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 on the Third Floor:大屋装修又惹祸


三层楼的女孩

职业摔角手兼格斗家CM Punk主演的小规格恐怖片《Girl on the Third Floor》,去年在SXSW影展上首映并没引起太多讨论,后来却在伦敦恐怖电影节、釜山国际影展及西班牙西切斯电影节成功获得关注,今年登陆美国Netflix后更造成轰动,网民们大赞恶心血腥画面够够力。

故事说男主买下小镇一间房子后,自己动手装修布置,坚持不让身怀六甲的老婆参与。
外表看起来ok的大屋内部原来问题多多,水管破裂、墙壁腐烂,房子四周围还经常流出不知名的粘稠物。
Don某日意外发现邻居住着一个金发尤物,本非善类的他经不起对方诱惑,玩了一夜情。
之后Don想终止孽缘,才发现为时已晚,自己已一脚踏入为他而设的死亡陷阱。

电影根据伊利诺伊州法兰克福流传的真人真事改编,1901年时一所妓院坐落在教堂对面,里头有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孩当帮佣,后来她被嫖客误认为妓女,还被杀害。
1909年时则是有一个女生病死在这房子里,据说两个女生都死于大屋三楼同一间房间。
《Girl on the Third Floor》导演就真的选择在这所“凶宅”取景,监制还声称这样拍起来特别有feel。


同样是以大屋有问题做文章,同样是男主在敲破挖开墙壁后发现古怪事物,不免让人想起《The Room》
不过《The Room》的房子提供给主人的是美妙事物(虽然一切都是虚幻的),《Girl on the Third Floor》给的却不是这么好康的了(最初的一夜情对男主来说倒是有爽到)。
整部片进展相当缓慢,尤其前半部几乎都着重在男主的装修事务上,没耐性的话可能会就此弃坑。
不过房产经纪欲言又止,教会邻居和酒馆老板的话,都透露了一些须要拼凑的讯息,对比男主懵然不知大祸即将临头,倒是有稍微让人增添了一些不安。
之后一直要到男主的黑人好友来帮忙装修,剧情才开始“比较好看”。

使用隐喻是恐怖片的惯常手法,本片也不少,比如大屋四处流窜的粘稠物比喻精液,男主砸墙时其他地方会喷发液体,甚至发出类似呻吟声,都在呼应大屋前身是妓院。
因为是灵异故事,少不免还是很多匪夷所思的设定,像墙壁内隐藏着各种古怪事物,到最后甚至还出现犹如生肉、器官的东西,以及弹珠何以能行凶都没交待。
换句话说,看本片不要对这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细节太执着。


西方灵异电影经常会有神职人员驱魔或与恶灵对抗的情节,但《Girl on the Third Floor》一反常态,不仅让凶宅这么多年来安然无事地在教堂对面,片中一直知道事情始末的牧师邻居既不消灭恶灵,也不警告男主,还一副看好戏的模样耸耸肩对男主老婆说:人生就是充满选择,没人可以左右。
颇有点路是你自己选的,咎由自取怪不了人的意味,或许也是导演对宗教信仰的一种讽刺。

至于恶心和血腥程度,恶心指的应该是那些粘稠物及各种性隐喻,血腥则几乎都集中在最后半小时。
对看惯血淋淋画面的观众来说,其实不会太震撼,有评论说本片可媲美恐怖片王《Saw》,又是太过誉了。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21 Bridges:如此普通的警匪片何必拍?


21座桥 / 暴走曼哈顿 / 曼哈顿封暴

随着MCU告别一个阶段,在下一个全新阶段启动之前,超级英雄们纷纷卸甲归田,演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其他角色。
Chadwick Boseman暂且褪下瓦干达皇冠,主演这部《21 Bridges》,当上以暴易暴的警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黑豹”的味道。

本片主角是个会对罪犯动用武力的纽约警探,同样当警察的父亲在殉职前就是大名鼎鼎的“警察杀手终结者”,执勤生涯曾击毙七名嫌疑犯。
男主的强硬派作风虽受到同僚欣赏,但因身在讲求纪律南波万的警队,免不了要接受内部调查。
一次毒品搜捕行动中,警队出现大纰漏,八名警察当场被歹徒杀死,队长一怒之下找男主指挥追查行动,并私下要求男主动用私刑解决歹徒。
为了不让歹徒有机会逃遁,男主下令封锁曼哈顿与外界接轨的21座桥,誓言在天亮之前将他们缉拿归案——或者就地正法。

这么简单的剧情,导演当然不会满意,于是加插了阴谋论,在结局逆转了一下,也顺便表现了一下男主绝不是一个是非不分、滥杀无辜的带枪流氓。
可惜呢,这个所谓的逆转,非常地在意料之中,看一半就几乎可以猜到了,而且还是很典型的设计与编排,直接一点地说就是:老梗。


好吧你说导演或许志不在此,过程比较重要对吧,那就来谈谈过程。
听起来气势有够磅礴的“封锁21座桥”,就连片名都用上了,观众能不期待剧情在这21座桥上大作文章,能不期待会是一场紧张刺激、与时间赛跑、斗智斗力的警匪追逐战?
抱歉,通通都没有。
一声令下封城之后,歹徒完全成了瓮中之鳖,神探男主霎时像是身上装了GPS的改造人,不仅对歹徒行踪了如指掌,在如此紧迫的时限内还三番四次成功拦截到歹徒。
我说这歹徒啊,杀警的时候不是很威风吗?不是很杀神上身吗?怎么封城之后智商和能力就变低了?
男主破案之神速,完全不让人享受丝毫破案的过程,请问是要测试观众对紧张刺激的另类诠释吗?

