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ch:老布这次不是路人,但还是混得令人鼻酸


异星危机 / 异种猎杀

Bruce Willis挂帅的最新科幻电影《Breach》,走的是打怪路线,困在太空舱里做困兽之斗的设定,非常的似曾相识,看之前当然先做好了心理建设,让脑子放假去才敢开动。

公元2242年,地球面临毁灭,被挑选的人类搭乘太空船,前往外太空建立“新世界”。
男主偷渡上了最后一艘太空船,赶上与珠胎暗结的女友共聚。
太空船上除了工作人员,全人类都进入冬眠,原本只要好好度过六个月,就能抵达目的地,没想到中途冒出了怪物,结果苏醒着的人类被迫打一场胜算极低的人怪之战。

看过经典科幻恐怖片《Alien》/《异形》的影迷,必定会觉得《Breach》整部片都像是在翻拍《Alien》,说抄袭也好,参考也好,致敬也好,多难听多好听的形容,都只带出了一个事实:没新意。
包括《Alien》最令人难忘的怪物寄生人体内,时间到了就炸爆人体的设定,也脸皮厚厚地完全参照了。
只是这回简单得多,小怪偷溜进了酒瓶,被个傻蛋就这样连怪带酒喝进肚里——我说啊,这位先生口腔是有多没感觉啊,这么大一条东西窜进嘴巴里会没知觉还顺口吞了下去?有这么可口?


好,既然都讲到剧本bug了,就继续开聊吧:
· 太空船带领人类逃生,想也知道筛选会多严格,男主随随便便就偷渡了上去(片中其实还有不少其他偷渡客),会不会太藐视保安系统啊?
· 怪物被带上太空船的理由,到现在我还是无法被说服,讲得简单点就是人类有罪,毁了地球,所以不该享有建设新世界的权利,应该一起下地狱,结果信仰敢死队就把怪物带上太空船,准备让人类渣都不剩。
先不说这设定牵不牵强,既然要干掉人类,何不等到了目的地再释放怪物杀灭新世界所有人,在太空船里就放怪物出来,会不会太早了点?
要杀光所有人,下毒在食物或食水里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 武器肯定是人类发展最快的东西之一,但都公元2242年了,却还在像打BB弹一样发射着帮怪物瘙痒的子弹?
枪上的瞄准器有需要搞那么大片,还要像戴面罩一样贴这么靠近,视力是有多差啊?
· 怪物设定太乱,先是像幼虫般要设法进入人体内才能发挥作用,但隔些时候就把宿主炸爆是怎样?
有些会爆有些却只是寄生又是怎样?
又像寄生又像感染,结果又活像一群丧尸,而不是异形那样的“纯怪物”是怎样?
更扯的是寄生体连同怪物被打爆了,还可以重组成更巨大的怪物到底是怎样啦?


· 比硫酸还强力的清洁剂可以调酒喝?
老布的secret recipe还真不是盖的。
· 冬眠仓开不了,随手拿根工具就撬开了?
到底是有没有保障人命安全,这么随便就能被人sabo的冬眠仓还有人敢用?
· 一群寄生怪物聚集在反应炉室里啥都不用做就能令反应炉嗨起来,太空船飞速也猛然加快了?
怪物是懂精神力?

诸如此类的bug,实在多到罄竹难书,编剧脑袋里是不是什么都装一点就是不装逻辑?
这样的剧本过得了关,只能说投资商还真是钱多,导演还真是要求低啊。

Bruce Willis在本片意外地不是路人,戏份蛮重,但似乎脱离不了老明星的宿命——饰演一个嘴贱又不近人情的老油条。
果然最强老英雄的光环,已经无法吸引观众,或许回归真实人生模样比较接地气。
只是老布在片中感觉像在混,以往的银幕魅力荡然无存,令人鼻酸。
更鼻酸的是他的潇洒结局,都这年头了还拿这么老到不能再老的老梗出来现世,导演你不是还期待会有人因此而感动吧?


4/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路西法 1:会颠覆地狱吗?


阿光(发觉和仔似乎喜欢给主角取平平无奇的名字)是个14岁的学生,一次意外身亡后去了天国,但发现在本该无痛苦的天国过得并不快乐。偶然遇上了魔兽贝希摩斯,给了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这次和仔说要画出他对天国和地狱的想法,从贝希摩斯的话中,感觉他可能又会再次颠覆既定印象,把地狱搞得像天堂一样好玩。
故事中天国的亡灵也像现世一样,须要囤积积分,来购买用品;须要升级,来获得更多权益;积分不够还会被降级。这个玩法也不是他独创,在一些影剧里都有看过类似设定。

和仔强项之一,在于故事的突变发展,有时会相当出乎意料,不过短篇似乎侷限了他这方面的能力,希望这部《路西法》可以突破一下。
另一强项则是他有别于一般港漫的武打,尤其擅长具备特殊异能的武斗,也希望接下来可以看到。不过和仔的短篇几乎都不太涉及动作,或仅是浅嚐即止,所以还是别太期待。


6/10

Wonder Woman 1984:破除不了续集难超越魔咒


神奇女侠1984

历经近乎一年的疫情爆发和冷静期之后,终于得以重新踏入电影院,并将此回归献给了众望所归的DCEU第九部电影《Wonder Woman 1984》。
女神依然养眼吸睛,影片也比爆米花超英电影更有内涵一些,可是,为何看完之后没有满足感?

本片背景设于1980年代,神奇女侠Diana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上班,过着与常人无异的孤独生活。
博物馆某日迎来了一批文物,由一名考古学家Barbara负责鉴定,著名电视人Maxwell Lord同时宣布将资助部门研究计划。

心术不正的Maxwell原来心怀不轨,觊觎一个相传能让人实现任何愿望的文物,企图据为己有改变世界。
当戴安娜发现不对劲并试图阻止时,两件始料不及的事情同时发生:一是已经命丧黄泉的旧爱Steve无预警“回来”;二是Barbara竟然拥有了不亚于戴安娜的力量,更对她释出了敌意。


本片无论节奏、故事推展、情节张力,都处理得相当不错,全片甚少出现没有背景音乐陪衬的画面,虽然女侠出场的招牌配乐仅大规模地出现一次,但BGM从头到尾流畅贴切播放确实为影片加分不少。
故事方面有别于一定有一个反派大boss的传统设定,片中最邪恶的坏蛋,不过就是一个“怀才不遇”以致心性入魔的普通人,且还配了父爱光环让他印证人间有爱,但亲情戏码诠释得有点狗血,没感动。

影片主旨表面说的是许愿,以及有得必有失的千古不变定律,隐藏的则是真相与谎言的关系——所谓的愿望成真,结果伴随了人生最重要的失去,一切也就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罢了。
这方面导演选择了点到即止,但戴安娜在搜查许愿石出处的时候,曾提到创造石头的邪神,对爆米花观众来说,会不会添加一幕神奇女侠对抗邪神的戏码会更过瘾?

