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好评是观众太宽容,还是太饥渴?


今年1月上线的中国都市悬疑剧,改编自晋江文学城作者祈祷君的同名网路小说。
故事说互不相识的一名女大学生和一位游戏设计师,乘搭公共巴士时遇上爆炸事件,全车人罹难,但女生却奇迹般“死而复生”,并且一再经历同样的爆炸事件。

之后游戏设计师也被带入这奇诡循环之中,两人于是结伴寻找破解之法,同时寻查真凶,期望能及时制止爆炸。

时间循环不新奇
剧播出后好评不断,多为题材的特殊新颖与剧情的层层推进鼓掌叫好,但不好意思,我又要来唱反调了。


以时间循环(time loop)为主的过往电影何其多,单是好莱坞就一堆:
爱情类的《About Time》、人生体悟类的《Before I Fall》、恐怖砍杀类的《Triangle》和《Happy Death Day》、动作类的《Boss Level》,当然也少不了Tom Cruise主演的未来世界科幻大片《Edge of Tomorrow》,以及经典的《The Butterfly Effect》
前车之鉴如斯丰富,哪轮到《开端》来以无限循环设定赢掌声?

Time loop的问题,往往出在其不断循环的高重复性,看过的画面一再重看,其实非常考验观众耐性,导演若无法在多次循环中注入新元素,处理不当,就等于变相拖戏。

电影因片长所限,并没有太多空间容许拖戏(除非剧本实在太烂),连续剧因时长的开阔性,反而存在了这潜在问题。


《开端》这方面勉强算合格,但节奏还是略嫌慢了一些,不少时候以1.25或1.5倍速观看也无损,否则漫长的逐步追踪、与警方周旋、查出幕后主使的情节,不是很容易挨得过。
重点是穷尽心力搞了大半天,真相竟是如此“渺小”,未免让人失望。

谜团来由不解释
既已谈到真相,当然不能不说说各种没填的坑,也好作为《开端》其实并不神之举证。

无限循环是此剧最主要设定,男女主因公车爆炸而进入的循环,由始至终是一个巨大谜题,他们在剧中追查真相时也说过,要破解循环,同时也要找出为何会有循环。
所以打从观看本剧开始,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就等着看最终这循环究竟从何而来,作何解释。
结果?抱歉,直至剧终,也没个说法。


正确一点,是《开端》连声抱歉都没有,就让这迷雾般的循环,不了了之。
男女主从此回到正常生活,因事件成为情侣,happy ever after,循环就像为了他们而来的丘比特,给了一点考验,然后祝贺有情人终成眷属。

追看了15集,到头来就只知道它呼应了剧名,有“开端”,但没(解释)结果。
这循环,就如灵异现象一样,也如很多恐怖电影里对灵异现象不作解释一样,它就是宇宙间一股神秘力量,忽然而来,倏然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明朝布衣诗人谢榛的《四溟诗话》写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显然,《开端》的循环,正属于有些事你不必问,有些解释你不必等。


条件设定不标准
从这个不作解释的现象,自然能延伸出更多无法解释的问题,如为何第一个进入循环的是那位女大学生李诗情,是因为她有着必须解救全车人的善良与执着,才成为天选之人?

那意思是,爆炸本就不该发生?这一车人本就命不该绝?
那既然神秘力量有制造循环的能耐,又何不直接制止爆炸,非要折腾这一番?万一李诗情破解不了呢?

为何那猫之使徒卢笛,符合了进入循环的条件,却没被拉进循环?
这位最终也只沦为“其中一名乘客”的大配角,为何之前要花如此多情节来刻画描述?


游戏设计师男主肖鹤云在一次次的循环复活后,发现身体越来越差,甚至会流鼻血,似乎暗示着循环并非无限期,但到了最后却又没事,是破解了循环后身体就像玩游戏破关那样重新充血了?
肖鹤云和李诗情都是被选入循环之人,为何唯独肖鹤云身体出毛病,李诗情却无恙?

这些在观剧中不断冒现的疑点,也在观剧中一直期望会给出解答,最终却让人等出一个“不必解”,能不叫人失望吗?


所谓真相不合理
五年前的女生王萌萌在公车上遇色狼,因本性内向而不敢声张,但色狼明明“得逞”后有离开她,公车在过大桥之前也有到车站还让目击者下了车,王萌萌当时为何不赶紧下车?
要等到公车上了大桥不能停,才找司机大喊大叫拼命要下车?

