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被害者:拖拖拉拉还一堆bug


台湾悬疑推理犯罪剧《谁是被害者》,由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林心如等主演,以台剧来说,题材算新鲜大胆,所以推出后台湾当地评价颇高。
既有好评,当然就看啦,结果说长不算长的八集,断断续续五、六天才看完,如此龟速,意思浅浅。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平霖市,张孝全饰演患有阿斯伯格症的警队鉴识官,在一宗溶尸案的证物中,发现可能与失联女儿有关,当下决定隐瞒实情。
另一方面许玮甯饰演的嗜血记者,对案件很感兴趣,无意中与张孝全合作调查。
当被害者陆续增加,案情愈趋复杂,真相即将大白之际,张孝全也将面对纪律处分。

直接吐槽吧。
*以下有雷*
整部剧建立在一个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世界观,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堪回首或正痛苦面对的困境。
五个自杀者不消说,各自有不得不自我了断的原因,就连其他主演也是:
张孝全抛妻弃女,导致女儿心态不正;
许玮甯父亲也是自杀,当年还想把她们母女也一并带入黄泉;
就连警察队长王识贤,也有一个患有忧郁症、坐着轮椅的儿子……
我说,我明白导演编剧想营造同理心,但会不会太多太刻意了?
尤其王识贤家庭那一段,就只出现个几分钟,很没必要。


整部剧的人为什么终日都摆着臭脸?
许玮甯不管对谁都同一个翻白眼表情,面对上司也是如此,哈啰,明星记者了不起?拽什么啊?
王识贤这新晋警察队长的人设更好笑,脾气暴躁到一个不行,真怀疑他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还能否好好思考,果不其然,全剧看不到他任何精明的表现,只像无头苍蝇冲来冲去。
新升任队长?升得好啊。

还有那个私下提供情报给记者的小警察小廖,又是另一个全天候厌世脸,同样不管对谁都一样(除了上司),到底生活欠了他什么啊?
而且演技浮夸到没眼看,偏偏戏份还不少,重点是,为什么要让他从头到尾口操闽南语啊?
为了接地气?完全接不到好吗,只听得很烦很腻。
台湾警察有可能无论工作或日常,不管对同事或外人,都只讲闽南语的吗?
最好笑是连上司跟他讲华语,他都用闽南语回答……他当初考入警校是用闽南语考的?
顺带一提,林心如后来突然讲那半咸不淡的广东话又是要干嘛?抱歉完全体会不到这么转换语言的必要性。

剧情方面,张孝全和许玮甯各自以他们的专业查案,过程几乎都合情合理,直到他们偷上安光疗养院楼上,林心如恰好这时开门走了出来,不仅让原本不得其门而入的两人可以进去,更让张孝全发现了林心如衣服上有锈迹,从而开始怀疑并跟踪之前从未露出任何蛛丝马迹的林心如。
导演编剧,如果你是坚持运气也是种实力的话,那我没话说,要不然,用这种千万分之一的瞎猫撞上死老鼠的几率来破案,我还真难被你说服。
林心如在释出自杀者遗愿录像时,竟然用自己家里的电脑IP上网,结果让警察两下就查出来,合理?
还有她之前精密部署了一切,最后却去自首,又是为了什么?
照她说她不觉得自己有罪,她是在帮助自杀者解脱,那干嘛自首?


至于拍摄上的不合理,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口罩。
林心如一次是在医院走廊上,走着走着就拉下口罩;另一次是当她隔着房门玻璃看着江晓孟的时候,也拉下口罩。
呃,那是口罩,不是眼罩咧,拉下来是会看得比较清楚?
当然我也知道是为了拍她的表情,但这么刻意,看了很别扭。

网上一些人说,这部剧里的演员都演得很好,“演员演技令本剧更精彩”云云,老实说我个人觉得只是一般,看不到很亮眼突出的演绎。
不过倒是要称赞一下张孝全,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有社交困难症,也可能有情绪管理障碍,张孝全在这方面诠释得不错。
不过他妻子在愿意和他结婚还生下孩子之前,就应该深刻了解患者的问题,事后才来难过哀怨置疑他“到底把她们母女当什么”,不太合情理。


本剧节奏偏慢,个人觉得无须拉到八集,作为悬疑推理犯罪类,因为冗长的叙述,大大减低了紧张感,实为可惜。
因涉及自杀的社会课题,成为它受到好评的因素之一。
一个人要走到自杀这一步,当然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个中经历必然异常痛苦。
能探讨这样沉重的社会课题是好事,但这题材其实也不新鲜,也还是要看表达的方式。
简单来说,鲍鱼炒饭不能因为有了鲍鱼,就直接说它好吃,最终要看烹调之后味道如何。
林心如坚持自己是在为自杀者寻求最好的解脱方式,让人反思她行为想法的合理性,甚至引导旁观者对她起同情心,这种让犯罪者有机会“澄清”的手法,在推理领域里也算蛮老梗了,著名日本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就经常出现同类情节。

全剧唯一触动到我的地方,就是当张孝全对她女儿说:“我很努力,但我不知道怎样让别人快乐,我以为结婚生子,就能跟别人一样,但我只是一直在伤害你们,我以为我离开,就能让你们过得更好。”
这真的是阿斯伯格症患者的心理写照,可惜,这段高潮戏被不协调的配乐给破坏了。
结局是所有人都变成天使,散播善心散播爱,皆大欢喜,好有正面意义。
不过我不喜欢……你喜欢啊?哦,喜欢就好。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新著龙虎门 1044:天下无敌十二关


出现了。
金钟罩顶级十二关。

在龙虎门宇宙里,金钟罩顶级十二关一直只是个传说,只有创功者达摩练成。
(旧著后期那些故事走钟、怪力乱神的不说)
石黑龙在旧著最多也只徘徊在十关,因为当年旧龙作者还做了另一个设定:除了达摩,十一关也只有石黑龙的师父慈云大师练成。