因为要照顾到娱乐性及超级英雄电影特性,正邪战斗是必需的,而且反派实力必须至少与英雄并驾齐驱,要是不在一个天平上就没什么看头了(例子:隔壁家第三阶段最后一部超英片),所以豹女的存在至关重要。
剧本也确实耗费了相当篇幅描述这个人物如何黑化,不过过程和原因都属于老梗,相当可惜。
至今登场的超级反派的“悲惨过去”似乎都跳不出一个框框,未来两家宇宙将会拍摄更多作品,这方面该好好动动脑子发挥一下创意。


本片特别为神奇女侠打造的标志性黄金盔甲,看来是美观大于功用,防守强过进攻。
当年此盔甲显然是为了抵抗千军万马,所以固若金汤,但用在一对一战斗上,反而笨重,限制了行动力,而且在豹女爪攻下分崩离析,可见防守性随着久远年月似乎也不靠谱了。
这黄金盔甲的设计,真的有点无谓,还不如老老实实构思一些更精彩的武打招数,或更善用女侠的武器(真言套索、火神之剑、星光飞冕、神力护盾、守护银镯)更赏心悦目。
有人觉得最后一战太过简短,我倒认为是见好就收了,再打下去反而过于冗长,尤其对战过程真的相当平淡一下。

《WW84》动作戏不多,开场天堂岛的竞技比赛属于相当传统的先声夺人模式,虽然是为了带出“真相大于一切”的主旨,但个人觉得有点多余,毕竟有关天堂岛的叙述在第一集已经足够。
商场惩奸让神奇女侠威风一番,不过对手根本不是对手,结果只是让Gal Gadot展露身手(还是身材)耍帅罢了。
跟豹女的两场打斗,老实说都不觉得抢眼,反倒是公路追逐一幕,拍出气势和紧张感(当然不得不说招牌出场音乐真的有帮到),觉得是全片最精彩的动作场面。

神奇女侠与其他超英片最大分别,在于其女性角度看世界过人生,爱情元素更加举足轻重。
这一集里导演狠心不给善良美丽的戴安娜一个新欢,而安排了旧爱回归,两人因已体会过生离死别,久别重逢后更加倍珍惜。
爱情可以是女人的全部,但理智的女人可能是例外,理智的女救世主更是例外中的例外。


戴安娜的最终选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超级英雄本来就有着救世宿命,自私从来就不是一个选项。
不过这不为情所动的处理,再怎么看都少了些浪漫。
所以感不感人另当别论,我自己是没太大感触,女导演Patty Jenkins有机会再操刀后续计划,可能下手要再重一些。

片末彩蛋虽对老影迷来说是惊喜,但未必是聪明的做法,毕竟事隔40多年,如今踏入电影院看Gal版神奇女侠的观众,有多少看得出彩蛋玄机?

三年前看《Wonder Woman》时带着平常心,结果意外觉得好看;今年抱期待看《Worder Woman 1984》,结论是一个疑问:难道真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当然,《WW84》还不至于失望,不过也破除不了续集难以超越的魔咒。
如果要拿两部来比较的话,我会毫不犹豫把推票投给三年前的第一集。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龙虎门外传 · 慈云山七鹰:毫无剧情,画功简陋,江湖不再见


主编:牛佬
绘画:伦裕国
美术:陈科琳
类型:港漫 \ 现代武打
期数:8

牛佬这部蹭热度的漫画,我只有弹,没有讚,所以事先声明:不喜请绕道,一意孤行入者激爆血管不关我事。

故事

先说故事,其实也没什么好说,慈云山地区历来都被合称“七鹰”的七个地痞流氓管理,几个小流氓本着正义之心来踢馆踩场,展开正邪一战。讲完。
这样既简单到没剧情又一条线平铺直叙的故事,要是拍成影剧肯定被屌到烂。那作为爆米花式的格斗类漫画可以吗?

No No No。
基本上无论是什麽呈现方式,故事就是故事,故事不能没有情节血肉,故事不能苍白空洞,尤其你要称自己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漫画作者,那麻烦你拿点实力和诚意出来,用点脑汁努力构思一个好故事出来好吗?
这种不用想的“故事”都可以搬出来,你是侮辱读者,还是侮辱自己?

道理很简单,同样是武打动作漫画的《新着龙虎门》、《543》、《山海逆战》、《阿修罗》,如果故事不精彩,只剩打斗,每期都乱打一气,可以接受吗?
当然是不行。那为什麽这套《龙虎门外传 · 慈云山七鹰》就可以?大小眼也不是这样的吧。
《古惑仔》为什麽草草收场,因为故事已经烂了,已经掰不下去了,如果只是要看打架,那大可继续画下去,继续打下去,继续玩无敌世界擂台赛下去。

你也不要来说就八集短篇,讲什麽故事,那麻烦你去看看和仔写过的短篇,人家三集都可以有故事,就你不行?那你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


画功

说画功,牛佬+伦裕国+陈科琳的后古惑仔时代画功,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简陋。水平真的是差到一个离谱的地步(不信你可以拿古惑仔福田之战前来相比)。
人物永远是双眉倒竪、目睭弔叮(就是眼球底下大量眼白)的狰狞欠揍凶相,不管正邪都是这副猫样,难看至极。
而且全都像进过同一间韩国整容所整容,(看第三张图,三皇的面相是不是一模一样?)大佬你就不可以画点分别,要懒到copy paste?

