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是剑走偏锋还是哗众取宠?


作者:倪匡

本书写于1987,倪匡说当时美国太空署有官员宣称,署内拥有外星人遗体,还有一些中级官员失踪,因此构思了这个故事。
书名《盗墓》,则完全是误导性做法,让读者先入为主,以为这是一个既定印象中的盗墓故事。

倪匡应该没想到,数十年后,盗墓小说会成为风靡全球华人阅读市场的异类。
也更没想到,后来的盗墓小说,居然是一本正经走传统盗墓路线,而不是倪匡当年刻意剑走偏锋、另辟蹊径、挂羊头卖狗肉的非传统“盗墓”。

本书虽有“盗”,却无“墓”可言,且全然与古代陵墓、古代尸体无关。
所谓盗墓,只是借用这个既定词语,讲一个似盗墓而非盗墓的故事。

本书是卫斯理传奇系列第61部,此系列的常态操作方程式,亦已逐渐成型。
吊瘾是一大特色,且吊到十足十,很多时候故事里的关系人会刻意欲言又止,或词不达意,让人看得很想一巴掌打过去(卫斯理也常想这么做)。
这是卫斯理传奇的悬疑呈现方式,时至今日自然有点过时了,不过当年这个系列能用这同一招连续贯彻百多部小说,也是厉害。

这时期的卫斯理故事,开始口水多过茶,很多时候都靠角色之间的对话,来推进剧情,实际行动可免则免。
本书亦是如此,卫斯理一直处在与人沟通来获取情报的状态,真正让他动身的时候,仅是接近尾声的小部分篇幅。
而且还都是spoon feed,地点由委托人提供,甚至还由委托人传送,什么寻龙定穴,no need。
通道也早已凿好,卫斯理就只循着造好的路,一路无惊无险前进到终点。
这样的盗墓,还真省水省力,也很anti-climax,毕竟读者想看的不是这些中年人的复健运动。

这时期的卫斯理,开始降智,如本书其实看一半,尤其是卫斯理会见过病毒之后,其实大概已能猜到,委托人要盗取的不会是古人的尸体(即便故事一直刻意往那个方向误导),按照卫斯理故事定位,八九不离十就是外星人尸体(这不是马后炮)。
可卫斯理偏偏就是当局者迷,一直想不到关键,每每都需要白素在旁提点,还要假装皱眉埋怨:啊你怎么会想不到呢?

顺带提一点,卫斯理经常说很讨厌没礼貌的人,或视他如无物的人,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没啥礼貌?
他多次在别人(熟人或陌生人)面前,只要对方言谈内容让他觉得无趣,他就会毫不避讳大打呵欠;只要对方说辞他不认同,他就会毫不犹豫驳斥,甚至大声嘲笑/冷笑。
说好的礼貌呢?

至于初次见面的礼仪,他经常夸口见的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包括政界、商界,或各个领域的顶尖名人(如本书里头的病毒,是全球最top盗墓人),而他自己则经常自谦是nobody,那试问他既是nobody,又凭什么要求大人物们一定要对他一开始就礼遇有加?


5.5/10


卫斯理传奇系列:
豪赌

大厦

极刑

原振侠系列:
精怪

盗墓小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