新著的石黑龙终于练上十一关,不上也不行啦,正反双方武功实在强得太离谱,到后来连路人随便都有同等八关的功力了。(不是我讲的,是作者这样写的)
但十二关,依然是个遥不可及的境界,因为金钟罩就是门超级难练的武功,功成十二关据说不只「刀枪不入、水火百毒不侵」,还可不饮不食,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这么神奇,当然还是留在传说中就好。


没想到新龙最终还是突破了,而且不是应在石黑龙身上,而是让大反派金罗汉给练上了。
又再一次证实,龙虎门里坏人的武功永远比好人高。

金罗汉一出关就找上北太极国的铁万山。
作者甚至懒得细述两人的战斗,直截了当让金罗汉拿了铁万山人头还恩老邪神,因为KO没什么好画的。



下期预告,金罗汉对上石黑龙,金钟罩对金钟罩,但十二关对十一关半,有得打咩?
没得打,也没眼看,黑龙等着变沙包。

还是老老实实等金罗汉去找火云邪神报仇比较有看头。
反正这戏码读者向往已久,易筋经黑级对顶级金钟罩,想要销量往上冲的作者必定不会漏掉的。


追回:
新著龙虎门 1043

Money Heist Seasons 1 - 4:太精彩好看追不停


纸房子 第1 - 4季

西班牙抢劫犯罪剧《Money Heist》,原于西班牙电视台播出,并没有太大回响,之后Netflix取得全球播映权,重新剪辑,先后于2017年12月与2018年4月上线,结果大受好评,成为Netflix非英语剧观看率冠军,以及Netflix最多人观看剧集之一。

第一、二季故事说一名自称“教授”的天才型策划人,招揽了八个身份背景相异的犯罪份子,进行大规模抢劫。
八名劫匪各自以城市命名,成功进入西班牙皇家造币厂,挟持67名人质,驻守厂内,日以继夜赶印纸币,企图卷走24亿欧元。

唯一在外头发号施令的教授,其计划堪称完美,但还是出现人算不如天算的变数。
劫匪不仅要与警方斗法,还要与人质较劲,更甚的是劫匪之间也开始出现矛盾。
最终抢劫计划被迫提早结束,虽然还是成功劫走了近十亿欧元,却也付出了人命伤亡的代价。


第三季于去年7月上线,第四季则刚在上个月新鲜热辣推出。
这两季说原本各散东西的劫匪,因Rio被逮捕,教授再度召集众人聚首,计划救人。
依然是通过抢劫,这回目标是西班牙银行内的黄金。
警方也派出了比上回更辣手的负责人,加上人质中有逃脱的银行保安,里应外合下令劫匪吃足了苦头。

《Money Heist》有别于一般抢劫犯罪片,虽是群戏,但绰号Tokyo的女劫匪是主要贯串的角色,全剧也以她的想法和角度,来做事件进展的旁叙。
本剧很多时候也会加入女生习性,让剧情与男性主导的犯罪故事不同,比如强悍的Tokyo,也有跟一般女生一样柔情和浪漫的一面,她甚至承认:爱情往往就是一切被破坏的因素,包括抢劫。
结果爱情这东西,确实就令教授完美的计划遭到始料未及的重挫。

与警方斗智方面,编剧用正叙倒叙穿插的手法,让教授的运筹帷幄起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警方偶尔的反击与突如其来的事态变化,则不时让人为在外孤军作战的教授捏一把冷汗。
一向杜绝七情六欲的教授,与女督察的暧昧,也一直让人猜测,究竟只是计划的一部分,还是动了真感情。


造币厂内同样状况连连,主管和女下属的婚外情;人质和劫匪发展的恋情;人质中的高官女儿成为定时炸弹;劫匪之间互相猜疑等等,都成功制造了一波接一波的戏码高潮。

第三、四季的人质中多了一个高手——银行行长首席保镖,在他成功逃脱后,掀起了与劫匪的连场激战,大大加强了满足感官刺激的部分。
不过唯一也是最大的缺憾,是编剧把这保镖神话了,竟然两次在众人围剿、枪林弹雨中全身而退,实在太扯,哈啰,这位仁兄只是穿了避弹衣,不是钢铁人的无敌盔甲好吗。

情感,个人认为是这部剧最厉害最攻心的部分,无论是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深深触动人心。
你会不自觉将自己视为主角们的一份子,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伙伴:为他们渡过难关而兴奋;为他们做了愚蠢行为而生气;为他们痛失伙伴而难过;为他们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挑战而惊心动魄。


尤其当你一口气叼完四季38集,真的很难抽离。
是的,你可以说我入戏太深,就像许多看完第四季的观众不约而同反应:脑海里都还一直萦绕着教授、Tokyo和其他人的样子呢。
甚至还发出哀嚎:没得看了,好失落啊!
相信我,这部剧,真的就有这个魅力。
对了,我脑子里到现在都还浮现着:Bella ciao,bella ciao,bella ciao ciao ciao。(原为1943-45年间反法西斯主义运动的歌曲,作者不详)


9.5/10



本文刊于T网站

龙岭迷窟 网剧:胖版胡八一 + 最神似Shirley杨 + 终于胖的王胖子


《鬼吹灯》影视IP何其多(有多少?可以点这里看),可惜的是滥竽充数居多,绝大多数评分偏低,直到网剧《龙岭迷窟》今年4月上映,豆瓣评分8.3/10,才算扬眉吐气。
(之前最高是8.0分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及7.1分的《怒晴湘西》

《龙岭迷窟》说的是胡八一、胖子王凯旋、Shirley杨从精绝古城回来后分道扬镳,胡八一和胖子回到北京古玩市场,无意中发现背上长了鬼眼红斑,竟是中了诅咒。
只有找到传说中的雮尘珠才能解咒,而雮尘珠下落只记载在龙骨天书上,胡八一与胖子于是再度会合Shirley杨,深入陕西龙岭的西周大墓,寻找唐代风水大师李淳风的陪葬品龙骨天书。