整部片无论剧情、手法、风格、设计都是如此地没有风格,沉闷无聊。
为什么要拍一部这么没有特点的警匪片?意义在哪里?
导演你难道真以为观众这一辈子都没看过警匪片,会对你这一部竖起大拇指?
本片耗资3300万制作,票房收不到5000万,可见一斑。
烂番茄124个影评人给了刚刚及格的51%,众所皆知烂番茄影评人的评分有时会“特别”一些,但这一部,我绝对同意他们的差评。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Knives Out:都是美国队长惹的祸


利刃出鞘

因强大卡司而在宣传时就备受瞩目,Daniel Craig和Chris Evans参演也被视为一场007与美国队长的对决。
影片于去年多伦多影展大获影评人赞赏,全球公映后也博得多数观众掌声,以4000万美元成本斩获了三亿票房。
虽然在奥斯卡、英国电影学院及金球奖都只获提名没得奖,却已成为不少影迷心目中难得的悬疑巨作。

故事说知名悬疑小说家Harlan庆祝85岁生日后,在家中离奇死亡。
当警方列为自杀案处理时,名侦探Benoit Blanc受聘调查,发现案情不简单。
直接了当的故事开展,马上就进入既是证人也是嫌疑犯的一众家人的盘问戏码,借此带出豪门家族的勾心斗角,只为了一个老掉牙的理由——争夺财产。

悬疑电影最让观众着迷的,就是要能带领观众逐步破案,案情越离奇越好,真相越难猜越棒。
《Knives Out》玩的是子孙争产的老梗,原本以为是让观众猜测老作家死因,谁知道剧情还不到一半,导演就已用上帝视角破案,还原事发情况。
诶,真相大白了还玩什么?
原来本片重点落在了Daniel Craig饰演的名侦探身上,这位侦探跟这家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却有人匿名重金礼聘他来查案。
委托人是谁?有什么目的?这,才是观众要破解的谜题。


本片节奏算明快,但不至于快到让你无法正常消化,时间线上来回往返的叙述也符合逻辑,基本没什么剧情漏洞可挑。
值得一提的设定是Harlan的私人看护Marta,拥有一说谎就会呕吐的奇异体质,为剧情开展增添了不少效果。

悬疑性来说,看惯推理片的观众,大概不难从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中猜到真相,包括Marta用错药物那部分,也该会想到有反转后续。
要说bug的话,个人认为反而是Harlan的孙子Ransom这个人物,此人一开始是离家出走状态,不在豪宅内,不在盘问名单中,也不出现在观众眼前,但因为大家都晓得是Chris Evans饰演,所以用屁股想也知道,他必然会是影片后半段的重要角色。

所有的证人/家人/嫌疑犯戏份都差不多,Ransom作为家人之一(而且还只是第三代的孙子),理论上不该有特别待遇,但美队既然会演出这个角色,又不是友情客串,断不会只演一个路人,那他不是凶手还会是谁?
从选角上来说,美队的出演,对观众参与破案的乐趣,只会达到反效果。
或许真不该找他来演这角色,而且他诠释一个表面浪荡,实则工于心计的纨绔子弟,也并没有特别亮眼。


不少观众说《Knives Out》是一部神作,实在太过誉了,充其量它就是一部能打破一点常规性手法的悬疑片,但创意上还远远未能让我拍案叫绝。
这年代是不是大家都懒得想新鲜的赞美词汇,还是要求降低了?须要动不动就将“神”廉价化?

本片导演Rian Johnson也是《Star Wars:The Last Jedi》的导演,他在影评人一片赞美声中自信爆棚,声称不排除(或者该说是很可能)会将这名侦探故事发展成一个系列。
我说啊,要拍成系列的话,麻烦请再更用力地“想出盒子外”(think out of the box),不然还是见好就收比较好吧。


6/10



本文刊于T网站

Bombshell:女人当自强,姐妹站起来


爆炸新闻

相信大家对2017年10月爆出的好莱坞知名制作人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艺人案件不陌生吧?
尤其接踵而来由美国女演员Alyssa Milano在Twitter上发起了#MeToo运动,呼吁姐姐妹妹站起来,更是对世界各地职场性骚扰事件的一记当头棒喝。
如此重磅的性丑闻,2016年也曾经发生过一宗——美国新闻业大佬Roger Ailes在高龄76岁时,被指控在公司内性侵女新人下属,这起大事件就是电影《Bombshell》的故事轴心。

如果你不熟悉这位当年引发美国新闻界大地震的Roger Ailes,这里先给你恶补一下:他是曾经一度超越CNN的Fox News新闻台的CEO,一年为公司赚取15亿美元利润。
他是美国共和党支持者,曾是美国前总统Richard Nixon、Ronald Reagan、George Bush的媒体顾问,说他是一手协助三位前总统入主白宫的造王者也不为过;他也是Donald Trump当上总统之前的幕僚之一。

这样一个政商两得意的大人物,可谓权倾天下,呼风唤雨。
他不仅限定公司女主播都得穿短裙工作,也命令导播将新闻访谈节目镜头拉向女主播的大腿以吸引更多眼球。
他在位期间经常利用职权之便,对女下属出手,被他看中的女下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委曲求全以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二是永远离开新闻界。
多数被侵犯的女下属选择了前者,并且被迫保密。


