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权势,所以性骚扰?


好莱坞巨头Harvey Weinstein性丑闻披露,揭发他数十年来利用职权,对女艺人威逼利诱,以逞兽欲。
在女明星纷纷现身指控下,哈维性骚扰案已成定局。
日前,传出哈维自己的公司Weinstein Company董事一致通过炒他鱿鱼,结局大快人心。


都是潜规则惹的祸

娱乐圈性骚扰事件多如牛毛,好莱坞之外,新世纪东方梦工厂的韩国也不少。
韩国娱乐圈盛行练习生制度,凡要圆明星梦的人,大多得经过严苛的练习生训练,动辄数年甚至十多年后才可能获得出道机会。

在当练习生的艰苦过程中,准艺人们不仅经常透支体力,女练习生还可能面对娱乐公司高层的性骚扰。
如年前某韩国娱乐公司李姓高管,就因涉及对旗下女练习生实行“潜规则”而被捕,据悉当时在场的27岁线上女团员竟主动宽衣解带“示范”,后也因涉嫌协助犯案而一并起诉。

两年前女子韩团Leader’S传出不仅收入被经纪公司朴姓老板独吞,还经常遭受他的性骚扰,更被威胁不听话就开除,此团在纷纷扰扰之下最终不成军。
而八年前轰动一时的韩国女星张紫妍上吊自杀事件中,她留下的遗书指控经济公司逼她陪睡近百次,连父母忌日也不能幸免,还被逼玩5P,不顺从就惨遭毒打,震惊全国以至国外娱乐圈。

韩国以外,曾以一首“有怪兽,有怪兽”走红的台湾女歌手徐怀钰,三年前签下新经济公司后玩失踪,据传就是因为经济公司负责人不停暗示性骚扰,才逼得她人间蒸发躲了起来。
但是但法院认为徐怀钰无法证明遭骚扰,不能无故拒绝经纪公司安排的演出或活动,判她败诉要赔200万元新台币(约9万新元 )。

其他各地也时有女艺人爆料遭受“潜规则”迫害,包括导演、制作人邀请女演员到他们房间“聊剧本”等等,不听话的就会被剥夺演出机会。

本地数年前就发生过梁智强涉嫌性骚扰女艺人事件,当时有不具名女艺人声称,曾被梁智强要求履行潜规则。
但梁智强接受媒体访问时称,由始至终,他只有一段婚外情。
虽然梁智强事后为婚外情道歉,也沉寂了一些时候,之后却依旧当他的梁导,继续导戏,继续赚钱,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像此类“一下就被大众遗忘”的后续发展在娱乐圈很普遍,当事人最终可以全身而退。


体坛教练向学员下手

体坛也有性骚扰事件,而相当普遍的就是教练侵犯选手,同样是建立在权势与淫威的情况下发生。

韩国前女排球国手就曾站出来指控,在当球员时遭主教练强奸,更夸张的是,该教练离职后,接任的教练依然对她做出同样兽行,甚至其他队友也遭受同样际遇,虽然如此,却没有人愿意说出来。

韩国某高中的女子篮球部也传出过性丑闻,其篮球教练制定值日表,每天要求不同女队员为他按摩,乘机蹂躏她们。
令人不敢置信的是,事件揭露后,该教练虽被学校永久除名,却没有受到其他惩罚,还依旧在另一间学校继续当女篮教练。
他甚至在接受采访时厚颜无耻问说“与队员有肌肤之亲有什么不对?”
另一位干过同样兽行的教练竟公开表示,只要他们想干,就能对队员为所欲为。

韩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体坛性丑闻也比比皆是,如巴西女泳手玛拉尼昂就曾向媒体透露,自己从九岁开始训练就不断被教练性骚扰。
她还声称此类事件在巴西游泳俱乐部很常见,而且巴西游泳协会一直在包庇。


网上传最易被性骚扰职业

海外网站上流传最易遭受上级性骚扰的职业,除了上述提到的艺人及学生/学员榜上有名之外,还包括:

秘书 – 毫无悬念,手操开除大权的老板上司,要逼女下属就范很容易,女职员为了保住饭碗,甚至升级加薪的机会,往往被迫忍气吞声。
企业机构越大越难进,就越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形。
典型的屈服于淫威之下。

教师 – 别以为学府是传授教育的地方,就一定正气凛然,刚也说过了,校园内的课程辅助活动就会有可能发生教练性骚扰学生的丑闻,而学生以外,女教师被上级骚扰的情形也并非没有。

销售员/经纪人 – 也是相当典型的例子。
本地曾发生过此类相当大宗的性丑闻,占据报纸头条好几天,都是因为在交易中男客户与女销售员有了接触,继而进行“更进一步”的另类交易。
有女性财经经纪人说过,她们这一行几乎都不接受男性任职,因为绝大多数男性客户都只愿意跟女经纪人合作,而女财经经纪人一般也都颇有姿色,越漂亮就越可能在这行捞得风生水起。
她们经常得在下班后应客户要求出席饭局,几乎等于变相陪酒,而这名女性朋友也不只一次遭到男客户毛手毛脚,还被询问“下一步的可能性”。
只要她拒绝,该客户就不再与她联络。

护士 – 除了一些男病人可能会对女护士起猫猫之意,男医生也可能借着工作之便对女护士下手。
尤其医生职衔权力越大,就越可能在犯案后被包庇,以免影响医院声誉。

空姐 – 坊间经常传闻这一行的“私生活”相当开放,主要是因为飞到国外后住在旅店里,潜意识中会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姑不论这方面的真实性,空姐遭受性骚扰却真实存在,据传某些航空公司高管或飞机师,会向空姐出手,遭遇到性骚扰的空姐一般都求救无门,即使反应给公司,也被要求当作没事发生。
当然空姐绝对可以向伸来的咸猪手say no,但据说接下来的升级可能就无望了,而且还会被指派比较繁琐辛苦的工作。

职场性骚扰难以杜绝,主要就是因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情况。
唯一能期望的,就是身居上位的人能专业,并具道德感;处于可能被骚扰状况下的女性,要更勇敢拒绝,甚至揭发这些社会所不容的恶行。
而社会要做的,是绝不姑息养奸,对犯下兽行的无良者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本文刊于时事网站

因为老大是大家选的,所以他说了算还不爽什么?



