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Time To Die:崩坏007,俗烂完结篇


007:无暇赴死

虚构英国特务James Bond第六任演员Daniel Craig的第五部007电影,也是他铁定出演的最后一部。
导演刻意将电影打造成完结篇,不惜将这位银幕英雄送上最后一程,以换取最凄美、动容的句点。

看完电影,我难过,但不是感伤,而是“怎会把007拍成这个样子”的难过。

1962年,英国作家Ian Fleming的间谍小说搬上大银幕,已故苏格兰男星Sean Connery主演了史上第一部007电影《Dr. No》,观众第一次见识到James Bond如有神助的身手和风流倜傥的形象。

当时《Dr. No》票房是6000万美元,换算成现今币值即是破了5亿。
从此007电影长拍长有,60年来拍了25部,成为西方影史上长寿代表。
夸张的是,每一部007票房都至少过3亿,《Skyfall》史上最高11亿,《A View to a Kill》最低也有近4亿。


孑然一身独行侠
先不论James Bond缔造的票房传奇,就说说他的人设。
我没看过小说,25部电影则最少看过15部,James Bond形象非常鲜明,并且始终如一:西装笔挺,魅力十足;身手矫健,智勇双全。

他女人缘特好,也风流成性;但他不渣,只是相信森林很大。
一般人可能忽略的一点是,女人和孩子其实都会成为敌人胁持他的筹码,所以也是当一个好特务的大忌。

他没有政治立场,只效忠国家和女皇;没有朋友,只有战友;没有家庭,没有亲戚;没人知道他的过去,没人预见他的未来。
他永远孤身一人,也从不介意孤家寡人。
套句香港漫画家马荣成在他作品《中华英雄》里的一个概念:James Bond就像命犯“天煞孤星”,注定孑然一身。


可惜这半个世纪以来根深蒂固的007形象,在《No Time to Die》被破坏得荡然无存,James Bond不仅有爱人,还有女儿,把柄一下子凭空多了两个,还要再理所当然让他为爱而亡。
这说的是谁?可以是一个情圣,但绝对不是James Bond。

死去活来凭什么
五年前在马泰拉遭伏击,James Bond以为是他女人Madeleine搞的鬼,毅然与她断绝关系,这看似无情的决然分手,倒是符合James Bond该有的断舍离个性。
五年后当他得悉原来当年误会了,立马换上了情圣脸,只差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向Madeleine倾诉对她不曾间断的朝思暮想。

就不说我们的金牌大特务前后两次都只听一面之词就下判翻供,你五年前明明慧剑斩情丝了,五年来在牙买加快活过日子,有想过Madeleine?
然后发现自己当年搞错了,就突然藕断丝连,还情真意切?这是人设有问题还是编剧有问题,麻烦你二选一。


说起Madeleine,虽然对演员不好意思,但还是必须说,颜值不怎么在线;角色个性更不鲜明,回忆片段出现的冰原上的童年女孩,反而还有种得多。
之后无论是在五年前的马泰拉或五年后的监狱、住家和反派大本营,Madeleine不是表情悲苦就是哭丧着脸。
阅人无数的James Bond究竟为何对她死心塌地,我很想知道,可是恐怕理由已随着当事人长埋黄土。

这段死去活来的爱情,或许有看过或恶补过之前的《Spectre》,会有一些端倪,但即便如此,James Bond和Madeleine的火花还是很弱。
单就《No Time to Die》而言就更虚,没铺陈,没过程,所有的缠绵悱恻,以至为爱牺牲,看起来都无比牵强。

James Bond本来就是独行侠,是在花丛中左右逢源的风流之士,无论是工作性质或性格使然,都不让他有拜倒在任何石榴裙下的机会和意愿。
导演编剧你们以这么毫无说服力的对象和爱情让007破功,还破得如此婆妈俗烂,英雄潇洒形象尽毁,谁受得了?