Roger Ailes最终踢到了铁板,一名先被他调去低收视率时段,后被解雇的女主播Gretchen Carlson离职后,决定起诉Roger Ailes对她性骚扰不果后无理开除她。
一开始Gretchen进展得并不顺利,Roger财雄势大,位高权重,他的直系下属包括女同事,都为了保住饭碗挺他。
直到Fox News台柱主播Megyn Kelly突然无预警通过媒体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案情才急转直下。
在更多曾遭受Roger Ailes迫害的女性站出来指控后,一代新闻业巨头最终身败名裂,事发后不到一年因脑出血逝世。

《Bombshell》以记实方式叙述了这段性丑闻,当然在改编过程中无可避免加入了编剧和导演的主观意识,包括从头到尾都把Roger Ailes塑造成一个人见人厌的猥琐老胖子,不仅增添对女受害人的同情分,也更突显指控职场无理剥削的必要性。
三大女主在片中各擅胜场,Charlize Theron饰演气场强大、深谋远虑的女强人Megyn Kelly堪称无出其右,其妆发造型也是一绝,让人几乎认不出本尊,难怪本片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妆发设计。
Nicole Kidman饰演首位起诉前老板的Gretchen Carlson则表现一般,或许这角色本身并没有太多发挥空间。


反倒是饰演虚构人物Kayla Pospisil的Margot Robbie,在被Roger Ailes要求撩起裙子展露大腿受辱、跟女同志同事通电话寻求精神出口,以及对Megyn坦诚同是受害者的那几场戏,心理状态的演绎都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电影篇幅有限,无法对此人物有更细致的刻画,以至于她最后对曾经在所不惜拼命追求的事业毅然舍弃,亦都显得有点突兀。

我很少会觉得一部电影节奏太快(嫌慢的时候比较多),但《Bombshell》确实让我觉得情节推进得太急促。
或许影片一开始是要营造新闻产业那种分秒必争的紧张感,但在配角一个接一个不断登场、过场,人物快速唇枪舌剑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要一边追逐剧情,一边还要在脑中用力回想谁是谁,谁又跟谁是什么关系,那享受一场视觉故事的流畅感,真的有被干扰到。

总结:原本可以是一部有内涵的写实电影,最终呈现却有点爆米花。


6.5/10



本文刊于T网站

与神同行:神在哪里?电影与漫画5大差异


Along with the Gods

韩国电影《与神同行》与续集《与神同行:最终审判》,是韩国电影史上卖座大片。
首集在韩国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续集排第11,两部都在第14名的《尸速列车》和第19名的《寄生上流》之上。

电影改编自韩国漫画家周浩昊的同名作品,如果你没看过原著漫画,只看了电影,你可能会浮现一个黑人大问号:诶,片名叫《与神同行》,可是男主走的明明是地府,“同行”的是阴间使者,“神”到底在哪里?

“神”的区别
没错,这就是电影与漫画众多不同处之中,最大的分别。
原著漫画里与男主同行的,是一个名叫陈季函的阴间律师,专职为亡者辩护;电影中戏份最重的三个阴差,在漫画里则只是负责把亡者引领到地府罢了。
在漫画中,陈季函律师虽然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却能帮男主一路过关斩将,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地狱考验。
原来,这陈律师并不是省油的灯,他竟然是律师学院第一高材生,并在毕业典礼时,受委为一等荣誉的“神将律师”头衔(不过他拒绝受封)。
所谓的“与神同行”,指的就是与这名“神将级”律师同行,所以“神”也并非真正的神,而只是一个凡人的职衔称号。
但在电影里,负责改编的编剧却下重手把律师角色完全砍掉了!
而为死者辩护的重责,就落在河正宇饰演的阴差领导江林身上。



消防员 vs 普通上班族
电影男主金子洪,是救人无数的消防人员;漫画男主金自鸿,却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上班族,而且是因为喝酒过度去世的。
电影做这项改编不难理解,就是要增加男主的戏剧性和值得阴差竭尽所能解救的理由。



古代地府 vs 现代化地府
电影里的地府,是我们一般印象里的古代模式;但漫画里的地府,却充满与时并进的现代感。
亡者都乘坐捷运到地府;阎罗王也在学用电脑,用“Hellgle”搜寻亡者生平;还可以到“Hellbucks”咖啡馆喝咖啡。
那到底是古代版的地府比较顺眼,还是现代化地府比较有趣,就纯粹看个人喜好了。



多出来的弟弟
电影里冤死的军人金秀洪,是男主金子洪的弟弟;但漫画里冤死的军人叫刘成彦,与男主没有任何关系。
这改编同样也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


日值阴差解怨脉
电影里的日值阴差解怨脉,高大帅气,还有点搞笑;但漫画里的解怨脉却正经八百,还一脸凶相。
韩国电影经常会有插科打诨的角色混在群戏里,解怨脉“很不幸地”被编剧看中担当这个角色,所以牺牲了原有的煞气,不过也反而让电影里的解怨脉更抢镜更让人留下印象得多,你说是不是?


