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师级大导张艺谋和女儿张末联袂执导的小规模战争片。
背景为韩战的“冷枪冷炮战”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八连五班奉令救出被弃卧沙场的一名侦察兵亮亮,因而遭美军伏击。
新晋狙击手张大永最终凭借过人枪法和临场机智,击退美军,得回重要情报,建立军功。
活得越久越寂寞
为什么说是小规模,因为整部影片主要只用了一个场景,相比其他大制作战争片的大场面,《狙击手》确是“寒酸”了一些,但倒也符合狙击手经常孤军作战,几乎永远属于配角身份的孤单寂寥。
讲述狙击手故事的过往电影不少,广为人知的当属1993年秘鲁导演Luis Llosa操刀的“Sniper”系列,总共拍了八部之多。
《狙击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叙述的是中美两组狙击手小队,在一个山头上正面对峙,斗智斗勇,其场面堪称棋逢敌手。
片中的狙击手不再孤单,因为有身份相同的伙伴携手歼敌;却也要在同袍近距离甚至跟前中弹倒地之后,被迫面对更直接更残酷的伤痛。
对这两组立场迥异的狙击小队来说,活得越久越寂寞,无疑正是最真实最心痛的写照。
枪手神话真实存在
片中枪法神准的主要为五班班长刘文武,以及五班战士张大永。
中国军队在武器配备上,远远落后于美军,不仅配枪射程不及,甚至连瞄准镜都没有,只有班长才得以手握一枚小望远镜,其余完全单靠最基本原始的瞄准方式射击对手。
神奇之处,就是在这严酷的环境和不足的装备下,中方枪手依旧如有神助。
影片角色原型为有“上甘岭狙神”和“冷枪英雄”之称的狙击手张桃芳,他在韩战的上甘岭战役中,最高纪录是32天内以442发子弹击毙214个敌人,平均每两发子弹即击中一人。
其中连续五天以61发子弹射倒51个敌人,枪法之准已可称百步穿杨。
另一狙击手原型是邹习详,同样在上甘岭高地,以206发子弹射杀203个敌人,命中率之高,俨然已是百发百中了。
该战役中,他与战友冷枪杀敌共3558人,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因此在美国军事史上被称为“狙击兵岭”。
神话,是真的存在,电影中的两位高手所演绎的神枪手并非夸张,只是我等孤陋寡闻。
兵不厌诈,这是战争
本片塑造的枪神传说是有根有据,可惜剧情不合理之处使之蒙上了灰。
班长刘文武是媒体报道过的神枪手,对美军是极大威胁,理所当然该去之而后快,但开战后到了紧要关头,美军却突然改为要活口,以至处于劣势的中方突然多了谈判筹码,实在于理不合,请问美军要活捉一个狙击手回去干嘛,生祭死去的战士?
刘文武带着另一小队成员彼此紧贴着往救亮亮时,美方其实当场开枪就能一举干掉两人——即使真要活捉,以美方狙击手的能耐,亦可准确射倒两人而不伤性命。
美方之所以没这么做,是为了讲信用,但在这节骨眼上还美化人性,会不会太不切实际?没听过“兵不厌诈,这是战争”?
美方狙击领队亦是智勇双全,全程与中方对战势均力敌,甚至一度占上风,最后时刻决定跑上坦克车之举,又再次让人大惑不解。
虽说坦克坚硬外壳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么大的体积目标,也等于将自己无时无刻暴露在对方眼里,完全违背狙击手永远都该处在敌明我暗状态的宗旨。
结果,美方领队还是得爬出坦克车来对付仅存的张大永,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更好笑的是,那领队懂得设假靶,却不懂得离假靶远一些埋伏?对方可是神枪手啊,这么靠近假靶,请问还有设假靶的必要吗?
最冷的枪,最热的血
本片最大槽点,应该就是亮亮背负的情报员身份,八连连长早知此事,才下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命令,但亮亮既然如此重要,何以只派一个狙击手小队去救援?
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狙击手擅长的吧,连长会不会太知人不善用了?
到最后人仰马翻、马革裹尸,中美双方几乎全军覆没了,连长才带军来支援,这姗姗来迟的人马,还真不是普通的壮观,那何解之前不派他们行动?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除了狙击手原本就是冷枪高手,也语带双关表示这都是天寒地冻里触手生寒的“冷枪”,同时亦有表达“最冷的枪,最热的血”的反差寓意。
但影片中两支狙击队伍正面对决,这特别的设计虽有一定新鲜感,却未免过于直面,反失去狙击手神出鬼没放冷枪的特质和精髓。
6/10
本文发表于8视界专栏《满城三带黄金甲》
张艺谋执导电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