导演费振翔和监制管虎,曾联合执导阮经天主演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成果相当难看,豆瓣也只有5.3分。
费管两人后来再合作拍了《怒晴湘西》,吸取教训后忠于原著让灯迷收货,选了潘粤明和高伟光主演,也很贴切地展现出陈玉楼和鹧鸪哨的风采。
两次尝试先后掌握了拍摄《鬼吹灯》的优缺点,也难怪第三次拍《龙岭迷窟》可以收视评价皆报捷。


这回依然尽可能地原汁原味,小有改编当然难免,像放大了马大胆一群人和胡八一团队的互动,连深入龙岭迷窟也变成一半是因贼人所逼,还好这些都没对剧本造成大损害。
或许是因为《怒晴湘西》的成功,导演编剧索性又加了一段Shirley杨口述,她外公鹧鸪哨当年与摸金高手了尘共同前往西域寻找雮尘珠的往事。
喜欢看盗墓故事的粉丝,对盗墓情节当然不会嫌多,虽然这一段盗墓规格小了一点,但可以看到帅到没朋友的高伟光,以及搬山道人魁首的精彩身手,还是不得不给个赞。

故事之后回到主线,古代坟墓原本就危险重重,更何况是经过高手李淳风挑选及打造过的古墓。
于是各种各样的考验接踵而来,迷宫、大蜘蛛、悬魂梯、棋局、深渊机关,可说相当精彩。
美中不足的是每一段都拖得太长,像迷宫里各人慌乱跑来跑去就上演了好几回,演员跑不累观众看了都累。
大蜘蛛空群而出场面壮观,但打来打去也花了好长时间,最受不了的是胡八一和Shirley杨就像变身蝙蝠侠和神奇女侠,随便拿只冷兵器,就能打得大蜘蛛满地找牙。
胡八一更扯,一个人一条绳子就能牵制住比坦克车还大的蜘蛛……
哇靠骗谁啊?他是摸金校尉,不是超级英雄好吗?


潘粤明演胡八一受到广泛好评,甚至压过了《精绝古城》的靳东。
大多评论认为靳东的胡八一太像正规军人,少了流气,但个人还是比较中意靳东,觉得潘粤明由始至终那种懒洋洋的神情与语气有点太过刻意,也不能适时表现出胡八一精明的一面。
当然重点是:潘粤明你真该减肥了,《鬼吹灯》里有一个胖子就够了!

至于胖子嘛,不知道为什么所有《鬼吹灯》IP里演胖子的演员根本就不胖,(电影《寻龙诀》还找了黄渤演王胖子……)还好这次姜超算是体型上最到位的了。
另一个同样不知道为什么的,是影剧里所有胖子都被塑造成冲动无脑、严重嘴炮的家伙,原著里的胖子虽啰里八嗦(其实这方面原著胡八一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只是贪财并不傻,还很讲义气,可惜目前影剧看到的胖子,几乎都只有惹人厌的功能。

唯一女将Shirley杨,这次找来张雨绮担演,个人觉得是目前为止最顺眼,起码表现出Shirley杨既刚强又温柔的两面性,不像舒淇只给人刁蛮的感觉,而陈乔恩又从头到尾只懂摆一张臭脸。


整体来说《龙岭迷窟》最大缺点就是拖,只要是跟主线没关系的情节都显得多余,没提供情报和资讯的对白也像是只为了讲而讲。
大金牙和陈瞎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他如李春来、陈教授,以至马大胆和他的一帮兄弟们的戏份不少,但到头来只会想说他们到底是干嘛的。

有消息说,这部剧里的“铁三角”已签了五部《鬼吹灯》作品,感觉是认真要拍完原著所有故事。
紧接着《龙岭迷窟》的《云南虫谷》听说也已拍竣进行后制,排期在明年上映。


7.5/10



本文刊于T网站


Extraction:雷神化身蓝波+杀神


惊天营救

电影工业目前遭受严重打击,观众没得去电影院看戏,这时期串流平台只要推出新片新剧,必定都吸尽眼球,就如这部《Extraction》。
还是好莱坞当红炸子鸡“雷神”Chris Hemsworth主演的动作片,不爆红才怪。

本片改编自漫画《Ciudad》,故事说印度黑帮老大儿子被孟加拉毒枭绑架,一批雇佣兵受聘去救人。
其中一名雇佣兵深入敌境后发现计划有变,被迫独自一人带着少年人质,想尽办法逃生。
故事简单直接,中段虽出现印度黑帮老大头马扯后腿的小反转戏码,之后依然都是以动作为主导的情节。

导演Sam Hargrave是动作演员出身,曾经担任过美国队长替身,也是《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和《Avengers: Endgame》的动作指导,扎实的经验使得《Extraction》虽是他处女导演作品,却满满都是精彩刺激、让人看得目不暇给的动作场面。
雷神饰演雇佣兵Tyler,穿上帅气军装,手持步枪,在丛林和钢骨水泥中以一挡百,颇有当年Rambo神威;近距离手枪激战搏斗,杀敌于无形,又有几分杀神John Wick的雄姿。
如果男主没死,如果Netflix打算拍续集,大可直接以《Tyler》命名,创造泰勒新宇宙了。


本片抢战动作镜头极多,不断在FPV和close-up shot之间切换,加上不时的long take,很有临场实景感,肾上腺素也飙升得特别快。
不过在网上被人津津乐道的那“神一般”的11分钟长镜头,其实还是有可以“取巧”的部分,只是导演和摄影师聪明地将它连在一起,呈现出一镜到底的观感,也就是俗称的“伪长镜”。

荣获今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及最佳特效的《1917》,就是以其神奇的一镜到底着称,但其实也是经过精心策划加以分镜剪辑的。
网上已有这方面的破解“教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再对比一下《Extraction》,就会发现impossible原来是如此“possible化”的。

本片另一讨论点就是结局,被救出的少年从游泳池水里冒出来时,看到的人影是谁?Tyler最后到底有没有死?
不过在这之前,先说说Tyler怎么被杀吧。
堪比Rambo和杀神的Tyler,纵横于枪手和杀手之间,在枪林弹雨中带着人质过关斩将,最后,竟然失惊无神被一个无名小卒击中要害败亡?
导演,如果你是要让人觉得无敌战神死在小喽啰手上,可以增添一种捶胸顿足的扼腕感,那我想说,并没有哦,这无聊的安排只让我觉得不知所谓!