老大说了算,这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本来就没有争议,如果老大说什么都不算,那还选一个老大出来干嘛?

诶,说的是新加坡近日来最热火的话题——保留制民选总统,全民还真的是不爽到一个极点,少见地在各大社论网站及社交媒体骂声一片,非常贯彻团结一致的精神。


政府是民选出来的国家老大

政府是经过白纸黑字,一人一票,堂堂正正,绝对民主地由全国有资格投票的选民选出来的国家老大。
那政府老大推行的政策,你们干嘛不爽呢,当年你投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会不爽呢?

其实啊,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
只要不太过分,不踩到民众的底线,基本上,新加坡国民还是很温和兼善解人意兼听懂说教的。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哦,水费一次过上调30%,物价年年上涨,公积金修改到一个退休了也可能拿不到现金的地步,地铁坏到一个宣布了供电轨全数更换完毕却仍须等两年才可提升可靠性的程度,等等等,民众骂归骂,不满归不满,还是承受了下来,日子照常过。

但这此的保留制民选总统,为何掀起的怨气竟然是史无前例地汹涌澎湃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政府老大这次玩过火,设立了不容置疑的游戏规则,却又自己打破规则,不仅不理民间反对声音,还要民众接受政府的一番美意。
哎哟,今时不同往日了咧,现在新媒体可以让民众随时随地说出心里话,足以形成一股舆论力量。


民选总统资格要求太高

那民众到底在不爽什么呢?

首先,民选总统的候选人资格,就已经问题多多。
根据条例,候选人须担任过国会议长、大法官、部长、常任秘书的公职,非公务员则须担任公司资金达5亿的实权总裁,这个公务员与非公务员的资格,已经设立在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天平上。

政府要求独立人士有掌管财务及决策的能力,所以将资格定在超高的5亿公司资金,但这一开始就把范围缩小到了几乎只有商人才有资格,而排除了其他领域专业人士问鼎总统的机会。
即使是大律师,也得有家公司资金5亿的律师行,大医生也得是资金5亿的医疗集团总裁,才符合资格,更遑论学校校长、大学教授、工程师、艺术家等等。
这样的总统候选人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与身份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甚至可说是歧视。

相反地,国会议长、大法官、部长、常任秘书的工作,与管理资金5亿的公司又有什么关联?
而且事实是,大家都知道,我国总统实权不大,虽说握有国家储备金的第二把钥匙,但能不能动用,还需要国会通过,那,又何必需要有掌管5亿资金公司的能力?


亲民谁说了算?

既然已经知道只是个国家精神象征,亲民及亲和力不是更重要吗?
而亲民与否,也不是政府老大你讲的,因为亲政府不代表就一定亲民啊,而既然是民选,就应该让选民自己投选自己觉得亲民的目标吧。
所以,政府设定的规则,很显然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速之客”,确保胜算最高的候选人,是亲政府老大的人。

说到这次的马来族保留制民选总统,政府老大又出招了,说是为了种族和谐,但最终连马来人也不爽,认为这不仅有违任人唯贤的国政,要保送马来族才能当上民选总统这样的状况,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又见阴谋论

最夸张的要属政府老大说了是五届没有特定族群出任民选总统,才保留给该族群,却从黄金辉前总统算起。
哎哟老大啊,是新加坡人都知道第一届民选总统是王鼎昌前总统啊,你硬要往前算,还搞了什么黄金辉是第一位“行使民选总统权”的总统来自圆其说。
难怪民间盛传的阴谋论是,老大怕被上次险败给陈庆炎的陈清木在这一届会当选,才硬硬搞了个指定马来族的条例,直接把陈清木踢出局。

那为什么政府老大这么害怕“外人”当总统呢?前车可鉴,前总统王鼎昌要求审查国家储备金的纠纷,让人感觉是踩到了老大的尾巴。

好啦,木已成舟,保留制民选总统尘埃落定,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反正新加坡真的就是多元种族国家,选一个马来族总统也没什么不可的。


问题来了两个

但是问题又来了,而且是两个。

第一、回到非公务员候选人资格,所谓的5亿公司资金,等同于全国只有0.2%的企业够格,而在这些企业里的总裁,有多少是马来族?
就算是马来族,这里面又有多少本业经商的马来族商人,要在职业晚年转当总统?
看来是寥寥无几了。

果不其然,到头来最有可能获得候选人资格的沙里和法立,公司资金也都没达5亿。
这结果表示什么呢?
政府老大为这届保留制民选总统设定的比天高标准,不仅是指定给马来族,而且还是指定给老大指定的那唯一一个马来人。

第二、说了给马来族,也推出了老大心属的人选,但背景资料一翻出来,原来哈莉玛的老爸是印度族,结果还引发何谓“马来族性”的问题。
这不是作茧自缚是什么?

好啦,最终是总统选举委员会只批准了一人申请,当然就是哈莉玛,然后在无对手的情况下,当上了民众没得选的民选总统。
不爽的人民当然要问啦:何不干脆指定总统就好了?搞这么多花样干嘛呢?

回到本文开头说的,新加坡是民主的,因为政府老大是全国人民选出来的,那大家还要抱怨什么呢?


骂归骂,有甜头票照投

回看新加坡过去大选,执政党总是很聪明地把人民不爽的政策如调高各类费用,在大选过后一两年内快快实行,然后利用余下的两三年让国人习惯及遗忘了才再次大选。
再在来届大选毫无例外地宣布发放全民红包,让国人吃着眼前的糖,忘了过去挨打的棒,又再把票投给他们。

有政治观察家认为,这次保留制民选总统,政府老大的小动作做得太多太明显了,很可能失去民心,包括那70%投选给老大的选民,也可能在来届大选跑票。
但也有人认为,大形势是不会变的,因为距离下届大选还远,到时也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件历史事件了。
要不要变,就看选民到底怎么想了。


本文刊于时事网站

因为反对没用,所以学生在体制下都变乖乖牌?



