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单在大陆就狂收50亿人民币,不仅是中国最卖座动画片,票房之高也只在《战狼2》的56亿之下。
全球票房累积7.2亿美元,在50大最卖座动画片中排行25,是唯一入榜的非英语/亚洲/华语动画片,可谓战绩彪炳。
这也使得同一公司制作出品的另一部动画片《姜子牙》倍受期待,可惜因新冠肺炎肆虐,原定农历新年公映却被迫撤档。
且先回顾一下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顺便论述影片的七宗最。
一最:最被嫌弃造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两眼无神还带黑眼圈,经常呲牙咧嘴,浑身上下散发一股邪气(也可说是流气),相当不讨人喜欢。
与传统动画、漫画、插画中灵气逼人、活泼聪颖的形象大相径庭,甚至有人看戏后最大的吐槽点就是哪吒样子不可爱。
其实这也难怪,电影中的哪吒由魔元所化,能长得人模人样已算不错了,难道还期望眉清目秀?
这也才显出由灵珠所化的敖丙玉树临风的合理性啊,要不然两人都丰神俊朗,哪显得出对比?
更何况,是谁说哪吒原本样子是可爱的啊?
说起哪吒和敖丙,两人一邪一正,一矮一高,一丑(诶?)一俊,一灵动一文静,一胡闹一正经,偏偏却又由同一个混元珠转化托生,这设定啊,不也太像已故武侠小说大师古龙的著作《绝代双娇》里的双生兄弟小鱼儿和花无缺了吗?
尤其敖丙在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是被哪吒打死的配角,却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成为也可以角逐影帝的重要角色,真不免让人怀疑,编剧是否有受到《绝代双娇》的启发呢。
三最:最违背“原著”个性
哪吒的故事,当然并非起源于《封神演义》,早在宋朝的佛教和道教典籍里都曾有记载,据说更早则是在东晋时候就存在,不过到了明朝的《封神演义》,才将哪吒故事完整化,并于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姑且将《封神演义》当作“原著”看待。
与演义差别最大的人物个性,当属哪吒的父亲李靖。
在《封神演义》中,七岁的哪吒在东海戏水,惊动龙宫,龙王手下和三太子敖丙去查探,先后被哪吒打死。
哪吒老爸李靖知晓后大为震怒,同时复仇心切的龙王威胁水淹陈塘关,令任职陈塘关总兵的李靖更迁怒于哪吒。
后来哪吒自尽以息事宁人,母亲暗中建造行宫让哪吒魂魄安身,谁知道李靖余怒未消,烧毁了行宫。
电影中的李靖则360度转为一个沉默寡言,外表冷漠,实则内心暖热的慈父,甚至不惜以自己性命代替哪吒受天劫。
这样的改编,或许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热泪,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演义里大义灭亲的封建严父李靖,所带来的父子冲突戏剧性也较大。
演义里的哪吒故事,还有两段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一是哪吒为了让龙王放弃水淹陈塘关,最终“削骨还父、割肉还母”自尽,非常震撼感人。
二是在李靖烧毁了哪吒行宫后,哪吒师父太乙真以莲花莲藕塑造哪吒身体,令其复生。
这段在佛教传说中其实就已存在,只是施法者是佛祖。
我看戏时其实还蛮期待这两段的,虽然本片是彻头彻尾的改编,但要在故事里加入这两趴经典情节应该不难吧?
感觉放弃了这么耸动的桥段太浪费。
五最:最黑人问号设定
电影中元始天尊收伏了混元珠,却要在三年后才降下天劫咒毁掉魔元,可是,到底是为什么要等三年啊?
六最:最可怜人物
申公豹。
作为一个努力不懈,力求上进的门生,申公豹却仅仅因为是妖,而不被师父元始天尊看中,这就跟现代社会里,因为血统、种族、国籍被歧视的情况一样。
尤其是输给那个连风火轮也只能变成飞猪座骑的太乙真人,是人都会心理不平衡吧。
背负着全族托付的使命,身藏着全族剖下鳞甲而成的万龙甲,最终却为了一己友情,放弃全龙族重奔自由的机会。
你或许会因为他的朋友是主角哪吒而感动,但换个角度来看,“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的批言,除了敖丙,还有谁更适合领受?
要我设想的话,还不如让哪吒为了敖丙的友情被天雷打死,成就敖丙救回全族的使命(反正万龙甲还是可以挡着天雷不让陈塘关受损),之后再让敖丙不辞劳苦历尽沧桑,寻得莲花莲藕复生之法让哪吒还魂。
这样会不会更好?(续集/番外篇就是敖丙求法的历险记啦)
当然电影还是感人肺腑、热血沸腾地好看,要不然票房也不可能开个满堂红。
只是想说,电影改编民间传说不是不行,也不是不好,但再这么改下去,后代会不会有一天再也不知道哪吒的经典故事了呢?
会不会就像大家有一天都会以为,孙悟空真的跟妖精谈恋爱有一腿那样了呢?
还有,电影里的哪吒,虽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很激动人心,但他的魔性最终还是要由乾坤圈来控制,这安排有点可惜,要是可以让他入魔之后全靠自己被父母感动而善性显现,会不会更能表达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