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大悬案改编的电影


这三部电影皆取材自韩国史上三大悬案,或许因此在普遍观感上,会有附加情绪分(或同情分),毕竟想到原型真实事件,难免会感到心有戚戚焉。
另外也觉得这三部影片中的警察都不太厉害,相信导演们不会刻意丑化警方,那会不会是有意为之,以避免造成罪犯能力被放大之嫌?


杀人回忆(2003)
Memories of Murder 
原型为1986年至1991年,发生在华城的10宗连环奸杀案。
凶手穷凶极恶,被害女性最小13岁至最老71岁,可说丧尽天良。
本片为双主角,一是在地警员,另一名是首尔派来辅助的刑警,通过两人对案件的侦查,带出整个事件的可怕。

我不会说案件扑朔迷离,因为犯罪事件其实很直接,凶手都是弃尸荒野,也不遮掩其一贯犯案手法,死者尸体也都有被找到。
破不了案,是当年科学验证方式还不发达,即便要进行DNA比对,也要送去美国做检验,而且还只是单一辨识。


本片上映后普遍被认为神作,但恕我不会欣赏,只觉平平无奇(当年我第一次看就已这么觉得,最近重温,感觉依然没变)。
前一小时多剧情乏善可陈,都在讲两个警察如何碰壁、相互指责吵架,过程乏味。
宋康昊饰演在地警员,一直有猪队友倾向,另一个在地小警员更死,动辄出手打嫌犯,完全是现代版屈打成招。

要到后段唯一幸存者露面后,剧情才比较紧凑一点,但也还是一般侦查形式,外加一个疑似真凶被发现的情节。
被吹到上神台的雨景那幕,原本一直冷静的首尔刑警因DNA比对不成立而大暴走,但也就这样,没啥特别。


最后宋康昊20年后重回故地,得知犯人样貌平凡,然后猛地面向镜头,戛然而止——意谓凶手可以是身边任何一人。
这一幕同样被封神,但正如前文所述,若非因为这源于真实悬案,不会有那样的效果。
注:本案已破,真凶于2019年承认罪行,但已过15年追诉期。

6.5/10


那家伙的声音(2007)
Voice of a Murderer
原型为发生于1991年的9岁男童李亨浩诱拐事件。
真实事件是男童被绑架后,其父母便陆续接到绑匪打来的电话,要求交付赎金。

男童父母报警,警方大肆追捕绑匪,据说前后动用超过一万警力,逮捕300嫌犯,但始终捉不到真正绑匪。
男童尸体于44天后被发现,根据法医判断,可能在被绑第二天已被杀害。
整个过程绑匪打了60通电话给男童父母,不断威胁耍弄,最后成功取走赎金。


电影以男童父母的角度诠释被害人悲痛无助,拍得“四平八稳”,却也平平无奇。
警方在片中显得不太聪明,最后逼得父亲自己解决。
其实绑匪始终都得现身取赎金,警方如果很好地利用这点,或许不至于连劫匪身影都没看到。

其中一名刑警一直执着于藏在后车厢,但最后徒劳无功。另一个态度欠佳,频频跟受害父母起冲突。
这些描述段落不知是否艺术加工,若真实事件也如此,很难让人不对警方办案失去信心。
剧终时播出了真实绑匪电话中的声音。

5.5/10


孩子们(2011)
The Children
原型为1991年于大邱市发生的城西小学生失踪事件,五名小学生结伴到山里找山椒鱼时离奇失踪,当时媒体误报为抓青蛙,故至今仍被称为“青蛙少年事件”。
此案当年造成轰动,总统卢泰愚下令大搜索,据说动员超过30万警力,可惜一直一无所获,直到2002年才发现五人已白骨化的遗骸,经法医鉴定,认定为他杀。

电影以一名“被发配边疆”的电视制作人为主角,他来到案发当地,发现此案仍有卖点,于是联合当地的黄教授,主张孩子是被其中一家的父母藏起来而展开现场勘查拍摄。


本片应该是三部中改编度最大,前半段黄教授突破框框的想法,以至实行,还算引人入胜;对受害者父母二次伤害的控诉,也描绘得不错。
可惜这一段情节结束后,跟着的节奏和剧情都大幅减弱。
最后的嫌犯演得够狠恶,有不寒而栗之感,无法将他绳之以法让人倍感无奈。
注:真实事件的凶手并未被侦破。


6/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