英雄迟暮有尽头
说到英雄,James Bond无疑就是个银幕英雄,而且是不死英雄。
无论事情如何折腾,形势如何凶险,James Bond永远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这是个都市神话,是经过半个世纪的观众认证与支持的现代神话。

然后导演编剧又屁股痒了,硬是放了英雄五年假,硬是要他过五年安逸退休生活,结果重出江湖的老牌特务,生锈了,生疏了,身手大不如前不说,还老态毕露,有几幕甚至还有点懒得动 / 动不了——很肯定那绝不是演员在诠释镇定或洒脱。

为配合老007的不复当年,反派相应地奇弱无比,影帝Rami Malek没有演得不好,大致上维持着智珠在握、运筹帷幄的摄人气势,但实际交手后却不堪一击。
养了大批打手形同虚设,轻易被两公婆逐个击破,还被他们俩带着小女儿全身而退——对了,子弹不出所料,懂得分辨谁是主角谁有光环。


不死英雄当然总要秀出几分一个打十个的神勇,就如总会有人拿当年一人斗跨整个军队的Rambo来举例,但莫忘了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的观众还吃这套,那跟《Halloween Kills》里头的不死杀人魔有什么分别?
人跟社会都是会进步的,加油好吗。

就算James Bond非死不可,也不该是为了在他人生中占据不了什么位置的爱情和亲情,更不该以这种英雄迟暮的俗烂方式结束。
不是所有英雄都要像金刚狼那样才令人惋惜,Logan一个就够了。

James Bond最终拷贝了钢铁侠有妻有女的幸福天伦,可惜没呈现钢铁侠壮年战死沙场的辉煌灿烂。
当他站上屋顶,迎接导弹,与杀人武器同归于尽那一幕,有没有人看到流泪?
我有,不过是因为白眼翻过头刺激到泪腺。


粗野作风谁人爱
六任007演员,“元祖”Sean Connery是毋庸置疑的经典;Roger Moore演出最多部,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心目中的007典范。
若说上一任的Pierce Brosnan是历来外型最绅士的James Bond,那Daniel Craig肯定是有史以来最粗野最暴力型的007。

当年片商宣布Daniel Craig接棒时不被看好,但《Casino Royale》的成功让他吐气扬眉,也让007颠覆传统,有了全新冷酷硬汉形象。
可他的硬,也实在太硬了。敌人在屋顶跑酷般飞檐走壁脱逃,我们的硬汉在屋内后面破门穿墙地追击,这一幕简直毁我007三观,害我以为看到了绿巨人浩克的幻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也因此Daniel Craig饰演的James Bond,始终无法让我认同。


《No Time to Die》在硬汉特务退出江湖后,介绍了新女黑人007出场,可惜她在片中无论智慧和战力都没能展现什么,作用介于James Bond助手和插科打诨之间,位置甚为尴尬。
尤其老007对着嫩007说:“谢谢你,007”,以及后来嫩007请求主管M为老007复职的两场戏,更是尴尬之至,也再次显示编剧的俗烂到家。

我只想问导演,你知不知道我们想看的007,是原汁原味的正统007,不是你个人重新定义的007?
片尾字幕跑完,银幕上傲然呈现四个大字:“James Bond Will Return”……所以他壮烈殉难,我们到底是要缅怀还是不要?
If James Bond really returns,我希望不要再是这个导演。


4/10




Daniel Craig演出电影:
文中提及的电影:

Finch:岂能完美,但求无憾


芬奇

好莱坞亿万票房影帝Tom Hanks主演的末日公路电影《Finch》,原本环球影业计划在院线发行,因疫情而数度延迟上映,片商最终卖了给Apple TV+在网上放映。

故事背景设定在世界末日后,人迹罕见,四周围都是辐射,臭氧层犹如破洞的乳酪,太阳底下气温随时破百摄氏度。
一名时日无多的发明家,成功制造出智能机器人,在大尘暴来临之前,带着爱犬和机器人,驶向西岸,沿路指导机器人体验友情、爱心、信任和存在的意义。

简单不容易
本片有《I am Legend》的末世孤独、《Cast Away》的自力求生、《WALL-E》的绝境安逸、《Love Death + Robots》的人与机器的连结,可说是一次大杂烩,偏偏又不萃取上述电影于视觉上最精彩刺激的部分,反而呈现了一出故事简单、情节淡然,全片几乎毫无高潮的公路片。