背景实境还是那两个字:简陋。随便拿一本《山海》、《阿修罗》,甚至543、ssl来比较一下,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得出谁是比较有诚意处理画面美感的作品。
若用校园模式来排名的话,山海、阿修罗是大学生,543是高中生,ssl是中学生,这个慈云山七鹰及后古惑仔时代?只能是小学生。

武打

说武打,这个就叫好看的招来招往武打?这个就叫返璞归真的武打?
麻烦你去看看旧着龙虎门好吗?麻烦你去看看中华英雄好吗?那才叫真正的“招来招往”。
这个慈云山七鹰的武打?算了吧,浪费时间。


复古

有人说这套漫画是复古风,有小流氓feel,有1970年代感,我只想说,不要滥用“复古风”这个词好吗?慈云山七鹰这不叫复古风,这叫食老本、老套、老梗。
犹记得老黄的543出街后被狂屌,说故事与呈现方式都停留在上世纪,老梗一堆,那慈云山七鹰为什麽就是例外?又来大小眼?
要说老梗食老本,慈云山七鹰才完全体现出来吧,我连一丁点重新改造、让老故事更加精彩的感觉都feel不到。

牛佬画完了这套说“江湖再见”,我拜託你,如果还是这麽不思进取,如果还是这样连一个好故事都想不到,如果还是这样画面简陋无诚意,还是不见的好。
祝你与伦先生、陈先生退休愉快。


2/10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 · 序章:小试牛刀,意犹未尽


主编:郑健和
绘画:邓志辉
类型:港漫 \ 魔幻
期数:3

序章,就是源起,短短三集,足以交待故事角色之间的关係,他们要做/将会做的事情。
故事围绕在僵尸况天佑和现代驱魔人马小玲两人身上,他们属于不同世界的物种,偏偏在同一个世界里相遇,并且进行着同样的工作。
往后的发展,如果不依据电视剧剧本,而是和仔自己构思,应该也会有看头,可惜这暂时不在和仔的计划内。

三集序章的剧情张力不错,节奏也快,意犹未尽。
虽然很多未解开的谜,但都说了是“序章”,所以也不能怎样。
和仔似乎比较擅长写超能力、超自然题材的故事,过去的《杀道行者》、《大军阀》,都可以证明。
就算是《封神纪》、《西游》的神魔鬼怪世界,其实也可算是同类型题材,和仔依然发挥得很好。
意思是,别再写野狼与玛丽了,虽然第一部的变态剧情还可以,但第二部真的不行,平淡无奇之至。


5.5/10

Helstrom:漫威“Adventure into Fear”计划喊停的罪魁祸首?


地狱风暴

漫威超英影剧中,恐怖是一块比较少触及的版图,除了《The New Mutants》,还有这部今年10月在Hulu上线的十集《Helstrom》。
《Helstrom》也是漫威《Adventure into Fear》系列头一炮,但因公司改革,成了此系列唯一的一部作品。

“Helstrom”是故事主人公——兄妹Daimon和Ana的姓氏,他们父亲是恶名昭彰又神秘强大的连环杀手。
两兄妹从小被迫离异,长大后有各自不同的事业及生活,唯一相同的是两人不仅都具有灵异体质,还能驱魔。
当附身在他们母亲身上20年的凶灵出现异变,兄妹俩不得不重聚,联手对抗。
此时令他们更头痛的,是可怕的父亲大人“回来”了……


本片虽是漫威超英作品,但与目前在大银幕上看到的MCU截然不同,黑暗、邪恶氛围充斥着全剧,契合驱魔主题。
不过剧情进展缓慢,文戏占多,驱魔过程也没什么令人赞叹的画面和效果,算是相当考验耐性看下去的一部剧。
基本上要到第六集之后,才有一点渐入佳境,最后一集最精彩,不过前提是你要能顺利嗑玩之前集数。

Daimon、Ana、母亲、父亲、恶灵,以及其他被无端卷进来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当混乱,尤其恶灵能随意附身,更增加了理解难度,几乎又是要到最后一集才能理清,期间可能会看得蒙查查。
两兄妹的能力呈现得相当模糊,对敌时的胜负有时会莫名其妙。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人物们应对各种状况时,总会出现猪队友或无谓婆妈的建议和阻碍,不时落得个搞来搞去、忙来忙去一场空的窘境,看了都辛苦。


《Helstrom》是Hulu和漫威电视合作的项目,原本要搞一个“漫威恐惧之冒险”(Adventure into Fear)系列,当时还计划制作《Ghost Rider》
不过四个月后Hulu就宣布不拍《Ghost Rider》了,仅保留《Helstrom》。
漫威电视在去年尾并入漫威影业后,这恐怖系列计划正式喊停。

《Helstrom》算是改革下的幸存者,得以继续播出,最后一集还按惯例在剧情上留了一个大尾巴,可惜目前已确定不会有第二季,尾巴留了多余。
目前所有漫威电视所计划的剧集已全面停止开发,接下来观众会看到的漫威剧都属于MCU,想看到风格比较另类的,暂时遥遥无期。


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山海逆战 212:大格撑得起


炎帝听从夷鼓的馊主意,灭世计划2.0有如病毒般在人间传开,被咬就等于被传染,有点丧尸feel,莫非要演绎《尸战朝鲜 · 山海篇》?

少昊一记「招呼」,撼动整个山海派,这样的大格呈现我觉得很ok,因为画功的精緻,包括实境背景,完全能呈现无两气势,完全撑得起大格。(不像某某某那种没营养的填版)

正邪最后一战——应该说是炎帝最后一战(希望是最后),下期开打。这回难得出现了少有的正方实力表面凌驾反派的局面,且看龙哥如何玩下去。


追回:

【当期漫评】山海逆战第206期


Brightburn:超反恐怖片——恐怖在哪里?