其时她也已来到司机身边,色狼仍在车厢后段,中间隔着挤满的乘客,王萌萌可说暂时是安全的,除非生命受威胁,或精神上错乱,否则实在没理由硬要下车。
剧中披露的这所谓真相,无法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司机最终也屈服,反正都肯让王萌萌下车了,也没理由不先驶到路旁,却在路中央停车开门,以致酿成大错。


李诗情在循环中为了查出真相,数次借由指责肖鹤云为色狼,要求司机停车或改道到警局,以错开爆炸事件,当时女乘客陶映红一直目不斜视,但她之前不是一直要找出公车上的色狼吗,怎会反而在有人大喊色狼之时毫无反应?

在多次循环之中,李诗情也多次报警通知公车会爆炸,亦多次令警方起疑,被带回警局协助调查,更因说辞充满疑点,致使警方变相拘留不让她和肖鹤云离开。

结果最后一次循环中虽还是报了警,却因成功制止了爆炸,李肖两人顿时成了英雄,警方也不再如之前那样过问为何两人会事前得知有炸弹了?


好剧应该不烂尾
凡此种种,皆无法自圆其说,此剧一开始制造的各种看似可观的悬疑性,难逃仅是为求吸引观众,唬弄在所不惜之嫌。

公车上的乘客配角,穿插了各自的小故事,作用是让男女主排查嫌犯,也可说给主线添加了枝节,但最终每个人的家庭事故,都在最后一次循环中突然就圆满解决,大团圆收场。
没错车上众人是经历了一趟鬼门关之险,但之前有误解和隔膜的家人并无此体验,难道只因一次见义勇为行径,就能如此轻易瓦解多年的误会?
导演大概是想说,任何烦恼皆可解,世上没什么事比家人和睦更重要,可惜这意思表达得太牵强。


《开端》能获好评,是因劣剧太多,造成观众普遍降低了要求,还是在一篮子烂苹果之中,庆幸找到了比较不烂的一个,就无鱼虾也好地推上神台?
对我来说,这部剧的剧本bug多如天上繁星,还严重虎头蛇尾,不只是烂尾范例,也是说一个好故事的大忌。


4/10




文中提及的时间循环题材电影:

特送:现代镖局


Special Delivery

一家汽车报废公司,私下经营特殊递送服务——真正的使命必达,类似现代镖局。
服务虽不便宜,却特别受欢迎,因为旗下有位女车神,接任务以来从未失手。
可这回遇上了意欲潜逃的客户,留下了小儿子,阻拦者是黑白两道通吃的黑警,女车神将面对史无前例的凶险考验。

片名取得好:特送——果然是特别song,一song接一song。
飙车片看得多,但本片的飙车戏码还是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由一个时刻面无表情、老神在在的单眼皮女生使出高反差神飙技术,不另眼相看都不行。


客人因打假球而惹上大麻烦,虽可能罪不至死,但有错在先,难辞其咎。
小儿子无辜,所以女主不能见死不救。
这种设定当然很老梗,所以重点不在此,但这种陌生人患难见真情的戏码永远都有人买单。

黑警设定不错,可惜从头到尾这帮警察都还是像专业黑道比较多,没什么见到他们利用警察之便。
飙车既然是主题,又处理得如此出色,结尾却不来一场公路大龙凤,也是大失望啊。


饰演女主的是《寄生上流》里的妹妹,朴素淡身手不错,欠揍的样子也很到位,可以考虑走女打星路线。
不太喜欢积极正面的结局,可能是导演/片商为续集的可能性留尾巴吧。


7/10

The Book of Boba Fett:主角魅力失守,曼大人神救援


波巴 · 费特之书

《Star Wars》系列自成为迪斯尼旗下品牌后,尽显商人本色,星战宇宙无限扩大,随之而来的影剧也一部一部接踵而至。

《The Book of Boba Fett》是星战外传真人剧第三部,主角为游走于各大星球之间的赏金猎人波巴·费特。
波巴在星战电影系列出场率并不高,时而出任银河帝国外援,时而充当犯罪集团首脑Jabba旗下打手,属于为钱卖命的“非好人”。