比较有紧张感的只有两场戏:行驶途中遇上龙卷风来袭,以及在废弃建筑引来不明歹徒追击。两次结果都无惊无险,歹徒甚至连露脸机会都没有。
若你受不了平淡如水的电影,这部可以不看;要是你哈温情片,则可一看。
片中所释出的暖意和感伤,虽有点俗套,但淡淡悠悠,尚堪品味;片中一些隐藏寓意,也可反思一番。

影片男主Finch生性孤僻,不喜与人为伍,爱窝在自己的安乐窝过日子。
对他来说,未必听话的狗不比人难搞,比起人,他与狗之间更信任彼此,这也是后来机器人致力于克服的难题之一。

人类是万物之灵,头脑发达,却也往往产生邪念歹意。
简单,才难能可贵,所以俗话说“难得糊涂”,烦恼源自想太多。


Finch发明智能机器人的理由,亦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完全与科学研究或人类文明无关——他自知健康亮红灯,未免死后无人照料爱犬,遂决定发明一台机器人,好继续把狗儿养好带好。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一些无聊发想而启动。
“想”是人类天性、本能和技能,想对了,大可造福人群;想偏了,亦会贻害苍生。
所以问题不在于想什么,而是怎么想。

长大也很难
机器人Jeff诞生之后,开始邯郸学步和牙牙学语,当然机器人即便拥有堪比图书馆资料库的资讯,都尽属纸上谈兵,到实际操作时,难逃状况连连的窘境。
像开车倒车,就足以让Finch哭笑不得;错误解读情报闯入空置建筑导致机器狗误中陷阱当场“死亡”,更是Jeff始料未及的意外,真是行差一步后悔莫及。

很多时候Jeff的出发点都是好意,无奈好心做坏事,因涉世未深、阅历不足而促成大错,以至Finch也忍不住发出恨铁不成钢的咆哮:“我知道你昨天才出生,但你也要学着长大啊!”


归根究底也不能怪Jeff,他的的确确就是刚满一天的新生婴儿。
地球是非常危险的,在缺乏实战经验下哪能不行差踏错?临时抱佛脚哪能不缴香油钱?

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能慢慢长大,或至少在安稳舒服的步履下成长,甚或永远不要长大,永远身处在没有可怕大人的单纯世界。
只可惜,现实如此残酷,环境如斯严峻,我们没有任何奢侈机会挥霍单纯。

就如《天下无贼》里当刘若英立誓要保住坚信世界没有贼的傻根时,刘德华反问:“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因为他单纯?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
被逼在弱肉强食、汰弱留强的社会上生存,根本无法不竭尽所能长大。
或许,这也是Finch选择与世隔绝的原因,属于自己的步伐最自在。

无憾最难得
当Jeff终于获得了宝贵人生历练,遗憾的是,Finch无法收获自己种下的Jeff快速成长果实。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西海岸的路上,杀人辐射和气温消失了,阳光温暖、小花金黄、蝴蝶飞舞,久违的怡人时空,在Finch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之前,适时绽放。

Finch最终没能到达目的地或许令人唏嘘,但对一直以来活在生命倒数声中的他来说,得以见到爱犬所托有人,得以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划下句点,老天其实并没有待薄他。

虽然再多18小时就可抵达三藩市,虽然Jeff希望Finch继续上路完成心愿,但Finch宁愿放弃见到明信片上的金门大桥,也不想再舟车劳顿,因为当一个人累了,就地停步,就是最好的归宿。


其实我们不也如此,一辈子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可能还真没好好停下过脚步,当真的停下来时,或许也就是抵达终点站的时候了。
所以完美很难,至少无憾。

本片若采取一个暗黑结局,就是在Finch过世后,Jeff断电停止操作,狗儿孤独流浪……不过别担心,并没有这么揪心。
片名《Finch》是Tom Hanks饰演的男主的名字,虽然他从头演到尾,但片名若改叫《Finch, Jeff and a Goodyear》,会不会更贴切?