魔童 / 灵异乍现

如果你看过Superman电影或漫画,就会知道超人的起源,是因为他的故乡陷入毁灭危机,超人父母最后一刻将他送走,飞行舱之后降落在地球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儿童超人由一对膝下无子的夫妇捡到并抚养长大。

到这里一切都按剧本进行,之后也就诞生了我们熟知的地球守护者兼超级英雄——Superman。
问题来了:要是当年从飞行舱爬出来的小孩,长大后不是变成爱地球、爱人类、爱和平、爱正义的超人;而是爱任性、爱毁灭作恶的超级恶人呢?
这就是这部《Brightburn》的主旨,正如电影slogan所说:Evil has found its Superhero,披上披风的不一定就是英雄。

拥有超能力的人类或非人类,当然也有可能是歹徒坏蛋,这本来就没冲突,正所谓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邪,有白就有黑,有光就有暗,对立面从天地初开就毫不违和地并存至今。
所以有superhero,当然也就有supervillain,只是超英电影一般上比较少特别去刻画一个超级恶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Brightburn》不止于是一部超级恶人的成长剧情片,它也标榜是一部少有的超级英雄恐怖片。
有多恐怖?主要是内心层面的恐怖,描绘的是主角夫妇逐渐发现视如己出的养子,竟然拥有强大暗黑魔力的时候,那种意外、惊恐、绝望、痛心的情绪。
以及一个小孩入魔后所表现出来、不应在小孩身上展现的邪恶。(当然这类题材以前也有过了)

片中几幕血淋淋画面(眼珠子被插入玻璃碎片后企图把碎片如摘出来),算是聊胜于无地稍微刺激了一下视觉。
其他呢,就也还好。
距离所谓的“恐怖片”,程度差了老大一截。

本片导演David Yarovesky名不见经传,之前只导过几部短片和电玩,《Brightburn》是他至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片,很明显并没有一炮而红。
监制倒是大名鼎鼎的James Gunn,不过挂上监制大名却滑铁卢的前车之鉴很多,本片很遗憾要为这不光彩的名单添上一笔了。
我是带着期待看这部电影的,但看完却无感。


4.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Mission Impossible Fallout:依然叫好叫座,阿汤哥拼命也值得


不可能的任务:全面瓦解 / 碟中谍6:全面瓦解 / 职业特工队:叛逆之谜

说《Mission: Impossible》系列是Tom Cruise不败神作,应该没人会反对。
由他自己监制,从1996年第一集开始,就奠定了好莱坞系列电影的重量级地位。
第二集和第三集甚至还先后找了吴宇森和J. J. Abrams执导,成品也都叫好叫座。

到了这部《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已经是第六部了。
(观众该有留意到,从第四部《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开始,片名就不再显示数字,可能避免给人“又长又臭”的印象,从此每一部续集都像全新的开始)
同一系列拍了六部,同一个主角,同一个题材,还有什么好玩?


《MI》系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相信就是当年Tom Cruise吊威亚,从天花板下降后,在空中四肢横向平衡的镜头;还有阿汤哥独自攀爬悬崖峭壁,以及那个任务一交待完毕,器材就自动销毁的经典画面。
不过经典固然经典,一直重现虽能勾起观众旧情怀,却终究离不开吃老本的不良感,所以打造更上一层楼的戏码,才是这种卖座系列电影最头痛的地方。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故事说阿汤哥饰演的超级特工Ethan Hunt和队友接到了取回核武的任务,期间一名队友生命受到威胁,Ethan被迫放弃夺取核武。
CIA之后派人来盯梢,要确保任务完成。
Ethan在拼命过程中发现要清除的不只是恐怖分子,还有内鬼。

本片剧情就是耳熟能详的特工故事,整体中规中矩,没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突破,但也没有到伏。
好几段剧情虽然极力呈现了紧张感,可惜创意不足,新鲜感不够,感觉似曾相识,只是在前人的idea上做了更动、调出新口味罢了。


不过作为爆米花消遣片,爽度倒是够够,尤其片中几个不同场景的戏码同时进行,各自处理却又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的佈局安排,营造出层层迭进的高潮,完成度相当高。

本片导演兼编剧Christopher McQuarrie写过十多部电影剧本,但至今只导过四部电影,其中三部都是Tom Cruise主演,包括《Jack Reacher》、《MI Rogue Nation》、《MI Fallout》,看来跟阿汤哥关系非常好。
正在拍摄中的《Mission Impossible》第七集,也是由他编剧执导。

《MI》系列从第一集至今,票房最低都有3.9亿美元,这部第六集更逼近8亿,是这系列史上最高(不计算通货膨胀率),加上IMDb的7.7分、烂番茄影评人97%和观众88%的高评价,绝对担得起“越战越勇”的美誉。
看来58岁的阿汤哥不停卖命,还是值得的。


7/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Boss Level:挑战你的耐心,刺激你的爽性


领袖水准 / 回路追杀令

集合了交叉骨、梅叔、闹米姐、杨紫琼等大咖,《Boss Level》作为动作片,让人期待值上升,虽然貌似B级片的海报设计让人觉得不妙,还是忍不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男主是一名退役特种兵,被人杀害后,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重生,却总是不断在复活后,再度被各种其他方式杀害。
男主循着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追查出,自己原来是被困在一个超尖端程式之中,不破解的话就永不超生。

片名《Boss Level》取自格斗/动作电玩里的守关大boss,片中的无限轮回设定,犹如游戏玩家一直获得extra lives,不停在Game Over的关卡重来,直到破关一样。
男主的任务,就是要KO现实生活里买凶杀他的boss级坏蛋。


电影一开始呈现旧款街机格斗游戏的一对一界面,有点怀旧feel,不过这好玩的设计仅是惊鸿一瞥,之后接踵而来的格斗、枪杀,都没再使用,有点可惜。

无限轮回这题材当然拍过无数遍了,重点不在于一直看主角在什么样的方式下华丽地死去,而是通过主角带领观众逐步破解循环谜题。
《Boss Level》走的依旧是这个老套路,不过当男主和女主在实验室碰面之后,大概就已能清楚谜底及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悬疑性非常低。
本片轮回重复画面实在太多,看久了真会觉得耐性严重受到考验,对习惯无时无刻接收大量新资讯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应该不讨好。

动作和杀戮场面倒是处理得不错,起码爽度做到了,关掉脑子放空去看,就会觉得爆米花一下是可以的。
可惜格斗设计弱了一些,还停留在以前老外耍中国功夫的阶段,看惯正宗武术片的亚洲观众大概会觉得连一碟小菜也轮不上。