不过波巴一身盔甲造型,各种包含火箭炮的兵器层出不穷,加上永不除下头盔的神秘感,数十年来赢得星战粉青睐,能成为独立剧主角,可说圆了不少星战迷的梦。


我虽不哈波巴,但就冲着星战曾是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太空科幻电影系列,哪怕如今再怎么被迪斯尼泛滥玩死,我也认了,只求你拍得好看,我宝贵的时间就不吝奉献给你。
结果看完一季,除了摇头,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演员气质不到位
首先是关于曼达洛族无论如何绝不在人前摘下头盔的信条,此剧确定了波巴并非曼达洛人之后,头盔在他手中立马成了时尚配件,仿佛是电单车骑士开车时才佩戴的护具,喜欢喜欢就戴上,高兴高兴就摘下,捧在手里还活像准备打两场保龄球,当初塑造的神秘感荡然无存。


头盔拿下之后,毁了。
不客气地说,Temuera Morrison并不适合演绎波巴。

当年他在《Attack of the Clones》出演波巴的父亲Jango Fett时正当壮年,然则20年后的今天,Morrison已高龄60,外貌俨然街头大叔,甚至自带老农民feel,与波巴作为钱来就干的赏金猎人狠角色形象相距太远,也感受不到统领一方的大名霸气。
气质不到位,说服力自然欠奉。
说实话,这位演员是让我在观剧中,数次想弃坑的原因之一。


老大地位不靠谱
前三集剧情都在叙述波巴死里逃生后,被沙人族Tuskens捡走的事迹,以及双方如何逐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但过程平淡如水,犹如闲话家常,更增添老农民感觉。
导演和编剧啊,我要看的是在各大星球族群之间耍狠,面对生死难题游刃有余的Boba Fett,不是要看太空版《桃姐》或《爸妈不在家》好吗。

过后波巴放弃游牧模式,决定落地生根,更势要成为整个城市的话事人,但idea来得太突然,一个几乎大半生都以完成任务获取赏金的无情行者,为何萌生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么大的转变,都没好好演绎,就要观众硬吞下去这样行吗?


就这样好不容易结束了波巴的日常琐事,笔锋一转成了星际黑帮片,波巴这无端端上任的老大,开始了他在太空江湖中的日子,与人抢夺地盘。
要打仗岂能无兵马,但小弟收了半天,也只招来屁孩三四个,这大佬的魅力实在欠奉。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结果波巴怕是连有没有兵都成问题。

手下兵马少得可怜,到底是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足够实力跟人火拼?
然后火烧眉毛时,才终于看清自己底牌不是黑桃A,而是方块3,才来东问西找求援救,还要前来助阵的曼大人厚着脸皮到处欠人情,请问有这样落漆的大佬的吗?


说到智谋更是凡事都要由随侍在旁的头马Fennec Shand出谋献策,甚至很多时候都仰赖她出手解决问题。
老大的智商还不如一名雇佣兵兼刺客,是在致敬古代昏君作为?

忠实观众不挑剧
漏风了四集的主角,在第五、六集索性光明正大神隐,曼大人惊喜登场后,漫不经心地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不过这可不是他的错。
编剧这神来一笔虽惊喜达标,却同时令人费解,无法不让人怀疑,如此隆重其事将曼大人请过来“客串”,是不是对波巴没信心。


蜘蛛侠《Homecoming》也曾找钢铁侠重量级助阵,不少漫威超英独立电影亦有其他复联伙伴站台,这“手牵手一起走”模式,已是迪斯尼吸引观众的策略,对观众来说自然乐见其成,反正有眼福总不是坏事。

可曼大人在波巴剧里的戏份,除了完全掩盖之前波巴唱独角戏时的沉闷,甚至不惜把在两季《The Mandalorian》剧里萌翻天的吉祥物Grogu也请来了,请问这样波巴还有戏唱吗,根本只剩一边凉快去的份了吧?