7.5/10




Tom Hanks演出电影:

彼岸岛:吸血鬼与人类的困兽恶斗


作者:松本光司
类别:日漫 \ 恐怖砍杀
卷数:33

2003年出版第一卷,直至2010年第33卷止,为时8年。
故事说立志当小说家的男生宫本明,某日遇见了一名女子,发现她身上有哥哥宫本笃的驾照,但宫本笃其实已经失踪了两年,于是决定跟踪神秘女子查探个究竟。

女子之后引领宫本明和一班朋友前往日本本岛附近的彼岸岛,谁知道一年四季开着艳红彼岸花的彼岸岛上,竟然住着一群吸血鬼。
这群吸血鬼因要吸食人血,会定时派人去日本国内骗人入岛,神秘女子就是以此为目的将宫本明他们诱到岛上。

为了不成为吸血鬼的长期血粮,宫本明与一众好友决定与吸血鬼对抗。
但吸血鬼的首领雅大人不仅本领高强,还拥有不死身,宫本明他们凭什么跟他斗?
连场人类与吸血鬼的大战,在彼岸岛上浴血开展。


本书残杀画面应有尽有,血量充足,也有不少X场面,如果你好此道,应该会收货。
不过个人更喜欢的是各种“邪鬼”的设计。
“邪鬼”是吸血鬼一段时间没吸够血后“进化”而成的异种怪物,一般体型巨大且力大无穷,重点是没有固定外形,作者可以脑洞大开玩出诡异恐怖造型,也因此不同邪鬼出场往往令人期待,充满惊喜。

还有一种怪物叫“亡者”,是吸血鬼“进化”失败的后果,全部外形一样恶心可怕且发出恶臭,连吸血鬼都不愿与之为伍,只能躲在山林里苟活,偏偏又生命力极强,可说是一种悲剧生物。
此外还有“混种吸血鬼”,是吸血鬼注入其他吸血鬼血液后的成果,可能因此产生特殊技能,像是X-Vampire,是让人类很头痛的对手。


本书缺点是有些情节节奏有点拖,比如跟雅大人的数次战斗,还有罐装液体疫苗经过这么多次打斗还完好无损也太离谱。
操作方面,每一回开始都要重复上一回最后发生的剧情,很多余。
画风不是个人推崇的那种,但可以接受,就是人物眼珠的“简略”画法很不喜欢。
除却这些缺点,依然是相当有可看性的作品。
注:第二部《彼岸岛:最后的47天》和第三部《彼岸岛:48天后...》,有时间会另外分享。



8/10

The Haunting:魔幻童话,演员一时之选


鬼入侵

原著为1959年出版的小说《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1963年曾被拍成电影《The Haunting》。
之后好莱坞大导Steven Spielberg和恐怖小说大师Stephen King计划合作重编,但因意见分歧告吹。
鬼王金将故事发展成迷你电视剧《Rose Red》,史匹堡则以自己的工作室Dreamworks Pictures制作成全新重拍电影《The Haunting》。

本片故事说一名博士为了研究人类的恐惧心理,瞒骗了几名公众参与一项表面调查失眠的实验。
博士和参与者入住了一所历史久远的古堡后,奇异事件开始发生,并且矛头直指其中一名女住客,似乎她与古堡主人有着无人得知的秘密渊源。

影片前半段节奏偏慢,要到真相开启后才进入戏肉。
整体氛围偏向魔幻感,古堡内设装置、墙壁、天花板、雕塑起诡异变化,特效在当年算是不错,但并不恐怖,感觉比较像在看一部暗黑系童话。


剧情没什么特别,就是古堡主人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丑闻,死后还死赖着古堡不投胎。
但一堆问题如古堡主人为何杀害孩子、与两任妻子的关系、女主角为何被牵扯,还有影片开头搞一出女主家庭纠纷,全都没交待清楚不了了之,看到剧终时不免郁闷。

四名主要演员为Lili Taylor、Liam Neeson、Catherine Zeta-Jones、Owen Wilson,全是一时之选,算是为影片加分。
可惜女神Catherine只演了一个花瓶角色,而Owen Wilson的口音和嘴形依然看了碍眼。
烂番茄影评人只给了17%、观众也只打了28%,好扯,也没这么烂吧。



