了男主陡然一无所有的恶劣遭遇,试图让他之后的决定合理化。
为生活,他考虑当雇佣兵,即使妻子一再劝阻,也于事无补。

人到中年,惨被打回原形,还能怎样?除了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又能如何?要转行从零开始……难。
加上一家三口生活费和房贷压力,要从头慢慢熬……难。

于是在一个他自认绝对信得过的挚友介绍下,他加入一个非官方军事组织,接任务,赚快钱。
接下来,影片进入观众期待的各种枪战动作场面,以及满满的阴谋论。
但也就是这硬汉戏肉展开的阶段,同时暴露了电影情节上的各种硬伤。


惨遭遗弃理由莫名
首先是整部电影就建立在男主完成任务后被当作弃子,引发他报复的主线上,但电影看完,我还是没搞懂为什么组织要放弃他,甚至置他于死地。
任务他们忠实地完成了,男主甚至还救了原本难逃一死的挚友伙伴,结果挚友安然回家,男主却遭遗弃。

不救男主就算,当他凭借自己的本事活了下来,组织居然还派人去灭口?
男主根本就没做出任何出卖或违背组织的事,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非要他死不可?
男主靠本身机智成功防止了暗杀,决定自行回国寻找真相,接着镜头转了几下,就从德国千里迢迢回到了美国,沿途竟然无惊无险,之前的暗杀行动,就这么昙花一现……


要表达男主有多厉害我懂,但他人设是特种兵,不是特工,作战他在行,要防备被刺杀应该是另一回事吧。
而且组织的暗杀行动失败了,可以如此毫无后续?
这么不当一回事,当初又何必劳师动众去暗杀他?

泯灭良心倒戈相向
男主回来后找到挚友,痛骂一轮,为了让自己从死人名单中剔除,恢复“真身”,决定将组织连根拔起,还说服了挚友一同行动,给自己一个交待。
我又不懂了,挚友为组织干了多年,从不过问任务缘由,一直心安理得拿钱做事,怎的这回被三言两语晓以大义,就决定对组织倒戈相向?


挚友也是为了养家活口逼于无奈,但多年来早就泯灭良心,最主要还是他有一个特需儿子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照顾,怎的就突然将这些都抛诸脑后,毅然决然要用枪指着自己的米饭班主的头?
就为了正义?就为了友谊?

不是不可以,但过程太随意,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内心挣扎,弹指间弃暗投明,难有说服力。
导演你若想塑造两个硬汉之间的真男人情谊,建议你可以参考吴宇森从《英雄本色》以后的同类作品。

Rambo上身冲锋陷阵
然后哥俩就这样去捣毁组织大本营了。
是要告诉我特种兵都这么有勇无谋?两条友要灭杀一个军火配备充裕的组织,不用先计划一番?就这么贸贸然从前门冲进去大开杀戒?


你是看不起这些雇佣兵组织,还是觉得自己是Rambo?
Rambo也会先设好陷阱整顿武器的,有你们这无头苍蝇一样的吗?

勉强说有战术,就是挚友负责前方开枪诱敌,男主从后方潜入屋内伏击首领。
结果挚友还真奋不顾身以身试子弹,就不会找掩护遮挡一下?
中了一枪,拼了命起身却还是不找掩护,硬是要在灯火辉煌下壮烈牺牲……
果然硬汉无疑,可是,能不能当个有脑的硬汉啊?

反派组织也太弱,男主两人几乎是虎入羊群,组织成员如肉在砧板,一面倒被当活靶,只有首领还懂得躲在屋里放冷枪,其余雇佣兵嘛,就这水平,真怀疑他们是如何活到当下的。


男主被当弃子,本身就是个阴谋,但绝对不会只是由这首领下令,背后必有更大幕后黑手。
而且这组织也不过是接命令或任务的中间人,干掉这组织于事无补,不能一劳永逸。

反正剧情从反转开始,就硬拗到逻辑尽失。
要单纯享受枪战和动作的视觉刺激,可惜本片这方面也只是普普通通。
Chris Pine从头演到尾,演技和努力毋庸置疑,就是被剧本和拍摄手法给误了。


4/10




Chris Pine演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