家神
《与神同行》电影里没有神,但续集中出现韩国最强大叔马东锡饰演的城主神之后,终于也勉强能跟“神”挂钩。
所谓城主神,就是守护爷爷和孙子的家神,电影中只出现了城主神,但漫画里其实总共有四个家神:成造神(掌管屋梁)、灶神(掌管厨房)、厕神(掌管厕所)、酱缸神(掌管酱缸)。
除了酱缸神是漫画后期才出现,前三个家神的戏份几乎一样重。



看过《与神同行》电影后曾经自行脑补了漫画画面,以为漫画也像电影那样气势磅礴,视觉震撼,结果一翻原著,才发现,画风走的是干净简单的卡通式路线,与电影感觉差很大!


十二个想死的少年:新形态悬疑大作?比较像翻白眼大作


日本推理小说世界知名,大师如松本清张,目前销量保证的东野圭吾,都是名堂响当当;推理漫画也有一定地位,如《金田一事件簿》、《名侦探柯南》等。
但印象中日本的推理/悬疑电影,却似乎没有让我留下很深刻印象,这部声称“新形态密室推理悬疑大作”、日本新片首周票房冠军的《12个想死的少年》又如何呢?

故事说12个活得不耐烦的少年男女,聚集在一间废弃医院,打算集体自杀。
他们有的是寻求解脱,有的是借此控诉社会。
“行刑”当天,现场无端端多了一具不明来历的尸体,为了避免警方事后误会死者是少年们杀的,于是决定挪后自杀计划,先处理神秘尸体事件。
直接说翻白眼的部分吧:

老梗的号码牌
本片一开始表明,少年们都得按照抵达医院的顺序,各自拿号码牌进场,此设定明显就是一个陷阱题。
因为人类劣根性之一,就是不会老老实实、循规蹈矩,要不然孔老爷子所说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早就实现了。
果不期然,少年们一半以上没有一到场就乖乖拿号码牌,案件疑点以此大做文章,说直接一点根本是意料之中。
而且为什么要拿号码牌呢?若只为了鉴定身份,不拿号码牌也可以鉴定不是吗?
反过来拿了号码牌也未必能鉴定身份,现场多出了第13号,正好自打嘴巴,证明这程序多余。
翻白眼等级:🙄🙄


有事没事来乱的10号
10号正悟是不良少年代表,也是冲动无脑乱喊乱叫的典型,不知为何日本片群戏里,永远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角色。
好吧就算现实里可能真有这种人(应该是会有),但这样的设定很老派,很腻,也大大干扰了看片情绪。
翻白眼等级:🙄🙄🙄🙄

最强大脑5号
5号真次郎是少年们的推理担当,本来还有点期待他抽丝剖检分析案情,结果前头还在描述少年们各自寻找线索,后头突然就让真次郎像讲故事一般地结案了。
而且巨细靡遗、准确无误,根本是福尔摩斯水平,就只差没在破案前说出“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群体里有一个大脑角色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破案处理实在过于草率。
就只因为他父母都是警察,然后“思考是他唯一的乐趣”,就能够成为最强大脑?
观众不是傻子好吗。
翻白眼等级:🙄🙄🙄


隐形人9号
9号信男推着13号的“尸体”,在医院上上下下了好几轮,以当时已经陆续有少年进入医院的情况来看,有可能完全不会被任何人碰上吗?
转角都能遇到爱了,推着一个不醒人事的人,如此大动作却可以成功得像隐形一样,你信服吗?
我不信服。
翻白眼等级:🙄🙄

傻眼结局
12个原本人生黑暗,一心求死的少年,就在还计划集体自杀的同一天,就全部一致改变初衷、放弃寻死,一起踏着轻快脚步,笑着走出医院迎接灿烂阳光。
呃,这是童话吗?
当然也不是说黑暗主题影片就要黑暗到底,就要人物死光光才爽,但这励志的部分实在太假,完全大扣分。
如果让大家“改邪归正”、回心转意的最后理由铿锵有力,那还可能有一点说得过去的依据,但事实是从真次郎口中冒出来说服少年们的理由,却是苍白兼不知所谓到不行。
为了确认这不是我个人问题,我还重看了两遍,最终得出结论:还是不懂到底哪里激励了少年们的求生意志。
翻白眼等级:🙄🙄🙄🙄


导演意图
本片导演是否有探讨少年自寻短见课题的“野心”?
如果有,显然是失败的。
12少年各有烦恼,但他们的黑暗人生都仅是一笔带过,完全无法让观众有深刻印象或共鸣,更遑论有任何为他们反思的机会。
12人的群戏本来就非常难控制,还要在90分钟内搞悬疑、推理、破案、励志。
只能说:太、忙、了。
结果就是每个少年都是表面的,模糊的,粗糙的。
当然集体自杀这种东西,人数越多震撼越大,但如果最终都没能做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产生反效果,还不如务实一点改成五、六个就好,然后好好地把人物刻划做好做满更实际。
翻白眼等级:🙄

诶,一不小心翻了这么多次白眼,看来优点也不用讲了吧。
瑜不掩瑕的电影还真不好看。


5/10



本文刊于T网站

Black Mirror Seasons 1 - 5:脑洞大开的暗黑科幻


黑镜 第1 - 5季

与未来科技挂钩的影剧《Black Mirror》已播了五季,单元剧形式对缺乏耐性的观众来说是好事,但也因为是单元剧,造成各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惊为天人,有的则不值一看,不过整体来说,褒多于贬。