澳大利亚媒体大摆乌龙,涉及我国教育部长与高官,上演了一场无中生有的戏码。

早前一份名为《澳大利亚教师杂志》(Australian Teacher Magazine)的刊物,报道说我国教育部长(学校)黄志明于5月31日举办的“重新设计教育学国际论坛”上说:“崇尚‘服从’的工作已逐渐消失,但新加坡还在培养唯命是从的学生”,直指新加坡学生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优异,却实属“无谓的胜利”,而且是出于我国的“服从文化”。
该杂志之后于其网络版本修改了内容,指言论为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总司长王斯芸所说。

我国教育部事后于面簿上声明,部长黄志明并未参加论坛,王斯芸也不曾做出上述言论,并要求《澳大利亚教师杂志》撤下不实报道。
杂志之后依言删除新闻,并刊登了道歉启事。

事件看似落幕,但据悉坊间网上针对此事,做出了相信有关当局始料未及的反应:
一,以为我国终于出现了不再一昧发表官腔式官方言论,愿意正视我国教育弊病的部长,而鼓掌支持。
二,发现原来是假新闻,一切回归原点之后,感到失望惋惜。


学生的消极服从

当然《澳大利亚教师杂志》所发布的已确定为无中生有的新闻,但我们是不是也可想想,为什么他们会虚构出这样的言论?
所谓无风不起浪,其来有自,假象能够这么样地被制造出来,是否有可循的脉络,甚至这其实就是我国民间的声音,无意识地漂洋过海传到了异邦,被当地媒体截取来大做文章了?
有几个点是个人认为可以探讨一下的。

曾经教导过17、18岁的男女学生,这是个已经可以独立思考的年龄,也是普遍被认定的青春叛逆期,要说服不服从、听不听话,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应该极具代表性。
本人当时是菜鸟老师,也不是“明星老师”,所以从未被分配去教导成绩佳的班级。
对指导过的“成绩一般”的学生,印象是普遍机灵跳脱,不乏捣蛋鬼,对于听从指示和服从命令,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要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听命于人,我选择认为他们是阳奉阴违,甚至“聪明”地游刃于犯不犯规之间。

尤其在放下教师身段,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之后,更会有机会“聆听”到他们的心声。
到后来,我已经可以清楚地分辨,他们的不服从,往往是对体制的抗拒;服从,则是对老师的尊重,甚至很懂事地不让他们支持的老师难做,毕竟老师也只是奉命行事。

遇上不想说出心里话,却又不满现状的学生,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消极地服从。
怎么说呢?
就是表面上听从指示,照做,但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并非心甘情愿。
问他们为什么不提出“抗议”,或真诚反映,他们会很直接地反驳:“有用吗?你们会改吗?”

是的,当对立的两方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下,掌握体制的,总是一面倒胜利,试问被体制掌控的一方,还能以什么为依据,屡败屡战呢?
到最后就剩下“反正说什么都是你赢,那让你赢咯”的消极服从心态。


反对也没用

对应前文提到的假新闻中的“服从文化”,与其说我国教育培养出了唯命是从的学生,倒不如说是我国学生被潜移默化了“反对也没用”的态度,久而久之地,连反对的理由也懒得去想,说什么做什么就对了。

这种无形中的负面训练,其实在教学内容规范中,已可窥一二。
比如作文,长久以来教育部强烈地规定,不管题目是什么,所写都绝不能涉及超现实灵异,或者做梦。
只要作文内容最后呈现那两种状况,就无例外地判定为离题。

当然,我不反对求学的学生应打好命题式写作基础,但如果学生真的能够将梦境或灵异事件描述得活灵活现,又何尝不可给予相应的肯定?
或许,诸如此类的牵制,一开始已对学生们灌输了“你不听话,后果(不及格)自负”的思想,也可能间接地传达了“别挑战权威”的信息。

而为了考取好成绩,家长即使如我这般地对某些教学内容不以为然,也只能消极地屈服,并且告诫孩子必须遵守,继续地加强了学生不敢、不想,到最后懒得思考懒得反对,一切服从就好的心态。


消极服从可能是全民课题

“消极服从”若是我国教育可能面对的问题,其“渊源”或许与整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不无关系。
随便举些例子,就可以看到国人消极服从的情况:
· 公积金制度与其强制性健保系统;
· 未来人口“展望”数目;
· 与薪水增幅无法成正比的生活费;
· 公共服务如水电和公共交通私营化后以巨额盈利为先;
· 全球居冠的部长薪金;
· 生活必需品也无例外缴付消费税;
· 国人长时间工作失去生活意义等等。
这些措施和情况,长期以来都只能是民众的茶余饭后话题,无法成为“我讲出来,就会看到改变”的课题。
而近月来最为民众“津津乐道”的地铁无休止故障与延误话题,被部长谴责被夸大报道,也是国人消极服从最好的注解。

说回教育,澳大利亚的假新闻中提到,我国学生在PISA名列前茅,那倒是事实。
我不知道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服从度是不是成正比,或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但我确实记得,当年曾经观察过,成绩最佳的A班学生上课时,是绝对地安静听讲;我所教的学生上课时却敢于发言发问,灵动得多。
这,可不是一个人的主观观感,而是学生和老师同事,也都这么认为。
真的。


本文刊于时事网站

因为有效果要考量,所以黑箱作业很正常?



中国网络选秀节目《明日之子》上周六晚直播,现场爆出节目造假的大条新闻。
节目以参赛者斗歌方式进行,由三位“推星官”投票决定谁可晋级。
事发当晚的比赛,虚拟歌手赫兹以两票对一票,击败了对手赵天宇,当主持人请推星官之一的中国歌手薛之谦点评时,没想到薛之谦突然大爆料,称主办方要求他别让赫兹输得太难看(不要出现3比0),结果他“听话”地投了赫兹一票后,反而令本该晋级的对手赵天宇惨遭淘汰。

薛之谦说,这样的“乌龙”成绩自己有责任,所以他要辞去推星官的职位,说完摔掉麦克风离开现场。
还有人捕捉到他在台下大声怒斥“耍我啊!”。
工作人员与薛之谦沟通之后,他后来重新回到台上,与全场观众解释说,三位推星官都会一起讨论参赛者的表现,“因为都是小朋友,我们不希望他们输得太难看,也不希望都投给一个人。”
但没想到这次的“好意”会逆转了胜负,“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想收回那一票……我能允许小朋友不要太丢脸,但不能允许我错判。”


选秀节目明目张胆黑箱?

