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猡之王:你就算是猪,也要当猪中之王


The King of Pigs

霸凌(包括肢体和言语),是现今文明社会抹之不去的陋习,是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丑陋无比的行为。
时至今日,依然无时无刻发生在地球上每一个角落,而且涵盖面广阔,无论是莘莘学子的校园,为生活打拼的职场,以至虚拟不实的网路,都可见到霸凌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中的轨迹。

霸凌,就是仗着强势,欺负弱小。
霸凌者心态,在于彰显自己的强大,强迫弱小族群惟命是从,从中获得快感。
简单说,就是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很多时候霸凌者还成群结党,以人多好办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围剿姿态出手,让被霸凌者孤掌难鸣、无法抵抗,在众目睽睽之下更增被羞辱之耻。
如此变态行径,在人类誓言迈向成为高等生物的路上,毫无改进地持续产生,至今仍没有使之彻底解除的方案。


猪与犬
韩剧《猪猡之王》讲述的就是因学校霸凌、校园暴力所引起的连串惊心动魄事件。
男主黄景敏是一家运输公司负责人,因无法忘却中学时期所受到的暴力对待和羞辱欺凌,决定化身黑暗审判者,对当年霸凌他的人一个一个进行大报复。

黄景敏手段残酷,很快引起警方关注,首尔警察厅重案组刑警郑宗硕奉令追查,发现凶手黄景敏原来是当年同班同学,一切开始有迹可循,一段尘封已久、不可告人的惊人秘密,在20年后浮上水面。

剧中的猪猡,就是顺应暴力、屈服霸凌,只能逆来顺受的霸凌受害者。
相对于这群可怜人的则是犬族,永远露出尖牙利齿的恶犬。
被霸凌的人,也可能因再也无法忍受而反抗,但结果只有两种——被整治修理得更惨,或反抗成功力压霸凌者,成为猪猡之王。


铺陈与反转
韩国以暴制暴的复仇类影剧作品极多,但如果你想看的是复仇者残杀仇人的爽快感,《猪猡之王》可能满足不到你。
虽说第一个受害者被虐杀得很够力,但那是发生在第二集尾段,此前还铺排了多段凶手要杀不杀的心理挣扎状况,节奏上偏慢。

全剧12集,前四集只死了一个霸凌者,之后第二个是自杀,爽快报复这回事,显然已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那段成为黄景敏恶梦、郑宗硕以为已忘得一干二净的惨痛回忆。
全剧就一直处在两位男主的现实与回忆交错不断的状态,逐步揭露真相。
但个人觉得这部分拖延蛮严重,类似画面过于频繁重复,相当考验耐性。


学校霸凌部分其实也没什么新意,来来去去打人、讨钱、当众羞辱的桥段耳熟能详,逼受害者打手枪也不是很少见的设计。
班导师和犬族串谋一同霸凌猪猡那段,倒是有被恶心到,可惜这位老师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报复。

警察郑宗硕从一开始查案,就经常露出惊慌表情,明显有事隐瞒,虽然他也是当年的“猪猡”之一,但从他不合常理反应来看,不难猜到他很有可能做过铸成大错之事。
这过早的铺陈,反而削弱了真相披露时的反转性,若留到后期才揭发,震撼度应该会更大。

一起调查的女刑警一路看着郑宗硕的不寻常行为,包括隐瞒事实,却一路“包庇”,不仅不向上级报告,还私下调查,更在审讯室不开麦情况下与郑对峙却依然不揭穿,如此有违常理,看了很出戏,可说是剧本最大槽点。


黑暗与曙光
本剧改编自延尚昊(就是《尸杀列车》导演)编导的同名动画长片,原作说的是两个多年未见的中年大叔,相约喝酒话家常,提起当年求学时期的霸凌事件,再带出猪猡之王的自杀真相。

原作主要是借霸凌来表达猪与犬之间的社会阶级区别,基调是一路黑暗到底。
剧集则加入了复仇线,控诉霸凌,传达对这人类劣行无法根除,只能以暴制暴对应的无奈。

虽然本质还是黑暗,但导演处处留手,在剧情的一些小角落放置了零星曙光,如当年高年级的霸凌魔王,成人后居然改邪归正,并且深切后悔当年所为,还不介意自我揭发。
相对于那些把霸凌当作有趣回忆的不知悔改者,这善念大释放的一段,无疑让被霸凌者重新觉得人性还有希望。


