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 v Ferrari:不是赛车迷也赞叹不已


极速车王 / 赛道狂人

赛车电影何其多,《Ford v Ferrari》会有什么不同?
除了好莱坞两大男神Christian Bale和Matt Damon担纲挂帅,IMDb的8.1高分,以及烂番茄影评人92%、观众98%的叫好叫座,都足以证明这部赛车片,绝不简单。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汽车品牌Ford面临生意困境,突发奇想要在车赛中打响名号以重建消费者信心,于是找来前冠军赛车手兼跑车设计师Carroll Shelby,连同顶级赛车手兼技师Ken Miles,挑战业界认为不可能的任务。
Shelby和Miles历经重重难关,打造出福特GT40跑车,最终在Le Mans的24小时耐力车赛中夺冠,粉碎了常年称霸车赛的法拉利继续蝉联的美梦。

诶,从剧情走向来看,好像有点普通有没有?
商场上的斗争会不会很俗套?
设计冠军跑车的过程会不会很沉闷,是不是只有车迷才看得懂?
赛车拍过这么多了还能搞出什么新意,会不会又是轰轰轰一轮就完结那么无聊?
我跟你说,以上答案全都否定!
不得不称赞导演就是有能力将上述看起来很可能成为影片败笔的地方,全都拍得精彩之极。


比如两大营运方向截然不同的汽车大公司,讨论合并收购这种理应没什么看头的商业行为,因为法拉利这边的不屑和耍弄,惹怒了福特大老板,下令不惜一切在车赛中击败对手,先掀起了斗争高潮,观众也立马意识到,接下来有好戏看了。
两大主角各擅胜场,Miles的火爆难搞,与Shelby处处以大局为重的忍让,形成强烈对比,不断制造戏剧冲突。
加上福特高级执行副总裁Leo一直就不爽Miles,不停扯后腿要把Miles踢出团队,让观众提起来的心始终无法放下,因为不知道“小人物”Miles会如何被有绝对说话权的高层摆弄。
整个赛车手和设计师励精图治的过程,在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互动下,呈现出连场好戏。

最重要的车赛戏码,除了视觉上的绝对满足、肾上激素的绝对飙升之外,连车手在赛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也刻画得极为精准,让车赛不是一成不变地只看到车子狂飙,还能体验到车手的情绪变化。


本片故事中有两大遗憾,一是Le Mans最终赛果,Miles在确定自己能夺冠时,被要求配合同是福特出品的亚军季军车子,一同越过终点线以制造品牌最佳公关效果,谁知道最后被摆了一道,冠军拱手让人。
意外的是Miles并没有当场暴怒,反而冷静接受事实,还感谢Shelby让他一圆Le Mans赛车梦。
原本令人扼腕的遗憾,反而造就了Miles个性的成长。
赛事中失败,却在人生中胜利。

第二个遗憾则是福特成功达成目标后发生的惨剧,导演没有为此大肆煽情催泪,也没有任何痛心疾首的画面,但正是影片中那种默默、淡淡的哀伤,使得这一段遗憾更加凄美,更加刻骨铭心。
总结:不需要是赛车迷,也能为之赞赏的一部好电影。


8.5/10



本文刊于T网站

Dark Waters:小律师单挑大企业大快人心


黑水

你对律师的一般印象是什么?维护司法、为民请命的使者?
还是不分黑白、钱来就干的唯利是图高级打工仔?
关于律师伸张正义的电影不少,比如前阵子谈过的《Just Mercy》里的律师就为了死刑犯伸冤,《Dark Waters》同样改编自真人真事,同样是描述律师的正义,却不是为了罪犯,而是为了更广大的对象——全人类。

《Dark Waters》直译“黑水”,顾名思义与环境污染有关。
男主是名叫Robert Bilott的企业辩护律师,受雇于一家财大气粗的化学公司DuPont。
某天一个农民找上男主,声称他的牛群无故死亡是因为DuPont任意丢弃化学品污染了水源所致。
男主深入调查后,发现DuPont生产的Teflon平底不沾锅含有的PFOA,在人体内不会被消化排除,久了很可能致癌。
当男主质问DuPont,后者当然不会妥协,于是一场小律师与大企业的拉锯官司就此展开,一打十几年。

男主作为一个打工仔,为了正义调转枪头直指客户,不得不说这种勇气绝对不是随便就能有的。
在对化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DuPont又有心为难而送来堆满整个房间的相关文件,他却能以无比毅力研读资料找出蛛丝马迹,这种惊人的执着与毅力,当用对方向时,同样不得不令人赞叹。


不过这种在吃着牛扒喝着香槟的同业旁人眼里看来笨死了的行为,也确实为他的人生造成巨大影响。
十几年来不断为同一个官司劳碌奔波,他所属的律师行,仁至义尽地“养”着这个没有其他贡献的手下,不得不一再扣除他的薪水,以平衡付出和回报。
最严重的一次,是他薪水被砍到只剩最初的三分一,在巨大财务和精神压力下,Robert崩溃了,被诊断出小中风,往后要避免过度焦虑。

财雄势大的DuPont掌控了司法和科学家,使得Robert的诉讼进展龟速般缓慢,连一个居民验血的研究报告也拖了七年。
大公司的反抗对一介草民来说,根本就是天大的压力。
所幸Robert终究还是取得了成功,DuPont最终败诉,得支付三千多家受到严重影响的家庭6.71亿美元的集体赔偿金,大快人心。