之后一手遮天的孟加拉毒枭在小便时,被雇佣兵女团长一枪搞定,请问这安排是想说恶有恶报吗?
觉得有必要?
而且女团长连乔装打扮都不用,就这样全副武女装走进男厕所去杀人?合理?

回到Tyler最终有没有死的问题,导演在回答访问时说,他其实拍过不同结局,但始终如一觉得,Tyler死去是最理想的句点,因为当Tyler通过牺牲来获得救赎时,他已经了解人生的意义,他的旅程也完成了。
不过在看过测试片的观众反应希望Tyler能活着,甚至连Netflix高层也建议折衷处理结局,导演最终“妥协”,采取了模糊笼统的方式完结,把球丢给观众去拼凑。
这样“皆大欢喜”,你buy吗?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新著龙虎门 1043:老祖宗又来鸡婆了


旧著中身负金钟罩十关的罗刹教第一护法金罗汉,在当年是可怕的敌人。
当时龙虎门的蛇蛇猫猫武功都还不怎么样,被金罗汉打得满地找牙。
但旧著故事采过关式,金罗汉再厉害也难逃一败,最终罩门被破领便当,故事move on。


没想到新著开摊,金罗汉获得重生机会,而且一直活到现在。
如今更被老祖宗相中,有望突破金钟罩十一关。
(是的老祖宗结果还是出现了,不过是以灵能量方式存在,纯粹是老黄承诺不让老祖宗出场的漏洞,哎呀反正作者讲什么都可以啦)


在龙虎门宇宙中,金钟罩创功以来,只有创者达摩练成顶级十二关。
还有就是王风雷外传里的那个空我,不过空我不被正传承认,所以等于没有。


金罗汉能否突破成为自古以来第二人?且待下回分解。
对了,功力一直上一直上,新龙继续走回旧龙后期武功系统大走钟的老路,几率已经超过80%了吧。


追回:

Ready or Not:爆血刺激无厘头


准备好了没 / 弑婚游戏

当有人问你:“Are you ready?”是给你机会,表示还有商榷余地,还来得及改变主意的意思。
但当人家只是丢下一句:“Ready or not”,并且不带问号,那就意思浅浅,管你准备好没有,就受——死吧。

自小在寄养家庭长大的19岁少女,遇上真命天子,嫁入豪门,一切都如斯地美好。
新婚之夜,就是女主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美梦成真一夜。
豪门规矩古怪,新娘一定得在新婚夜与夫家合玩一场游戏,命运安排下,女主抽到的是捉迷藏,却没料到那其实是魔王卡,等着她的是一场真人杀戮版的躲猫猫游戏。

这家Le Domas名门望族,以制作及贩售儿童游戏和桌游起家发迹,传统是举凡嫁入或入赘的新人,都要抽卡玩游戏,才能融入这个大家庭。
可玩游戏就玩游戏嘛,为何又会变成实取人命的生存游戏;又为何豪门全家会跟撒旦订下契约,非要将新人置之于死地,天亮前完成仪式才能活下去,就没交待清楚了。
反正这类电影的杀人动机,永远都不会有令人信服的原因,随便套一句影片中所说的“有钱人都是怪人”,就已足够成为理由。


原以为又是一部卖弄血腥的脑残片,却意外发现无论是剧情推展、气氛营造,都还做得不错,起码有吸引我一直看下去。
尤其恰如其分的音效和配乐,大大提高了影片可看性。
本片虽说是恐怖片,其实无厘头比例相当大,以至到头来即使画面上血肉横飞,都不会觉得可怕,反而好玩好笑。

对啦,就是有点像看《Zombieland》的感觉,但放心没那么多啰里八嗦的烦人嘴炮。
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用意,要观众在观影后都加入他所塑造的“有钱人都是怪人”的行列(像看到爆血画面差点还鼓掌)。
可惜我被他改造的,只是怪人的部分,而不是有钱的部分,希望导演继续努力,下一部要达标(是说那个有钱人的部分)。

本片有一些隐喻,比如讽刺婚姻承诺总是比不上个人利益;
讽刺豪门古怪规矩特别多,身入豪门的平民百姓其实并不如外界所想的美好,很多时候是有苦说不出;
也讽刺三观不正的思想在上流社会竟然是一代接一代,无休止地传承下去,而身在其中的人为了财富地位都逆来顺受,从来没人提出异议。
不过这些隐藏的主旨,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即使看不出来也不重要,让脑袋放空让眼球enjoy就好。


女主角Samara Weaving曾经在《The Babysitter》里演过变态少女,看来这种血腥暴力片似乎相当适合她。
她在《Ready or Not》中虽然一开始被疯狂的夫家吓得不知所措(正常人在那情况下不被吓坏才有鬼咧),但随即便展现出勇悍不屈的个性,独自跟众人斗智斗力,无论角色设定或她本人表现都相当讨好。
而且她样貌酷似小丑女Margot Robbie,在厮杀中还真有几分哈莉奎茵的英姿。
这种“人有相似”的机缘,对她的演艺路也不知是好是坏。

本片比较可惜的是女主老公的人设,非常地摇摆不定,一开始不把实情告诉女主就把她带进这个坑,接着却在杀戮游戏启动后试图反抗援救女主;在跟母亲对峙时发狠说女主若遭不幸会不惜弑母,却又在目睹母亲被女主所杀后改变主意,活捉女主进行祭祀……
如此反复无常,如果不是单纯的人设崩坏,硬要说成是编剧的逆转设定,那也只能说是极为失败的设定。
除此之外,如果是要看一部气氛不错、血腥杀戮又带点无厘头的电影,是可以的。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烈火英雄:煽情过头就失真