事发后当然引起轩然大波,网上一片讨伐声,网民一面倒支持薛之谦的正义,同时也围剿选秀节目主办方的黑箱作业。
其实选秀节目原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无论是评审决定或观众投票,主观意识已经无可避免地会影响赛绩。
相信观众也早就能接受这种程度上的不公或偏袒,也很可以把它当作是娱乐效果来看待。

就像足球赛也经常因为裁判的个人意识左右了赛果,试想,连最讲求体育精神的竞技赛事,都可以因为主观性而导致整个比赛失去公平性,那我们又如何能要求作为综艺节目的选秀比赛能够公平呢?
话虽如此,台面上的偏袒,观众可以当效果,因为它清清楚楚地显示在眼前;但台下的操作,我们看不到,而这种暗地里的小动作,就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了,因为它等如欺骗了观众雪亮的眼睛。


导播掌握生杀大权?

真要讲,选秀节目的秘密操作还真不少,像着名的《XXX声音》,就被爆料因为某位导师与主办方关系密切,因此她的学员胜出几率比较高,甚至到了内定的程度。
同样的节目,本地也有派参赛者前往比赛,但根据可靠消息,本地参赛者到达比赛场地的时候,各导师的学员名额已经满了,所以大家都只能做做样子,让比赛“完美进行”罢了,当时导师是根本不会按键选择的。

参加过同类选秀节目的败北参赛者,很多都曾私下爆料,节目的导演或导播握有生杀大权,还能指定参赛者的比赛歌曲,很多时候参赛者自己选择的歌曲可能不被批准演唱,最后却被指定了参赛者不擅长,或无法表现的非比赛型歌曲,只能自叹倒霉。

本地女歌手谢慧娴参加了《中国新歌声2》,加入那英的战队,在导师对战中遭淘汰后,就曾说自己在比赛前几天才被通知得换歌,导致她必须重头学习新的指定歌曲。
她说,如果有更多时间准备应该可以唱得更好,言下之意显而易见。
像这类“看不到”的操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赛事,当然就会被视为黑箱手段。


主办方有做节目的考量?

但就像前面提过的,主办方有主办方为节目生存的考量,导演也有导演要导一台好戏的斟酌,包括评审也有评审体恤新人的善意。
薛之谦被主办方摆了一道而不满,但他坦承三位推星官会讨论并同意不给予一面倒的成绩,其实也已经是一种造假,只是因为不影响赛果,而且出于善意,无关道德,才能被接受。
但既然是比赛,参赛者就该自行承担结果,即使被完胜,伤了玻璃心,也只能视为一种磨练和考验,体恤新人辛苦的善意造假,又是否有必要呢?

总而言之,娱乐圈不是法院,本来就没有人在拜天平的,绝对没有公平、公正
、公开这回事,不同程度的潜规则,多到说不完。
反正艺人要走红,是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碰到被黑箱操作的时候,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作为观众,实在无须这么走心,就戴着娱乐效果的眼镜去观看就好了。
搞不好日后还会有类似这次薛之谦事件再发生,却可能是主办方为了制造新闻与炒高收视率而安排的戏码也说不定。
毕竟薛之谦摔麦事件出现后,立马成为微博热搜冠军,吸引了197万人关注搜寻,这样的效果,谁不想要啊!


本文刊于时事网站

逆时营救:中文科幻片靠国际奖项扬眉吐气?


获得国际电影奖项,意味中文科幻电影终能与好莱坞一较高低?

科幻类型片一向是中文电影人不太碰触的,说是死穴也不为过。
原因无他,好莱坞这方面作品的质感确实遥遥领先。
电影不是闭门造车,成品就是放映出来给大家看的,不可能不让人做比较,但一比之后就是高下立见,任你说什么经费、物流、人才等等受限,都无法令人信服。
比不上就是比不上,没啥好说。

中文科幻片《逆时营救》意外获得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电影”与“最佳女主角”奖,可说扬眉吐气了。
但带着雪亮眼睛进场的观众,感受却未必一定与评审一致。
故事说专门研究粒子技术,以达到时间逆转、传送生物回到过去的物理学小组,获得了首次实质成功。
女组员夏天的儿子却在此时遭绑架,绑匪要胁夏天偷出研究数据交换小孩。
夏天几经艰苦取得数据,谁知绑匪竟然撕票,夏天大受打击,决定将自己传送到一小时50分钟前的平行世界,救回儿子。

这样的剧情,对看惯好莱坞制作的观众来说,肯定耳熟能详,而且看头知尾。
新鲜感做不到也就算了,至少把故事说好说通吧,但无论情节、概念、画面等等,都有着大量不合理的bug
难道真的是看就好,不要去想?


杨幂因此片荣升国际影后,凭的是一人分饰三角——柔弱、理智、冷血的三个自己。
可惜表现只是中规中矩,很明显地在演戏,与小儿子的亲子互动也不觉温馨。
情节的bug一开始已难以令人信服她在两、三小时内,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性格转变;几个手持来福枪的雇佣兵,对付不了只拿一柄手枪且未经训练的她,更是做戏做到不行。
饰演绑匪的霍建华只是耍帅,其实他因何作恶的过去,可以早一点披露,花多一点篇幅塑造他的无奈和凄凉,等到一切完结了才交待,显得刻意和多余。

好不好看就不说了,记得用观看很多好莱坞大制作的那种心情去看。
反正不要为了成龙监制而看。
吴宇森监制的《天堂路》、陈可辛监制的《血滴子》、周星驰监制的《西游伏妖篇》,你看过了吗?
看过,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毒。诫:我看了反吸毒宣导片?