男主角Frank Grillo影艺产量不少,比较出名的大概只有MCU里的Crossbones和《The Purge》系列。
在《Boss Level》的演出中规中矩,要是多一些诙谐或冷幽默设计给他应该会更出彩。

Mel Gibson近年不复当年勇,也开始出现老影星乱接烂片的窘境,这回饰演口水多过茶的反派boss,倒是相当称职,起码真的看了很讨厌。
或许梅叔可以考虑接下来转演反派,就放弃再演“迟暮英雄”,也别执着于什么“最强老爸”的虚名了。

女主角Naomi Watts是各大电影奖项及影展常客,曾提名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学院奖最佳女主角,虽没能抱奖而归,但演技早受肯定,可惜在《Boss Level》里明显只是大绿叶,着实浪费。


杨紫琼在海报上占有一席之位,实际戏份少到跟客串差不多,最后教导男主剑道的戏码也显不出她的道行,本片武术指导该好好恶补一下。
不得不提的是一个名叫“观音”的女杀手,由有武术背景、能唱能跳能弹钢琴的英籍亚洲女艺人Selina Lo饰演。
利落身手让她成为男主最难跨越的挑战,不过最洗脑的,则是她屡次把男主脑袋砍下来后,自豪说出的口头禅:“I’m Guan Yin. And Guan Yin has done this.”


6/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Honest Thief:大盗洗白玩不出新意


夺金营救 / 倒数反击 / 末路狂盗

好莱坞大叔级巨星Liam Neeson挂帅的警匪片《Honest Thief》,依旧走黑白两道激战路线,但时至今日,早已见识过各种各样警察捉贼戏码的观众,还会轻易收货吗?

“诚实的小偷”顾名思义就是犯了法的人愿意坦诚罪行的意思,故事围绕在一名警方一直捉不到的银行大盗Tom,凭借高超技术和智力,他如入无人之境般到各大银行宝库取走钱财,数年累积了900万美元赃款。
当他遇上了一生挚爱之后,决定金盆洗手,向警方自首,以换取未来幸福。

不过他倒霉遇上了见钱眼开的FBI警察,不仅遭嫁祸杀害警察主管,成了FBI头号通缉犯,还得尽力说服爱人重新接受过去不曾坦白的他。
劫匪洗白遇上黑警,搞到正邪颠倒对立的简单剧本,剧情张力不足,导演也未能拍出紧张刺激感,可说是一部淡如白开水的警匪动作片。


有一个隐藏看点是曾主演《Terminator》系列的Robert Patrick和Jai Courtney难得同框,可惜昔日的水银未来战士T-1000戏份极少,只是个对白多几句的大咖喱啡。
Jai Courtney饰演的黑警,也许是为了衬托“比较没那么黑”的伙伴,从头黑到尾, 但FBI之中有心术不正到如此极致的成员,难免让人置疑害群之马的威力,若能设计一些他黑化的背景和理由会更有说服力。

爱情本应是本片重头戏,毕竟男主就是为爱改邪归正,可惜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戏实在没什么力度,女主发现男友原来是江洋大盗之后的反应和对白都是陈腔滥调。
之前痛苦难过质问男友欺瞒,之后见识到对方天才犯罪技能就“爽快”刮目相看,转变也太随性。
重点是曾演出《The Umbrella Academy》的Kate Walsh在片中无论颜值或个性,似乎都没有优秀到让男主神魂颠倒的地步,看了纳闷加鸡皮疙瘩掉满地。

高龄68的Liam Neeson出道至今42年,演出过上百部电影电视剧,产量与精力同样惊人。
Steven Spielberg在1993年推出的《Schindler’s List》狂扫奥斯卡七大奖,Liam Neeson演出男主角虽只获提名未得奖,却也从此声名大噪。


戏路很广的他,几乎什么类型影片和角色都不介意挑战一下,更曾经一度因演过银河大反派Darth Vader的师公和蝙蝠侠师父,被称为“最强导师”。
之后又因《Taken》系列里杀贼救女的神勇形象被冠上“地表最强老爸”美誉。
凭着剧情片走红的他,结果竟也能成为不逊于史泰龙阿诺Bruce WillisTom CruiseKeanu Reeves等的动作巨星。

不过连叔毕竟年事已高,虽然魅力依旧满档,但岁月在外型留下的痕迹难以磨灭,行动上也明显大不如前,在《Honest Thief》里也可见他老态毕露。
其实像《Taken》系列、《Non Stop》、《The Commuter》、《Honest Thief》这类题材影片拍多已无感(连海报上握枪的feel都相似),真心建议岁月催人老的连叔,不仅要照顾一下体力,也该慎选剧本,免得一世英名付诸流水。


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Snowpiercer:是创意十足还是荒谬绝伦

雪国列车

末世科幻电影多不胜数,绝大多数讲的,都是人类如何继续生存,继续繁衍,避免绝种。
《Snowpiercer》也是末世科幻片,但在求生存的情节里,添加了阶级不平等待遇,专注于弱势如何推翻强势,下等人如何进阶上流世界。

故事说全球暖化日渐恶化,各国达成一致协议,同意发动一种能够令全球气温下降的计划。
不过计划走钟,降温程度过于剧烈,反冰冻了整个世界,地球因此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
物种尽皆灭绝,只剩下一小撮幸存人类,全都在一辆不停开动,环绕世界大陆行驶的列车内。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设定很荒谬。
确实,当全世界都变成冰天雪地,却有一辆列车不停行驶,请问燃料从哪里来?轨道往何处去?
不过都说了是科幻片,当然要有很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idea才能吸引到胃口越来越刁的现代人,所以也不要太局限自己,或一直忙着问东问西、问这问那,不如就先接受这样的设定。


末世列车由一个名叫Wilford的人发明,车上规矩也由他订立,俨然就是车上人群的王。
列车分为前头的上流车厢,以及后头的下等车厢。
上流车厢的乘客穷奢极侈;下等车厢里的住民,却像难民过着卖猪仔式的生活,贫富悬殊。

