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因为她是梅艳芳


已故香港女儿梅艳芳同名传记剧情片,上个月于Disney+释出近四小时的导演版,分五集上线,片长比影院版多近一倍,让观众观赏到更完整的梅姐生平事迹。

我求学时期开始接触粤语歌曲,从陈百强的“等,寂寞到夜深,夜已渐荒凉,夜已渐昏暗,莫道你在选择人,人亦能选择你,公平原没半点偏心”,到谭咏麟的“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到张国荣的“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谁能代替你地位”,当时,已炙手可热的梅艳芳,却不曾虏获我的耳朵。

原因简单,当年听歌,自然会跟着哼唱,年少时觉得男生唱女生的歌很不man,女生的歌曲音域也不适合男生唱,于是不独梅姐,而是举凡由女歌手演唱的歌曲,当年都没能太引起我的注意。


当然后来摒除了这般“偏见”,梅艳芳独特的优美中低音,百变的音乐曲风和舞台魅力,大银幕上的动人演绎,以至镁光灯下各种为人津津乐道的敢怒敢言和乐善好施的侠义大姐风范,无疑都让人无法不认识,也无法不认同梅姐无可取代的印象和地位。

人物真实,绑手绑脚
当初宣布要开拍梅艳芳传记剧情片,我不是太看好。
要如何概括梅姐生平事迹,却又避免成为流水账叙述,同时要与纪录片区别,难度不低。

梅姐英年早逝,与她息息相关的身边人九成都还健在,论述各种事件时,恐怕亦会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如何忠实呈现,同时避免对他人造成困扰,则是另一非常障碍。
结果影片就如预料般显示了这方面的窘境,流水账批判无法反驳,所挑选出来的事件几近平铺直叙,少有波澜,几乎一切的感动,均源自对梅姐本人的思念,而非影片的感染。


出场人物不少,除近藤真彦和林国斌,全都以真实姓名登场,实属诚意,但就如前文所述,戏份多的真实人物呈现的都是美好善意的一面,尽是以梅姐贵人形象出现于其左右;戏份少的则成为过场串场式存在的工具人,整体予人感觉,像是为避免得罪任何人而绑手绑脚、畏首畏尾。

即便是梅艳芳本身,也只有在远走泰国那段戏,透露出些许无理取闹的负面情绪和脆弱,却也很快地解释为当时内心孤独害怕,而变得情有可原。
当然不是说非要见到角色阴暗面才算写实,但既为剧情片,有更多正反面冲突,人物更多内心挣扎和矛盾对立不是很应该吗?

恋情着墨,洗白讽刺
影片对梅姐的事业步履着墨不多,甚至可说一笔带过,成功来得太突然,反而更着重刻画她的感情线,或许女性故事一定要以感情为主的既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梅姐谈过好几次恋爱,为人所知的大约就有七次,但影片只描绘了近藤真彦和林国斌那两段,连谱出轰动香港娱乐圈的姐弟恋的赵文卓都不在其内。


为回避法律责任,近藤真彦的角色在片中名为后藤夕辉,这段恋情众所皆知,世人也知其发展与结束缘由。
可惜(或者应该说可恨)的是,影片竟彻底洗白了这一段,给予后藤夕辉浪漫纯情的美好形象,将一个渣男硬生生改成了童话故事里的白马王子。

这位日本先生是片中唯一无须以真实姓名现身的真实角色(注*),偏偏涉及他的整段故事最假,何其讽刺,也可说是这部影片最让人失望亦最失败的一笔。
(有关此段恋情种种,可在网上搜寻得到)
(注*:林国斌在片中角色名阿Ben,亦可视为他本人英文名Benjamin的缩写)

与林国斌的一段,始于梅姐遭掌掴惹杀机而避走泰国大半年,期间林国斌不弃不离,原该让人感动无比,但杨祐宁的演绎过于苦大仇深,整个过程95%时候只见他愁眉深锁,似是无奈被迫多一些,更多感受到的只是犹如兄弟有难的义气相挺,而非对梅姐的爱。