看过第一季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后,不觉得特别厉害(虽然跟猪性交算是比较大胆的题材),对结局的“平凡”更是无语。
不过看了第二和第三集之后开始有feel了,也抓到了这个影剧的主旨——暗黑科幻,主要阐述的是科技在未来如何负面性影响人类生活。
换句话说,不是外星人、特异功能、超级英雄那种天马行空的科幻。
它的天马行空,建立在一个比较写实的角度,极具讽刺意味,甚至黑暗。
听起来很玄?举几个例子就会清楚了。

Fifteen Million Merits
未来的普罗大众,每天都要骑室内脚车赚取点数,生活千篇一律,唯一娱乐就是“下班后”窝在斗室里看选秀节目(还要被逼观看广告,想跳过不看就要使用点数),或参加选秀节目成为明星。
男主使用了辛苦赚来的1500万点数,让拥有好歌喉的女性朋友得以参加选秀节目,谁知道她最终却被成人节目製作人看中,当了AV女优。
这其实讲的就是每天劳碌工作且no life的一般人(就是我们啦),跟片里情形一样,人生都操控在极少数几个高高在上的权贵手里。
无奈,却无可奈何。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未来每个人都会植入晶片,让你通过眼睛,把所看到的一切都纪录下来。
甚至还可以随时回放观看,包括在大萤幕上播放,跟其他人一起看。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就无须再担心遗漏或忘记了重要事项,也不会有口说无凭的情况,反正一切都有真凭实据纪录在案,赖也赖不掉。
是的,当一切都纪录在案,也等于说一切都无所遁形⋯⋯
你觉得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Black Mirror》五季共22集,之中脑洞大开的精彩单元,真的是不得不给一个大大的讚。
以下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单元:


Be Right Back
女主对男友过世无法释怀,使用了友人推介的一个程式,发现该AI程式,竟然能通过读取男友生前资料,彷效男友声音和思维,通过电话与女主沟通,感觉男友依然在世。
当女主不再满足于语音,程式公司获得女主同意后,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彷造的男友肉体,以AI驱动,犹如男友重生。
剧情简单直接,情感深刻饱满。


White Bear
女主醒来后发现不断有人追杀她,弔诡的是周围邻居、路人不但不帮她,还一直拿着手机追着录影看热闹。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震撼,且令人唏嘘。
其实现代人已经有这种坏习惯了,只要一机在手,就当自己是公民记者。
当拍下了他人不当行为再在键盘背后谴责时,却不自问当时在场的自己为何什么都没做。


White Christmas
构思超厉害,随便讲一点都是剧透,所以还是什么都不说,自己去看吧。


San Junipero
一对女同志的邂逅爱情故事,前半段背景和氛围很复古,完全与科幻沾不上边,让你以为看错了片子,但最后一记神来之笔,会让你恍然大悟。


USS Callister
一个高级程式编写员,每天在公司受到同事轻蔑、欺凌,他唯一期待的,就是回家后一头栽入自己设计的电玩中。
原来,他偷偷把同事的DNA植入游戏中,在游戏里他就是老大,可以随意霸凌回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不好的同事。
更可怕的是,游戏中的复制人同事是逃不出去的,等于在游戏里永不超生。
现在的VR、AR技术越来越先进,不难想像有一天这样的情况也会出现。
尤其是Online Game,很多时候都会要求输入你的资料,或者直接从你的社交网站户口索取资料。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被“光明正大”窃取的资料,到底会(在日后)被如何使用。


Black Museum
女主无意中走入一间叫Black Museum的博物馆,发现里头收藏的东西都很匪夷所思。
不知为何博物馆乏人问津,无聊的馆长反而有时间一一介绍,以此带出了收藏品背后耸人听闻的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本身的变态程度,其实就足以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恐怖片了。
这单元最后的转折,其实不是前所未有的点子,反而有点美中不足。

总结:《Black Mirror》是一部很非一般的影剧,非常值得一看(再说一次,不是每个单元都精彩)。
也要注意剧中很多儿童不宜画面及思想,或许更正确地说,这其实是一部科幻+情慾/人性剧。


7.5/10(五季平均分)



本文刊于T网站

新龙门客栈:重温还是好看



之前跟网友聊起以前的港产武侠电影,后来有了mood,重温了这部由李惠民导演、徐老怪监制编剧、程小东武指,1992年上映的《新龙门客栈》。
除了主演梁家辉、林青霞、张曼玉,还可以看到演大反派曹公公的“叶问”甄子丹;
“我全都要”的“鳌拜”徐锦江;《倩女幽魂2》里的大蜈蚣国师刘洵,
以及吴启华等等。


以前的武打场面很多都借位,用镜头捕捉翻腾跳跃,再后制兵器碰撞声,制造出激烈打斗的效果,虽明知是假的,但就是看得很爽。
最后一战中的“庖丁解牛”设计,前所未有,成为本片最难忘一幕。
那个时代的武侠片好好看,可惜,现在没有了。


8/10

Jumanji: The Next Level:哪有 level up 啊?