描述火灾的电影很多,最经典当推1974年的《The Towering Inferno》。
中文电影则有杜琪峰执导的《十万火急》、彭氏兄弟执导的《逃出生天》、郭子健执导的《救火英雄》等。
去年上映的《烈火英雄》,由刘伟强监制,网罗了黄晓明、杜江、谭卓、杨紫、欧豪等主演,将主战火场从一贯的建筑物内移到户外,也刻画消防员内心与情感。

滨海市原油储存区发生强烈火灾,10万立方米巨大储油罐面临炸毁危机,原油泄漏也导致火势一发不可收拾。
毗邻的化学物储藏区要是被波及,整座城市将如同被原子弹投中般摧毁。
市内消防员纷纷赶到现场,为家人为信念与火搏斗。

若你一心要看的是惊天动地的爆炸和火灾场面、消防员的奋不顾身,以及振奋人心又感动人心的情节,我敢说本片全都可以满足你。
可是,我却没有被感动。
为什么?以下就一一列出原因。


开场不久黄晓明饰演的消防队长,在初步解除火锅店火患后,即掉以轻心让一个菜鸟进场检查,请问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队长可能犯的错吗?感觉很做戏。
之后杜江接任队长,回到家中,含饴弄孙的老爸猛地冒出一句“如果不是别人犯错,你也当不上队长”,呃……太突兀太莫名其妙了,起码也该交待一下老父酸溜溜的前因后果吧?
黄晓明去儿子学校参加父子两人三脚赛,比赛中奔跑的同学突然冒出一句“你爸爸害死过人”,引发争端,搞到两个父亲当场动手……
诶,我明白导演想制造戏剧张力和效果的意图,但可不可以自然一点,不要这么刻意?

原油储存区的户外火灾,对比以往同类电影中被困室内挣扎求生的情节,有着完全不同的压迫感,但或许是户外逃生给人比较“容易”的感觉,所以导演不停想方设法,让本片的消防员们出现逃生无路的险境。
于是就有了杜江硬是率领同僚提着水管深入火区,结果水供中断,致使大家身陷火堆的情节。
我不是消防员,但不先将外围的火扑灭开展后路,反而直线深入火场增加被火包围的机会,这怎么看都不合逻辑吧?


关闭油罐阀门是本片其中一组重头戏,当然也是为了再制造多一幕消防员身陷劣境的场面,但单就这一场戏,硬伤就更多了。
首先,已经知道有四道阀门要手动关闭,为什么只派两个人去?
当然灾场危险,能少一个人犯险就少一个人犯险,但关闭阀门可是关系到整座城市几百万人的身家性命,一个人关一个,总比一个人关两个好吧,快点关上就快点解除危机不是吗?

再来,一个阀门要手动转盘8000转才能关上,也就是说,一个人关两个阀门要转16000回,而且是在没有氧气罩,火热冲天的情况下……
我不是置疑消防员体能,但真的有可能完成吗?
而且黄晓明空着双手抓火烫的铁转盘时,手掌肉都被烫熟烤焦了,还有可能继续转下去?

当原油储存区发生火灾时,就说市内动员了一千个消防员到场灭火,但全片由始至终,都一再出现只有几小撮人在奋力扑火,以致身陷险境的场面。
偏偏,这几撮人的任务,又都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真的是最重要所以讲三次)的任务。
像杜江率领的小队被任命死守化学物储藏区,我想问,那一小队人要怎么死守啊?
到最后没水的情况下,大家手挽手挡在火前大喊“来啊!来啊!” (谁怕谁之类的)又是在演哪出啊?
视死如归吗?不是咯,事实根本就是死路一条了,这么精神喊话很难感动人有没有,而且肉身挡火请问是能阻止火势?


还有远程供水,明知道是很重要(好啦懒得再说三次了)的任务,也明知道海底垃圾太多,一直堵塞水管,害到前线没水扑火,却由始至终就两条友在哪里捡垃圾?
而且还是一人在水下操作,一人得在船上接应……
哈啰,前线有人因水供不足死掉,下令两人清垃圾的总指挥应该被控谋杀吧?

反正啊,就是一连串为了博取观众眼泪的不合逻辑情节,包括那杜江拿出手机录下每个队员跟家人最终道别后,下一秒,竟然是远远地将手机抛出去……
哦,我知道,是拷贝被困海上的人,将信息条卷入空瓶子后丢到海上,寄望被人捡到那样。
可是我说大哥,这一不是海上;二是你这抛法等手机掉地上怕也摔烂了吧;即使不烂,这火灾现场难道你还指望捡到一部烂手机的人,会拿去手机店修理还原再查看里头那些感人肺腑的视频吗?
真的太考人耐性了。

我绝对敬佩天下消防员的情操,也认为电影人确实可以用电影作品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恩,但还是要合乎情理好不好,不然一切都变白费会很可惜。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The Last Full Measure:身先士卒难能可贵


最后一搏

越战,是很多上一代美国人可怕的回忆,也是他们胸口永远的痛,所以很多好莱坞电影人都会拿它当题材。
《The Last Full Measure》虽然与越战有关,但它不是越战片,连战争片也不是,越战只是故事的一个过程。

隶属美国五角大楼空军部的官员,拥有光明前途,某日接到老板命令,要他放下手边一切工作,去搜查一个名叫William Pitsenbarger的空降救伤兵在越战时殉难的事迹,以期追授荣誉勋章。
要翻回30多年前的旧账,男主心不甘情不愿,接下这他认为无助于工作表现的任务。
在陆续造访了Pits的父母及当年同僚之后,他开始改观,人生和心态也起了莫大的转变。