5.5/10

天下无贼:手法特异的盗窃片


不知重温过多少次,每一次重看都还是这么喜欢。
没看过原著,不知改编了多少,但就影片本身的分镜、取镜,人物之间交手时cult味浓郁的浪漫动作设计+佛朗明哥式配乐,导演和编剧的巧思肯定功不可没。
(本片夺得金马最佳改编剧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本片也为我开启了多个“原来”:
· 原来发型真的很重要,刘德华那顶乱草式假发,戴前戴后判若两人。
· 原来刘若英演戏确实能让人赞赏——之前对她没什么好感。
· 原来打斗戏可以这样拍,根本是歌舞剧的操作。


· 原来王宝强出道第一部戏《盲井》就夺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天下无贼》是他第二部戏,因此片而更广为人知。还有原来他曾在少林寺习武。
· 原来之前看过《霸王别姬》、《活着》、《手机》,都没对葛优留下印象,直到《天下无贼》。
· 原来李冰冰这么正,原来她当时31岁了。

如果你突然问我推荐有剧情的中文商业电影(非动作片),我马上想到的应该会是《纵横四海》和这部《天下无贼》。
刚巧两部都跟盗窃有关。



9/10

妖怪道 14:为了和仔的精彩书


这期标题《为了世上的猴子们》,乍看是石猴子为了他的猴族奋斗,实际重点在于“世上”。
即不只是石猴保护的猕猴群,而是全天下的各族猴子,那当然就不只是石猴子一人的问题和责任了。

转折
久违的翻盘,久违的反叛,久违的转折。
原来通臂和赤尻表面是为黄眉魔佛办事,实际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等待造反的一天。
正如和仔在期后专栏所写,这个转折不难猜。
但和仔编得好,安排三大猴大乱斗及石猴被吞吃之后,才爆出造反大计,加上穿插通臂和赤尻之前被黄眉残害虐待的事迹,看着还是蛮热血的。

战斗
和仔作品的战斗戏,一向都不是你来我往的拆招式,而着重魄力和爆发力。
来到《妖怪道》这点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皆因猴子们的战斗主要都是以力取胜,尤其是变身大猿魂之后。
如此诠释打斗戏码有好有坏,好是充满力道的破坏性很有震撼感,坏是容易变得千篇一律,像打摔角,没什么武技上的设计和变化。

一半魂魄
通臂的回忆录里有提到自己的一半魂魄被黄眉收了去,所以才被迫成为黄眉的手下。
但和赤尻联手打败黄眉魔囊时,这点完全没提到。
也没说少了一半魂魄对通臂和赤尻会造成什么影响——目前看来似乎没什么影响。
通臂和赤尻密谋造反,终于开打黄眉,怎没想到要如何取回那一半魂魄?
希望下期对此有交代。

PS. 终于等到精彩的一期。
近年的港漫我是弹多赞少,但没有到只弹不赞,谢谢请不要乱标签我。
举例和仔以前的作品《杀道行者》、《封神纪》、《西游》我都是赞,即便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大军阀》我也赞。
给到我一个赞的理由我一定赞,若实在没有那又怎能怪我弹?


追回:

The Deep House:概念可以,恐怖不及


深宅 / 深水妖宅

法国/比利时合拍片,不过全程讲英语加一点点没字幕的法语,所以别担心听不懂。
故事说男主很想自己制作的视频能破百万点击,拉了女友一起去法国某个隐藏水下地点拍摄。
下水后才发现这深藏水底的宅邸,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似乎与屋主生前犯罪事迹有关。

水底鬼屋概念不错,印象中好像只有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海底坟墓有点类似。
过程用了大量第一人视角和close up(还好不是会头晕的那种),如果你不喜欢画面都乌漆麻黑只有手电的光照,又不喜欢镜头凌乱看不清楚,那本片可能不适合你,要不然感受一下水底幽闭的惶恐是还可以的。