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

如果你不晓得的话,现在跟你说,2017年上映的《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并不是《Jumanji》系列的第一集。
早在1995年,已故好莱坞著名喜剧演员Robin Williams,和当年只有13岁的Kirsten Dunst,就已主演过第一部《Jumanji》电影。

该片中扰乱时空的是一副名为“Jumanji”的丛林主题桌游,开局之后会在现实世界中出现匪夷所思的丛林危机,让玩者疲于奔命解围。
电影票房2.6亿美元,在当年算厉害,可奇怪的是,多年来始终没有拍摄续集的计划,一直要到24年后,才出现由巨石强森、Jack Black、Karen Gillan等主演的《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
虽然还是以玩游戏为主轴,但因应时代变迁,“主角”改成了任天堂游戏卡机,还反过来将玩家吸入游戏世界之中。


《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票房近十亿美元,以好莱坞近几年来的作业方式,这样的好康不拍续集就不叫好莱坞了。
于是同一个导演操刀,原班演员人马上阵,《Jumanji:The Next Level》应运而生。
(看吧,片名也没叫Jumanji 2啊,所以不要在说这部是续集了ok?真不懂为什么大陆会译成勇敢者游戏2,明明就不是2)

因为《Welcome to the Jungle》的成功,《The Next Level》难免备受审视,最大的期待同时也是最大的疑问:能突破得了前一集吗?
要让人感受到诚意,而不产生“又是一部来坑钱的片子”的想法,如何在原有基础上玩出新花样,就考导演功力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换背景,再傻也知道不能再玩丛林了,所以干脆来个极端改变——玩沙漠。
接下来就是换角色,除了加入Spencer的爷爷及爷爷的好友兼生意伙伴Milo,还聪明地把游戏中各人对应的avatar给打乱,借此制造更多新冲突和新矛盾。

《Jumanji》其中一大特色就是玩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The Next Level》也没放弃这个unique selling point,借助电脑特效便利,搞了个鸵鸟大军,如蝗虫过境般席卷沙地,虽然也只是不断逃命又逃命的老梗,起码鸵鸟算是大银幕上比较少玩的品种。
之后的悬崖断桥,继续玩稀有品种,成千上万的山魈出场追杀主角们,这一场历险戏码个人觉得是全片最精彩的。


说了这么多怎么好像没提到剧情啊?
没错,因为剧情乏善可陈,难听一点就是不值一提,就连Spencer没知会众人下自行进入游戏的原因,也非常无力。
反正啊,就是冒险闯关,老话一句:重点在过程。
不过导演最后也不忘延续温馨大团圆结局,着实强调了Spencer从软弱变强的自我肯定历程,歌颂了友情的可贵,并且继续告诉你:每个人的优缺点都不一样,善加利用方可无往不利。

本片比较让人不满意的地方,除了玩老梗的剧情之外,笑料没有上一集这么惊艳,感觉有点相似,也就比较难笑。
冒险桥段除了上述山魈那一段,其他都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基本上作为冒险喜剧本片可说是相当不合格。
顺带一提,新科金球影后Awkwafina在片中表现平平,演绎Spencer在游戏中的avatar,只看到一脸慌乱,表现不出Spencer那种有点小聪明但缺乏自信心的个性。

总结:1. 片名叫“The Next Level”,但感觉并没有upgrade到。
2. 作为爆米花电影尚算ok,如果你没看过上一部的话。
3. 如果一直是这个模式,那算了,不要想开启Jumanji宇宙了。 


5.5/10



本文刊于T网站

叶问4:6场决斗各擅胜场,一个时代的结束


作为《叶问》系列的完结篇,有满足到你吗?
看完之后是心满意足,是意犹未尽,还是怅然若失?

剧情就不赘述了,反正一定跟维护中华武术有关,借用洪师傅的话:“侮辱中华武术就不行!”
只要够热血,够振奋人心,基本上没人会对故事诸多要求的(当然也不要太烂啦)。
以《叶问4》设定的年份而论,叶问当时应该已71岁了,虽然甄子丹的造型看起来比较像60左右,不至于老态龙钟,但日常行为举止已带出浓浓的夕阳迟暮晚年感。
还好,练武之人年纪越大功夫越深厚,加上叶问实战经验丰富,所以身手依然了得。

《叶问》系列最精彩的,当然是它实牙实齿、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动作场面。
而这部完结篇不服众人所望,武打情节不少,依然看得人眉飞色舞,相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带着“朝拜”这最后一部叶问电影心情入场的观众。
本片也舍弃了多人混战的桥段,不再宣扬成就叶问实力与地位的“一个打十个”。
为什么?因为叶问已是宗师级人物,街头混战有失身份,单对单无论是切磋或生死相搏,都更能表现一代宗师的气派。
片中唯一一场“多人战”,是叶问营救万若男,但也只是一个敦厚长者对小混混的小惩大戒罢了。
以下就让我们来谈谈各场对打武斗。


李小龙对空手道教头
片中没交待暗巷里埋伏的老外是谁,该是一班空手道大赛参赛者的教头吧。
这是一场压倒性对打,李小龙如日中天,学贯中西,可能叶问在他那年纪都未必这么强,老外当然只有被痛宰的份儿,也借此表达了咏春不仅后继有人,更会发扬光大之意。

叶问对万宗华
咏春与太极,两门都是著名中华武术。
咏春拳据说创始者是清朝的严咏春,她习自五枚师太,之后才将拳法传授给后人。
太极拳则是清朝武术家杨露禅发扬推广,后人声称拳法创自宋朝武当张三丰。
无论咏春或太极,根本没有哪一派比较厉害的说法,只有练者资质功力可分高低。
叶问和万宗华都是宗师级别,两人对战发挥了中华武术中的巧与美,有别于空手道的霸气纵横,招来招往、见招拆招非常赏心悦目。
这一战虽未分胜负,却是个人最喜欢的一场。