更过份的是,连Luke Skywalker也出场了,还硬是添加了一段Grogu的训练戏码……你要是只看这第五、六集,铁定以为是在看《The Mandalorian》第三季。
事实上,这两集就是《The Mandalorian》第二季的后续篇,没看过曼大人剧的话,肯定蒙查查不知发生何事,看了曼大人剧却没看波巴剧,又会错失关于小Grogu的重要资讯,实在是难为观众。

说来说去,又是迪斯尼的阴谋,身为粉丝就是忠诚度不能没有,错过哪一部影剧都难辞其咎。
这种“一切皆有关联”的模式,相信观众也不陌生了,漫威电影宇宙早已采用,看来星战宇宙也大力效仿,但最终会借此虏获更多观众,还是反而造成更多人无暇全数追看而放弃,只有时间能证实。


后续有来不期待
波巴剧最后一集,终于展现观众久等了的视觉高潮,战火纷飞让之前积累已久的气闷得以发泄一番。
可惜波巴大人依旧打酱油时候居多,活像骑了头巨兽出来散步的驯兽师,一不留神反被自己的宠物抛下地,还要有劳小Grogu出手催眠,才让失控巨兽安静……
话说,Grogu这招还玩不腻吗,还是真有人在期待这完全意料之中的一幕?

波巴与反派赏金猎人Cad Bane的决斗,本该精彩,结果难逃诟病。
Cad Bane匆匆出场又匆匆领便当,已经很难叫人不傻眼,重点是波巴在西部牛仔式的拔枪对决输了,却靠Tuskens的加菲棒以近似暗算的手段反败为胜?
这到底寓意了个啥?是说大家其实可以放下激光枪别再射来射去,都去练棒法玩近身肉搏战就好了?


这出波巴剧大概连功能剧都算不上,如果没有曼大人和小Grogu出场那两集,根本没存在必要。
当然,也不期盼会有第二季。
应该说,接下来的星战外传剧,我个人实在都难以引颈期盼了。


5/10




星战影剧:

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圣火雄风:改成这样是怎样?


作为金庸大师书粉,我并不太热衷于看他笔下作品改编的影剧,原因是武侠世界的侠义精神、天马行空的武学概念、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用文字形容可以活灵活现,自由地在脑海中率性挥洒,但一付诸实际影像,基于各种客观因素,往往大打折扣,随时与阅读小说时的理想画面形成落差,甚至摧毁长久建立的美好想象。

以《倚天屠龙记》连续剧来说,从最早的1978年版至今播映过八套,我只完整看完过最初版,所幸当年郑少秋的张无忌、汪明荃的赵敏、赵雅芝的周芷若、陈玉莲的小昭,都相当符合心目中的形象,尤其石坚饰演的金毛狮王,面相霸气个人认为至今仍无其他演员能出其右。

之后对陆续有来的版本,大多意兴阑珊,主要还因对《倚天》故事滚瓜烂熟,觉得要再花几十个小时看一套已知情节如何发展的连续剧,太浪费时间。


三搞大师
金庸大师的大作我熟悉,王晶大导的作品我也不陌生,其特色不外乎三搞:搞怪、搞笑、恶搞。
王导手下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多不胜数,近年更是变本加厉,以至江湖上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王晶出品,必属XX。(XX请自行填充)

王导没有认真的作品吗?
当然有,不过就算认真,还是会忍不住埋下一些签名式桥段,以示作品童叟无欺绝对出自他手笔。

所以我们看到《赌神》中酷到没朋友的高进,意外失忆后变成小孩智商玩闹耍性子;
《铁鸡斗蜈蚣》里正义凛然的民族英雄黄飞鸿,说出:“难道黄飞鸿就不能骗人吗”这等近乎无赖的话;
《倚天屠龙记》到了他手里,绝世武林高人张三丰比老顽童更老顽童地告诉张无忌,他百岁高龄仍然每天清晨一柱擎天。
端得上大厅堂的讲究大菜之中,只隐藏少许王晶式的三搞口味,已是他所能隐忍的最大极限。


认真本色
认真的时候尚且不失不认真本色,要真不认真那还得了?
是的,数十年来,王导毫不掩饰让大家看到他如何维系他的(不)认真,而且有越玩越大的趋势。

尤其当那一句“我让很多人有工开有饭吃”平地一声雷之后,王式认真度就被标签得更冠冕堂皇、理直气壮。
尤其疫情时代,揾食艰难,谁也不敢对王导的不认真丁点置疑,而他自然就更肆无忌惮地继续显摆特色。
正当大家以为王晶就这样了,他却在今年带来了阔别29年的圆梦大作:貌似认真的新版《倚天屠龙记》上下集之《九阳神功》和《圣火雄风》。

前文说我尽可能不看金庸大师作品的影视版,主要针对连续剧,电影倒是例外,因为当年看电影属于朋友共聚的消闲活动,而且相比连续剧时长,电影不过是几十分之一,一小时半的人生,我还奢侈得起。