本片格调阴沉,整个氛围一直处在一种灰蒙、受挫,郁闷得让人很想放弃的状态。
但恰恰是这种效果,令你在观影时更加不自觉地投入,更加为频频遭受挫折的Robert打气,更加想随着他一起干到底,让泯灭人性只顾赚取黑心钱的企业也有扑街的一天。


近年来以饰演漫威宇宙的浩克而闻名的Mark Ruffalo,在本片表现出色,律师Robert的心理状态诠释得极为到位。
饰演他老婆的Anne Hathaway在应该绽放的时候,也突显出她已进入成熟阶段的演技,可惜戏份太少,有点浪费。

不得不提的是饰演Robert上司的Tim Robbins,在同事开会几乎一面倒抨击Robert想对DuPont持续开战的不自量力和愚蠢时,这名上司独排众议,不只力挺Robert,还顺便训斥了其他同事一番,简直帅呆了。
可以肯定在看这一幕的打工仔观众,绝对都希望自己也能遇上如此明理的上司啊。
总结:不比《Just Mercy》催泪,但亦是一部同类题材中难得的好片。


7.5/10



本文刊于T网站

Uncut Gems:看得很煎熬但最后一幕值得了


原钻

好莱坞一线喜剧演员Adam Sandler主演的认真剧情片,绝不搞笑,你会买单吗?
再加上打过Boston Celtics大前锋、得过MVP最佳球员荣衔的NBA一线球星Kevin Garnett,有没有增加一些看头?
不过,这绝对不是一部你下班后或下课后想放松一下看爽的电影,别说没提醒你。

故事说纽约珠宝店主取得了一块从埃塞俄比亚挖掘出来,初步估价100万美金的珍贵蛋白石。
篮球明星Kevin到男主店里,看中了蛋白石,用自己的NBA总冠军戒指做抵押,借走了蛋白石作为当晚上场比赛的幸运物。
好赌成性的男主把戒指拿去典当,之后全部下注买Kevin球赛获胜,以偿还之前向高利贷借的钱。
这一切看似都在男主精心计算中,但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意料之外的变数,加上男主无穷尽的贪念,令整个局势乱了套。


《Uncut Gems》以一个非常挑战观众观影耐性的呈现方式贯串全片,戏里几乎每一幕,都充斥着男主喋喋不休的碎念,彷如机关枪扫射无休无止。
在多人场景中,这种听觉轰炸更是加倍升级,不同人物既抢着讲话,又同时讲话,七嘴八舌、此起彼伏,像吵架吵个不停的氛围;再加上这边有人讲话,那边同时电话响,然后还有人同时按门铃,无数火上加油的环境噪音混搭在一起,看得人头脑发涨,无比烦躁,只想大声叫:“Enough!Everyone just shut up!”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篇提到,这不是一部让你喝着冰啤酒、吃着爆米花,一边看一边enjoy的电影的原因。
事实上我在开片后20分钟,确实数度想放弃,但这些躁郁和歇斯底里,恰恰就是导演所要营造的气氛,如果你真的看得很不安很不爽,那就是导演成功了。


男主不只是一个烂赌徒,“事业上”也是好事多为,经常暗里算计,利用天时地利让自己获取最大利益。
家庭生活乱七八糟,在外包养小三,还要跟老婆离婚。
这样的一个渣男,奇怪的是偏偏无法让人恨他,反而还同情他被放高利贷者欺压,甚至在他遭受打击挫折时,默默希望他尽快雨过天晴。
这也是为什么那神来一笔的逆转结局,会如此震撼,因为在看戏的当儿,观众已经不知不觉被导演所引导,融入了男主这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人物之中。

Adam Sandler在本片从头演到尾,完全演活了那个以为自己机关算尽却不断被打乱计划;一直表面打着哈哈陪笑讨好,但偶尔也会禁不住爆发崩溃的“高级赌徒”。
如果你觉得他是只能搞笑的谐星,这个既定印象会因为本片而颠覆。
总结:一部难得的另类剧情片,受尽煎熬看完后,会认为值得。


7/10



本文刊于T网站

失踪:钟欣潼还值不值得期待



钟欣潼十年前经历了“艳照门”事件,事业停摆一年多,当年难得参与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戏份被完全删减,非常可惜。
复出后歌唱事业尚算走得顺利,但演艺事业始终无甚作为,最新悬疑电影《失踪》终于让她再次当上女主角,这会是一次让人期待的演出吗?

故事说西贡大山有传说中的“结界”,会让行山人士永远困在其中,成为现实生活的失踪人口。
一名行为疯癫的行山用品店主,声称在山上结界捡到了失踪了七年的警长的证件,令到警长女儿重新燃起寻父的希望,决定深入大山一探究竟。

本片以西贡行山人士失踪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却以“结界”这种相当俗套的老梗作为失踪的理由,创意上已经大扣分。
故事主要围绕在失踪警长妻子和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从情感上其实是可能塑造一种“aftermath”(劫后余波)的氛围,母亲表面上不再追忆丈夫和女儿放不下执念的冲突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处理得好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戏剧张力,可惜这方面《失踪》也只呈现了一般般的母女冷战和争吵,相当乏味。


另一支线是邻居失忆母亲和尽孝儿子的故事,儿子长期在高压生活下引致最终爆发成无可挽回的伦理悲剧,反而比主线有力量得多,只是这两条线在片中交错得很勉强,像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硬凑在一起。
邻居母子的事迹跟“失踪”和“结界”的主题也没什么关系,很纳闷究竟是要表达什么。