下等住民中当然不乏心怀不满之人,说眼红也好,心里不平衡也罢,反正就是在暗地里计划,等待时机群起闹革命。
最终,下等住民暴起,越过层层障碍,以血铺路,义无反顾。

本片改编自1986年度昂格莱姆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同名科幻漫画,导演是大名鼎鼎的韩国大导奉俊昊——就算你没看过他执导的《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母亲》,也应该知道《寄生上流》吧。
制片人则是另一位以黑暗系着称的韩国名导朴赞郁——作品有《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


主演是退役的美国队长Chris Evans,虽身处地下层,但还是脏乱得像犀利哥。
或许剧本本身也没有太多内心戏让帅哥发挥,所以表现只是中规中矩。
韩国获奖无数的国民影帝宋康昊当个大配角,作用大概仅是为演员名单锦上添花。
最抢眼的是Tilda Swinton,奇异博士里犹如天人般的古一法师,在《Snowpiercer》里却像哨牙珍,几乎让人认不出来。
她将一个颐指气使,却又心机满满的上流人士演绎得入木三分,只要出场必定是你眼球无法转移的焦点。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Aquaman:唯一以水为尊的超级英雄,可惜拍不出绝对特色


海王 / 水行侠

作为DC超英团队Justice League里主要成员之一,在2017年上映的电影《Justice League》里惊鸿一瞥后,Aquaman独立电影自然万众期待。
漫威电影宇宙出场的超级英雄之中,还没有一个以水为主的人物,DC的Aquaman弥补了这方面空缺,令他具备独树一帜的特性,也确立了他唯水独尊的地位。

可问题来了,虽然地球表面有71%为水所覆盖,但人类毕竟还是只能生活在陆地上,几乎所有好事坏事大事小事,目前都大致只在陆地上发生和进行,那Aquaman严格来讲,岂非英雄无用武之地?
因此,《Aquaman》背景就设定为大海里也有属于海洋的国度,由海洋族群掌管,不与人类交集,却一直与陆地人类和平相处。

野心家总是无时无刻存在,毕竟权力使人心腐化。
海洋族群的现任继承者,即使拥有了比陆地更广阔的海底世界幅员,依然不满足,一直希望能带领族人上陆地称王。
Aquaman扮演的当然就是人类的救世主,身为正统海洋王位继承人,经过了连番挫折,寻回了当年第一代海王统领七海的神兵,最终登上了王位,免除了一场陆地与海洋的无谓之战。


故事剧情闷?陈腔滥调?
是。以现在眼光来看,肯定是。
不过了解到这些漫画原著很多都是上世纪作品,Aquaman第一次在漫画中粉墨登场更早在1941年,当年的故事走这种路线,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电影改编既要忠于原著,又要创新,当然很不容易,一定程度上还残留着上世纪思维方式的老派剧情,有时也无可厚非。
所以只能着眼于情节张力、紧凑性、娱乐性、视觉效果、演员魅力等等。

从这几方面来看,《Aquaman》并未能突破,感觉就是一部依循着传统故事轨迹发展,参杂了亲情、友情、爱情、背叛、斗争等狗血元素,辅以琳琅满目的特效,热热闹闹开场到结束的电影。
整体不过不失,作为只此一家的水霸王,未能将这方面特色深入人心,相当可惜。


饰演Aquaman的Jason Momoa,在《Game of Thrones》里只在第一季登场,但剧中饰演的蛮族族长,令人印象深刻。
被挑选为Aquaman,外型上驾驭得很好,不过演技就有点木讷,希望他不要满足于仅以肌肉取胜的演绎事业。

闹得沸沸扬扬的Johnny Depp事件,让Amber Heard是否能继续出演续集,成了至今仍有待官方宣布的重大疑问。
虽然不是很相信粉丝会真的霸看,个人觉得DC也似乎没必要犯众怒,说实话Amber的演出也没有好到非她不可的地步。

饰演Aquaman死对头兄弟的Patrick Wilson在片中也不起眼,续集的反派演员真的要慎选,否则无法为影片加分。
Nicole Kidman仅是惊鸿数瞥,却足以镇压全场,女王气势无两,据说续集会参演,希望戏份可以更多。
据可靠消息,《Aquaman 2》故事将专注在这位亚兰提斯新主登位后的事迹,刻画他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


5.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Freaky:砍人不快乐


砍人快乐 / 换人杀砍砍 / 屠·姐上错身

老影迷应该记得,2003年曾经上映过一部电影《Freaky Friday》,由Jamie Lee Curtis和Linsay Lohan饰演灵魂对调的两母女,电影出自Mary Rodgers于1972年出版的畅销小说,小说分别在1978年、1995年、2003年三度被改编成电影。

这部《Freaky》则是同样受小说启发而拍摄的血腥恐怖片,同样玩的是原着的idea——灵魂对调,不过这回遭殃的两个人不是至亲,也不是朋友。
故事说镇上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盯上了高中生女主,杀手以一把神秘古老的匕首刺杀女主,谁知启动了魔咒力量,导致两人灵魂对调。

坏消息是,若不在24小时内换回原状,两人的灵魂将永久封锁在对调后的身体里。
女主当然不希望永远成为警方通缉犯,但杀手反过来却非常满意这全新的身体掩护,两人于是各为目标展开斗智斗勇的恶斗。


灵魂对换的设定很多影剧都有,早已是玩到烂的一个梗了,导演还要再尝试旧瓶装新酒,不知该说他是勇气可嘉,还是创意不足。
女主和杀手调换身份后遇到的种种尴尬事件、费尽力气向熟人解释的过程,甚至杀手男儿身变娘娘腔的安排,不好意思,全、都、很、老、套。

寄予厚望的正邪大战也拍不出魄力,小规格小成本或许是客观因素和预算所限,但影片氛围总该是导演在有限资源内能够全力掌控的吧?
可惜营造不出吸引力,几个角色跑来跑去,赶来赶去,最后大团圆式的无比牵强碰在一起。
我说导演老兄,你要侮辱观众智商可以不要从头侮辱到尾,留一点自尊给我们吗?
就连结局也马虎得让人怀疑你到底是不是有心拍好这部片。

女主角颜值还可以,演技不行,杀手灵魂上身后,完全进入“oh sorry女高中生以外的角色我不会演”的模式,超级大扣分。
唯一比较合格的,是几场血腥杀人画面,可惜寥寥可数,嗜血老司机能满足得到才怪。
你片名叫《砍人快乐》,可惜我看得不快乐。