尤其在看到有人说新版《倚天》让观众见到王晶终于认真起来,这么高的评价,哪能不给王导面子?
结果看了之后,只能说,难怪经常有人爱把“认真你就输了”挂嘴边,对于人生中该什么时候认真,对什么事情认真,其定义与程度,果然都因人而异,而且可以天差地远。

为何要改
先说剧本,新《倚天》做出改编当然是意料中事,要老老实实照着原著走,那你才该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电影,不颠覆经典还叫王晶出品?
人家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好吗。

不过关于改编这件事,倒是可以说说,金庸作品之所以精彩好看脍炙人口,就是原著故事本身已够精彩,不知所有编剧在下笔作影视化改动时,是觉得会改得比金大师更好吗?
如果不是,那为何要改?
若是为了影像画面无法展现文字内容而迁就改动,甚或只为减低拍摄难度而回避取巧,都还情有可原;但若都不是,那为何要改?


有人说,不改的话编剧就没饭吃,这说法只能归类为王晶式搞笑思维,一来编剧把剧本改烂了,请问往后他还会有饭吃吗?
二来小说和剧本原本就是不同格式的文体,总得还是要有专业编剧把小说写成剧本,不然丢本原著小说给导演和演员看就好了。

至于王导的方程式嘛,大概离不开“过我的手就要有我特色”的宗旨,不改白不改,不改对不起王晶两个字。
29年前的李连杰版《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早就见证这始终如一的专执理念,也让那当初被口诛笔伐到无法拍完续集的版本,成为后世知名的魔改《倚天屠龙记》电影。

角色重叠
虽说新《倚天》必有改动,但程度上依旧出乎意料,尤其细节改动之大,比旧《倚天》的魔改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周芷若居然有个娘,还是峨嵋弟子,之后死于灭绝师太之手,明显拿了纪晓芙的戏份,还顺带也将杨不悔并入周芷若人设。
不过碍于电影片长所限而将角色重叠,个人认为可以接受,不然出场人物太多,不但会对观众造成压力,也会让过多的角色成为可有可无的串场人物。

其实金庸当年在修订自己作品时也这么做过,旧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杨康的女人、杨过的母亲秦南琴,在往后版本就与穆念慈合二为一,删去了秦南琴,只保留穆念慈。
理由一样,避免充斥过多不是这么必要的情节和角色。

电影里这部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周芷若这位峨嵋派“新妈妈”,何以一眼就能认出殷素素头上的簪子是武当信物(画面还很好笑地特别标注),细节虽小,但毫无因果逻辑,看在眼里就大得很碍眼。


张翠山和殷素素
接下来离谱了,张三丰百岁寿诞,六大派假借祝贺之名,实则前来逼问金毛狮王和屠龙刀下落,最终逼得张翠山当场自尽,震撼力十足。
新《倚天》改成张翠山大呼一声“我不再是武当弟子”,之后就一个人做hero冲出去乱打一气,以致不敌而死……

画面看起来是张翠山气急败坏下单挑六大派,结果被众人狠K一顿似乎也是活该,这改编完全表现不出张翠山誓死维护义兄,以及“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的自我牺牲心态。


当时张三丰就在现场,却只顾救那一时三刻也死不了的小无忌,硬是等到张翠山活不成了才出手?
事有轻重缓急,百岁张真人不可能不懂这道理啊,何况一旁还站了一票看戏的武当弟子,就算张真人先腾出手去救张翠山,小无忌倒地急须救援,那些侠义心肠的师伯师叔总不会见死不救吧?

殷素素就更离大谱了,原著中她把儿子交待给了张三丰之后,就决定偷懒略过养育孩子的十几年,当场随张翠山赴死,场面凄凉悲戚。
新《倚天》却不让她自尽殉夫,硬是带着小无忌先窝在武当派,直到儿子被霸凌了才带他走,如此安排,只为让一个十多岁孩子回冰火岛之事显得合理一些。


但殷素素达成任务后就死在途中,实在毫无戏剧张力,而且连经典台词“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都去掉,仅留下一句陈腔滥调的“不要想着报仇”,请问是要如何感动观众?