最后郑宗硕被追加优秀警察荣誉,或许会让人忿忿不平,但是不是也可以解读为,那是在帮死去的好友小哲完成当一个好警察的心愿?
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是永远也辩不出输赢的课题,但如果我们至少同意善恶皆并存于人性之中,那还是选择相信人间有善吧。


6/10




金东旭演出电影:
与神同行 1 - 2

金成圭演出剧集:

Choose or Die:假厉害的1980年代游戏梗


电玩古咒

单看海报就没有想看的欲望,但因为看到某网友推荐,就觉得给个机会无妨。
故事说某款电子游戏,会让玩家陷入选择困境,一如片名所说,选错就死路一条。
这类生存/死亡游戏题材的电影很多,这部又明显小成本,不寄予厚望完全正常,只求能过个时间就算本片有存在意义了。

开头的“引言”其实玩得不错,进入正题后,女主面对的死亡游戏前两关也有可看性,不料中段开始突然后劲不足,直线下降,变得无聊兼无趣。
尤其真相揭露之后,更是让人额上三条线——都什么跟什么啊?
无法让人兴奋的真相揭露,还不如不要有真相。


片中的游戏是采用1980年代的复古式文字RPG,即玩家会从荧幕上的文字解说,进入情景,然后会一直面对 X 或 Y 的二选一难题。
本来是不错的设计,但看到尾其实也不懂为何要玩这1980年代梗,既没意义也没必要。
在达到最后一关之前,所有的选题,选错都会让女主身边的人领便当,基本上设定是不管选什么下场都一样。

其实若按照引言和前两关的模式继续玩,反而可能成为不错的惊悚/恐怖片,可惜导演/编剧假厉害,硬要玩反转,硬要搞创意,结果不三不四,莫名其妙。
名不见经传的女主角,应该是头一回挑大梁,演技好烂——连基本惊恐表情都无法掌握,不知为何有这运气可以担演惊悚片主角?


对了,其实文首提及的那位网友,观影口味一向与我大相径庭,经常她觉得好看或大推的影剧,我都觉得还好/不怎么样,甚至不好看。
所以故事教训我们,不要不相信数据——已经前车可鉴这么多回了,何必叛逆?


5/10

Uncharted | Ambulance:哪部看了个寂寞?


Uncharted
神秘海域

Tom Holland主演的游改电影《Uncharted》,网罗了动作片常客Mark Wahlberg搭档,结合了蜘蛛侠与变形金刚余威,打造一出《Indiana Jones》+《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式探险寻宝记电影。

《Uncharted》是电玩制作公司Naughty Dog和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共同发行的电子游戏系列,故事主线为宝藏猎人Nathan Drake到世界各地进行各种不同的冒险任务。
目前全球售出超过4100万份,是Sony PlayStation的王牌游戏系列之一。


人生第一部冒险电影?
电影剧情则比较像前传,讲述荷兰弟饰演的Nathan Drake自小与哥哥失散,多年后长大成身负神偷技能的酒保。
平凡的日子注定不会发生在不平凡的人身上,一位经验丰富的寻宝专家Victor找上Nathan,邀请他一起探寻15世纪著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遗留下的黄金宝藏。

Nathan接受邀约后才发现,此行危机四伏,不仅要应付财雄势大的寻宝世家和危险的雇佣兵,还得时时刻刻提防各怀鬼胎的临时伙伴,不过最大收获是很可能从中得知失踪哥哥的消息。


本片走的就是“循规蹈矩”的探险路线,解谜、寻宝、内讧、与坏人对抗,无一不是俗套中的俗套。
除非这是你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冒险片,不然各种看前知后、耳熟能详的情节发展,应该无法引起你太大的观影乐趣。

重温成龙式杂耍打斗?
动作方面“老实”得令人怀疑动作指导是不是还活在上世纪,浓浓的夺宝奇兵风味,玩闹感觉居多。
有些画面也有成龙式杂耍派打斗,尤其荷兰弟飞跳大厅垂吊装置一幕,会联想到成龙的《警察故事》


飞机上货物飞出机舱的设计有点意思,但看到荷兰弟在万里高空如履平地、挥洒自如,又觉得无敌得太夸张,就像Chloë Grace Moretz在《Shadow in the Cloud》的空中搏斗一样,离谱得让人失笑。

