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只求爽的古装剧


46集,还只是第一季,如此长命的连续剧,依照惯例我是不会看的,所以搁着两年了也未动过心。
但自从看了《雪中悍刀行》之后,虽不是很喜欢,但也不觉难看,起码是无间断嗑完了第一季,又开始对古装剧恢复了一点兴趣,想说就看一看这传说中的高分《庆余年》吧,反正真不行看不就弃坑算了。

不看还好,一看就发现,这两部剧根本就是孪生兄弟。
两者小说原著作者不同,但都是架空古代,男主角都来自显赫官家,都一样表面玩世不恭实则聪明绝顶,都有要寻访母亲身亡之谜,都要继承大业而身陷权谋争夺之险,都阴差阳错习得绝世武艺,都不时有贵人相助,都不想照着被安排好的路子走而硬要走出属于自己的大道,都有一票女性爱慕者但男主专一痴情只对“正宫”一个好……

两部剧编剧是同一人,故剧情走向相似影子极大,都讲权势争夺,都是披着武侠外衣的宫斗剧。
两部剧演员也极多相同,包括张若昀、李纯、刘端端、于洋、于荣光、杜玉明、韩昊霖等。


如果你喜欢古装权势斗争,《庆余年》应该是你杯中茶。
如果你还喜欢严肃剧里不时增添一些搞笑桥段,那《庆余年》就是如你所愿的作品。
事实上《庆余年》一开始是时装背景,整个古代故事都是由一个大学生写出来的小说——这设定有不有趣见仁见智,个人是觉得蛮无聊的。

主角范闲被设定成一个生来就有现代意识的古代人,所以会出现不少现代人思维闹出的笑料(有点像《寻秦记》)。
范闲还在那个架空古代照抄了《红楼梦》出书,结果此书成了那时代史上最抢手的奇书;他也照搬了唐宋大诗人大词人杜甫、苏轼等人的惊世诗词,结果自己成了诗仙。

整部剧主要是随着主角解谜,找出母亲身亡真相,以及他自己来自何处,为何会有现代记忆的秘密。
当然因为他在那古代的出身背景不凡,也造就了他必定不凡的一生——首要条件是在各方盯视之下保命。


不过《庆余年》让我看得很不顺眼的地方还是不少,比如:
陈道明饰演的庆帝为何总是一头乱发、衣冠不整(极多时候像只穿着睡衣),虽说很多时候是出现在御书房,也可说是为了表现皇帝私下的不羁,但毕竟是皇帝,连见朝臣都披头散发实在说不过去。

范闲有点自命不凡,因为有现代人思维,所以不喜向位高权重之人下跪行礼,但连见了太子、皇子,甚至皇帝都不下跪,像话吗?
而且皇帝、太子居然也都放任,如此不一视同仁,又缔造了坏榜样,何以服众?

范闲的监察院提司腰牌,说给就给,当时他得到腰牌的时候还是庶民,即无端获得监察院一人之下的权力,如此“无功行赏”的方式对吗?


范闲致力于实现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对护卫藤梓荆因他而死耿耿于怀,势要讨回公道,每每遇到有人说“不过就死了个护卫”就发飙,但归根究底,是因为藤梓荆不仅是一个护卫,也是范闲视为亲如家人的好友,他才会如此势不罢休地为其复仇。
其实一路走来为范闲伤亡的小人物也不少,若真要追求人人平等,那范闲还不忙死?
所以说到底那崇高的人人平等理念,其实也并非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如果藤梓荆不是范闲的挚友,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无论如何,以上不顺眼的地方不管的话,喜欢古装剧的朋友,还是可以看一看《庆余年》,最多看了不喜欢弃剧罢了,没事。
PS. 与《雪中悍刀行》一样,养眼美女不少。


7/10

梅艳芳:因为她是梅艳芳


已故香港女儿梅艳芳同名传记剧情片,上个月于Disney+释出近四小时的导演版,分五集上线,片长比影院版多近一倍,让观众观赏到更完整的梅姐生平事迹。

我求学时期开始接触粤语歌曲,从陈百强的“等,寂寞到夜深,夜已渐荒凉,夜已渐昏暗,莫道你在选择人,人亦能选择你,公平原没半点偏心”,到谭咏麟的“这陷阱,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到张国荣的“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谁能代替你地位”,当时,已炙手可热的梅艳芳,却不曾虏获我的耳朵。