影后荣衔,提携后辈
影片几乎都专注于梅艳芳的音乐歌唱事业,演出生涯则仅是略为提及,《胭脂扣》是奠定梅姐演技的里程碑作品,但在本片的功能更像是为了凸显她重义气挺朋友的个性,以及与张国荣的深厚友谊。
再来就只有聊天中谈起的《审死官》,轻描淡写表达梅姐突破自己转型挑战喜剧。

梅艳芳得过金马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荣衔,出演过的脍炙人口电影众多,除了《胭脂扣》和《审死官》,尚有《奇迹》、《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川岛芳子》、《东方三侠》、《现代豪侠传》、《醉拳II》、《红番区》、《半生缘》、《钟无艳》、《男人四十》等等,都为人津津乐道,看过必留下印象。
可惜《梅艳芳》电影连加长的导演版也对此不多做描述,诚然是作为她传记片的一大损失。

梅艳芳提携后辈不遗余力,众所皆知,亲传徒弟有草蜢、许志安、何韵诗、谭耀文、彭敬慈。
此外陈奕迅、苏永康、李克勤、陈小春、谢霆锋等出道时也都曾获梅姐提点协助,皆尊她为师,梅艳芳更与谢霆锋姐弟相称,情比亲生。


但此桃李满门的面向,在影片中又是不予刻画,虽后段梅姐家出现子弟满堂的画面,却仅能依靠角色发型造型辨别出草蜢而已。
梅艳芳对后辈的关怀叮咛,亦仅有一幕说了几句语重心长的话语,委实又是徒添草草带过之憾。

仗义公益,友情岁月
梅艳芳一生豪迈仗义,她认为天给了她歌唱和演戏的天赋,必须将所得回馈社会,造福人群。

1993年华东水灾,梅艳芳积极组织捐款,与谭咏麟担任赈灾义演压轴嘉宾。
她成立《梅艳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致力于捐助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士和儿童,基金会至今仍持续运作,为社会福利出钱出力。
2003年全球SARS肆虐,梅艳芳发起《1:99音乐会》,号召全香港歌手演出,筹款协助受害家庭。


社会公益之外,梅姐也不忘为香港同行争取权益,她在2001年当选香港演艺人协会首位女会长,隔年发生“刘嘉玲裸照风波”,她发起声讨大会,率众大喊“天地不容”,呼吁民众抵制报道事件的《东周刊》,势要讨回公道。刘嘉玲评价梅姐时称她为现代女侠。

梅艳芳非常看重友情,其义气深重的个性和行径,圈中无人不知,一直被尊称为“大姐大”。
圈中知名当红好友,包括谭咏麟、周润发、成龙、张曼玉、钟楚红、梁朝伟、林子祥、张学友、刘德华等等等,随便举例都有30个巨星级。

对此,影片再次不加描绘,只选了与她同期出道的张国荣,偏偏饰演者刘俊谦还原度不达标,尤其哥哥离世前的种种内心苦痛,也未能很好地演绎,若非最后穿插了张国荣的实际送别片段,让人看了勾起思念和感伤,恐怕这整段戏博不到任何感动的情绪。


梅姐神韵,新人担纲
梅艳芳一生多姿多彩,导演找来新人王丹妮担纲这高难度角色,勇气可嘉。
王丹妮胜在外貌某些角度从镜头上看还颇有梅姐神韵,但她从没涉足演戏也是事实,尽管开拍前做了六个月特训,新人的稚嫩依旧溢于言表。

若王丹妮只演绎初出道的梅姐,或许还能胜任,那时的梅艳芳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与对前途充满希望的热忱和憧憬,这些对王丹妮来说,肯定都比较好诠释,也不难获得认可。

但这段初生之犊的经历,在片中瞬息度过,转眼梅姐已是巨星,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责任感,更多的心里纠结。
再到成为大姐大之后,经历了更多人生中的生离死别与无奈,也有更想为社会为人群出力的念头之时,那种历尽风霜百折千回的内心情感和情绪,明显王丹妮就驾驭不了了。


要说饰演梅艳芳的成绩单,王丹妮当然没有到不及格,但也还离“演得好”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要拍这样的一部传记剧情片,因各种外在因素与限制,本来就已吃力不讨好,再要让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扛这主角重担,或许只能用雪上加霜来形容。
最终成品,可看,可不看,看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她是梅艳芳。


5.5/10




梅艳芳演出电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