熟悉的江湖片演员阵容,泡制出的,未必是你所想看到的。

九龙城寨、毒品、谈判、街头血战,这样的成分,必然让你觉得是一部典型香港江湖片。
曾经,上世纪8090年代拍摄的黑帮题材电影,都不约而同美化了片中的江湖人物,一个个义薄云天、豪气干云,对自己的江湖路走得无怨无悔,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恨不得也当一回小马哥或陈浩南。
当然,那样的潜在鼓吹是可能造成社会问题的。
所以相比之下,近十多年来的同类电影已有着极大的区别——江湖大佬都不再是神,而下凡当人,还后悔所作所为兼改邪归正。

毒。诫》就是一个例子。
刘青云饰演的茅趸华,是1970年代的古惑仔团体慈云山十三太保之首,是真有其人,原名陈慎芝,后来改过自新,自己戒毒,也一直帮助他人戒毒,1987那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极具传奇性。

影片怀旧气息浓厚,可惜时空交替手法过于跳脱凌乱,减弱了一气呵成的美感。
对当年平民社会毒品交易状况有相当的描绘,但古惑仔行走江湖的画面却不多,更多的是茅趸华与其兄弟戒毒以后,如何重获新生。
影片励志理念显而易见,但处理太粗糙,反成了说教,而且到了近乎让人翻白眼的程度。


江湖片(如果本片还能归类为江湖片的话)少不了描述兄弟之间的肝胆相照,但茅趸华与古天乐饰演的黑帮毒贩哈雷之间的友情,却开展得莫名其妙。
诶,不是所有东西都用缘分两个字就解释得通的好吗。
另一兄弟猫仔患上肺癌的戏拖得太长,看到的就不是兄弟情谊了,而是煽情。

茅趸华与女友可柔的感情戏,则是全片让人觉得最矛盾之处。
整段爱情纠缠前前后后篇幅不小,氛围像都市爱情片,几乎都可以当作外传了,这样的存在对全片基调的统一性造成难以释怀的突兀感。
但饰演可柔的江一燕确实演得很好,没有她这段戏,还真无可避免地削弱了本片的可看性。(所以才说矛盾)

总之,若你带着看《英雄本色》、《古惑仔》、《黑社会》的心情看这部江湖爱情传记片,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不要先入为主。


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喜欢 · 你:爱情电影的两个遗憾依然存在


身份、个性、习惯截然不同,还是能造就“喜欢你”的美好结果。
爱情,依旧毫无道理可言。

就算你不懂爱情,爱情片看多了,还是会学到,它,就是那么一回事,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更别想理出什么方程式,爱情这方面没有专家。
来了,就接受;没了,别怨尤。

男主角路晋是跨国商业大亨,挑剔刻薄,以自我为中心,尤其对食物特别讲究。
他到上海进行一家老酒店的收购,意外发现酒店餐馆厨师顾胜男,竟能做出让他叹为观止的美食。
更想不到的是,厨师是一个迷糊邋遢的年轻女汉子。
两人因为个性习惯人生观完全不同而彼此敌视,却因为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最后,问题只剩下一个:如果顾胜男不再做菜,两人的“孽缘”会不会延续下去?

本片是格局排场皆不大的爱情小品,胜在趣味温馨,看点几乎都在金城武与周冬雨的火花上。
永远的男神金城武演绎不近人情的富商,再怎么令人讨厌,也只会是“帅到分手”的男人。
就如友情客串的志玲姐姐对媒体说的:“大家现在都强调小鲜肉,但金城武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金城武在片中的角色有喜剧成分,其实他早年也演过不少同类角色,近期除了本片,还有《摆渡人》也是。
虽然帅哥搞笑制造反差效果非他起始,发扬光大的“功劳”却少不了他。


周冬雨让人想到吴倩莲,外型上其实与金城武不甚合,赢在真实大剌剌。
就是得用这点,来对比矜持得近乎做作的上流社会女性,才让富豪级男人垂青平民女子合理化。
与男神更登对的当然是林志玲,她的骤然出现确实让人惊艳。
作用?就是让你审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片名《喜欢你》真的太普通,可能会让一些观众错失观看的机会。
作为好看的爱情电影,本片依然留下两个常态性遗憾:
一,性格烂透的男主角如果不是高富帅,一般女子有可能这么轻易看上他吗?
二,现代灰姑娘童话要成立,处于两个世界的人要相爱,只能建立在,其中一方肯做出改变的前提上。没有例外。


7/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Moonlight:演员才是看点


月光男孩

奥斯卡光环的强度,电影人与观众都深受影响。
这一轮月光,娴静,却不掩其皎洁。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摆了个大乌龙,先错误宣布《La La Land》为最佳影片之后,再纠正为《Moonlight》,让大家对这匹击败大热门的“黑”马好奇不已。
全黑人演员演出的影片,乍看似乎挂着种族标签,但实际上并没有。
导演重笔描述的,是一个迈亚密男同性恋者寻求自我的成长旅程。

片子分别叙述主角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
童年的他瘦小、内向,常被同学欺负,被叫做“Little”。
他曾试着融入同龄男孩的玩乐,却格格不入,也因此发现了自己似乎与别不同。
Little生长于单亲家庭,母亲吸毒,情绪波动大,令他经常躲到一个视他如子的男人Juan家中。
讽刺的是,Juan其实是毒贩,是间接让Little母亲沉沦毒海,以致他享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罪魁祸首。
不过导演没有对这个矛盾深刻着墨,也没刻意让LittleJuan产生恨意。


中段原名“Chiron的男童长成少年,依然内向被欺负。
此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或许与性向有关。
童年时代唯一的朋友Kevin,让他初尝爱与性的滋味。
这一段性向大表白,处理太仓促,若只是单纯对原始欲望的体验还说得通,说两人产生情愫就不太容易让人信服。
之后爱人背叛令Chiron惊愕迷失,甚至一改本性,暴力回应霸凌者。
此时的他,对身为男人有了另一种理解。

后段Chiron成长为四肢发达的“Black”,还当上曾经深恶痛绝的毒贩。
这么大的转变,导演没说明缘由,也不打算把篇幅花费在这里,转而向对Black生命中影响最深的两个人的“追究”——母亲和Kevin
母亲痛陈过错,虽然救赎了Black的心灵,但又是处理得太突然,有缔造“大团圆结局”的滥调之嫌。
Kevin再次会面,算是本片最终高潮,过程却平淡、冗长。

本片对于主角自我的迷失、怀疑、否定、确认等种种经历,贴近普遍真实情况,也因此显得新鲜感和戏剧性不大。
导演重视人物刻画,全片充斥着演员表情的特写镜头。
无论是三个不同年龄层的Chiron,或是母亲、KevinJuan等配角,都不负所托漂亮演绎。
这,才是影片最大看点。


6/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拆弹专家:都做足了,为何却还是不满足?