恐怖感只算小学生程度,可能导演志不在鬼片类的吓人,而是水底遇上状况却孤立无援的可怕。
小爆雷一下:本片的鬼比人还多,却也因此让人觉得这些鬼的战力似乎弱了一些。
最后有披露鬼屋真相,可惜又是相当俗套的设定。
哦对了还有彩蛋,导演不是想拍续集吧?
有的话我是不反对,但剧本真的要加油。
PS. 男女主颜值麻麻,少了点观看动力,不过入水后也看不到样貌了。



5.5/10

Army of Thieves:只有偷,没有神


神偷军团

DC电影《Justice League》导演Zack Snyder离开华纳后转投Netflix,今年5月推出琵琶别抱首部作品《Army of the Dead》,尽管口碑欠佳(IMDb 5.8、豆瓣5.2),Netflix依然全力支持扎导开展他的丧尸宇宙,并早在去年9月已放行制作系列第二部电影。

由扎导本人提供原故事,前传《Army of Thieves》雏形诞生,讲述丧尸开始肆虐的世界,在《Army of the Dead》里的开锁高手Ludwig Dieter,如何在末日来临前,完成破解尚存于世的三大传奇神锁的愿望。

扎导之后因忙于《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Army of the Dead》两部作品的后制与宣传,执导前传的任务,遂交到德国籍影片男主角Matthias Schweighöfer手上由他兼任。
或许也因此,《Army of Thieves》风格与扎导操刀的《Army of the Dead》大相径庭,如果观众是本着观看惊险刺激动作片的心态,必会大失所望。


难得梦幻童话感浪费了?
主角Sebastian(当时还不叫Ludwig Dieter)是德国某镇上一名银行职员,性喜钻研保险柜开锁技术,闲时自制YouTube视频教导开锁,但无人点阅过。
某日一神秘女子观看了视频还留言约见面,并告知男主她知道大师锁匠所设计的三大传奇保险库在何处——坏消息是,这三个保险库即将在一星期内被永久销毁。

为一解多年来朝思暮想的开锁梦,男主毅然答应加入神秘女子率领的世界级盗窃集团,令他枯燥乏味的人生,从此起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本片画面、配乐、氛围加总在一块儿,呈现出奇幻梦幻感,有点像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
如此风格在盗窃类电影中可说少见,原本可以是加分点,可惜影片节奏不疾不徐,情节不痛不痒,整个过程在意料之内直线进行,中间加插一段团队内讧当转折,却牵强无力,连带后续发展也变得强人所难。


神偷军团言过其实?
盗窃电影古今中外不少,有的是以力强抢,有的是暗里偷窃,紧张刺激程度与技术性各擅胜场。
若只言“偷”,西方作品随手拈来就有《Ocean’s Eleven》系列、《The Thomas Crown Affair》、《The Bank Job》、《The Italian Job》、《Entrapment》、《Tower Heist》、《Now You See Me》等等,其中一些还有旧版和重启版。
中文电影则有《双子神偷》、《天下无贼》、《疯狂的石头》等,当然绝对少不了吴宇森导演,发哥、哥哥、红姑主演的经典神偷片《纵横四海》。

上述例子中有真实事件改编,也有纯属虚构之作,各种计算精密、运筹帷幄的盗窃方案层出不穷,电影于各个年代上映时皆让观众叹为观止。

《Army of Thieves》的神偷军团只有五人,除男主之外,其余四人在介绍时被夸得有龙有凤,几乎就是各自所属领域的天选之人,但在实际操作上,也就是犯案之际,却又与之前塑造的天人形象出入极大。


最有用的大概就那女骇客,没有她操纵银行监控系统,其他组员根本无法深入虎穴直捣黄龙。
可惜所有她展现的科技旁门左道,包括蒙蔽监视器、遥控开门锁等等,早已屡见不鲜,看不到独树一帜的骇客神技。

漂亮黑人女主角和四肢发达的肌肉男,两人作用差不多,就性别差异罢了,基本是在现场扰人耳目、分散众人注意力的工具人。
至于那位飙车技术超群的车手,一点让他展现实力的机会都不给,跟Grab司机没啥差别,配角配得也太委屈。