九阳神功
原著中张无忌掉下山谷,从白猿肚里取出九阳真经,花了好几年无师自通终至神功大成。
新《倚天》对此又大改,让九阳神功秘笈就藏在武当藏经阁的楞伽经之中,还让张三丰装傻送了给张无忌,但无忌愚钝读不懂,要回到冰火岛,将秘笈念给义父谢逊听,再让谢逊转教他。

金迷必然记得,《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口授九阴真经给郭靖习练,期间周伯通体内气息随着脑中口诀自行启动流转,后来自己也无意中练成了,同样道理,谢逊读通了九阳真经才传授给无忌,照理不是也同步练成?


又或者说,片中张三丰只言武当弟子不得练九阳神功,谢逊其实就能跟无忌一起练,反正在岛上闲着也是闲着,又是习武之人,不是不练白不练吗?

以上,都只是新《倚天》上集的前半段罢了,王导已显示魔改威力无比。
例子既已举出,之后各种改编,实无须再赘述(其实是电影看到这里,已对剧本认命接受,懒得再花精神去深究改了什么)。

说实在,几十年来早已习惯香港导演爱改编这件事,根本没期待剧本会照原著写。
尤其是王导,既然要看你的作品,做好心理准备是必需,但可不可以至少改得合逻辑一些?
都已不要求改得好看,若连情理也不顾,那请问这改编后的剧本价值何在,拍摄意义何在?


林峰的张无忌
41岁林峰演张无忌,早就在网上被喷爆,王导为他辩护说“林峰在戏中感觉只是30出头,而且原著中少年一段已删,出场已逾30,所以是绝对适合的”。
我说王导,原著中张无忌从出谷到出任明教教主都是20出头,哪来的出场已逾30,还不都你硬改的。
要按原著岁数,30几的张无忌早已和赵敏退隐江湖,别当观众都没看过原著好吗。

当然,王导选择林峰也有他的理由和苦衷,旧版张无忌是当年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武打巨星李连杰担演,虽然李连杰当时已30,但天生少年脸占尽外貌优势,饰演20出头的张无忌毫无违和感。
新版既然宣称献给等了29年的观众,若找个地位与当年的李连杰相距太远的年轻一辈或鲜肉来圆梦,恐怕下场将是被喷得更体无完肤。


为了让高龄林峰更合理,王导索性把张无忌修习九阳神功的时间大大拉长成17年,但殊不知这为男主角护航的贴心改动,反添一个年份数据上的bug。
张三丰出生公元1247年,百年寿辰时年1347,电影中的张无忌在冰火岛度过17年后重回中土已是1364年,其时赵敏的父亲汝阳王(原型为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按历史记载已于1362年遇刺而死,根本不会发生绍敏郡主奉父亲之命智取中原武林六大派这些事。
(当然你可以说故事虚构的嘛,但既然都用了张三丰、朱元璋这些真实历史人物,严谨一点地配合真实年龄年份很应该吧,难道又要硬拗为多重宇宙?)

说回林峰的张无忌,当年郑少秋出演时也已31岁,与剧中无忌差了10岁,但秋官诠释张无忌的优柔寡断与无主见极为到位,演技掩饰了年龄差距问题,加上与汪明荃和赵雅芝都擦出火花,经典地位确立无人置疑。

后来吴启华37岁也演了张无忌,一开始同样被骂惨,后因剧集拍得不错,吴启华也以演技说服观众,最后得以力挽狂澜,至今该剧豆瓣得分8.5,无形中帮了王晶和林峰一把,证明年龄不是问题。


重点来了,秋官和吴启华都以实力获得认可,林峰可有这能耐?
纵观两部新《倚天》,除了一直看到林峰眉头微皱之外,表情除了木纳,真不知还能如何形容。

当年李连杰的张无忌被王晶魔改成心机腹黑男,原著粉无法接受群起唾弃,回想起来这改动其实也挺符合人性,毕竟无忌历经父母同日枉死,事后又遭大人迫害,还身患玄冥奇伤,弱小心灵埋下阴影,长大后耍点心机实属正常。
相较于林峰版的木头人,李连杰颠覆性的黑化张无忌,反而还有血有肉得多。

文咏珊的赵敏
王晶说过,当初曾犹豫是要让文咏珊饰演赵敏还是周芷若,最后决定让她演赵敏,因为若给文咏珊这么强的演员演周芷若,那演赵敏的得多累啊——看到王导这神逻辑我也是醉了,而且是酩酊大醉。
还说文咏珊自己也喜欢演赵敏(原来演员有选择权),周芷若和小昭的演员都是新人,还能向她学点演技——这逻辑还是没搞懂,醒了再醉一次。