虽说是游戏改编,但毕竟都真人化了,总得跟动画有些区别吧,距离现实逻辑太遥远的卡通化动作场面,不可能为影片加分。
最后的飞机吊起大船,形成低空鏖战,电影视觉上算是有新鲜感,可惜来来去去离不开毫无新意的你追我逐,属于特效当下领略,事后看了个寂寞的范例。


再现蜘蛛侠和钢铁侠情谊?
荷兰弟经历了《The Devil All The Time》和《Cherry》两部疑似转型的尝试之后,继续回归出演商业动作片(他也是本片监制之一),看来应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会继续看到他同类型演出。

《Uncharted》的他孤独成长,独自生活,练就神偷身手,绝非省油的灯,但除了一开始对Victor的邀约有所保留之外,开始探险之后立马变了憨厚老实全抛一片心,性格设定上前后矛盾。
他具备神偷绝技,但只有当酒保时偷了女客手链一幕展现了技巧,之后几次偷盗就全都像在变魔术,浪费了这技能的设定。


荷兰弟和Mark Wahlberg年龄差一倍,有点前辈带后辈的感觉,加上两人之间嘴炮不断(可惜并不有趣),很像蜘蛛侠和钢铁侠的搭配,只差在蜘蛛侠对师父总算是毕恭毕敬,Nathan对城府深的Victor则没什么尊敬之意。
两个女角颜值都不高(个人观感),亦是影片失分原因之一。
总之这就是一部单靠荷兰弟人气支撑的过气探险片。

5/10


Ambulance
亡命救护车

从头到尾高潮不断
改编自2005年的丹麦同名电影,到了Michael Bay手里,充满《Speed》+《Bad Boys》的视觉冲击元素,配以不间断的枪战、飙车、爆破,是Michael Bay粉必看,非Michael Bay粉则很难喜欢的动作片。
(欲知麦式风格,可参考他上一部作品《6 Underground》

故事叙述一对兄弟打劫银行,盗出1600万美元,却在撤退时遇状况,结果阴差阳错挟持了一辆救护车逃逸。
在警队大规模追捕下,两兄弟一方面拼命想办法带钱脱身,同时还得保住人质性命,可说分秒必争,惊险重重。


本片不适宜用“高潮迭起”来形容,因为从头到尾都是连绵不断的紧张戏码,以至已无高低潮之分。
如果你就追求刺激,应该会满意;但如果你比较趋向有起承转合的剧情,那本片可能只会让你觉得疲劳轰炸、疲于奔命。
本片充斥大量近镜头、手持镜头、快速剪辑,画面晃动感很重,虽然没有到第一人视角的晕眩程度,对某些观众来说,可能也会造成观影困扰。

大盗打劫太随意
本片讲述盗亦有道,着重塑造反派英雄和小市民偶像,但圣母感太浓,以至片中两个主要“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善意决定,都充满矛盾性。
剧情bug多不胜数,如黑人男主是前海军陆战队员,家境居然是黑道,美国国防部用人这么随便的吗?


哥哥明明就坐拥富豪资产,嘴里不停说有多爱弟弟,却死活不肯救济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弟弟,还要弟弟一同去打劫?弟弟居然还愿意?
结果哥哥原来是曾经打劫过37家银行的大盗,如此恶名昭彰的通缉犯,却在纽约市大摇大摆过着奢华生活,当地警察是干什么吃的?

而有如此丰富的打劫经验,需要最后一刻强拉外行的弟弟共事?
打抢过37家银行都能全身而退,还怕找不到一个合格的司机?
公路追逐战从头到尾进行,救护车的汽油是用不完?
纽约警队总动员还出动直升机追捕,由始至终却一筹莫展只能死死跟着救护车乱窜……那带头的领导警官,是不是只懂得带他的爱犬啊?