也就是敢死队。
这样的工作,究竟需要做怎样的思想准备,本片试图告诉你。

刘德华饰演卧底章在山,协助警方逮捕了一帮精于炸药爆破的犯罪团伙,却让首领逃走。
七年后,他位居爆炸品部门主管,当年的歹徒首领回归寻仇,设计一连串炸弹案件挑衅。
最后歹徒控制了红磡隧道内数百人质,扬言政府若不答应要求,即引爆1000公斤C4炸药,炸毁隧道。

本片耗资1.8亿港币,据说以一比一比例搭建了三分之二长的红磡隧道布景。
论认真度、逼真度、诚意等,都做足了,经特别处理的爆炸场面也真没什么好挑的了。
作为曾经连好莱坞也拜服的港产警匪片,视觉风格上、感官刺激上,也都不逊于当年同类片的全盛期。
但,为什么就是还有驱之不去的不满足感?

或许,一开始被片名误导,以为会看到很多拆弹专家实际进行拆解各式各样炸弹,而后让人拍案叫绝的情景。
但全片真正的拆解,似乎只出现了一幕——而且过程也没让人觉得很了不起。
其余的,反而是拆解不成功之下须做出的应对。


当然这是角度呈现问题,没有对错,减少了技术性叙述,却多了人情及人性刻画,可做为提升影片深度的方式。
可惜全片的中心大思想,还是跳不出观众早已滚瓜烂熟的“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己”的典型调调。
在天人交战时一直大声自我呵喝“我是警察”的画面,也因缺乏新鲜感而无法形成所期待的热血沸腾。

“拆弹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需要上天批准。我很感谢上天,让我一直做出对的选择。”
这样的宣言,从一个最高阶拆弹专家口中说出来,显得太宿命论,过于强调运气因素(虽然有时真的只能靠运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定胜天的正面思维。
当然,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不过光明和黑暗这两条冲突线的安排,少了漂亮的和谐。

刘德华近年常演警官,突破不大;反派姜武也无甚发挥;倒是女主角宋佳虽非既定印象的大美女,但气质与众不同,若遇上好机会有望走红。


6/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Pop Aye:平淡又缺乏感动


大笨象

人生平淡,未必非得有波澜才不算虚度。
这个道理懂不懂是一回事,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曼谷的中年建筑师,生活富裕,但精神空虚。
曾受公司重用,奈何年事已高,不免要面对年轻一代取而代之的现实。
某天,他在街上遇到了陪伴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大象,毅然决定带大象徒步走回它的故乡黎府。

故事简单?
本片却夺得美国日舞影展的“评审团特别奖:最佳编剧”。
新加坡籍导演陈敬音说,设计复杂情节不是她的杯中茶,她宁愿骨架故事简单,再填入能展现层次的血肉细节,以免失去了刻画人物的场面。
所以,除了大叔和大象主角,我们看到了终日寄情于购买名牌包的大叔老婆,一个一心等待与在天国的弟弟团聚的单身汉,一个年华老去风韵不犹存的人妖,一个愿意相信陌生人的村姑,一个为了钱和生活放弃初衷的年迈叔叔。
这些人物出现在主角大叔的旅程,并没有令影片更“精彩”,相反地却让你更体会到生活的平淡无奇。


其实,这世上很多人的一生都与波澜起伏无缘,能够人生如戏的相信并不在多数。
所以我们看电影,很多时候也是想从中寻求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人生章节。
如果戏如人生般平淡如水,那天天都过着日复一日生活的观众,还有必要再透过大银幕看别人的平淡日常吗?
我不是一个很难感动的人,可惜我没有在本片的平淡中找到预期的感动。

非在地人拍摄以当地为背景的电影,就有可能会掉入老外拍东方片那样的“不自觉陷阱”——他们对一切东方文化事物都觉得新鲜而纳为题材,但东方人一看,却是早已看腻了的东西。
或许本片也有同样的问题,大象、人妖、僧侣、农村,最具泰国代表性的,毫无悬念地都齐全了。

那很有钱的大叔,一开始就用钱弄辆卡车,把大象载去黎府不就得了?
这是看完本片后觉得最不合理(你也可以说是最煞艺术风景)的地方。
当然,要那样的话,这部片子也不用拍了。


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目击者:转折太多变卖弄


目击,到底能看到多少真相?被眼睛骗,早就是罪犯利用来脱罪的方法了。

警方破案,很多时候仰赖于目击者提供线索。
可是,眼见真的为实?
这其实也是目击作证的一大盲点,因为案件背后的真相,并不会在现场呈现;因为目击者所目击的,可能是冰山一角,结果,反而引领追查者往错误的方向走。
因执导《红衣小女孩》成名的导演程伟豪,酝酿了四年拍这部悬疑推理片,所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概念。

备受上司看好的记者小齐,发现新买的车子曾经出过车祸,而且竟然是九年前自己作为唯一目击者的雨夜致命车祸。
新闻嗅觉灵敏的他,循线追查,却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牵扯了进去。
导演采取推理片观众相当熟悉的时空交错手法,一点一点地透露真相,主角在戏中一发现新线索,就会带出形成线索的前因后果。
看戏的观众,也同时成了目击者——看到了一些情景,却被更多没看到的事实给蒙蔽。


之后不停出现的转折,以及急转直下的剧情,让观众脑袋里出现认定——推翻——再认定——再推翻的持续震荡,不到最后一刻不算完。

能做到意料之外当然是好事,但转折过多反而显得有点卖弄。
若只专注于一个超级大震撼的转折,会不会反而更好?