赵敏是聪明人,文咏珊也有聪明样;但赵敏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和统领江湖异人及沙场雄兵的傲气,文咏珊就没能诠释得出。
她在片中一直散发一种温柔贤惠感,不仅与郡主身份格格不入,也不符合赵敏的机变百出和任性妄为。

以抢亲那段为例,原著的赵敏得知心爱男人即将与腹黑情敌结婚,尽管百般不愿,也不会将情绪写在脸上,相反拥有“张无忌承诺做三件事”和金毛狮王头发两大筹码,对操控张周婚事完全智珠在握、信心满满。


结果,也不知文咏珊是不是悲情戏接多了受影响,整个抢亲过程,只见赵敏的苦瓜脸,就差没反过来开口求张无忌跟他走,完全没有稳尽上风的自信。
颜值和演技,其实文咏珊都有,就是不适合赵敏。

周芷若和小昭
看到邱意浓被网民批为史上最丑周芷若,想为她平反一下——她不是史上最丑,是史上演最烂的周芷若。(酱讲好像也没有比较好 :D)
邱意浓不丑,是零分演技让她身为演员的形象更加不堪入目,尤其还演了周芷若,一个改正归邪、发挥空间巨大的经典角色,却完完全全浪费了所有可发挥的机会。


新《倚天》上集全片只看到她无时无刻面瘫,包括一剑刺入张无忌胸口那一刻,没表情的表情居然能过导演那关,实在不能不怀疑究竟是王导瞎了、不会教,还是邱意浓朽木不可雕。
下集周芷若入魔,邱妹妹全程双眼圆睁,算是代表了各种负面情绪,史上演最烂周芷若,绝对当之无愧。


演小昭的云千千,可能比邱意浓好一点点,但还是稚嫩得可以,看着挺尴尬,真佩服跟她有一堆对手戏的林峰,要如何不跟着她出戏,还是说林峰这回演这么烂,其实就是受了邱云二人的影响?
云千千跟邱淑贞比?不在一个天秤上要怎么比?

古天乐和甄子丹
古天乐有演张翠山?
没有,古天乐还是演了古天乐,那是穿了古装、烫了卷发的古天乐。


拜托,十年如一日的演技,你以为玩玩啊?
当然要从一而终,而且还要继续如此古天乐下去,才不枉“领衔主演”的大名(即使出场率只属客串性质);才不负海报上头像大过张无忌的英明神武排版。

唯一能与古先生平起平坐的,是“特别演出”甄子丹。
旧版洪金宝演了完全颠覆世外高人形象的张三丰,但谁说张真人不可以像周伯通那样好玩?又谁说张三丰活了百岁就不能大动肝火?
洪金宝的张三丰虽魔改无极限,却无疑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好坏不论)。


丹爷呢?
很遗憾,海报头像与古天乐一样大,演出也与古先生如出一辙,只演了一个穿着道袍、粘上假白胡须的甄子丹。
要说打斗也没什么让丹爷显身手的机会,当年洪金宝的武打画面反而还更多。

明教、狮王、灭绝
新《倚天》是明教人丁最单薄的版本,来去就杨逍、鹰王、蝠王这三个难兄难弟跟前跟后。
方中信的气质饰演风流倜傥的杨逍算合适,可惜剧本却让这位光明左使只如确保教主出入平安的管家。


徐锦江在03年版的《倚天》剧演金毛狮王,是除了石坚以外,唯一演过两回谢逊的演员。
徐锦江有身高,但霸气不足,“挤眉弄眼”的诠释方式没了高手风范。
曾被周星驰打造过的谐星形象太深入民心,或许也有点责任。

梁琤的灭绝师太有威势但不够狠辣,最大作用是与邱意浓对戏时,让人看到戏里戏外都是师父教徒弟,徒弟不争气。


武打场面
武侠片当然不能不谈武打场面,新《倚天》这方面可说大失所望,说好的武打精彩,结果就是演员靠近的时候一直转圈圈,离远的当儿就后制上马特效取代。
有人说这两部的特效不会太五毛,我想说就这简简单单几下还五毛,对得起等了29年的观众吗?