弟弟开着救护车逃亡时撞翻了多少警员路人不说,到最后才来大发慈悲死要护住车上救护人员和受伤警察的命,还要在黑帮份子环伺下硬颈顽抗,这不要命的坚持也太神圣了吧,是忘了还有等他回家的老婆孩子?
不过,以上若都能视而不见,单纯视觉享用的话,相比《Uncharted》,我倒是会把可看票投给《Ambulance》。

5.5/10




本文提及的电影:

老笠:色情+暴力的黑色喜剧


无厘头 + cult + 黑色喜剧。
废材青年某一晚随性应征了便利商店工作,老板刻薄,女店员秀逗,接着黑警来借厕所,买东西的老人突然一言不合打劫。
富豪和性感妹无意中乱入,一间便利店搞到七国咁乱。
最后还跑进来个炸弹客……

一个场景从头演到尾,所有事情发生在一个晚上和一间便利店里。
这种类似舞台剧操作的故事,可想而知就是反转、反转,再反转,不然也没什么戏可唱。
反转以外,也大玩色情、暴力、血腥,似乎没这几样就撑不起来,吸引不到观众。
遗憾的是,事实的确如此,若去掉色情、暴力、血腥,好像还真的没看头。


郭伟亮富豪造型很明显刻意抄Tony Stark,走进店里那一刻还真有点像。
影片还好有林雪、冯淬帆、姜皓文,什么意思无须多解释。
哦当然也少不了波霸妹崔碧珈,刚才都说了色情部分很重要,没有她当然不行——我说的不是演技。


要说寓意的话,无非就是抱怨现况,类似小市民的心声那种。
最后的大反转,可能是导演编剧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个人却觉得是最大败笔,因为这反转要是成立,之前所有情节都会变得不合理。
注:“老笠”是从英文robbery译成广东话,就是打劫之意。


6/10

The Batman:遗憾的是……世上最伟大侦探就这样?


新蝙蝠侠

若说Batman是美漫之中最受欢迎、粉丝数最庞大的超级英雄,应该没人会反对。
单就其影视IP之多,已是其他角色无法望其项背,最早的Batman真人电影1943年上映,至今共拍过13部,历经八位导演操刀、九位演员诠释。

最新版《The Batman》上个月上映,虽然身材瘦削的Robert Pattinson接手被迫褪下战袍的Ben Affleck让观众置疑,但影片推出后,依然再次吸引广大蝙蝠粉朝拜。
两亿美元高额成本回收了7.5亿,即使只在蝙蝠侠电影票房史上屈居第四,也算得上战绩彪炳了。


注:票房最高依次为《The Dark Knight Rises》、《The Dark Knight》、《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这部算是取巧,因为有群侠加持);但若算上通膨,第三名该是89年版由Michael Keaton主演的《Batman》,眼下这部最新版《The Batman》票房名次要再下滑为第五名。

进阶段落,更立体化
《The Batman》最常见评语为:“这不是你所知道的蝙蝠侠电影”、“这不是一般的超级英雄片”、“这是风格最不同的batman movie”等等。
所有的“非一般”,其实都很理所当然,毕竟这么多大导演和名演员珠玉在前,加上Christopher Nolan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立下几乎公认无法逾越的标杆,接下来任何一位导演要是无法推陈出新,就根本不该接下导演筒。


所以导演Matt Reeves选择了一个比较少见的时代背景——年轻富豪Bruce Wayne化身黑暗使者披甲上阵的第二年,既避开重复无数次的父母被杀害的最初阶段,也不直接进入成名后的辉煌年代。

从原始粗暴的霸烈复仇者,逐渐进阶为哥谭市的正义守护者,这的确是能让蝙蝠侠人物特色更具内涵、更立体化的绝佳阶段。
观众虽见不到最初的蝙蝠侠,却见证了哥谭市的腐败开端,这同样也不常在蝙蝠侠IP中被提及的部分,亦构成本片与别不同的独特之处。
But(是的,这耐人寻味却不可或缺的“but”,还是出现了),《The Batman》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蝙蝠侠/超级英雄电影,但我却兴奋不起来。


剧本薄弱,推理欠缺
本片容易让人联想到凤凰哥主演的《Joker》,都是写实感比较浓厚的犯罪剧情片,要是带着近年来被定型的超英电影模式心态观看,被洗刷三观是毋庸置疑的。
遗憾的是,《The Batman》犯上与《Joker》同样的毛病——剧本薄弱,完全仰赖拍摄手法、视觉风格和人物魅力来支撑。
换句话说,去掉蝙蝠侠、猫女、企鹅、谜语人,这部警匪片,根本没什么看头。

说创意,谜语人的猜谜犯罪方式,古往今来采用过相同手法的犯罪片不胜枚举;用老鼠折腾、在受害者颈项挂炸药的残酷行凶手法,不自觉就想起了经典犯罪片《Saw》
企鹅的部分就是黑帮与警周旋、黑吃黑、内讧等常见江湖片材料;哥谭市两大开国元老家族的真伪黑历史,亦是阴谋论题材惯用的伎俩。
很遗憾,剧本骨架上最主要的犯罪线,只是冷饭一盘。