本片标榜悬疑,悬疑意味却不浓郁,虽然有对结界的产生做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解释,但结界内外的时间差距说法,根本又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老梗。
剧情也说进入结界的人,可以看到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特别是能看到过去的凶案实景(这点也没解释为什么)。
原以为是为了让女主的警员好友有机会能侦破悬案,结果却没有后续,成了可有可无,甚至无甚意义的设定。
女主最终在结界见到了失踪父亲,先是被臭骂一顿,还被引导自残,但一转眼女主就大彻大悟,父亲也摇身一变成宛如点醒女主的得道高僧,真是令人大傻眼的逆转。


至于钟欣潼的表现,只能说我感觉不到她是一个出道多年的艺人,她18年前演出第一部电影,但在《失踪》的演出依旧给人一种新人般的稚嫩感。
当然她从来就不以演技见称,但既已嫁为人妻,还要继续演艺事业,总不可能再靠偶像和颜值吃胡吧?
再不努力搞好演技,就只能当一辈子花瓶了。

诚如《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失踪》亦是改编自高登讲故台另一位人气小说作者孔明的小说。
网路小说在网路崛起、纸媒逐渐没落的时代,开出了灿烂的前景大道,许多衍生IP影视作品也应运而生,但说实在的,真正称得上佳作的不多,尤其是改编电影这一块。
《失踪》依然没改变这一现象。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Swallow:纠结又好看


吞咽 / 吞噬 / 吞上瘾

当你长期受到压抑,你会如何释压?
有想过以“身”试法,用非一般方式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吗?
小品心理惊悚片《Swallow》看似平静的表面,实则是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心理历程。

女主寻获白马王子嫁入豪门,平日尽享少奶奶无所事事的慵懒日子,但在夫家对她完全不重视的情况下,她极度须要被肯定及自我认同的潜意识,催生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很想吞咽食物以外的物品。
开始是弹珠,接着是图钉,跟着是电池,接着还有……
你做梦也想不到会放入嘴里,还吞进肚里的东西,一个接一个被女主“接纳”了。
这种非人行为当然有纸包不住火的一刻,某天老公终于发现。


女主的冲动,来自她看的一本书,书里有这么一句话:“Every day, try to do something unexpected. Push yourself to try new things.”(尝试每一天做你意料之外的事,激励自己尝试新事物)
被心理医生问及吞食异物的原因时,女主这么说:她享受铁质物品含在嘴里的感觉。
当然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医学上称这种行为作“异食癖”(英语:Pica),属于一种精神病,患者开始会很想吞食没有味道没有营养的东西,比如冰块,变本加厉后会想吞吃泥土、肥皂等等。
像女主这样吞咽铁制品,甚至锋利物品,是属于重症的了。

本片借着豪门深闺寂寞、大男人主义下的精神凌虐,探讨了异食癖患者的行为和心理,是难得的特殊题材。
更难得的是影片拍得很有质感,虽然节奏缓慢,但画面幽美,更在幽美中潜藏了高反差的可怕变态心理状态,相当吸引人。


为了让女主的病更有说服力,故事后半添加了女主家庭背景的阴影,尝试解读她不正常行为背后的其他关键性导因。
女主最终面对并克服阴影后,完成了心灵救赎。
这一段个人觉得反而有点画蛇添足,削弱了异食癖主题的专注性,影片前半段对女主的心灵和行为的刻画其实比较好看。

某些角度看起来酷似Jennifer Lawrence的Haley Bennett,将女主那种深埋心里的寂寞、委屈、压抑、挣扎,以至无法抗拒、拒绝妥协,演绎得相当到位,可说cast对了人选。
小众题材,我喜欢。


7.5/10



本文刊于T网站

Girl on the Third Floor:大屋装修又惹祸


三层楼的女孩

职业摔角手兼格斗家CM Punk主演的小规格恐怖片《Girl on the Third Floor》,去年在SXSW影展上首映并没引起太多讨论,后来却在伦敦恐怖电影节、釜山国际影展及西班牙西切斯电影节成功获得关注,今年登陆美国Netflix后更造成轰动,网民们大赞恶心血腥画面够够力。

故事说男主买下小镇一间房子后,自己动手装修布置,坚持不让身怀六甲的老婆参与。
外表看起来ok的大屋内部原来问题多多,水管破裂、墙壁腐烂,房子四周围还经常流出不知名的粘稠物。
Don某日意外发现邻居住着一个金发尤物,本非善类的他经不起对方诱惑,玩了一夜情。
之后Don想终止孽缘,才发现为时已晚,自己已一脚踏入为他而设的死亡陷阱。

电影根据伊利诺伊州法兰克福流传的真人真事改编,1901年时一所妓院坐落在教堂对面,里头有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孩当帮佣,后来她被嫖客误认为妓女,还被杀害。
1909年时则是有一个女生病死在这房子里,据说两个女生都死于大屋三楼同一间房间。
《Girl on the Third Floor》导演就真的选择在这所“凶宅”取景,监制还声称这样拍起来特别有feel。


同样是以大屋有问题做文章,同样是男主在敲破挖开墙壁后发现古怪事物,不免让人想起《The Room》
不过《The Room》的房子提供给主人的是美妙事物(虽然一切都是虚幻的),《Girl on the Third Floor》给的却不是这么好康的了(最初的一夜情对男主来说倒是有爽到)。
整部片进展相当缓慢,尤其前半部几乎都着重在男主的装修事务上,没耐性的话可能会就此弃坑。
不过房产经纪欲言又止,教会邻居和酒馆老板的话,都透露了一些须要拼凑的讯息,对比男主懵然不知大祸即将临头,倒是有稍微让人增添了一些不安。
之后一直要到男主的黑人好友来帮忙装修,剧情才开始“比较好看”。