本片导演曾执导《Happy Death Day》,虽然也是其他人玩过的无限轮回老梗,但起码玩出一点值得看的戏码,女主表现也好得多,近480万美元低成本斩获1.25亿票房。
导演食髓知味拍续集《Happy Death Day 2U》,有了高一点的900万制作费,反而只卖了6400万。
这部《Freaky》成本又滑落回600万,开出的是更低的1300万票房(当然也可能是疫情关系),看来导演Christopher Landon可要好好思考一下接下来该走的方向了。


4.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逃狱兄弟:监狱风云 + Escape Plan = 港味浓郁监牢戏


谭耀文、张继聪、栢天男、张建声、黄德斌主演,伍咏薇客串,《逃狱兄弟》重炒玩过很多轮的监狱戏码,不过这回着重逃狱的设计和过程,算是有另辟蹊径了一点,当然少不了的还是有监狱内的霸凌事迹。

故事说建筑工程师麦建天(栢天男饰演)被商业伙伴陷害入狱,在狱中受尽欺凌,萌生死意。
另一狱友浩正(张继聪饰演)因申请出狱捐肾给母亲不果,起了逃狱念头。
两人走在一起后决定合作,还阴差阳错获得狱中两大势力的大佬滚筒(谭耀文饰演)和刀疤(张建声饰演)加盟,进行了一场瞒天过海的逃狱行动。

四人之中除了刀疤,其余三人都有各自与故事主干息息相关的背景故事,但或许篇幅所限,着墨不多,减少了更能触动人心的描述,有点可惜。
导演似乎不甘于平铺直叙,利用正序倒叙交错、三个主角轮流当第一人称视角的手法引领故事进程,拍摄手法算是有变化,但个人觉得过于花哨,反而显得凌乱,画面也过多重复。


香港监狱电影拍过不少,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发哥的《监狱风云》,其次是梁朝伟的《黑狱断肠歌》、刘德华的《狱中龙》,成龙、洪金宝、梁家辉等主演的《火烧岛》(这部算是台湾电影),常见戏码一般是狱友身陷囹圄后如何遭到霸凌,或如何与监狱警察抗衡。

《逃狱兄弟》在这些方面也有刻画,但前车之鉴太多,耳熟能详的欺凌玩不出新意看了无感。
好在剧情发展快速,接下来进入的逃狱计划,颇有点史泰龙和阿诺联合主演的《Escape Plan》味道,虽然没有高科技,但利用各种粗糙原始工具配合物理与化学知识,也还有些作为。
遗漏之处当然还是不少,起码逃狱设计上有感受到诚意。

谭耀文或许因颜值所限,始终觉得他演江湖大佬少了狠劲和霸气,就如片中他戴着老花眼镜阅读的一幕,看起来就像寻常路人。
张建声演另一个狱中老大,内敛却感觉不到可怕,有一点点疯癫表情和行径,却表现不出“小丑”那种疯狂。


栢天男一出道就被说酷似金城武,帅哥演技平平,还需努力。
张继聪有“最佳绿叶”称号,在本片一如既往本色演出了一个貌不惊人的“常人”。
黄德斌饰演一心想升级离开监狱的监狱官,可惜表情木纳,感觉不到他的“贱”,与当年张耀扬在《监狱风云》里的经典表现差好多。

有人批评这部片子里的逃狱设计太夸张,很多关卡都要碰运气,成功几率极低,根本是找死。
这我倒是要平反一下:逃狱本来就是夸张的行为啊,如果几率高那监狱盖来干嘛?
再说著名逃狱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的逃狱难道就不夸张?人家还成功咧。
人生在世如果单靠努力就有正比回报,那我天天努力买彩票就行了。 


6/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Escape Room:只差血量不够多


密室逃生

Escape room就是现在市面上很流行,很多人呼朋唤友、成群结党去玩的密室闯关游戏。
电影《Escape Room》讲的也是这个,没有任何隐喻或引申义。

作为惊悚片或恐怖片,片名直接点破题不制造悬念的做法好不好见仁见智。
有人觉得会失去惊喜/惊悚,因为已经有心理准备会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也有人认为,站在商业角度来说,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片名,反过来也可能无法引起观看的兴趣。
换句话说,片名点破题,作用就是锁定对象,你对这方面有兴趣就会来看,没兴趣那正好不勉强,免得你看了还给差评。
(片名破题例子:Samuel L Jackson主演的《Snakes in a Plane》)

《Escape Room》故事说六个身份各异、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为了赢取高额奖金,参加了一个密室逃生游戏,须要破解谜题才能走出密室。
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游戏,结果发现真实度爆表,陷阱机关无处不在,竟然是连场杀机重重的夺命游戏。


密室场景各个不同,闯过几个之后,损失了几个战友几条性命,剩下的人才发现,原来六人之所以被主办方挑选到,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原因,不同密室的设计,也都跟这原因息息相关。

举凡死亡游戏类型的影片,一定会有bug,而且观众似乎还特别喜欢找bug。
《Escape Room》各个密室设计,以及当事人解谜过程,当然也不能幸免虫害。
不过整体来说,氛围搞得尚算不差,应该能满足喜欢看无辜受害者挣扎求生、苟延残喘的人。
不过血腥程度有点“低调”,重口味观众可能会不经意打几个呵欠。

如果能排除已知元素,即知道整部片就是一关接一关,也知道一定会有人轮着送命,那单纯去“享受”视觉被虐的过程是ok的。
结尾披露参赛者被挑选其实有着某种原因,似乎已是同类电影必不可少的方程式,感觉有点刻意,也有点腻。


本片导演曾执导《Insidious: The Last Key》,虽然票房还可以,但口碑不好。
《Escape Room》倒是褒贬参半,900万美元制作费斩获1.5亿票房,收获算不错。
《Escape Room 2》早已拍好,除了原女主角之外,还有主演《Orphan》,现在长大了的Isabelle Fuhrman加盟。
续集原订今年4月上映,因疫情关系屡次延后,暂定明年才看得到。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夺冠:是热血还是煽情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输赢?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等我们心理足够强大了,输赢就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以上,是《夺冠》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对队员所说的一番话。
参加任何比赛,当然都希望获胜,不想赢,那为什么要参赛?
郎平不是叫大家不去在乎输赢,而是不要被胜败牵制了你的心。
这么讲或许还是太抽象,或许只有经历,只有度过,方能体会,才能觉悟。