在男主尚未加入之前,真怀疑这四人组究竟是如何成为国际刑警头痛万分的大盗。
说到这个,本片又是全体警察弱智的设定,虽说是为了衬托神偷军团的本事,但在军团神不出个所以然时,无脑警察还被耍得团团转,只显得既刻意又无聊。


三大神锁所差无几?
“开锁”既为影片焦点,自然备受瞩目和期待,尤其传说中的制锁神人和他遗留下的不传作品,被吹得天上有地下无。
结果全片四场开锁戏(包括男主被拉去进行测试那一次),全都大同小异,男主就只有听音开锁一道板斧,来来去去乐此不疲,重点是这种解锁方式只能让当事人自嗨,旁观者根本难以共鸣,看戏的观众也感受不到破解的巧思。

难怪他的YouTube视频没人看,近似听骰的神技,除了一点天分和百倍努力练习之外,根本就没什么独特窍门可教可学。
当然不是说男主身负此技不厉害,只是如此独沽一味,等如魔术师只懂变鸽子而其他什么都不会一样沉闷。

所谓三大保险库的传奇锁,基本亦无甚差别,尽皆在于破解转盘式密码锁(都是用男主的听音绝技)。
最后一台的难度,跟之前的分别,也仅是密码锁从三个增加到七个如此而已。
锁的内部机械结构画面,在男主尝试开锁时一直重复,看多了都变无感。


片中所述每一个锁都有背后的故事,其实听起来还不错,只是通过男主口述过于迅速,来不及细听和回味,若能将每一个小故事安排成剧中剧式的小剧场,或许能为单调的解锁过程增添一些多变画面。

盗窃电影中也常有尔虞我诈、黑吃黑、无间道式刻画人性阴暗面的情节,亦有描述盗亦有道、人间有爱等正面意识,可惜这些在本片中也只是微弱的存在,既无弥补之用,更遑论让影片升华。
一部盗窃技术乏善可陈,人性诠释若有似无,偷窃过程普普通通的“神偷”电影,还剩下什么意义?


4/10




前作:
Army of the Dead

Nathalie Emmanuel演出影剧:
F9

Game of Thrones

文中提及的电影:

天坑 / 地陷:是拍灾难片还是超英片?


Sinkhole

灾难片一直是东西方电影一大类型,除了表现天灾底下人类的无助和渺小,也反过来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和意志,弘扬与威力无边大自然对抗的大无畏精神。

韩国灾难片《天坑》就展现出遇难之人企图战胜命运的决心,而且去到了体能大幅发挥至超凡入圣的地步,几乎可媲美超级英雄,不知是该吐槽导演编剧的不科学,还是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温馨喜剧斗嘴邻居
在《花游记》中饰演牛魔王的车胜元,主持《Running Man》11年的李光洙为主角,《天坑》故事说男主工作多年,好不容易买下生平第一间房子,拥有自己的家,欢天喜地邀请同事来house warming,谁知酒后一觉醒来,整栋公寓竟崩塌陷入地底。


灾难当前,男主不得不与在家中过夜的同事,以及一见面就吵个不停的邻居大叔,于地下500米深处寻求保命生机。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无情大雨来袭,令众人陷入更致命的溺毙险境,但本片不属意黑暗结局,于是更逆天的惊险生还过程,造就了大团圆结局,也让观众开了眼界,重新定义人定胜天。

影片一开始走轻松诙谐路线,公寓新旧邻居互看不爽频频斗嘴,配搭夫妻间玩笑家常,同事间感叹人生。
这让人误以为在看温馨喜剧的情节,足足玩了30分钟,考验过观众耐性之后,才昂然进入灾难正题——同时开启本片的漫天灾难性槽点。

安然无恙吃叫化鸡
要造成一个500米的垂直地底深坑,我不晓得需要多长时间,但建公寓打地基的时候什么也没发现,委实不太可能——只能勉强解释(或自我催眠)是因为建筑商即使发现了什么,也会碍于利益而选择什么都不说。


反正天坑就是发生了,表面宽度还就准准只让男主所住的那一栋公寓陷落,旁边密集的其他建筑物全都安然无事。
一个深度达500米的天坑,宽度却不足50米,大自然之神奇,果然无奇不有。
整栋公寓陷地500米,却没化整为零般散开,基本外形还保持着原有的公寓模样,建筑商用料真下足本钱,良心事业啊。