使用隐喻是恐怖片的惯常手法,本片也不少,比如大屋四处流窜的粘稠物比喻精液,男主砸墙时其他地方会喷发液体,甚至发出类似呻吟声,都在呼应大屋前身是妓院。
因为是灵异故事,少不免还是很多匪夷所思的设定,像墙壁内隐藏着各种古怪事物,到最后甚至还出现犹如生肉、器官的东西,以及弹珠何以能行凶都没交待。
换句话说,看本片不要对这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细节太执着。


西方灵异电影经常会有神职人员驱魔或与恶灵对抗的情节,但《Girl on the Third Floor》一反常态,不仅让凶宅这么多年来安然无事地在教堂对面,片中一直知道事情始末的牧师邻居既不消灭恶灵,也不警告男主,还一副看好戏的模样耸耸肩对男主老婆说:人生就是充满选择,没人可以左右。
颇有点路是你自己选的,咎由自取怪不了人的意味,或许也是导演对宗教信仰的一种讽刺。

至于恶心和血腥程度,恶心指的应该是那些粘稠物及各种性隐喻,血腥则几乎都集中在最后半小时。
对看惯血淋淋画面的观众来说,其实不会太震撼,有评论说本片可媲美恐怖片王《Saw》,又是太过誉了。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21 Bridges:如此普通的警匪片何必拍?


21座桥 / 暴走曼哈顿 / 曼哈顿封暴

随着MCU告别一个阶段,在下一个全新阶段启动之前,超级英雄们纷纷卸甲归田,演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其他角色。
Chadwick Boseman暂且褪下瓦干达皇冠,主演这部《21 Bridges》,当上以暴易暴的警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黑豹”的味道。

本片主角是个会对罪犯动用武力的纽约警探,同样当警察的父亲在殉职前就是大名鼎鼎的“警察杀手终结者”,执勤生涯曾击毙七名嫌疑犯。
男主的强硬派作风虽受到同僚欣赏,但因身在讲求纪律南波万的警队,免不了要接受内部调查。
一次毒品搜捕行动中,警队出现大纰漏,八名警察当场被歹徒杀死,队长一怒之下找男主指挥追查行动,并私下要求男主动用私刑解决歹徒。
为了不让歹徒有机会逃遁,男主下令封锁曼哈顿与外界接轨的21座桥,誓言在天亮之前将他们缉拿归案——或者就地正法。

这么简单的剧情,导演当然不会满意,于是加插了阴谋论,在结局逆转了一下,也顺便表现了一下男主绝不是一个是非不分、滥杀无辜的带枪流氓。
可惜呢,这个所谓的逆转,非常地在意料之中,看一半就几乎可以猜到了,而且还是很典型的设计与编排,直接一点地说就是:老梗。


好吧你说导演或许志不在此,过程比较重要对吧,那就来谈谈过程。
听起来气势有够磅礴的“封锁21座桥”,就连片名都用上了,观众能不期待剧情在这21座桥上大作文章,能不期待会是一场紧张刺激、与时间赛跑、斗智斗力的警匪追逐战?
抱歉,通通都没有。
一声令下封城之后,歹徒完全成了瓮中之鳖,神探男主霎时像是身上装了GPS的改造人,不仅对歹徒行踪了如指掌,在如此紧迫的时限内还三番四次成功拦截到歹徒。
我说这歹徒啊,杀警的时候不是很威风吗?不是很杀神上身吗?怎么封城之后智商和能力就变低了?
男主破案之神速,完全不让人享受丝毫破案的过程,请问是要测试观众对紧张刺激的另类诠释吗?

整部片无论剧情、手法、风格、设计都是如此地没有风格,沉闷无聊。
为什么要拍一部这么没有特点的警匪片?意义在哪里?
导演你难道真以为观众这一辈子都没看过警匪片,会对你这一部竖起大拇指?
本片耗资3300万制作,票房收不到5000万,可见一斑。
烂番茄124个影评人给了刚刚及格的51%,众所皆知烂番茄影评人的评分有时会“特别”一些,但这一部,我绝对同意他们的差评。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Knives Out:都是美国队长惹的祸


利刃出鞘

因强大卡司而在宣传时就备受瞩目,Daniel Craig和Chris Evans参演也被视为一场007与美国队长的对决。
影片于去年多伦多影展大获影评人赞赏,全球公映后也博得多数观众掌声,以4000万美元成本斩获了三亿票房。
虽然在奥斯卡、英国电影学院及金球奖都只获提名没得奖,却已成为不少影迷心目中难得的悬疑巨作。

故事说知名悬疑小说家Harlan庆祝85岁生日后,在家中离奇死亡。
当警方列为自杀案处理时,名侦探Benoit Blanc受聘调查,发现案情不简单。
直接了当的故事开展,马上就进入既是证人也是嫌疑犯的一众家人的盘问戏码,借此带出豪门家族的勾心斗角,只为了一个老掉牙的理由——争夺财产。

悬疑电影最让观众着迷的,就是要能带领观众逐步破案,案情越离奇越好,真相越难猜越棒。
《Knives Out》玩的是子孙争产的老梗,原本以为是让观众猜测老作家死因,谁知道剧情还不到一半,导演就已用上帝视角破案,还原事发情况。
诶,真相大白了还玩什么?
原来本片重点落在了Daniel Craig饰演的名侦探身上,这位侦探跟这家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却有人匿名重金礼聘他来查案。
委托人是谁?有什么目的?这,才是观众要破解的谜题。