主角小齐执意追查的动机不明确,不仅是因为事不关他,还有一个很后面才揭露的秘密,应该会令他不去深入调查才对(不能剧透,看了本片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这大概是编剧上最大的漏洞。
饰演小齐的金钟视帝庄凯勋,眼神、样貌、气质都酷似陈坤,亦正亦邪,这个特质在结尾部分完全展露,导演们往后还可以再发掘他这一块。
同样是金钟视帝的新马骄傲李铭顺,饰演有名望的潮叔,或许戏份所限,发挥也有限。

与导演程伟豪二次合作的女主角许玮甯,演技一般,难逃花瓶之嫌。
极受瞩目的李安大导儿子李淳,演绎不错,朴实低调得几乎能当成是路人甲——这也正是他在戏中所需的形象。


6/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Personal Shopper:康城最佳导演莫测高深


私人采购员

很难说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只能说你喜不喜欢。
这部片子绝对印证了这一点。

看完本片走出影院时的感觉是:“什么啊?”
是的。单看片名,原以为是跟时尚圈有关,结果,它竟然是惊悚片。
如果是这样,也还好,但事实又非如此。

女主是一个在巴黎专为时尚名人做造型的专属采购员,虽然是得过且过,倒还算尽责。
有灵异体质的她,因跟心脏病去世的孪生兄弟相约,所以一直在等待同弟弟灵魂沟通的机会。
女主前往弟弟生前住过的房子,后来真的看到鬼魂,这部分无论氛围和设计都是恐怖片格局。
然后,我们看到了女主为雇主寻找衣装及与朋友聊天的日常生活情节,又像是职场剧情片,而且是不怎么样的剧情片,因为只是平铺直叙,并没有带出女主对时尚圈的看法。
这个支线又长又闷,显得多余,对整体故事毫无功能性。


之后,女主开始收到不明者(或东西)的简讯,试探她的精神底线。
一来一往的沟通,发生在女主搭乘火车前往伦敦提取衣物的那一整天。
这里,又成了悬疑片。
好啦,以为戏肉来了,但简讯沟通桥段已经是熟口熟面,简讯内容又拖泥带水,过程冗长且没出现预期的高潮(女主在床上自慰那段不算),结果让原本该挺直腰板的观众又继续慵懒地缩回椅子上。
全片有一直表达女主寻求存在意义的想法,还远赴阿拉伯寻找答案,却又草草回家,真的是莫测高深。

导演Olivier Assayas凭此片获得康城影展最佳导演,但据说影片放映后观众嘘声四起。(烂番茄影评人给80%,观众仅给52%)
我理解创作者对于创意、风格、突破的执着,也愿意支持导演剑走偏锋或不按牌理出牌,但也因此,作品好不好看会更见仁见智。本片在康城放映后,影评两极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Kristen Stewart从头演到尾,独角戏和内心戏很多。
诠释惊恐、慌乱、内心挣扎、精神压力大等相当到位,可以推翻出道以来的“面瘫”废名。
可惜,豁尽全力的演出,无法让我对导演制造的莫名其妙释怀。


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Power Rangers:毫无看点,平庸之至


超凡战队 / 金刚战士

少年男女救世界,吸引得了成人观众吗?买单的都是为了童年情怀。


现今电影特效几乎无所不能,再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都可以信手拍来。
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因此络绎不绝登上大银幕,效果嘛,有些还不赖。
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小孩的Power Rangers(中译“金刚战士”、“恐龙战队”、“超凡战队”等),当年在美国以儿童电视节目面世,迅速成为世界各地孩童的超现实偶像。
本片是Power Rangers第三部电影版,距离上一部竟已20年——因为能拍想拍的超级英雄题材实在太多太多了。

Power Rangers在宇宙中存在百万年,一直扮演维持宇宙平衡的角色,直到绿战士Rita叛变,战士首领Zordon遂将五色晶石传送到地球,等待有缘人继承。
多年以后,无意中寻获晶石的,竟然是五个特立独行的少年男女。
经测试,确定接任新一代金刚战士,阻止也来到地球的Rita的邪恶野心。


超级英雄电影情节中一个万年不变的模式,就是“从头说起”,或者类似前传,交待英雄如何成为英雄的过程。
这种叙述方式受欢迎程度见仁见智,BatmanX-men的前传,Dr Strange的成就经历,都是成功的例子。
反之,《The Amazing Spider-Man》、《Fant4stic》的“细说从头”就让很多观众觉得完全没必要。
当然,同样的方程式,导演和编剧很关键。


这部《Power Rangers》因为五个主角是青少年,活泼玩闹的演绎有救了一点冗长的成长过程,要不然可能真的会闷到抽筋。
原本一盘散沙,必须达到心灵相通,才能启动战士盔甲,可惜导演对历经艰难的磨练,并无法形成感动,反而觉得孩子气。(主角们的确是心智未成熟啦,但毕竟要拯救全人类咧,可以再深度一点吧)

之后的正邪大战,基本上与以往看到的Power Rangers剧集差不多。
石头怪数量虽多,但被金刚战士们砍瓜切菜,不堪一击。
boss黄金巨人只以体积取胜,金刚战士玩叠叠乐堆积出一个同样大小的巨人战士,立马就KO掉它。
我不是Power Rangers迷,但我相信战士拥趸对他们的儿时偶像的电影版,该有更大的期待。


4.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Logan:后继难有人


金刚狼3:殊死一战

如此深入民心,最终篇是否来得太快?后继难有人。

X-men》于2000年上映后叫好叫座,虽然是群戏,Wolverine金刚狼却被设定为戏份较多的主轴人物。
Hugh Jackman不负众望,其诠释及演绎获得大成功,深入民心的程度甚至超越漫画。
也因此,片商开拍外传,金刚狼是不二人选。

