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小丑还可以再可怕一些


小丑回魂

我没看过小说原著,也没看过1990年的初代影剧,但对这个“杀人小丑”绝不陌生。
1986年出版的小说,在那时候,把一向带给小孩欢乐的小丑,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可说是新颖的点子,这设定也才会至今仍一直被津津乐道。
这也是为什么对这部原著毫无涉猎的我,也会知道有这位恐怖小丑存在的原因。
但也因为没正式看过小说或影集,就产生了一个误会—— 一直还以为“杀人小丑”是变态连环杀人魔,结果不是,而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

我说过,恐怖片可以简单地二分法——其一是以鬼为主的超现实恐怖片,二是以人为主的现实犯罪型恐怖片。
我比较喜欢第二种,看过很多(不过最近似乎有点疲态,有点不再像以前那么感兴趣了),却对第一种敬而远之。
为什么?
因为一跟“超现实”挂勾,似乎就什么都可能发生,什么都可以成立,范围太广,空间太大,有时会很难接受。
包括那些为了惊吓而惊吓的鬼片,很多都超出逻辑到一个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让人无法看下去。
那为何又会看这部2017年的新版《It》呢?
一方面是觉得既然如此经典,不看好像说不过去;另一方面就是被自己的误会所误——如果之前知道这是“鬼”片,还真有可能就不看了。


言归正传。
《It》票房狂收七亿美元,被誉为2017年最精彩最恐怖的恐怖片,网上佳评如潮,IMDb给了7.4/10,烂番茄影评人给了86%。
不过我却要泼一泼冷水,不知道为什么,
相较于泰国、韩国、日本的恐怖片,总感觉西洋恐怖片就是没那么恐怖。
《It》依然没有改变我这个印象。
或者应该说,片中的小丑造型,邪气有了,恐怖感却少了一点,也可以说是少了蛮多。

要说视觉效果,那个面容扭曲的女人,反而更恐怖。
小丑数次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如大白鲨一样的几排尖利牙齿择人而噬,那效果反而更像是在看怪兽或异形,没有鬼怪的感觉,也就没有了造成怕鬼的恐惧感。
至于其他吓人画面,似乎也都还好,主要就是觉得熟口熟面,像女主在浴室裡,长发从洗手盆洞孔无限延伸,喷发鲜血的画面,就像是一般恐怖片的桥段。
换句话说,就是恐怖画面少了一些“只此一片,绝无仅有”的独家创新。

本片叙述角度,是从七个同一镇上的小孩来开展,他们都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基本都受到同侪排挤,后来就成立了聊以自慰的“鲁蛇俱乐部”。
他们也同时各有深藏于内心的恐惧,小丑就是根据这些恐惧,适时幻化成相应物事,对他们进行长期的精神凌虐。
之后小孩们一方面是受够了,一方面也是带头的Billy要寻找失踪的弟弟,终于决心对小丑展开反击。


对于七个小孩的个别经历,影片算是有所交待,虽因片长关系,每个人所分配的戏份和画面,难免有分轻重,但基本上还算可以。
不过到了七人连成一气的共患难情节,就嫌薄弱了一些,起码我就没感受到真正能让他们义无反顾的那种凝聚力和热血气魄。(据说小说原著在这方面的描述有到味,后来网上扫了一下,果然如此)
如果说这是一部夹带恐怖元素的剧情片/青春片,也不是不成立,但深刻程度就是差了一些。

或许,又是盛名所累吧,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也或许,因为这只是“上半场”,下半场的《It Chapter Two》可能有更完美的呈现。
*注:看恐怖片永远的矛盾——希望恐怖到呱呱叫,又怕被吓到闪尿。



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