本片节奏算明快,但不至于快到让你无法正常消化,时间线上来回往返的叙述也符合逻辑,基本没什么剧情漏洞可挑。
值得一提的设定是Harlan的私人看护Marta,拥有一说谎就会呕吐的奇异体质,为剧情开展增添了不少效果。

悬疑性来说,看惯推理片的观众,大概不难从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中猜到真相,包括Marta用错药物那部分,也该会想到有反转后续。
要说bug的话,个人认为反而是Harlan的孙子Ransom这个人物,此人一开始是离家出走状态,不在豪宅内,不在盘问名单中,也不出现在观众眼前,但因为大家都晓得是Chris Evans饰演,所以用屁股想也知道,他必然会是影片后半段的重要角色。

所有的证人/家人/嫌疑犯戏份都差不多,Ransom作为家人之一(而且还只是第三代的孙子),理论上不该有特别待遇,但美队既然会演出这个角色,又不是友情客串,断不会只演一个路人,那他不是凶手还会是谁?
从选角上来说,美队的出演,对观众参与破案的乐趣,只会达到反效果。
或许真不该找他来演这角色,而且他诠释一个表面浪荡,实则工于心计的纨绔子弟,也并没有特别亮眼。


不少观众说《Knives Out》是一部神作,实在太过誉了,充其量它就是一部能打破一点常规性手法的悬疑片,但创意上还远远未能让我拍案叫绝。
这年代是不是大家都懒得想新鲜的赞美词汇,还是要求降低了?须要动不动就将“神”廉价化?

本片导演Rian Johnson也是《Star Wars:The Last Jedi》的导演,他在影评人一片赞美声中自信爆棚,声称不排除(或者该说是很可能)会将这名侦探故事发展成一个系列。
我说啊,要拍成系列的话,麻烦请再更用力地“想出盒子外”(think out of the box),不然还是见好就收比较好吧。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Bombshell:女人当自强,姐妹站起来


爆炸新闻

相信大家对2017年10月爆出的好莱坞知名制作人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艺人案件不陌生吧?
尤其接踵而来由美国女演员Alyssa Milano在Twitter上发起了#MeToo运动,呼吁姐姐妹妹站起来,更是对世界各地职场性骚扰事件的一记当头棒喝。
如此重磅的性丑闻,2016年也曾经发生过一宗——美国新闻业大佬Roger Ailes在高龄76岁时,被指控在公司内性侵女新人下属,这起大事件就是电影《Bombshell》的故事轴心。

如果你不熟悉这位当年引发美国新闻界大地震的Roger Ailes,这里先给你恶补一下:他是曾经一度超越CNN的Fox News新闻台的CEO,一年为公司赚取15亿美元利润。
他是美国共和党支持者,曾是美国前总统Richard Nixon、Ronald Reagan、George Bush的媒体顾问,说他是一手协助三位前总统入主白宫的造王者也不为过;他也是Donald Trump当上总统之前的幕僚之一。

这样一个政商两得意的大人物,可谓权倾天下,呼风唤雨。
他不仅限定公司女主播都得穿短裙工作,也命令导播将新闻访谈节目镜头拉向女主播的大腿以吸引更多眼球。
他在位期间经常利用职权之便,对女下属出手,被他看中的女下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委曲求全以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二是永远离开新闻界。
多数被侵犯的女下属选择了前者,并且被迫保密。


Roger Ailes最终踢到了铁板,一名先被他调去低收视率时段,后被解雇的女主播Gretchen Carlson离职后,决定起诉Roger Ailes对她性骚扰不果后无理开除她。
一开始Gretchen进展得并不顺利,Roger财雄势大,位高权重,他的直系下属包括女同事,都为了保住饭碗挺他。
直到Fox News台柱主播Megyn Kelly突然无预警通过媒体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案情才急转直下。
在更多曾遭受Roger Ailes迫害的女性站出来指控后,一代新闻业巨头最终身败名裂,事发后不到一年因脑出血逝世。

《Bombshell》以记实方式叙述了这段性丑闻,当然在改编过程中无可避免加入了编剧和导演的主观意识,包括从头到尾都把Roger Ailes塑造成一个人见人厌的猥琐老胖子,不仅增添对女受害人的同情分,也更突显指控职场无理剥削的必要性。
三大女主在片中各擅胜场,Charlize Theron饰演气场强大、深谋远虑的女强人Megyn Kelly堪称无出其右,其妆发造型也是一绝,让人几乎认不出本尊,难怪本片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妆发设计。
Nicole Kidman饰演首位起诉前老板的Gretchen Carlson则表现一般,或许这角色本身并没有太多发挥空间。


反倒是饰演虚构人物Kayla Pospisil的Margot Robbie,在被Roger Ailes要求撩起裙子展露大腿受辱、跟女同志同事通电话寻求精神出口,以及对Megyn坦诚同是受害者的那几场戏,心理状态的演绎都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电影篇幅有限,无法对此人物有更细致的刻画,以至于她最后对曾经在所不惜拼命追求的事业毅然舍弃,亦都显得有点突兀。

我很少会觉得一部电影节奏太快(嫌慢的时候比较多),但《Bombshell》确实让我觉得情节推进得太急促。
或许影片一开始是要营造新闻产业那种分秒必争的紧张感,但在配角一个接一个不断登场、过场,人物快速唇枪舌剑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要一边追逐剧情,一边还要在脑中用力回想谁是谁,谁又跟谁是什么关系,那享受一场视觉故事的流畅感,真的有被干扰到。

总结:原本可以是一部有内涵的写实电影,最终呈现却有点爆米花。


6.5/10



本文刊于T网站

与神同行:神在哪里?电影与漫画5大差异


Along with the Gods

韩国电影《与神同行》与续集《与神同行:最终审判》,是韩国电影史上卖座大片。
首集在韩国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续集排第11,两部都在第14名的《尸速列车》和第19名的《寄生上流》之上。

电影改编自韩国漫画家周浩昊的同名作品,如果你没看过原著漫画,只看了电影,你可能会浮现一个黑人大问号:诶,片名叫《与神同行》,可是男主走的明明是地府,“同行”的是阴间使者,“神”到底在哪里?