原因简单,当年听歌,自然会跟着哼唱,年少时觉得男生唱女生的歌很不man,女生的歌曲音域也不适合男生唱,于是不独梅姐,而是举凡由女歌手演唱的歌曲,当年都没能太引起我的注意。


当然后来摒除了这般“偏见”,梅艳芳独特的优美中低音,百变的音乐曲风和舞台魅力,大银幕上的动人演绎,以至镁光灯下各种为人津津乐道的敢怒敢言和乐善好施的侠义大姐风范,无疑都让人无法不认识,也无法不认同梅姐无可取代的印象和地位。

人物真实,绑手绑脚
当初宣布要开拍梅艳芳传记剧情片,我不是太看好。
要如何概括梅姐生平事迹,却又避免成为流水账叙述,同时要与纪录片区别,难度不低。

梅姐英年早逝,与她息息相关的身边人九成都还健在,论述各种事件时,恐怕亦会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如何忠实呈现,同时避免对他人造成困扰,则是另一非常障碍。
结果影片就如预料般显示了这方面的窘境,流水账批判无法反驳,所挑选出来的事件几近平铺直叙,少有波澜,几乎一切的感动,均源自对梅姐本人的思念,而非影片的感染。


出场人物不少,除近藤真彦和林国斌,全都以真实姓名登场,实属诚意,但就如前文所述,戏份多的真实人物呈现的都是美好善意的一面,尽是以梅姐贵人形象出现于其左右;戏份少的则成为过场串场式存在的工具人,整体予人感觉,像是为避免得罪任何人而绑手绑脚、畏首畏尾。

即便是梅艳芳本身,也只有在远走泰国那段戏,透露出些许无理取闹的负面情绪和脆弱,却也很快地解释为当时内心孤独害怕,而变得情有可原。
当然不是说非要见到角色阴暗面才算写实,但既为剧情片,有更多正反面冲突,人物更多内心挣扎和矛盾对立不是很应该吗?

恋情着墨,洗白讽刺
影片对梅姐的事业步履着墨不多,甚至可说一笔带过,成功来得太突然,反而更着重刻画她的感情线,或许女性故事一定要以感情为主的既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梅姐谈过好几次恋爱,为人所知的大约就有七次,但影片只描绘了近藤真彦和林国斌那两段,连谱出轰动香港娱乐圈的姐弟恋的赵文卓都不在其内。


为回避法律责任,近藤真彦的角色在片中名为后藤夕辉,这段恋情众所皆知,世人也知其发展与结束缘由。
可惜(或者应该说可恨)的是,影片竟彻底洗白了这一段,给予后藤夕辉浪漫纯情的美好形象,将一个渣男硬生生改成了童话故事里的白马王子。

这位日本先生是片中唯一无须以真实姓名现身的真实角色(注*),偏偏涉及他的整段故事最假,何其讽刺,也可说是这部影片最让人失望亦最失败的一笔。
(有关此段恋情种种,可在网上搜寻得到)
(注*:林国斌在片中角色名阿Ben,亦可视为他本人英文名Benjamin的缩写)

与林国斌的一段,始于梅姐遭掌掴惹杀机而避走泰国大半年,期间林国斌不弃不离,原该让人感动无比,但杨祐宁的演绎过于苦大仇深,整个过程95%时候只见他愁眉深锁,似是无奈被迫多一些,更多感受到的只是犹如兄弟有难的义气相挺,而非对梅姐的爱。


影后荣衔,提携后辈
影片几乎都专注于梅艳芳的音乐歌唱事业,演出生涯则仅是略为提及,《胭脂扣》是奠定梅姐演技的里程碑作品,但在本片的功能更像是为了凸显她重义气挺朋友的个性,以及与张国荣的深厚友谊。
再来就只有聊天中谈起的《审死官》,轻描淡写表达梅姐突破自己转型挑战喜剧。