说推理悬疑,谜语人各种故作高深的谜面和密码,本该让人绞尽脑汁,结果在蝙蝠侠眼里比小学生IQ题还不如,几乎都是问题刚问完就秒答,不然就是答案A猜错了立马也补上正确的答案B。

当然要刻意抬高蝙蝠侠智商不是不行,但如此看不起谜语人的操作,达不到你来我往的斗智效果,反过来亦显得谜语人招数很花拳绣腿——你引以为豪的谜题,全都不堪一击;一堆“To the Batman”的正面挑衅,根本不值一哂。
作为电影布局,也抹煞了观众被蝙蝠侠带领着一起推理和破解谜团的乐趣。


为突出蝙蝠侠,经常陪衬的警队再一次被降智成了跑腿。
虽有对蝙蝠侠至死不渝……呃嗯,应该说是坚信不疑的James Gordon结伴同行,但偌大的哥谭市警队除了JG之外,其他都拐瓜劣枣或欠缺说服力——事实是JG也没有很厉害,主要还是靠蝙蝠侠破解谜语。
很遗憾,这就是一部披着蝙蝠侠外衣的老实警匪片。

黑暗助攻,理所当然
全片三小时有两小时45分钟以上在乌漆麻黑中度过,因黑暗程度太够力,以至导演在电影上映两星期后,公开要求各影院调高影片放映亮度。
亡羊之后才来补牢,是否未为晚也?毕竟山高皇帝远,影院经理们除非本身是蝙蝠侠粉丝会给个面子之外,其他有没有空理会导演要求,可就不好说了。
只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导演难道你在片场看monitor的时候,就没想过会有这过于黑茫茫的问题?


反正黑夜与阴雨,相得益彰,都是沉重、颓废、无力、无助的代表。
在如此氛围笼罩下的哥谭市,让人绝望,进而愤怒,接踵而来的犯罪也变得情有可原。
最令人不堪的罪行,几乎都会在黑暗的助攻下横行,所以影片的黑色基调势在必行。

然则有必要80%画面都处在暗无天日之下?会不会反而太理所当然了?
Batman属于黑夜,但Bruce Wayne不是。
遗憾的是,我其实更有兴趣看导演如何让Bruce Wayne在白昼或晴天的反差下表现愤世嫉俗。

二年级生,最像坏人
Matt Reeves塑造的二年级蝙蝠侠,有不该让人看到的脆弱、胆怯、叛逆。
他有要改变哥谭市现况的决心,有维护正义打击邪恶的信念,但这些优点,都被他深埋心中的怨恨,扭曲解读成以暴制暴才能起到作用。


影片略过了他的受训部分,才二年级的蝙蝠侠,身手确实不怎么样,对付小喽啰还行,但蚁多搂死象的话,往往很快就显现寡不敌众的窘境,让人不禁怀疑,他何来以一己之力就能对抗整个城市黑势力的自信,是还怀抱着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心态,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身手?

从摩天高楼往下跳那一幕,刻意表现裹足不前的畏惧,算是再次提醒观众这位batman只是二年级生,但接下来终于踏出勇敢一步尽情飞翔的画面,我没赞好,反而差点失笑——那滑翔翼式服装功能,是模仿鼯鼠吧(各位去谷歌一下就会秒懂),为什么不设计得更像蝙蝠?
蝙蝠侠的战袍,很可能就是本片最大bug,穿着这身显眼的cosplay装走来走去,追捕犯人,在一部写实感浓烈的犯罪片里变得不合理。
超级英雄,从没在自己的电影里如此格格不入过。


很遗憾,歹徒反派林立的哥谭市,结果造型上最像坏人的反而是这位batman,就我是警察,也会先置疑这在犯罪现场来去自如却问三句只答一句的诡异家伙。
很明显警察局长也不妥他,为何却一直没请他去警局喝喝茶?
蝙蝠侠也的确一直不肯揭露真面目,形迹很可疑,警察局长绝对有理由对他投以不信任票。