“神”的区别
没错,这就是电影与漫画众多不同处之中,最大的分别。
原著漫画里与男主同行的,是一个名叫陈季函的阴间律师,专职为亡者辩护;电影中戏份最重的三个阴差,在漫画里则只是负责把亡者引领到地府罢了。
在漫画中,陈季函律师虽然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却能帮男主一路过关斩将,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地狱考验。
原来,这陈律师并不是省油的灯,他竟然是律师学院第一高材生,并在毕业典礼时,受委为一等荣誉的“神将律师”头衔(不过他拒绝受封)。
所谓的“与神同行”,指的就是与这名“神将级”律师同行,所以“神”也并非真正的神,而只是一个凡人的职衔称号。
但在电影里,负责改编的编剧却下重手把律师角色完全砍掉了!
而为死者辩护的重责,就落在河正宇饰演的阴差领导江林身上。



消防员 vs 普通上班族
电影男主金子洪,是救人无数的消防人员;漫画男主金自鸿,却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上班族,而且是因为喝酒过度去世的。
电影做这项改编不难理解,就是要增加男主的戏剧性和值得阴差竭尽所能解救的理由。



古代地府 vs 现代化地府
电影里的地府,是我们一般印象里的古代模式;但漫画里的地府,却充满与时并进的现代感。
亡者都乘坐捷运到地府;阎罗王也在学用电脑,用“Hellgle”搜寻亡者生平;还可以到“Hellbucks”咖啡馆喝咖啡。
那到底是古代版的地府比较顺眼,还是现代化地府比较有趣,就纯粹看个人喜好了。



多出来的弟弟
电影里冤死的军人金秀洪,是男主金子洪的弟弟;但漫画里冤死的军人叫刘成彦,与男主没有任何关系。
这改编同样也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


日值阴差解怨脉
电影里的日值阴差解怨脉,高大帅气,还有点搞笑;但漫画里的解怨脉却正经八百,还一脸凶相。
韩国电影经常会有插科打诨的角色混在群戏里,解怨脉“很不幸地”被编剧看中担当这个角色,所以牺牲了原有的煞气,不过也反而让电影里的解怨脉更抢镜更让人留下印象得多,你说是不是?


家神
《与神同行》电影里没有神,但续集中出现韩国最强大叔马东锡饰演的城主神之后,终于也勉强能跟“神”挂钩。
所谓城主神,就是守护爷爷和孙子的家神,电影中只出现了城主神,但漫画里其实总共有四个家神:成造神(掌管屋梁)、灶神(掌管厨房)、厕神(掌管厕所)、酱缸神(掌管酱缸)。
除了酱缸神是漫画后期才出现,前三个家神的戏份几乎一样重。



看过《与神同行》电影后曾经自行脑补了漫画画面,以为漫画也像电影那样气势磅礴,视觉震撼,结果一翻原著,才发现,画风走的是干净简单的卡通式路线,与电影感觉差很大!


十二个想死的少年:新形态悬疑大作?比较像翻白眼大作


日本推理小说世界知名,大师如松本清张,目前销量保证的东野圭吾,都是名堂响当当;推理漫画也有一定地位,如《金田一事件簿》、《名侦探柯南》等。
但印象中日本的推理/悬疑电影,却似乎没有让我留下很深刻印象,这部声称“新形态密室推理悬疑大作”、日本新片首周票房冠军的《12个想死的少年》又如何呢?

故事说12个活得不耐烦的少年男女,聚集在一间废弃医院,打算集体自杀。
他们有的是寻求解脱,有的是借此控诉社会。
“行刑”当天,现场无端端多了一具不明来历的尸体,为了避免警方事后误会死者是少年们杀的,于是决定挪后自杀计划,先处理神秘尸体事件。
直接说翻白眼的部分吧:

老梗的号码牌
本片一开始表明,少年们都得按照抵达医院的顺序,各自拿号码牌进场,此设定明显就是一个陷阱题。
因为人类劣根性之一,就是不会老老实实、循规蹈矩,要不然孔老爷子所说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早就实现了。
果不期然,少年们一半以上没有一到场就乖乖拿号码牌,案件疑点以此大做文章,说直接一点根本是意料之中。
而且为什么要拿号码牌呢?若只为了鉴定身份,不拿号码牌也可以鉴定不是吗?
反过来拿了号码牌也未必能鉴定身份,现场多出了第13号,正好自打嘴巴,证明这程序多余。
翻白眼等级:🙄🙄


有事没事来乱的10号
10号正悟是不良少年代表,也是冲动无脑乱喊乱叫的典型,不知为何日本片群戏里,永远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角色。
好吧就算现实里可能真有这种人(应该是会有),但这样的设定很老派,很腻,也大大干扰了看片情绪。
翻白眼等级:🙄🙄🙄🙄