梅艳芳得过金马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荣衔,出演过的脍炙人口电影众多,除了《胭脂扣》和《审死官》,尚有《奇迹》、《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川岛芳子》、《东方三侠》、《现代豪侠传》、《醉拳II》、《红番区》、《半生缘》、《钟无艳》、《男人四十》等等,都为人津津乐道,看过必留下印象。
可惜《梅艳芳》电影连加长的导演版也对此不多做描述,诚然是作为她传记片的一大损失。

梅艳芳提携后辈不遗余力,众所皆知,亲传徒弟有草蜢、许志安、何韵诗、谭耀文、彭敬慈。
此外陈奕迅、苏永康、李克勤、陈小春、谢霆锋等出道时也都曾获梅姐提点协助,皆尊她为师,梅艳芳更与谢霆锋姐弟相称,情比亲生。


但此桃李满门的面向,在影片中又是不予刻画,虽后段梅姐家出现子弟满堂的画面,却仅能依靠角色发型造型辨别出草蜢而已。
梅艳芳对后辈的关怀叮咛,亦仅有一幕说了几句语重心长的话语,委实又是徒添草草带过之憾。

仗义公益,友情岁月
梅艳芳一生豪迈仗义,她认为天给了她歌唱和演戏的天赋,必须将所得回馈社会,造福人群。

1993年华东水灾,梅艳芳积极组织捐款,与谭咏麟担任赈灾义演压轴嘉宾。
她成立《梅艳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致力于捐助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士和儿童,基金会至今仍持续运作,为社会福利出钱出力。
2003年全球SARS肆虐,梅艳芳发起《1:99音乐会》,号召全香港歌手演出,筹款协助受害家庭。


社会公益之外,梅姐也不忘为香港同行争取权益,她在2001年当选香港演艺人协会首位女会长,隔年发生“刘嘉玲裸照风波”,她发起声讨大会,率众大喊“天地不容”,呼吁民众抵制报道事件的《东周刊》,势要讨回公道。刘嘉玲评价梅姐时称她为现代女侠。

梅艳芳非常看重友情,其义气深重的个性和行径,圈中无人不知,一直被尊称为“大姐大”。
圈中知名当红好友,包括谭咏麟、周润发、成龙、张曼玉、钟楚红、梁朝伟、林子祥、张学友、刘德华等等等,随便举例都有30个巨星级。

对此,影片再次不加描绘,只选了与她同期出道的张国荣,偏偏饰演者刘俊谦还原度不达标,尤其哥哥离世前的种种内心苦痛,也未能很好地演绎,若非最后穿插了张国荣的实际送别片段,让人看了勾起思念和感伤,恐怕这整段戏博不到任何感动的情绪。


梅姐神韵,新人担纲
梅艳芳一生多姿多彩,导演找来新人王丹妮担纲这高难度角色,勇气可嘉。
王丹妮胜在外貌某些角度从镜头上看还颇有梅姐神韵,但她从没涉足演戏也是事实,尽管开拍前做了六个月特训,新人的稚嫩依旧溢于言表。

若王丹妮只演绎初出道的梅姐,或许还能胜任,那时的梅艳芳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与对前途充满希望的热忱和憧憬,这些对王丹妮来说,肯定都比较好诠释,也不难获得认可。

但这段初生之犊的经历,在片中瞬息度过,转眼梅姐已是巨星,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责任感,更多的心里纠结。
再到成为大姐大之后,经历了更多人生中的生离死别与无奈,也有更想为社会为人群出力的念头之时,那种历尽风霜百折千回的内心情感和情绪,明显王丹妮就驾驭不了了。


要说饰演梅艳芳的成绩单,王丹妮当然没有到不及格,但也还离“演得好”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要拍这样的一部传记剧情片,因各种外在因素与限制,本来就已吃力不讨好,再要让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扛这主角重担,或许只能用雪上加霜来形容。
最终成品,可看,可不看,看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她是梅艳芳。


5.5/10




梅艳芳演出电影:

No Exit:小规格惊悚片


暂无出口 / 逃无可逃

一名戒毒中的女子,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偷出戒毒所前往探母,途中遇上大雪封路,被迫在游客中心暂时落脚。
女子无意中发现其中一辆停泊的车子内,有一个遭绑架的小女孩。
为了救出女孩,女主开始了与同时在游客中心内歇息的歹徒周旋。

借助大自然威力,制造了“No Exit”的环境,游客中心内就是正与邪的困兽之斗。
小规格小成本,剧情有两次反转,前一个老司机应该很容易猜到,后一个就比较出乎意料。
片中黑人身为前海军陆战队,以为会大显身手与歹徒抗衡,结果……头脑身手都不行,遇事慌乱,失望。


女主网上资料极少,应该是美籍华侨。
是模特转演员,演得算不错,难得是人设智商在线,虽然一开始捅了娄子,但之后都靠自己食脑+一点身手力挽狂澜。
在片中饰演戒毒人士,手臂遭射穿后靠着毒品药物,麻醉了痛楚神经,让自己得以在伤痛下继续顽抗,算是一个小小的讽刺/自嘲。

有不少bug,最大的应该就是明明都说大风雪不能开车,最后报警了警察又能开车来到游客中心……这不是自打“No Exit”嘴巴吗?
不是batman,整部戏却很多时候乌漆麻黑到看得很辛苦,如果是想利用黑暗来制造视觉悬疑和紧张效果,导演你这就搞错了。


5/10

Blacklight:放过连叔吧


黑金营救

先看海报就觉不妙了,又是连叔单枪匹马拿着一柄手枪,这pattern之前没一打也有七、八张。
加上连叔这几年自《Cold Pursuit》之后,陆续有来的《MIB: International》《Honest Thief》《The Marksman》《The Ice Road》都差强人意,很难不对这部《黑金营救》心怀疑问。

Anyways,故事说连叔饰演影子特工,专门搭救失控的后辈,好听一点是引领他们回归“正途”,难听就是在他们变节之前安全处理或加紧洗脑。
这隐密工作做了太久,连叔想金盘洗手,好好陪女儿和孙女,但上头不肯让他退休。
之后一名特工在连叔面前被处理,引发他重新思考:不问缘由服从命令这样的行为究竟该不该贯彻始终。

没什么特别的故事,进展相当婆妈,很多文戏口水多过茶。
阴谋前面玩很大,结局草草了事,欠缺说服力。


搏击动作很普通,今年即将70高龄的连叔,明显老态毕露,打得勉强。
枪战部分,主角光环大过天,怎样都打不到他,反过来他却几乎枪枪命中对手,sure win。

讲真,放过连叔吧,实在不想看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令人鼻酸情景,设定一些烧脑食脑的角色给他不行吗?
要动作可以找年轻一点的演员搭档演出啊,有必要把老人家逼到酱咩,更何况连叔本就非科班出身,不能跟史泰龙、阿诺他们相提并论的啊。

有连叔担纲的戏,还是那句话,你喜欢他的话,可以继续捧场。
对他无感就还是别浪费时间。
注:烂番茄又出两极化评分:影评人给了耻辱的8%,观众反倒给了82%(应该是连叔粉推高的吧)。


5/10

G風暴:最后一部反贪风暴GG了?


一个系列来到了尾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最完美姿态交待故事与角色,写下恰到好处又余音袅绕的休止符;二是为了让故事和角色有所谓的结局下台阶,硬拗出一个明眼观众都看得出是草草了事的完结篇。
作为《反贪风暴》系列最终章,《G风暴》很遗憾属于后者。

为完结而完结
以反贪为题材,在香港警匪片中屡见不鲜,却能做到七年五部的“佳绩”,肯定是一个不简单的成就。

不过从最初塑造香港廉政公署队伍坚守信念的耿直搏命形象,以及围绕贪污集团“Z基金”而展开的《Z风暴》,到涉及足球外围赌博的续集《S风暴》,到追查洗黑钱并介绍廉政公署内部纪律调查组出场的第3部《L风暴》,演员阵容虽陆续加入了生力军张智霖和郑嘉颖,但风暴程度每况愈下却是不争事实。