张三丰和张无忌在片中好几次振臂一抖,就将围攻众人都震逼开,这方法会不会太好用,怎么不经常来一下呢?
省水省力啊,还是振了一次臂,要休息个把时辰才能再玩一次?武术指导是不是漫画看太多?


演员中除了丹爷,不乏有功底的练家子,如释延能、熊欣欣、樊少皇,但碍于其他大部分演员如林峰都不谙武艺,结果就只能诉诸特效。
少了实牙实齿的刀来剑往、拳打脚踢,改成炫目华丽的刀光剑影、掌风飞腿,甚至还有脑洞大开的三叶风车大绝,如此赏心悦目,恕我无从消受。


2/10




前作:

我和我的父辈:已无新意


去年上映的多段式剧情片,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为大陆“国庆三部曲”的尾声作,共有四个单元。

乘风
导演:吴京
动作指导:袁和平
演员:吴京、吴磊、张天爱、魏晨、余皑磊等
故事说抗日时期,翼中骑兵团英勇抗敌,同时救了上百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
整体感觉有点像《长津湖》,吴京和吴磊饰演父子,隶属同一骑兵团,于是就有了休战时的父子夜话,感觉也很类似《长津湖》里吴京和易烊千玺的兄弟对话。
战争场面算浩大,不过骑兵团带着冷兵器骑马冲锋,日军以大炮、机关枪、长枪迎战,不免要想说骑兵团这样不是自寻死路吗?
很多马匹跌倒、被砍的画面,希望全都是电脑特效。

6/10


导演:章子怡
演员:章子怡、黄轩、陈道明、杜江等
故事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打造者背后的家庭故事。
主旨是牺牲,因为是研究火药,失败殉职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参与者全都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悲剧一旦发生,事先不知道的家属,尤其是孩子的冲击最大。
男孩的任性看了有点受不了,虽然是发自对父亲的爱,但怎么没体谅母亲的难处?
章子怡第一部导演作品,成绩算中规中矩。

6/10


鸭先知
导演:徐峥
演员:徐峥、宋佳、欧豪、陶虹、宁理、张雨绮、张艺谋等
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的诞生,中国第一位广告狂人如何催生自己的处女作。
一贯的徐峥式诙谐风格,要告诉大家:跟别人不一样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做那一只鸭子就对了。

6.5/10


少年行
导演:沈腾
演员:沈腾、马丽等
来自2050年的机器人,到2021年只为了达成时间旅行的任务,无意中与偶遇的男孩建立了难得的亲情。
这种人扮机器人的故事早就陈腔滥调了,感觉蛮老土,再配以意料之中的父子情实在有点不好看。

5/10


看过前两部的话,就会觉得大同小异,感动度也降低了很多。
如果没看过前两部,又不嫌弃几乎每个单元结尾都有类似宣导片的画面,单纯看温馨故事是ok的。

Last Night in Soho:画面优美的惊悚片


Soho区惊魂夜

因之前没去看简介和预告,所以完全没料到是这样的惊悚/恐怖片,害好不是很吓人,属于画面细致优美型的恐怖片,在措手不及下还能接受。

故事说乡村女孩憧憬成为服装设计师,如愿考上了伦敦艺术学院,孤身来到了这当世四大时尚重镇之一的大都市。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宿舍,让女主面对课业以外的压力,遂决定搬到校外一所老旧大屋的单人房。
住进之后的第一晚,女主就梦见自己穿越到1960年代,邂逅了一名神秘的漂亮女子,并从一开始她当上歌艺精湛的舞厅歌姬,一步步堕落成卖身舞女,甚至最终遭人杀害。

本片前后段基调完全不同,相当有趣。
1960年代带来的复古感别有风味,女主与神秘女子的际遇相对呼应,如梦似真,凄美惆怅。
后半段转成恐怖片属于心理压迫式,女主不断见到魂魄围绕,其他人却看不见,孤立无援之下倍添无力与无助感。


Anya Taylor-Joy的魅力早已在《The Queen's Gambit》见识过了,其美艳要虏获观众没难度,更让人惊艳的是她在片中居然真声演唱,原来歌声也有两把刷子。
难得的是纽西兰女演员Thomasin McKenzie在本片同样亮丽,两女颜值爆表,让整部电影赏心悦目。

结局的反转不会很出乎意料,重点是太过于好莱坞犯罪片常用的商业模式,反而破坏了影片一直塑造的画面美感和艺术格调。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