荣誉勋章是美国最高军事荣衔,据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甚至愿意放弃总统职位以换取这枚勋章,其地位之崇高可见一斑。
但对男主这个上班族来说,根本关他屁事,自己职位晋升的绝佳机会有什么理由要被几个三不识七的人给搞砸?
很多人或许会因此敷衍了事,随便写个report交差算了,还好,男主是一个对工作有热忱有荣誉感的人,虽然憋了一肚子气,还是不愿意草草了事。
或许,这正是上司看到他所拥有的特质,才把这烫手山芋硬是塞了给他。
正如当他坦诚对荣誉勋章的意义一无所知时,上司对他说:Maybe this is a good start。


本片让观众化身男主,从他的角度出发,去追寻真相,去找出当年Pits明明被推荐了追授最高等荣誉勋章,却为何被降格成了空军表彰的理由。
男主爬山涉水,一个一个造访当年见证Pits的人证,他们都是曾经参与越战的退伍军人,几乎都过着隐居生活。
越战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伤痕,令他们饱受伤创后遗症的折腾,即使不愤世嫉俗,也处在厌世的边缘。

唯一不同的是,每当提及Pits,他们都会打从心里崇敬。
想起当年战场上美军遭受狙击,在枪林弹雨中Pits从救援直升机上垂直下降那一刻,他们彷佛看到了天使下凡。
Pits原本有乘坐直升机离去逃生的机会,但他放弃了,为了毫无关系的在场伤兵,他选择留下救人。
受伤倒地的军官问他:“你为什么还在这里?”
Pits想都不想回答:“因为你(们)还在这里。”

男主在拜访Pits还在世的父母时,也忍不住问,为什么要允许孩子放弃拥有的一切,走上可能永远回不来的不归路?
年迈的母亲反问: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去做这件事,那要换谁的孩子去?邻居的?你的?
天下父母爱子之心毋庸置疑,要能够如此无私地面对,如此大度地支持孩子去做他认为该做的事,即使可能从此阴阳相隔也在所不惜,试问这样的父母之心,能叫人不动容?


本片以证人口述及战场回忆画面交错的方式,一步步让男主窥视全貌,让他理解为什么Pits的同僚和父母在时隔30多年后,还要坚持军方追授勋章,也让男主最终改变心态,押上职业前途争取到底的行为充分合理化。
赞颂置之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和信念的故事,永远都能令人感动。
本片除了饰演男主表现优异的冬兵Sebastian Stan,一群戏精和老戏骨如Samuel L. Jackson、Ed Harris、William Hurt、Christopher Plummer、Peter Fonda等的精湛演出,已经非常值得观看。

想起我们现在一直在前线奋斗的医护人员,无比的信念和勇气,正是全人类现在最需要的。
那些自私自利罔顾他人,yaya papaya乱乱群聚趴趴走又不戴口罩的人,不用看这部片了,反正你们也感受不到。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Fantasy Island:凌乱廉价又不到位的惊悚片


梦幻岛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成真,也是每个人最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所以实现愿望的故事,从古至今都有,包括创作于18世纪,如今已脍炙人口的《阿拉丁神灯》,以至现代着名日本漫画《七龙珠》,都是以这个题材为故事蓝本。
今年2月上映的电影《Fantasy Island》,改编自1978年播映的同名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具备神奇力量的小岛,能够让来到岛上之人美梦(或者幻想)成真。

五名男女是某项比赛获胜者,得以踏足这神秘小岛,实现愿望。
他们入住豪华度假村胜地,在岛主Mr Roarke带领下,一一走进各自的幻想布局中。
但事态发展并不如他们所想,美梦一声不响就转变成了梦魇。
他们唯一还能做的,就是侦破小岛的秘密,想办法逃出生天。

五人的愿望差别很大,像Melanie是希望能对学生时代一直霸凌她的同学报以一箭之仇;女商人Gwen希望有机会重新接受男友当年的求婚;前警员Patrick想一尝入伍从军的滋味;而两兄弟JD和Brax则单纯想拥有一切。
通过这五人的幻想际遇,影片带出的意识也很广,基本上友情、爱情、亲情(父子情和兄弟情)都讲到了。
“愿望成真但不一定美好,更可能是毁灭”这样的警世宣言,也在剧情的推展中一再确认。
作为一部惊悚片,有点深度和内涵当然好,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就有提高影片素质的可能性。


可是啊,上述原本应该是优点的一切,在影片中却出奇地凌乱不堪,一面莫名所以地呈现着,一面挑战着观众的耐性。
五个人各自修行,实现愿望,之后交错穿插,相互影响,理应推展出更有趣味的情节,事实却是越来越无聊,越看越沉闷。

这五人表面上是随机来到岛上,实则他们都因为过去的一件往事,在某种程度上交集过,这种“啊!原来如此!”的编排,当然不算新鲜,但处理得好还是可以成为点睛之笔,可惜本片只是更上一层楼地让这点睛之笔成为毫无感染力的轻描淡笔,甚至结局揭开的秘密,也只是平淡交差,实在失败。

惊悚片当然要够惊悚,就算剧情撑不起,起码总要达到合理的惊悚效果对吧?
但导演和编剧下手轻如鹅毛,枪战画面如在玩家家酒;连最该有惊悚恐怖感的Melanie的复仇部分,那什么“折磨医生”的烂伎俩也根本搔不到痒处。
最终全片都靠廉价的jump scare来凑合着惊吓,拜托,导演你能不能不要这么小看观众啊,真当我们没见过世面?