到了第四部《P风暴》已是疲态尽显,不仅呈现不出新点子,还沦落到采用早已玩滥的监狱风云梗。
所以当宣称系列最后一部的《G风暴》面世,不期待它能力挽狂澜,对所有它是为完结而完结,或为赚钱而硬拍的置疑,皆实属正常。

警察不来支援
前四部的字母“Z、S、L、P”,如上所述都有其相应含义,这一集的“G”,代表警队里俗称G4的要员保护组,以及廉政公署代号G组的线人组,意义上远不及前四集般简洁有力,主题性也明显薄弱许多。

影片故事更是差强人意,内容除了最主要的反贪,还囊括了人口走私、女性意识、兄弟情谊等等,但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个半小时里,就如一个乐团各个成员只顾演奏自己的篇章,完全不理和谐性,听众听得一头雾水,以为各自为政,但乐团却坚持他们是一个team,在表演着同一首曲子。


说反贪吧,人口走私集团屡屡犯案,有赖海关里应外合,因此廉政公署相信是海关人员受贿贪污,要进行调查。
这逻辑合理,但廉政公署的调查对象应该是涉嫌受贿的官员,有需要查到人口走私集团的幕后主脑?
就算是“顺便”查到,不该移交给警方跟进吗?打击走私应该是警察职责吧。

户外驳火更离谱,只见廉政公署队员前仆后继,警察却迟迟不来支援。
当然本片是以廉政公署为主,但要英雄化到这个地步未免太过头,喧宾夺主也得有个限度吧,制止犯罪始终还是警察该做的事啊,一直当他们不存在这样对吗?

主脑如此无脑
说兄弟情谊吧,郑嘉颖在片中平添一个海关人员弟弟不说,还要搞一出不争气弟弟犯案,哥哥痛心疾首无奈窝藏他的粤语残片梗,但兄弟两人前后对戏皆对不出火花,两人的思维和冲突也都逻辑失调,整条亲情线多余又无趣。


古天乐和张继聪饰演的线人是另一组兄弟戏码,敷衍式交待了一下两人的革命情感后,就让后者领了便当,借此突出古天乐的家破人亡、悲愤难当和背水一战,可惜又是很俗套很刻意,毫无感动度。

谢天华饰演走私主脑,身边除了一个cover他的女助手,就别无他人,试问一个掌控如此庞大人口走私活动的大boss,用人会如此寒酸?
一直运筹帷幄,拿红酒掺泡面吃的大反派,结果古天乐上门试探了几句,就迫不及待拉下属当替死鬼,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承认都是他惹的祸,这么冲动怕死兼无脑,是如何长期大规模走私人口却没被发现的啊?

古天乐破案破得如此轻易,简直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这廉政公署整组人之前昏天黑地焦头烂额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谢天华的死更可笑,没被警察捉,反而非要现身走到出卖了的女助手面前显威风,结果就这么傻呼呼地遭对方一刀捅死——刚说他无脑,现在绝对是无脑+100。


宣萱饰演首席法官,表面对作奸犯科深恶痛绝,实则与犯罪组织勾结,但即便描述了她的过往“惨痛”经历,也无法让人信服她双面人行径,到最后还来一段各种内心挣扎幡然醒悟后,不惜在大庭广众演讲时自曝坏人身份。
这种让人看了只有翻白眼的操作,完全就是为反转而反转,逻辑不顾地硬把一个正面角色黑化再洗白的烂手法。

古天乐的结局
古天乐是整个反贪风暴系列当仁不让的唯一主角,但吊诡的是,他演了五部,我也看了五部,还是在看每一部之时,都忘了他饰演的角色名叫陆志廉。
或许是那正义凛然的性格,在他饰演过的角色之中太多雷同;或许是他西装笔挺、短发油头的造型,太过如出一辙;或许两者皆是,反正陆志廉这个人设,实在没什么辨识度。


《G风暴》作为反贪风暴系列完结篇,陆志廉这中心人物也得有一个最后归属。
他的结局可以幸福美满,可以凄凉惋惜,可以淡然消逝,甚至可以模棱两可,偏偏100种可能性之中,本片给了他一死以撼天下的最俗套终结法。