最强大脑5号
5号真次郎是少年们的推理担当,本来还有点期待他抽丝剖检分析案情,结果前头还在描述少年们各自寻找线索,后头突然就让真次郎像讲故事一般地结案了。
而且巨细靡遗、准确无误,根本是福尔摩斯水平,就只差没在破案前说出“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群体里有一个大脑角色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破案处理实在过于草率。
就只因为他父母都是警察,然后“思考是他唯一的乐趣”,就能够成为最强大脑?
观众不是傻子好吗。
翻白眼等级:🙄🙄🙄


隐形人9号
9号信男推着13号的“尸体”,在医院上上下下了好几轮,以当时已经陆续有少年进入医院的情况来看,有可能完全不会被任何人碰上吗?
转角都能遇到爱了,推着一个不醒人事的人,如此大动作却可以成功得像隐形一样,你信服吗?
我不信服。
翻白眼等级:🙄🙄

傻眼结局
12个原本人生黑暗,一心求死的少年,就在还计划集体自杀的同一天,就全部一致改变初衷、放弃寻死,一起踏着轻快脚步,笑着走出医院迎接灿烂阳光。
呃,这是童话吗?
当然也不是说黑暗主题影片就要黑暗到底,就要人物死光光才爽,但这励志的部分实在太假,完全大扣分。
如果让大家“改邪归正”、回心转意的最后理由铿锵有力,那还可能有一点说得过去的依据,但事实是从真次郎口中冒出来说服少年们的理由,却是苍白兼不知所谓到不行。
为了确认这不是我个人问题,我还重看了两遍,最终得出结论:还是不懂到底哪里激励了少年们的求生意志。
翻白眼等级:🙄🙄🙄🙄


导演意图
本片导演是否有探讨少年自寻短见课题的“野心”?
如果有,显然是失败的。
12少年各有烦恼,但他们的黑暗人生都仅是一笔带过,完全无法让观众有深刻印象或共鸣,更遑论有任何为他们反思的机会。
12人的群戏本来就非常难控制,还要在90分钟内搞悬疑、推理、破案、励志。
只能说:太、忙、了。
结果就是每个少年都是表面的,模糊的,粗糙的。
当然集体自杀这种东西,人数越多震撼越大,但如果最终都没能做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产生反效果,还不如务实一点改成五、六个就好,然后好好地把人物刻划做好做满更实际。
翻白眼等级:🙄

诶,一不小心翻了这么多次白眼,看来优点也不用讲了吧。
瑜不掩瑕的电影还真不好看。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Black Mirror Seasons 1 - 5:脑洞大开的暗黑科幻


黑镜 第1 - 5季

与未来科技挂钩的影剧《Black Mirror》已播了五季,单元剧形式对缺乏耐性的观众来说是好事,但也因为是单元剧,造成各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惊为天人,有的则不值一看,不过整体来说,褒多于贬。

看过第一季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后,不觉得特别厉害(虽然跟猪性交算是比较大胆的题材),对结局的“平凡”更是无语。
不过看了第二和第三集之后开始有feel了,也抓到了这个影剧的主旨——暗黑科幻,主要阐述的是科技在未来如何负面性影响人类生活。
换句话说,不是外星人、特异功能、超级英雄那种天马行空的科幻。
它的天马行空,建立在一个比较写实的角度,极具讽刺意味,甚至黑暗。
听起来很玄?举几个例子就会清楚了。

Fifteen Million Merits
未来的普罗大众,每天都要骑室内脚车赚取点数,生活千篇一律,唯一娱乐就是“下班后”窝在斗室里看选秀节目(还要被逼观看广告,想跳过不看就要使用点数),或参加选秀节目成为明星。
男主使用了辛苦赚来的1500万点数,让拥有好歌喉的女性朋友得以参加选秀节目,谁知道她最终却被成人节目製作人看中,当了AV女优。
这其实讲的就是每天劳碌工作且no life的一般人(就是我们啦),跟片里情形一样,人生都操控在极少数几个高高在上的权贵手里。
无奈,却无可奈何。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未来每个人都会植入晶片,让你通过眼睛,把所看到的一切都纪录下来。
甚至还可以随时回放观看,包括在大萤幕上播放,跟其他人一起看。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就无须再担心遗漏或忘记了重要事项,也不会有口说无凭的情况,反正一切都有真凭实据纪录在案,赖也赖不掉。
是的,当一切都纪录在案,也等于说一切都无所遁形⋯⋯
你觉得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Black Mirror》五季共22集,之中脑洞大开的精彩单元,真的是不得不给一个大大的讚。
以下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单元:


Be Right Back
女主对男友过世无法释怀,使用了友人推介的一个程式,发现该AI程式,竟然能通过读取男友生前资料,彷效男友声音和思维,通过电话与女主沟通,感觉男友依然在世。
当女主不再满足于语音,程式公司获得女主同意后,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彷造的男友肉体,以AI驱动,犹如男友重生。
剧情简单直接,情感深刻饱满。


White Bear
女主醒来后发现不断有人追杀她,弔诡的是周围邻居、路人不但不帮她,还一直拿着手机追着录影看热闹。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震撼,且令人唏嘘。
其实现代人已经有这种坏习惯了,只要一机在手,就当自己是公民记者。
当拍下了他人不当行为再在键盘背后谴责时,却不自问当时在场的自己为何什么都没做。