本片预算虽然只有700万美元,但拍出来的感觉也太cheap了,像是电视电影或网路电影的规格,毫无电影质感。
制作公司是擅长小品惊悚/恐怖片的Blumhouse,过去知名作品包括《Paranormal Activity》系列、《Insidious》系列、《The Purge》系列、《Happy Death Day》系列等等,还有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Get Out》。
或许赚够了信心,这次还特别在片名打上了公司名号:《Blumhouse’s Fantasy Island》,可惜却是与差不多同期推出的《Black Christmas》和《The Hunt》一样是砸招牌之作。
还好《The Invisible Man》有稍微扳回一城。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5部IMDb榜上千禧年前经典电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1994年
IMDb排名:01(9.3分)
导演:Frank Darabont
主演:Tim Robbins、Morgan Freeman

银行高管因谋杀妻子与情夫,被判终身监禁。
服刑期间他利用专业知识协助狱警处理财务问题,借此换取较轻松的工作,之后逐步建立起全国监狱中最大型图书馆。
当他发现自己有机会沉冤得雪,却遭到典狱长百般阻挠后,决定冒险逃狱。

改编自恐怖小说大王Stephen King的非恐怖作品,以监狱每日千篇一律的生活反映社会体制化现象,身在其中的人会因此被磨成了唯唯诺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男主在狱中长期写信给有关当局要求添加书籍、建设图书馆,以及不惜被严惩也执意通过广播器播放女高音歌曲那一幕,既是一种控诉和反抗,也是对自由和希望的期许。
策划逃狱更是一次对社会制度完全的挑战,虽然是“错误示范”,却博得了掌声,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片中有一名在狱中生活了数十年的犯人,临老获得假释,回到社会后却因无法适应最终选择自尽,让人不胜唏嘘。

本片当年票房欠佳,只比制作成本高一点点,提名七项奥斯卡也因倒霉遇上《Forrest Gump》而全数杠龟。
之后在有线电视及影音市场上却大获成功,从此长踞IMDb最佳电影榜首,与排第二的《The Godfather》不时形成拉锯。
8/10

12 Angry Men
12怒汉
1957年
IMDb排名:05(8.9分)
导演:Sidney Lumet
主演:Henry Fonda、Lee J. Cobb、Martin Balsam

一宗逆子拿刀弑父的凶杀案,证据确凿,只待陪审团一致通过就结案。
12名陪审员,11人同意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独排众议。
全片在狭小陪审团室中进行,小密室闷热不堪,人人额头见汗,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12人之间的唇枪舌剑、剑拔弩张,以及对白设计都精彩万分;推理剖析层层递进,将所有人证物证一件件推翻。
63年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真的超厉害,即使在2020年的今天看本片,也还是觉得好看。
据说本片后来成为法律系学生必看的教材影片。
8.5/10

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1999年
IMDb排名:10(8.8分)
导演:David Fincher
主演:Brad Pitt、Edward Norton

Jack是一个长期失眠的上班族,认识了肥皂销售员Tyler,为其放荡不羁的个性所吸引。
两人偶然当街互殴发泄,引起旁观者兴趣,因此成立了地下“搏击俱乐部”。
Tyler作为主导者,开始进行着类似神秘帮派的行为,唆使会员到处进行公物破坏。
Jack最终无法忍受决定跟Tyler摊牌,却发现了惊人的事实。

本片一直褒贬参半,不喜欢的人觉得冗长沉闷、啰里八嗦;喜欢的则认为其黑色幽默非常够力,对于上班族的苦闷也描述得很到位。
超级大逆转结局则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来之笔,也留下了更多让观众想象的空间,甚至“逼使”很多人重看本片。
两位主角的演绎也是本片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神作的关键,Brad Pitt那莫测高深的浪子形象不在话下,Edward Norton早在《Primal Fear》饰演过人格分裂者,这回的演出是更上一层楼。
7/10

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1994年
IMDb排名:12(8.7分)
导演:Robert Zemeckis
主演:Tom Hanks、Gary Sinise

阿甘先天智商只有75,还要靠金属支架才能走路,但他惊人的毅力和运动潜能令他终于成功奔跑如飞。
之后他开始在各个领域创造奇迹:在大学当上橄榄球明星,入伍后成为越战英雄,退伍后成为乒乓球大使,通过捕虾当上大企业老板等等。

本片成功在于它的无比励志性,阿甘的母亲不曾因孩子低能而放弃,反而以她的独特智慧和耐心将他培育成材。
阿甘的“傻人有傻福”虽然有点天命和运气成分,但没有他对事物的执着和坚毅,也不会有成功的一天。
《Forrest Gump》当年囊括奥斯卡所有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男主角、剪辑、视效,实至名归。
8.5/10

The Matrix
黑客帝国
1999年
IMDb排名:18(8.6分)
导演:Lana Wachowski、Lilly Wachowski
主演:Keanu Reeves, Laurence Fishburne, Carrie-Anne Moss

Neo是一名黑客高手,在神秘女子Trinity指引下,发现自己一直身处于一个称为“The Matrix”的虚拟世界,真正的人类世界早已被电脑掌控,只剩少数人类与之抗衡。
Neo被视为救世主,只有他能引领人类破除困境。

被誉为近20年科幻片超级经典,影片充斥着哲学和神学思想,表达了各种启蒙、重生、因果、涅槃的概念。
生活在“正常世界”的人类其实是被关在一个虚拟环境中而不自知,也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
本片氛围、色调、服装、美术都非常出色,由香港着名武师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也让整个好莱坞对其格斗动作场面刮目相看,并第一次惊讶于原来老外也可以打出令人信服的功夫。
慢动作子弹射击及人物闪身避开子弹的画面更成为经典。

本片最早属意的主角为Will Smith,但他选择了接拍《Wild Wild West》。
之后再找了Nicholas Cage、Brad Pitt、Val Kilmer都被婉拒。
最后甄选只剩Johnny Depp和Keanu Reeves,结果后者获得青睐。
本身就喜欢中国功夫的Keanu Reeves也因本片成功开展了动作片戏路。
注:《The Matrix》有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9/10



本文刊于T网站

Sea Fever:与冠病一样令人束手无策


海热症 / 深海扩散 / 躁海袭击

女主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因实习而搭上一艘渔船出海。
岂料渔船在海上遇上不明物体,继而引发一连串致命危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的争辩与挣扎,在船上激烈上演。