张智霖饰演的重案组高级督察在片中说:ICAC不是文职吗,坐在办公室、请人喝咖啡不好吗,非得穿防弹衣提枪上阵,你以为是007?
一语成谶,陆志廉真的就如Daniel Craig最后一部007那样,被炸死了。

死前人生走马灯,影片毫无遗漏重放,试图制造最后感动,希望观众记得这位为信念付出的正义之士。
可是呢,与看007死时一样,我半点都感动不到。
如此刻意煽情的结局,导演真的认为能感动得了观众?
还好,《G风暴》没像《No Time to Die》那样,在片尾打出“Officer Lok will Return”。


古天乐建学校做公益、协助香港电影工业的善长仁翁行为,似乎已成了他十年如一日的演技与无论好坏不停接戏的免死金牌,如今只要说一句“怎么又是古天乐”,必定就有人跳出来护航:他做这么多,不都是为了慈善和救市,人家也很辛苦的好吗。

如此马不停蹄拍戏当然辛苦,对于他的慷慨解囊为善最乐,也致以万二分敬意,但一码归一码,演技的提升不是演员的职责吗,拍了这么多戏,应该炉火纯青了吧,如果没有,是不是该停一停反省一下?

如果观众都懂得“人生苦短,远离烂片”的道理,那慎选剧本不也是演员的本分?
还是大家都想学王晶那套“我让大家有工开”的论调?


《无间道》之后,香港警匪片进入后无间道时代,这20年来,除了纯香港制造的警匪片,也多了中资的两地合作选项,能望无间道项背的作品虽然还是无以为继,所幸警匪电影不时有惊鸿一瞥,不至于凋零没落。

“反贪风暴”是这20年来唯一能拍足五部的警匪系列,这项纪录恐怕未来20年内都难以被刷新。
这应该是骄傲,也是一个完全担得起历史教材的奇迹,只可惜被后继潦草、晚节不保的完结篇《G风暴》给彻底毁掉。


3/10




古天乐演出电影:

雄狮少年|枕刀歌之尘世行:原创也可以,中国风动画何须一直哪吒白蛇孙悟空?


《雄狮少年》,热血励志
乡下少年阿娟的父母在城市打工养家,留在故乡的他因天生孱弱怯懦,常遭霸凌。
偶然一次亲眼目睹了舞狮少女飒爽英姿,她不但鼓励了阿娟,还把狮头送了给他,自此激起他潜藏的舞狮魂。

阿娟为一圆舞狮梦,也期望获得高额奖金,好让父母得以回乡,遂找了好友阿猫和阿狗组成舞狮团,准备参加来临舞狮大赛。


三人阴差阳错找到收山多年的前舞狮冠军咸鱼强,一个落魄大叔、三个被看不起的小子,因命运而交织在一块儿,各自摒弃了负面的自己,迈向狮王争霸的崎岖路。
谁也没想到的是,命运却在此时,给予他们更严苛的考验。

星爷风味,老套但热血
简单直接的励志故事,弱少年拜师学艺,吃苦勤练,一次又一次挑战天命。
曾经风光的舞狮高手,在柴米油盐的生活压力下低头,回归平庸,却因徒弟的真诚和老婆的改变,再次燃起心中熄灭已久的炙热火焰。


过程充满人生起落,有跌到谷底的挫折与无奈,也有备受激励的奋发和正向,交替对比,配合浓浓乡下朴实风貌,几许搞笑桥段,颇有周星驰《少林足球》+《喜剧之王》的味道。

影片前段很套路,摆满各种熟悉操作,有点考验耐性,以为又是一部普普通通的一般之作。
中段开始渐入佳境,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越来越强烈,热血度也逐渐爆表。


阿娟历经人生剧变,被迫接受生活重担后无奈放弃舞狮梦,但最后一刻还是出手了,这是必然结果,不然戏也不用演了。
擎天柱从一开始就是伏笔,也不难猜到阿娟会向这个不可能挑战。
即便是套路老梗,可喜的是最终还是充满感动,这是《雄狮少年》成功的地方。