哥连对各大派掌门
Chris Collins饰演的哥连,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外聘格斗教练,本身是空手道黑带四段。
电影中各大掌门车轮战也撂不倒他,反被打得人仰马翻,让人置疑中华武术何以如此不济?
尤其还有与太极拳齐名的三大内家拳法的形意拳和八卦掌。
当然作为剧情铺陈,前头总要有人被狠K落败,才能衬托出后面登场高手的实力。
除此之外,空手道界中一般只有为空手道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师级高手,才会被颁予黑带五段以上,所以哥连的四段其实已经非常厉害了。
加上拳怕少壮,各派掌门多是人到中年,对比魁梧的哥连,吨位上已不平等,体力更是无法比拟,落败并不出奇。

叶问对哥连
一上场一句“够了”,尽显气势,对待打法刚猛进取的空手道,叶问肯定有足够经验化解,咏春最了得的“黐手”发挥最大克敌效果,让哥连的力道不是扑空就是回流到自己身上。
同样地,不能因此说咏春就比其他武术拳法高明,只能说叶问功夫确实比其他掌门了得。


万宗华对巴顿
Scott Adkins饰演的海军陆战队士官长巴顿,是习武狂人,虽然拿手的是以空手道为主的格斗术。
同样地巴顿不仅占有身型和吨位上的绝对优势,年龄和体力也肯定比万宗华有利。
万宗华是太极拳高手,深谙太极拳最了不起的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之法,本应是巴顿这种类型对手的克星,可惜这场比武,实在看不出万宗华的太极奥义,反而似乎都在很不智地跟巴顿硬碰硬。
是巴顿强到万宗华无法施展太极柔劲吗?
我们不晓得,只觉得万宗华仅是输给叶问半招,却惨败在巴顿手下真有点说不过去。

叶问对巴顿
在《叶问3》里会过泰森饰演的重量级拳王而不败,这世上大概就没有谁有能力绊倒叶问了。
不过那是在他壮年时的事情,如今叶问垂垂老矣,只差没问出“尚能饭否”,还患上癌症,能斗得过正值盛年的巴顿吗?
答案是:很难。
所以叶问经历了一场苦战,还被迫使出刮眼、撩阴的“茅招”才重占上风,虽然有点“出术”,但其实情有可原。
最后标指插喉,略显歹毒,全是因为巴顿滥伤无辜,才令到一向温文儒雅的宗师也狠下重手。


相较于之前已玩过的叶问得胜后广大民众雀跃欢腾戏码,这一次安排在闭门军营里,连最终阿兵哥们的鼓掌,也显得有点不情不愿(因为军队是绝对服从命令的纪律部队,兵士在吴建豪饰演的士官带领下鼓掌也未必出于真心)。
对于已荣获过很多掌声的叶问来说,这一段或许更能体现出一种人到晚年的落寞。

李连杰16年前演完《霍元甲》后,就宣称“退出江湖”;甄子丹在《叶问4》上映后也宣布是他最后一部武术电影,大家都不禁开始推测,谁会是接班人。
吴京当然是最受期待的,但他比较趋向动作演员,没有专攻“武术电影”这一块,近年来也比较热衷于演绎不同类型角色。
张晋虽可继续拍张天志系列,但能否有朝一日跨到与李连杰、甄子丹同等的国际武打巨星地位,仍言之过早。
虽然非常不情愿,但还是得很遗憾地说,我们似乎必须做好一个时代就此过去了的心理准备了。


7.5/10



本文刊于T网站

The Boys:反超级英雄剧够爽够呛,可惜剧名太普通


黑袍纠察队

单看剧名,本来是完全提不起什么兴趣,感觉像是漂浮于B、C级的麻麻地片子。
可是烂番茄给了82%高分,IMDb更给到了9/10,几乎满分的高评分,那就……给点面子吧。

这部改编自漫画的美剧讲什么的呢?
超级英雄。诶,又是超级英雄?莫非又是跟风之作?腻不腻啊?
非也非也,这部有点不同哦,故事背景是现代,不过跟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个时代已接受了超级英雄随处可见的事实,而且当前存在于世上的超级英雄,都隶属于一个名为Vought的跨国集团,由专人管理和经营。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这家企业着力打造的“The Seven”,包括:
Homelander - 超级英雄七人组老大,能飞能打,双眼能发射致命激光,还能透视,基本上就像Superman。
Queen Maeve - 造型和实力都像足Wonder Woman。
The Deep - 水中蛟龙,能与海底动物沟通,能力类似Aquaman。
A-Train - 地表最快人类,有如Flash。
Translucent - 拥有隐形能力。
Black Noir - 全身包到像忍者一样的神秘异人。
Starlight - 能放射强光的女超人,是最新加入The Seven的成员。


所以,这就是一部七位超级英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故事?
非也非也,正好相反,The Seven里的超级英雄,原来都是一群心理变态、行为卑劣的小人。
他们平时在广大市民面前,做着救世救民的假动作,私底下其实都是为了赚取集团支付给他们的丰富酬劳,借此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
是的,所谓超级英雄,对他们来说,跟打一份工没两样。
更好笑的是,上班族熟悉的职场办公室政治,也在七人之间日常发生,大家都在勾心斗角,耍心机,玩城府。