叛逆富二代,摇摆信任值
Robert Pattinson无论是蝙蝠侠或Bruce Wayne,永远都一副全世界欠了他的苦大仇深表情,当然导演要一个愤世嫉俗的蝙蝠侠,RP就得这么演,从这点来看,他的演出倒是达标。
但作为一个日后正义联盟的领军人物,RP此时的蝙蝠侠,看着还真令人讨厌。
从他在戏中第一次和忠心不二的老管家Alfred的言谈开始,之后陆续的言语交集,都一再显示Bruce Wayne的叛逆、傲慢、无礼,完全是娇宠富二代嘴脸。


这位腰缠万贯的公子哥儿,以为民除害为借口,实则是为自己童年不幸寻找宣泄出口。
幸运的他获得了Alfred的支持,还不知如何得到了James Gordon的信任(是的,这一切都很随意地被省略了),凌驾于司法之上的审判者 / 侦探,就此诞生。

遗憾的是,这位世上最伟大侦探,经历了寒暑两轮的黑夜洗礼后,智慧和经验依旧只停留在破解谜语的阶段,整个追查过程都只让人觉得他被谜语人牵着鼻子走。
说什么找到“the rat”就是找到破案关键,最终还是不断掉入谜语人的算计之中,连最后的地毯下的秘密,也是另一名警察无意中透露出信息,但结果依旧制止不了谜语人的终极大招。
一个谜语人就让他焦头烂额,而且人家还是自投罗网,不然单靠蝙蝠侠还真未必捉得到,请问这侦探哪里伟大?


更遗憾的是,蝙蝠侠这辈子谁都不相信,只相信Alfred和James Gordon,谁知才认识没几天的猫女,就轻易取得他信任——包括说她是黑帮大佬Carmine Falcone的亲生女,蝙蝠侠也毫不怀疑;
包括Falcone说蝙蝠侠老爸生前对有威胁性的记者下狙杀令,他也震撼到立马跑去质问因为他而身受重伤、卧病在床的老管家;
然后又在管家反转所有供词之后,恢复信任重新推心置腹……

(吊诡的是,管家说Thomas Wayne在知道记者被Falcone私自处理后内疚不已,在决定去自首的当晚遭人谋害,可众所皆知蝙蝠侠父母是在一家三口乐也融融看戏散场后被杀害的,这是不是剧本bug?)
对未知敌友之人深信不疑、对道听途说疑神疑鬼,请问自身信任标准如此摇摆不定的侦探,哪里伟大?


性感猫女,多余企鹅
Zoë Kravitz饰演猫女,有其个人特色和性感风味,并不比Michelle Pfeiffer和Anne Hathaway逊色。
她和蝙蝠侠的爱情仅是启蒙,很可能随着猫女的离去无疾而终,即便猫女暗示,蝙蝠侠还是宁愿扼杀这刚萌芽的些许情感,显然伟大侦探事业心较重,也认为在刀口上的生活或许并不适宜谈情说爱,免得误人青春。

但也正是如此一段花尚未开的淡淡情怀,更显得这对黑夜男女之间的情谊更浪漫——总好过发展成去年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蝙蝠侠与猫女口交情景。
猫女唯一也是最大遗憾,是造型头套,材质不说,整个感觉活脱脱就是卡通片常见的小偷,方巾盖头后将两角拉到人中处打个结,以为如此就能遮掩面目的自欺欺人样子很惹笑。


哥谭市重要反派之一Penguin,本片中处于还未掌控黑道的中间性质人物,发挥空间不多,可留下印象很少。
不解为何找Colin Farrell来演,却又妆化得让人认不出是他。
以企鹅在全片出场率不高的戏份,实在无须劳动Colin Farrell。
可能是搞噱头,要不然就是一早就确定会制作企鹅个人影集,需要一个明星撑起。
但还是回到问题原点——都看不出是Colin Farrell,有差吗?