眯眼宽距,刻板但无害
画功属于点赞等级,唯一有争议之处,是几乎所有角色都是老外对东亚人灵魂之窗的既定印象:单眼皮、眯眯眼、丹凤眼……反正看不到灵动大眼睛就对了。
主角阿娟还有明显的宽眼距,变本加厉被“丑化”,对此,导演声称“眼距太近会让人物显得精神,不太好欺负”,言下之意是为了配合人设,特别给予角色看起来易于霸凌的“衰样”。


舞狮师父咸鱼强的卷发,却又看起来像南亚人,他老婆阿珍倒是正常东方女子的模样。
感觉制作团队似乎想在人物造型上来点新鲜感,但究竟是浓眉大眼的动漫款比较刻板,还是东方小眼睛比较典型,还真是见仁见智。

对此,制作人也说了,从没后悔做出这样的外型选择。
其实作品好看还是最主要的(此目的已达),再怎么说,一整组幕后中国team还自个儿搞辱华不成?


本片配乐也不错,有几幕原本期待着周星驰“御用”齐天大圣登场的《小刀会序曲》或黄飞鸿舞狮经典的《将军令》/《男儿当自强》会伴随热血画面在耳中响起,虽然最后期望落空,所幸鼓声隆隆,血脉喷张,激昂鼓舞之感丝毫不减。

7.5/10


《枕刀歌之尘世行》,又见江湖
“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相信爱看武侠片的朋友,对上述对白绝对不陌生,自从这句话面世之后,简化版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几乎适用于所有武侠片。

《枕刀歌之尘世行》是中国武侠动画剧《枕刀歌》的首部长篇剧场版,故事发生在山东临清,叱咤江湖的漕帮老帮主遭人暗算身亡,少帮主罗通归来即被冠上弑父之罪,有理说不清之下被迫逃亡,漕帮一夜之间瓦解。
为求真相,为父报仇,为还自己清白,罗通势在必行,持续追查,才发现背后阴谋不只帮派斗争如此简单。

依旧是简简单单、直接明了的复仇故事,《枕刀歌之尘世行》的江湖,亦非纯粹的武林恩怨,还牵扯到官府权贵,但只要朝中之人涉及江湖,江湖的范围就会相应扩大,无远弗届。


故事寓意,在于不向命运低头,不屈服于权势,生死看淡,热血难凉。
所谓我辈中人,谁不是如此一腔悍勇,谁不想意志比天高。

坚持理念,黑白谁来判
枕刀歌之尘世行》的简单,来自于对江湖初衷的敬重,无须复杂,只要能回归那逐渐被遗忘、逐渐被淡化、逐渐被转换的武义精神江湖梦。

大反派西门仁并非十恶不赦的坏分子,他有自己坚守的理念,有憧憬的未来,更计划自己一手打造心目中无刀无枪的天下,因为他相信自己崇高的想法,非凡夫俗子所能领会。


事实的确如此,牺牲小众以顾全大局,此等做法自古充满争议,就如复仇者联盟的死对头萨诺斯,即使灰飞烟灭了全宇宙半数物种,即便因毁掉无限宝石而身受重伤,即使回归平淡做回一个平凡人孤单终老,即使雷神之斧将他头颅砍下的那一刻,他都坚信自己的理念不只正确,还伟大。

所以西门仁死前感叹:“我没有错,我只是败了。”
他败给了拥有主角光环的罗通和伙伴;他败给了天命不可违,而并非败给因作恶多端而天网恢恢。

欲成就不世功业,清除异己自古以来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西门仁或许根本不算反派,只是不巧站在主角的对立面。
江湖,从来就不是正邪好坏是非黑白能分清分楚的。
不黑不白的灰,才是江湖最真实颜色。


画风水墨,武打显魄力
枕刀歌之尘世行》绘画风格简单,甚至略嫌粗糙,但怀抱淡淡中国水墨画格调,在精致3D动画占据市场的今天,有一种不甘迁就的执着。

武打是全片精华所在,拳脚刀枪往来,画面顺畅,分镜自在,行云流水,魄力十足。
招数施展与拆解亦相当讲究,并非时下盛行的人物摆个款制造各种哗众取宠的效果就算,相比很多真人武侠片还精彩得多。