在正传加前传(目前共六部)陆续上映这些年间,金刚狼外传还能拍三部,绝对是Hugh Jackman的一大成就。
今年,狼叔演绎金刚狼满17年,宣布是最后一次了,《Logan》,也成了完结篇。


本片故事设定在正传的很多年以后,变种人数量大幅度削减,绝大多数隐蔽不见,生死未卜。
金刚狼步入中老年,以开车当司机维生。
他在墨西哥边境的一处荒凉地带,匿藏并照顾着风烛残年的X教授。
打算与酒精为伍度过余生,无意中救了一个小女孩,引来大批人马追杀。

女孩原来是从培养新生代变种人的某机构逃出来的,她指骨间能伸出利爪,战斗力惊人,俨然就是女孩版的金刚狼。
敌人穷凶极恶大批杀到,金刚狼将面对他人生最险峻,也最多情感包袱的最后一战。

影片从头到尾偏灰暗,迟暮的金刚狼苍老、颓废,形象与以往大相径庭。
虽然对敌时应有的勇猛暴烈还是有,但体力及自愈能力大不如前,导致经常力不从心陷于苦战,感觉既无助又心酸。
本片也没在炫耀特效,导演显然更在乎人性与人情、希望与绝望的深度表达。
以目前为止的超级英雄片来说,《Logan》可算是最有内涵的一部。


真要提缺点,或许就是反派以巅峰期的年轻金刚狼克隆来打压原版老金刚狼,桥段不新鲜;还有逃出来的小孩变种人们,理应受过特训,却在对应“凡人”敌人时,轻易地束手就擒,不合理。
此外,没得挑了,这部X战警良心之作,堪称金刚狼传三部曲的完美完结篇。

看完的感觉是:伤感,它不是一部阖家共欢的电影。
伤感的原因嘛,一部分是对Hugh Jackman的经典金刚狼的不舍。
天晓得接下来的正传或前传会如何弥补,谁敢接演/挑战这个经典角色啊!


8/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Manchester By The Sea:凄冷孤寂,不冗长,不沉闷


海边的曼彻斯特

痛苦回忆,难以磨灭。
但日子还是得继续过,问题是,你选择用什么方式过。

波士顿的一名公寓设施维修人员Lee,日复一日过着同样日子,直至某天接到噩耗,患慢性病的哥哥过世了。
Lee赶回家乡曼彻斯特,被律师告知要当16岁侄儿的监护人。
他因此被迫面对原已尘封的一段痛苦回忆,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故事,其实很简单。
导演兼编剧Kenneth Lonergan以出色的时空交错手法,以及几近悬疑片的方式,一点一滴揭开主角过往,让人物的血肉灵魂逐步鲜明清晰。
一开始看到的主角,孤身一人,沉默、无礼、脾气坏、难以亲近。
回忆中的他却截然相反,朋友一堆,谈笑风生大声喧哗旁若无人,还有美妻及三个可爱儿女,俨然人生大赢家。
突发事件一夜之间剥夺了他的全部,也让观众终于明白,为何他性格上会出现如此巨大转变。

被迫权当监护人,与外向的侄儿相处,Lee一度尝试放下过去,想再次让人生积极一点。
可惜,不成功。
相比之下,同是失去亲人,侄儿照旧上学泡妞玩band,无甚伤痛地继续以往生活。
反观Lee始终无法走出痛苦回忆,即使前妻哭着原谅他,也只令他更想逃避。
所以这并不是典型的因为负起照顾孩子责任,而变得积极的正面亲子片。


饶了一大圈的主角,结果还是回到原点。
任何事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责任、尊严、理性、信念,都无法改变。
回忆,就是如此可怕地侵蚀着他。
而导演要告诉你的是,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或者更精简:这,就是人生。

本片场景是冰天雪地,氛围是凄冷孤寂。
两个多小时,没有高潮,却完全不觉沉闷冗长,可见导演兼编剧有多厉害。
Casey Affleck将满怀深沉痛苦,行尸走肉生活演绎得极度到位,影帝当之无愧。


8/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

Silence:信仰是真诚,还是只是形式罢了?


沉默

宗教信仰,属于个人,原本简单、直接。
但当政治与之挂钩,就无可避免地复杂了。


17世纪,日本处于幕府时代,锁国封闭,统治者大肆铲除“异教徒”。
两名葡萄牙基督教传教士一方面为了寻找在日本传教时失踪的导师Ferreira牧师,一方面也为了印证信仰,抱着不入虎穴之心,踏上东方之旅。
一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小村村民不惜风险收留,让两人很感动,也更坚信到日本的决定是对的。
但随着传教士Rodriques被出卖遭逮捕,之后被迫亲眼看着教徒一个个惨遭折磨杀害,令他开始置疑,为何上帝始终保持沉默,让他的子民受苦。
在失踪已久的Ferreira突然现身,还企图劝服Rodriques步其后尘弃教,他彻底崩溃了。


其实,当时幕府统治者也不是傻子,无数次镇压后也了解到,肉体迫害只有让基督教徒更强大,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修行,更乐意为上帝牺牲。
统治者因此改变策略,进行精神折磨。
坚守信念,就要看着教徒不断受害;愿意臣服,“子民”即可免除折磨。
是你,会怎么做?

Ferreira的晓以大义更是当头棒喝:当时日本就是一片宗教沼泽地,基督教无论如何不可能落地生根。那些苟且偷生的日本基督徒,早已曲解了基督教义,他们只是相信死后人人能上天堂“享福”,根本把基督教当成一帖精神毒品。
最终,是否诚如统治者叫基督徒脚踩耶稣像以示“清白”时,挂在嘴边的话:一切,都只是形式罢了?


看完本片感觉沉重是难免的。
不管你是什么信仰,一定会为了片中的思想矛盾而脑细胞开打。
爆红好莱坞的Andrew Garfield饰演Rodriques,演技发挥机会很多,也一一达到起码75分,剩下的25分,或许要在阅历更丰厚之后才拿得到。
全片最突出的,反倒是饰演井上大人的日本著名舞台剧演员尾形一成,无论表情、口音都将一个看透人性、老奸巨猾的“老不死”高官演活了。


6.5/10



本文刊于娱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