谜语人浮夸,历代反派佳
谜语人在这部蝙蝠侠电影是主导角色,毕竟连主角都一直绕着他跑。
垃圾袋+街友风格造型,虽说契合下层社会身份地位,也符合写实路线,但作为本片最大反派,从一而终的平淡造型,还是看得我颇为失望。


更大缺点是如此平凡外观,反衬得他神经质的表演更显浮夸。
或许你会说,论浮夸,谁比得上好莱坞天王笑匠Jim Carrey版的Riddler?
没错,Jim Carrey不浮夸,那谁浮夸,但浮夸原本就是他的个人风格,当年《Batman Forever》导演Joel Schumacher若非看中Jim Carrey的浮夸,也不会找他演谜语人。

事实证明导演眼光独到、判断正确,Jim Carrey完全主宰了整部电影,与他同框的老戏骨Tommy Lee Jones演的Two-Face变得平平无奇;主角Val Kilmer更因被抢尽风头,拒绝演出下一部《Batman & Robin》,还懊恼至今,毫不讳言生平最后悔就是接了这个蝙蝠侠。
当年Jim Carrey锋芒毕露的谜语人,是配合导演所要的热闹喧哗路线;如今的Paul Dano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唯独确定的是,角色记忆点肯定差了好几条街。


Batman的反派向来光芒璀璨,受欢迎程度不逊主角,历代电影里的反派演员也同样强大无比,随手拈来Jack Nicholson、Danny DeVito、Jim Carrey、Tommy Lee Jones、Arnold Schwarzenegger、Uma Thurman、Heath Ledger、Aaron Eckhart、Tom Hardy、Jesse Eisenberg,星光熠熠,亦不乏影帝级巨星,他们代表的反派角色也因他们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遗憾的是,《The Batman》的可怜反派,只能让人摇头,有望成为蝙蝠侠影史上的反面教材。

人山人海,见仁见智
优点当然不会没有,场面浩大是其一,市长丧礼那场戏人山人海,可以感受到不惜成本的大手笔大制作,以及导演掌控大场面的能力。
之后连捕捉已束手就擒的Falcone,也出现人挤人的警队人员画面——话说哥谭市既有如此人满为患的警力,何愁大事不成?
可偏偏这阴云密布的城市,却沦为罪犯天堂,不失为一大讽刺。


配乐是影片另一值得点赞之处,古典乐恰如其分营造出哥谭市的高冷凄清,独奏的大提琴低沉又不安,竖琴轻灵却踌躇,各种乐器诠释不同情绪,电影韵味更袅绕悠长。
至于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大如Bruce Wayne展示健硕身材推开大厅家具后在地上画出大型案件结构图,小如谜语人在咖啡馆被警方逮捕后留下问号拉花的咖啡,妙不妙、酷不酷,个人倒觉得是见仁见智。
毕竟Wayne家豪宅空间广大,主人要任性大可在墙上作画更符合人体工学和遥望视角,大动作在地上涂鸦,太浮夸;问号拉花当然只是意象式情景,但就觉得无必要,太做作。

返璞归真,值得继续?
喜欢本片,相信是喜欢蝙蝠侠回归世上最伟大侦探,实实在在追查罪犯,不哗众取宠,不高调消灭超级反派和外星坏蛋。
那是最初的美好,是一代蝙蝠侠粉的集体回忆。
山珍海错吃多,偶尔来道清粥小菜,味蕾上的童年回忆和妈妈的味道,会激起感官柔情岁月。


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特效超英片看多了,突如其来的返璞归真、朴实无华,同样能收到视觉疲劳后的疗愈效果。
《The Batman》,是超级英雄电影泛滥时代的一股清流。
问题是这股偶尔为之的清流,应不应该陆续有来,值不值得继续期待。

今日的蝙蝠侠,早已今非昔比,我们还需不需要引颈前传,看当年的蝙蝠侠一年级一年级地升学?
别忘了《The Batman》中的蝙蝠侠,剧终时也已经历了一次从愤怒霸烈到释出善意的蜕变。
如果我们能接受蝙蝠侠从愤世嫉俗成长为伸出援手,那为何要对已进化成与超能力伙伴携手、面对外星对手的蝙蝠侠喊停;反过来眷恋执着于还在解决哥谭市罪案的侦探蝙蝠侠?
有些事还有必要回去吗?Move on吧。


最后一个题外话,有人说复仇者联盟中最不喜欢黑寡妇,因为她既没有超能力,也没有炫目武器,凭什么位列复联初代?
有人说不喜欢《Black Widow》电影,也是因为没有超能力,不是超级英雄片。
Well,蝙蝠侠同样没有超能力,没有如钢铁侠的炫目装甲武器;《The Batman》也没有超能力,也不是“你印象中的超级英雄片”,但这位黑暗使者和这部最新版电影,却没收到任何类似对待黑寡妇般的置疑和厌恶?
只能说,同人不同命,超级英雄也不例外。


6/10




文中提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