比较遗憾的是最后一战打得过于冗长,决战人物虽边打边讲解理念,刀光剑影中见愿景真章,可惜没起到画龙点睛之能,反增添有完没完的不耐。
制作团队对朝代兵器也做足功课,片尾字幕展示各种兵器及特性,如云雷戟、梨花枪、华容剑、灵犀尺、响龙斩、断水刀等等,有如翻阅片中提及的兵械谱,不妨欣赏一下。


总结:《雄狮少年》和《枕刀歌之尘世行》均是难得的中国动画电影,不依靠任何知名著作,稳走自己的原创步伐。
同时亦证明,中国风动画不是一定要孙悟空、西游记、哪吒、封神榜、聊斋志异、白蛇青蛇许仙法海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才有得玩的。

与其改编经典遭人诟病,与其二创致敬拾人牙慧,还不如原创一次。
故事,自己想的最动人。
江湖,自己走的最热血。

7.5/10



要听神明的话:选神游戏不错,就废话太多


(前称《诚如神之所说》)
原作:金城宗幸
作画:藤村绯二
类别:日漫 \ 生存游戏
卷数:5(第1部),21(第2部),4回(第0部)

也是死亡生存游戏题材,也是发生在校园,也是杀戮满满,爆头断肢无节制,血浆不用钱。
第一部故事说高中生高畑瞬每日重复着无聊的求学生活,某日班上老师突然爆头惨死,身体中冒出了一个不倒翁,跟全班同学玩起“123木头人”游戏,被发现乱动的同学会即刻被杀。(据说《鱿鱼游戏》是抄这个的)
这突如其来的各种死亡游戏,原来全日本高中都在进行着,存活者被称为“神之子”,将继续进行考验,据说最后存活者可成为神。

第二部的主角为明石靖人,同样是高中生,不同的是,他被选上参与死亡游戏是因为他没去学校——之后发现,全国当天没去上学的高中生都被迫参加。
第二部和第一部的主要角色完成各自的关卡后会碰头,继续斗个你死我活。
最后整个游戏体制扩大为全世界各地的“神选之人”剧集在一起做终极殊死战。


当然,每个参加者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希望成为神之后主宰一切唯我独尊,有的想成为神是想改变世界让生活更美好,有的想成神则是希望能让死去的伙伴们复活,也有的只是单纯想活下来,更有的是想杀死促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这些都成为参加者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加强了故事张力。

各种死亡游戏设计得还算不错,也有一些颇为烧脑。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名为“校园不可思议事件”和“三国兵捉贼”的那两关,前者比较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后者则增添了攻防策略,以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情感,过程像在玩三国志之类的战略游戏。

本作最特别的是,出场人物众多,但你绝对不会知道谁会突然领便当,除了第一部的两个主角畑瞬和天谷武,以及第二部的主角明石靖人和丑三清志郎这四人有主角光环之外,其余角色可以随时随地说死就死。
程度可以夸张到前一刻还在叙述角色生平,或刻画角色性格,让你以为这个角色会大有作为,谁知道翻去下一页他/她就可能闯关失败爆头而亡。


登场角色太多早就了另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搞不清楚到底谁是谁,就连畑瞬和明石靖人有时都分不太清楚,更别说那些样子画得一模一样,仅靠发型、衣饰来分辨的女角色。

最大的缺点个人认为是口水多过茶,明明最重要的是游戏闯关,看人物如何破关,偏偏废话还是很多,而且还穿插了一些对剧情毫无帮助的“外场”情节,都是只会让人快速刷过、有等于无的编排。

最终篇也不可避免地犯上很多长篇日漫的通病——废话连篇拖泥带水。
就如另一部死亡游戏类的《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今际之国的闯关者》,也是在结局前要完又不甘愿爽快完。
看来被出版社控制的日本漫画家,始终也是难以避免为了销量而刻意拖戏的陋习。


“第零部”顾名思义就是前传,仅用了4话来讲述整个事件的起源,以及游戏创造神的由来,看完正传后可以看一看,虽然概念也不是很新鲜,大约就类似卫斯理的《玩具》。


6.5/10(废话太多+节奏一直被打乱大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