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是热血还是煽情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输赢?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等我们心理足够强大了,输赢就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以上,是《夺冠》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对队员所说的一番话。
参加任何比赛,当然都希望获胜,不想赢,那为什么要参赛?
郎平不是叫大家不去在乎输赢,而是不要被胜败牵制了你的心。
这么讲或许还是太抽象,或许只有经历,只有度过,方能体会,才能觉悟。

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讲述的是中国女排从1981年至2016年,三十多年中三度称霸世界排球赛的辉煌历史。
主要以第一代最佳主攻手郎平为中心人物贯串整个故事,包括她曾到美国当主教练,率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时被中国人唾骂,以及她后来受邀回归进行连串大改革,最终带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奥运金牌。
郎平也是分别身职选手和教练皆获得奥运金牌的第一人。

拍摄这类体育或竞技型电影,有好有坏,好处是只要“循规蹈矩”带领观众走过球员地狱式训练,历经百般艰苦奋斗后,往往都不难挑起观众热血激励的情绪,尤其是中国女排这样的世界冠军队伍,感染力自然特别强烈。
坏处则是中国女排事迹大家耳熟能详,随便谷歌一下就巨细靡遗,甚至当年赛事都还能翻找出来观看,影片中的比赛输赢自然就没了悬念,等于在看一部早已知晓结局的故事,因此叙事角度和导演拍摄手法就非常关键了。


《夺冠》开场先呈现了巩俐饰演的郎平,带领美国队对垒中国队,再回溯到过去1980年代第一代女排的训练过程。
老实说从回忆开始后就非常考验耐性,如果你不太能接受旧中国风味满溢出来,又口号洗脑的叙述方式,那你很可能在这前十多分钟会放弃看下去。

女排精神是本片最希望表达的寓意,但诠释得好不好相当具争议性。
第一代的女排精神算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明白:因为当时大家什么都没有,赢就是唯一的出路。
诚如郎平后来当了教练之后所说,到了21世纪,大家什么都有了,那还需要赢吗?
为什么要打排球?
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自己,更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郎平,那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影片最终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打排球的理由,至于是让观众自己去构想,还是表达得不好,就见仁见智了。

本片最清晰的意识,或许反而是郎平回归后所提出的大改革。
当年郎平去美国当教练,率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是忘恩负义的行为吗?
其实同类情况在体育界比比皆是,球员受邀加盟外国球队,与本国队伍对打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你当然可以说是为了钱(谁不是?),但走出去看更辽阔的世界哪里错了?


当年郎平要是没到过国外当教练,又哪有机会开拓视野,认识到新的、更有效的指导方法?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郎平的眼光和改革是对的。
有人说,这段反对上层的戏码是在讽刺时局,我说拜托啦,反抗领导的故事还会少吗?很特别吗?有至于都要对号入座吗?

巩俐在片中将中年郎平演绎得非常内敛,甚至被认为演技怎么退步了,但据说这“比较没表情”的呈现方式才跟原型相似,好几幕难受及挣扎的内心戏也诠释得相当到位,没有巩俐的历练恐怕还演绎不来。
黄渤表现则比较有争议,有人觉得他的“轻松写意”似乎不符合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范儿,不过,是谁规定一定要像吴刚饰演的第一代主教练袁伟民那样不苟言笑才正确?
至于黄渤饰演的角色为何没名没姓,仅称为“教练”,据说是原型教练陈忠和不满意影片对他的刻画才出此下策。


年轻的郎平由真实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是casting神来之笔,因为适合之极。
其他由真实排球员(特别是第三代)“转”演员,虽说是演自己,但在导演凋琢之后,几乎看不出是非本科的新手演员,完全没影响到观影体验。
《夺冠》历经的事迹太长,要讲述的故事太多,两个小时出片长要概括当然难免出现瑕疵。
但如果你只想热血一番,如果你不介意煽情,甚或你想借机了解一下中国女排走过的辉煌,《夺冠》值得一看。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