像Homelander是最受市民爱戴的英雄,但他其实是一个极度残忍自私的傢伙,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名誉,罔顾他人死活。
The Deep好色如命,在Starlight第一天上班就对她性骚扰。
A-Train则是一个为了虚名不择手段的小人。
是的,他们就是这么一群卑劣的“英雄”。


故事发生在一个在3C产品店打工,名叫Hughie的小伙子身上。
某天他在大街上跟女友聊天,谁知道下一秒钟一阵狂风掠过,女友就在他眼前粉身碎骨。
原来,是A-Train刚好奔驰而过,“不小心”把他女友撞散了⋯⋯
这意外该如何解决?
毕竟人命关天啊,但A-Train只在媒体面前一语带过,Vought公司则派人来要求和解,付了一笔钱给Hughie,却要他签下NDA保密协议,承诺终身不再提及此事。

就在Hughie为此彷徨失措之时,一个名叫Butcher的人突然出现,声称理解Hughie的感受,而他正在做的,就是探查The Seven和Vought集团背后的秘密,要揭穿他们丑陋的真面目。
由此,Butcher又召集了另外两个人,正式组成了跟超级英雄对抗的凡人组合“The Boys”。
他们通过各种管道深入调查,挖掘越来越多的秘密。
The Seven成员也感受到了来自The Boys的潜在威胁,双方开始斗智斗力。
本性善良的Starlight成为夹心饼乾,也因为她跟Hughie发展成情侣关系,让事态变得愈发敏感混乱。
Queen Maeve此时展现出良心发现的状态,可惜Homelander咄咄逼人,誓言对The Boys赶尽杀绝。


有点意思吧?
当然,如果你要看的是深刻的寓意,抱歉本剧没有。
但作为一部消闲影剧,无论故事精彩度、剧情张力、拍摄手法、人物刻画、惊喜程度,都做得很不错。
最起码,我一口气看完了共八集的第一季,已经迫不及待期待第二季快快播出了。
对了,剧里对白是F字满天飞的,还有不少血腥和性爱场面,绝对是儿童不宜的超级英雄片,别说没提醒你哦。


8/10



本文刊于T网站

Just Mercy:正义总在历经百转千回后胜利


正义的慈悲 / 不完美的正义 / 以公义之名

本片有什么看头?
由饰演黑豹对手而声名大噪的黑人演员Michael B. Jordan及饰演惊奇队长的Brie Larson主演,加上影帝Jamie Foxx,如此阵容的确有足够看头,但千万不要误会,看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为了娱乐,它的沉重,它的严肃,分分钟都让你揪心,但我保证你看玩之后,会觉得是值得的。

本片改编自美国律师Bryan Stevenson所撰写的《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里记载的真人真事。
年轻的Bryan哈佛大学毕业后,放弃前途似锦的工作,毅然到阿拉巴马州去为当地死刑犯辩护。
他的第一个事主是绰号“Johnny D”的黑人死囚Walter McMillian,于1987年被控谋杀18岁白人女生Ronda Morrison。
Bryan研究了案件后发现,Walter很可能是无辜被冤害的,于是下定决心为他讨回公道。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场翻案,竟然像鬼打墙似地延续了几年,他所要挑战的不仅是司法制度的纰漏,还包括当地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本片节奏缓慢(意料之中),但细致地刻画了片中人物的个性及心路历程。
包括Bryan不断遭受失败打击后却屡败屡战的坚持;
Walter从开始对律师极度不信任与不屑,到后来开始相信奇迹可能真的会出现;
另一死刑犯Herbert Richardson最终难逃死神召唤被送上电椅的情绪波动,以及Bryan首次亲眼目睹死囚被正法的震撼;
做假口供指证Walter的罪犯证人Ralph Myers的挣扎等等。
这一切开展,要是不借助缓慢但强而有力的步伐,恐怕也难以营造出应有的酝酿效果。

片中Bryan对Walter说了这么一句话:“曾经有律师朋友告诉我,最好跟客户保持距离,别跟他们交朋友,但你让我晓得这是不正确的,只有了解他们的处境,我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
就如职场上经理或主管会刻意与下属保持距离,但其实这种管理方式有点老派。
保持距离是未免下属爬上头,但太过于制造隔阂,又如何了解下属的性格和心态?
不了解下属的性格和心态,又如何能善用和激发他们的优点?


说回正题,Bryan终其一生与他设立的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律师团队,总共为140个死刑犯伸张了正义。
但看这部电影,并不是要你从今以后开始置疑司法,而是让你对既定事物和观念保持开放心态,同时坚守信念。
“邪不胜正”或“正义必胜”这样的喊话,可能你觉得很老套,但它恰恰就是人之所以强大的最稳固基石。

最后要提一提电影片尾给出的讯息:
- 美国每九名死刑犯中,就有一人是无辜被控,错判率高得惊人。
- Bryan打赢官司的另一名事主Anthony Hinton,在错误证据下被控谋杀判死刑,检控官居然说单只看他的脸,就知道他有罪。他最终成功获无罪释放,但在此前已坐了30年冤狱。
- 1993年新调查证实Walter确实是无辜的,杀害女生的很可能是一个白人,但由始至终都没被提控。
- 那个有种族成见、没落力查案的白人警长Tom Tate,在当地任职32年直至2019年安然退休。Walter无罪释放后,Tom居然连续委任了六次。
我们都希望人生美好圆满,但真的不希望是要在历经了无比惨痛之后才获得。


8/10



本文刊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