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讲述的是中国女排从1981年至2016年,三十多年中三度称霸世界排球赛的辉煌历史。
主要以第一代最佳主攻手郎平为中心人物贯串整个故事,包括她曾到美国当主教练,率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时被中国人唾骂,以及她后来受邀回归进行连串大改革,最终带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奥运金牌。
郎平也是分别身职选手和教练皆获得奥运金牌的第一人。

拍摄这类体育或竞技型电影,有好有坏,好处是只要“循规蹈矩”带领观众走过球员地狱式训练,历经百般艰苦奋斗后,往往都不难挑起观众热血激励的情绪,尤其是中国女排这样的世界冠军队伍,感染力自然特别强烈。
坏处则是中国女排事迹大家耳熟能详,随便谷歌一下就巨细靡遗,甚至当年赛事都还能翻找出来观看,影片中的比赛输赢自然就没了悬念,等于在看一部早已知晓结局的故事,因此叙事角度和导演拍摄手法就非常关键了。


《夺冠》开场先呈现了巩俐饰演的郎平,带领美国队对垒中国队,再回溯到过去1980年代第一代女排的训练过程。
老实说从回忆开始后就非常考验耐性,如果你不太能接受旧中国风味满溢出来,又口号洗脑的叙述方式,那你很可能在这前十多分钟会放弃看下去。

女排精神是本片最希望表达的寓意,但诠释得好不好相当具争议性。
第一代的女排精神算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明白:因为当时大家什么都没有,赢就是唯一的出路。
诚如郎平后来当了教练之后所说,到了21世纪,大家什么都有了,那还需要赢吗?
为什么要打排球?
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自己,更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郎平,那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影片最终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打排球的理由,至于是让观众自己去构想,还是表达得不好,就见仁见智了。

本片最清晰的意识,或许反而是郎平回归后所提出的大改革。
当年郎平去美国当教练,率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是忘恩负义的行为吗?
其实同类情况在体育界比比皆是,球员受邀加盟外国球队,与本国队伍对打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你当然可以说是为了钱(谁不是?),但走出去看更辽阔的世界哪里错了?


当年郎平要是没到过国外当教练,又哪有机会开拓视野,认识到新的、更有效的指导方法?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郎平的眼光和改革是对的。
有人说,这段反对上层的戏码是在讽刺时局,我说拜托啦,反抗领导的故事还会少吗?很特别吗?有至于都要对号入座吗?

巩俐在片中将中年郎平演绎得非常内敛,甚至被认为演技怎么退步了,但据说这“比较没表情”的呈现方式才跟原型相似,好几幕难受及挣扎的内心戏也诠释得相当到位,没有巩俐的历练恐怕还演绎不来。
黄渤表现则比较有争议,有人觉得他的“轻松写意”似乎不符合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范儿,不过,是谁规定一定要像吴刚饰演的第一代主教练袁伟民那样不苟言笑才正确?
至于黄渤饰演的角色为何没名没姓,仅称为“教练”,据说是原型教练陈忠和不满意影片对他的刻画才出此下策。


年轻的郎平由真实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是casting神来之笔,因为适合之极。
其他由真实排球员(特别是第三代)“转”演员,虽说是演自己,但在导演凋琢之后,几乎看不出是非本科的新手演员,完全没影响到观影体验。
《夺冠》历经的事迹太长,要讲述的故事太多,两个小时出片长要概括当然难免出现瑕疵。
但如果你只想热血一番,如果你不介意煽情,甚或你想借机了解一下中国女排走过的辉煌,《夺冠》值得一看。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Valé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卢贝松向自己致敬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是法国大导演Luc Besson的科幻作品。
卢贝松这位大导于1997年的《The Fifth Element》,让人惊为天人,时至今日仍然是科幻电影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

不过卢贝松之后并没有再乘胜追击,继续拍摄像《The Fifth Element》如此成功的绚烂科幻大制作。
接下来的十多年,他执导的作品各式各样,有古代有现代,有幻想有写实。

直到2014年,才拍了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Lucy》,该片虽有点重投科幻的感觉,但科幻元素并非主打,整体基调偏向动作片多一点。
或许是《Lucy》只耗资4000万,却博回十倍的四亿票房,让卢贝松重燃对科幻的热爱和信心,终于再次打造与当年《The Fifth Element》同级数的科幻大片。


这次他选上了法国着名科幻漫画《Valérian and Laureline》为题材,拍了《Valé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
影片背景设定在28世纪,那个年代的人类已经能与外星人和平共处,其中Alpha太空城更寄居了来自不同星体的3000万星际居民。
如此庞大的城市和人口,当然需要有人来善加管理,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人类手上。
男主Valerian和女主Laureline,就是一对负责维护秩序的星际警卫搭档。

当Alpha太空城被一股不知名的黑暗力量逐步吞噬,男女主进行调查后发现,竟然事关数十年前几乎灭亡的一个外星族群,以及他们千方百计想要回收的特种神兽。
接下来,当然不外乎一场场紧张刺激的争夺战,以及维护正义与宇宙秩序的斗争,在观众眼前不停歇展开。

实话说,看本片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虽然卢贝松名堂响当当,《The Fifth Element》也确实很好看,但并不代表导演就掌握了成功方程式。
本片耗资两亿,票房仅收2.2亿,可说只是给导演拍爽罢了。


或许就是因为没期待,看了之后反倒觉得其实还不错。
故事是简单的,但整个过程,包括幻想元素、视觉效果、刺激程度,都做满做足。
外星世界的宏观呈现也美仑美奂、绚丽夺目,看得出是大导演不服输的手笔。

如果你喜欢《The Fifth Element》,那这部《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属于可以让你回味一番的作品——或许这也是卢贝松拍摄本片的意图。
当然,当年Bruce Willis和Chris Tucker的经典搭配,绝对不是小鲜肉Valerian和小美女Laureline这对小冤家可以比拟的。
可能那也正是《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没能成功的最大原因。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