本片节奏开始时稍慢,女主不不擅交际且个性孤僻的着墨,其实对往后发展没什么作用。
剧情要在渔船驶入了水警指明的海上禁区,发现另一艘漂泊的渔船之后,才逐渐紧凑一些。

《Sea Fever》虽然有一些血腥及让人不安的画面,但整体着重的并非视觉上的恐怖,而是精神上的折腾,特别是在封闭的渔船及逃生无门的海上,压迫感随时越放越大。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出海者,在面对突发事件,而且是非常理能解释的时候,也难免得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艘渔船上自船长,下至船员,早就像一家人一样,女主一个陌生人的介入,其实一再刺激着原本和睦的关系,尤其女主一头红发原来是航海大忌,被认为是凶兆,更让彼此之间那道无形的墙筑得又重又厚。


突发事件之后,作为即将成为海洋生物科学家的女主,虽手无缚鸡之力,但渊博学识派上了用场,毕竟她专长就是对未知海洋生物的辨识,即使认不出品种,也能抽丝剖检推测其习性,进而盘算出对策。
在她的专业、真诚及言之有理下(当然也因为大家已经一筹莫展),船员们对她的不信任,也一次次地被冲淡、解除。

除了难度最高的一样:有船员在濒死状态中,船长要以最快速度回航,好把受害者送入医院治疗;但女主却坚持应该让渔船继续在海上隔离,直到确定无害后才让全员上岸。
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这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女主的“见死不救”令其他人很反感,也引来反呛,一句“你凭什么为了别人有机会避开感染风险,就让受害者赔上性命?”叫她难以反驳。
反过来,当女主说“隔离并不只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命,而是确保你们的挚爱与家人安全”,同样让其他船员哑口无言。
依旧是各执一词,依旧是互不相让。
这情景是不是也很熟悉?

隔离、感染、牺牲、抢救,完全就是目前的我们每日听到看到的词语。
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决定,也是目前的我们每日里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看《Sea Fever》这部片,确实很有感触,也更让人惴惴不安。
却也希望能让人进一步反思,尤其是那些屡劝不听、不用大脑思考,害人害己自私自利的人。
醒醒吧:既然叫“全球灾难”,就表示是全人类的灾难好吗?
活着,就不是只为你自己而已。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The Invisible Man:看不见才吓人


隐形人

如果你可以拥有一项超级能力,你会选择什么?
飞天?神速?不死身?变幻能力?
还是:隐身?

我们打从出生以来,就活在世人目光之下,除非你隐居世外,不然你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别人的注目,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在身边人、其他人的“监视”下生活、成长。
如果可以隐身,那该多好,没人看得到我,那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爱干什么就什么都不干。
诶,这话听起来,就充满叛逆的味道。
当有隐身能力的人想法歪掉,或者说邪恶之徒获得了隐身能力,后果会是怎样,可想而知。
这也是长久以来小说、漫画、电影等等创作者爱用的题材之一,像讲述超级英雄崩坏的美剧《The Boys》里头,就有一个能够隐身而经常徘徊在女厕中的“超级英雄” 。

改编自英国作家Herbert Geroge Wells于1897年发表的科幻小说,以及1933年同名电影的《The Invisible Man》,就是描述邪恶隐形后的故事。
女主不堪被男友的强烈占有欲和控制欲操纵,深夜逃到好友家借住。
之后得悉男友突然自杀身亡,还给她留了一大笔遗产,以为从此远离梦魇。
谁知道不久后女主就不断遭遇离奇古怪事件,令她越来越相信男友其实未死,只是以不知名方法隐身,继续折磨她。


本片一开始无对白进行,女主的窜逃令人费解,却也让人好奇,不由自主跟随她蹑手蹑脚的步伐屏息静气入戏。
之后一大段她重获新生的“冷静期”,是山雨欲来的前戏铺排,是全片比较闷的部分,所幸女主与姐姐、好友、好友女儿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温馨欢乐的友情和亲情,为过场情节做了适当的调剂。

接下来隐形人大显身手,无论气氛营造、节奏控制、情节张力,都能做到紧张刺激、引人入胜。
餐馆里失惊无神一刀干掉姐姐那趴更是神来之笔,干脆利落到一个极致。
可惜的是,全天下只有女主一人坚信隐形人存在,其他人无论如何都认为是无稽之谈,把女主当疯子看待的安排,略嫌老套。
虽然科学时代讲求科学解释一切,但反过来说,科技的发达也可能令很多以前只存在于脑子里的想象都付诸真实了(比如现在很power的3D打印科技),世人对比较“古怪”事物的接受度,应该有所提高了不是吗?

本片悬念基本塑造得不错,但解决隐形人后发现是男友弟弟,却不难猜到。
还好结局安排来个大逆转颇出人意料之外,但这设计好不好则是见仁见智。
对于隐形人到底是谁,导演最终也不揭晓真相,让观众自己去解释。


如果隐形人真的如女主所说,是男友自编自导,那动机是什么呢?
在他假自杀之后,把遗产留给女主,继而百般精神折磨她,令她失去遗产继承资格,再唆使亲弟弟隐身去加害,如此大费周章,不会很莫名其妙吗?
但如果隐形人是男友弟弟,他为了夺取哥哥财产,将哥哥困在地窖,再去搞到女主被逼放弃遗产而让他独得,似乎反而说得通得多。

其实影片一开始塑造了男友的霸道形象,不断暗示他严重心理变态,什么都不依循常理,什么都干得出,早就让观众一厢情愿认定隐形人就是他。
以至最后女主出手不仅让犯罪合理化,甚至也让观众享受到复仇的快感,在这点上,不得不称赞导演带风向的能力。

看不见的恐惧,很多时候比具体形象更可怕,就像全球肆虐的病毒。
望病毒早日消失,大家开心看戏。
Stay home。


7/10



本文刊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