White Christmas
构思超厉害,随便讲一点都是剧透,所以还是什么都不说,自己去看吧。


San Junipero
一对女同志的邂逅爱情故事,前半段背景和氛围很复古,完全与科幻沾不上边,让你以为看错了片子,但最后一记神来之笔,会让你恍然大悟。


USS Callister
一个高级程式编写员,每天在公司受到同事轻蔑、欺凌,他唯一期待的,就是回家后一头栽入自己设计的电玩中。
原来,他偷偷把同事的DNA植入游戏中,在游戏里他就是老大,可以随意霸凌回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不好的同事。
更可怕的是,游戏中的复制人同事是逃不出去的,等于在游戏里永不超生。
现在的VR、AR技术越来越先进,不难想像有一天这样的情况也会出现。
尤其是Online Game,很多时候都会要求输入你的资料,或者直接从你的社交网站户口索取资料。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被“光明正大”窃取的资料,到底会(在日后)被如何使用。


Black Museum
女主无意中走入一间叫Black Museum的博物馆,发现里头收藏的东西都很匪夷所思。
不知为何博物馆乏人问津,无聊的馆长反而有时间一一介绍,以此带出了收藏品背后耸人听闻的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本身的变态程度,其实就足以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恐怖片了。
这单元最后的转折,其实不是前所未有的点子,反而有点美中不足。

总结:《Black Mirror》是一部很非一般的影剧,非常值得一看(再说一次,不是每个单元都精彩)。
也要注意剧中很多儿童不宜画面及思想,或许更正确地说,这其实是一部科幻+情慾/人性剧。


7.5/10(五季平均分)



本文刊于T网站

新龙门客栈:重温还是好看



之前跟网友聊起以前的港产武侠电影,后来有了mood,重温了这部由李惠民导演、徐老怪监制编剧、程小东武指,1992年上映的《新龙门客栈》。
除了主演梁家辉、林青霞、张曼玉,还可以看到演大反派曹公公的“叶问”甄子丹;
“我全都要”的“鳌拜”徐锦江;《倩女幽魂2》里的大蜈蚣国师刘洵,
以及吴启华等等。


以前的武打场面很多都借位,用镜头捕捉翻腾跳跃,再后制兵器碰撞声,制造出激烈打斗的效果,虽明知是假的,但就是看得很爽。
最后一战中的“庖丁解牛”设计,前所未有,成为本片最难忘一幕。
那个时代的武侠片好好看,可惜,现在没有了。


8/10

Jumanji: The Next Level:哪有 level up 啊?



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

如果你不晓得的话,现在跟你说,2017年上映的《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并不是《Jumanji》系列的第一集。
早在1995年,已故好莱坞著名喜剧演员Robin Williams,和当年只有13岁的Kirsten Dunst,就已主演过第一部《Jumanji》电影。

该片中扰乱时空的是一副名为“Jumanji”的丛林主题桌游,开局之后会在现实世界中出现匪夷所思的丛林危机,让玩者疲于奔命解围。
电影票房2.6亿美元,在当年算厉害,可奇怪的是,多年来始终没有拍摄续集的计划,一直要到24年后,才出现由巨石强森、Jack Black、Karen Gillan等主演的《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
虽然还是以玩游戏为主轴,但因应时代变迁,“主角”改成了任天堂游戏卡机,还反过来将玩家吸入游戏世界之中。


《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票房近十亿美元,以好莱坞近几年来的作业方式,这样的好康不拍续集就不叫好莱坞了。
于是同一个导演操刀,原班演员人马上阵,《Jumanji:The Next Level》应运而生。
(看吧,片名也没叫Jumanji 2啊,所以不要在说这部是续集了ok?真不懂为什么大陆会译成勇敢者游戏2,明明就不是2)

因为《Welcome to the Jungle》的成功,《The Next Level》难免备受审视,最大的期待同时也是最大的疑问:能突破得了前一集吗?
要让人感受到诚意,而不产生“又是一部来坑钱的片子”的想法,如何在原有基础上玩出新花样,就考导演功力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换背景,再傻也知道不能再玩丛林了,所以干脆来个极端改变——玩沙漠。
接下来就是换角色,除了加入Spencer的爷爷及爷爷的好友兼生意伙伴Milo,还聪明地把游戏中各人对应的avatar给打乱,借此制造更多新冲突和新矛盾。

《Jumanji》其中一大特色就是玩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The Next Level》也没放弃这个unique selling point,借助电脑特效便利,搞了个鸵鸟大军,如蝗虫过境般席卷沙地,虽然也只是不断逃命又逃命的老梗,起码鸵鸟算是大银幕上比较少玩的品种。
之后的悬崖断桥,继续玩稀有品种,成千上万的山魈出场追杀主角们,这一场历险戏码个人觉得是全片最精彩的。


说了这么多怎么好像没提到剧情啊?
没错,因为剧情乏善可陈,难听一点就是不值一提,就连Spencer没知会众人下自行进入游戏的原因,也非常无力。
反正啊,就是冒险闯关,老话一句:重点在过程。
不过导演最后也不忘延续温馨大团圆结局,着实强调了Spencer从软弱变强的自我肯定历程,歌颂了友情的可贵,并且继续告诉你:每个人的优缺点都不一样,善加利用方可无往不利。

本片比较让人不满意的地方,除了玩老梗的剧情之外,笑料没有上一集这么惊艳,感觉有点相似,也就比较难笑。
冒险桥段除了上述山魈那一段,其他都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基本上作为冒险喜剧本片可说是相当不合格。
顺带一提,新科金球影后Awkwafina在片中表现平平,演绎Spencer在游戏中的avatar,只看到一脸慌乱,表现不出Spencer那种有点小聪明但缺乏自信心的个性。

总结:1. 片名叫“The Next Level”,但感觉并没有upgrade到。
2. 作为爆米花电影尚算ok,如果你没看过上一部的话。
3. 如果一直是这个模式,那算了,不要想开启Jumanji宇宙了。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