然后超级英雄粉墨登场,一起随着公寓跌落500米的各位主角配角们,尽皆安然无恙毫发无伤,顶多只灰了个头土了个脸,须重新补补妆罢了。
同样跌入地底的车胜元儿子,从废墟房间走出来的范儿,跟在房里打机打一半被老爸叫出来吃饭没差,那老神在在的样子绝了,还立马气定神闲给大伙儿上了一堂灾难遭遇教程,末了抛下一句“看YouTube学的”。
这群人啊,不是有神功护体,就是韩版复仇者联盟。

快速恢复镇定之后,各人开始互诉心声,但从头到尾感觉不到他们深陷地底500米的任何焦躁忧虑和惶恐不安,甚至还能围坐一起大吃叫化鸡……心理素质之好,除了非笔墨形容,还能怎么形容?


韩版水行侠无异
不迟不早一场滂沱大雨,终于让大家有了些微危机感。
就在此时,一枚体积足可容纳全部人在内的黄色大浮桶,救世主般出现了,这神来之笔,真无法不让人五体投地。
于是全部人二话不说躲进桶内,在水位持续升高中,欢天喜地脱离了险境——却不想想一个深达500米的天坑,是要下多少雨才能填好填满让黄桶浮上地面啊。

韩片最拿手的煽情戏码当然不可少,因为黄桶盖子只能在桶外盖上,势必就得牺牲其中一人完成大我,于是车胜元当仁不让,非常潇洒地在儿子哭喊声中成就了本片的悲剧英雄。
可就在大家眼泪还没流完擦干,大叔已在茫茫大水中找到了氧气筒,不仅在深水里凭借一身神力,硬是解除了黄桶被绳索和铁支缠绕勾破的危机,还抓着黄桶搭了顺水车,一路浮冲上水面。

看到急速上升到水面的车胜元完好无事,从黄桶爬出来的人也没少块皮时,我傻眼了,原来导演字典里没有水压这东西。
车胜元也别演什么怪鼠熟邻居了,直接演水行侠了吧。(之前说这群人是复仇者联盟,我错了,应该是正义联盟才对)


反正你想看轻松不紧张、不会看到心脏没力的灾难片,本片铁定适合。
只要你对所有违反物理科学的设定甘之如饴,并且无条件接受人类体能在危难中会突破升级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了,中间还有男主小儿子在地底被困车内,遇上善良鬼魂让他逢凶化吉的灵异情节。
这么超现实的加码,再次印证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什么基调风格统一,who cares?让你猜不到才是王道。


4/10



Critters:小成本的邪恶小精灵


魔精

一直认为是抄袭比它早两年上映的卖座精怪电影《Gremlins》,所以就一直没看。
看了之后才发现,不只抄袭,而且还是廉价版。
《Gremlins》1000万美元成本斩获了两亿票房,《Critters》虽只花了300万,却只卖了1300万,两者成就不可同日而语。

本片一开始说的是外星体系的监狱出现了越狱者,几个毛怪开了飞船逃到了地球,两名外星赏金猎人接受了任务,也追来了。
毛怪不懂入乡随俗,初来乍到就茹毛饮血,很快惹人注目,掀起大波。
赏金猎人比较高端,懂得先谷歌地球资讯,还转化成地球人模样,减低骚动可能性。
话说那易容变脸过程,从骨骼皮肉逐渐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也算得上是蛮屌的特效化妆技术了。


最后当然是一阵杀戮,炮火猛烈的赏金猎人对上赤手空拳的毛怪,后者当然只有全军覆没。
原本还以为赏金猎人也不安好心,结果篇幅不够,导演也志不在此,于是成就了一段地球人与外星人建立友谊的佳话,顺便传达不是所有外星人都是反派的美好意识。

本片惊悚不够惊悚,恐怖更谈不上;偷情男女不情色,颜值也还好而已;毛怪杀人和被杀的过程都只一般。
玩偶般丢来滚去程度的毛怪,没什么看头。
如果你还没看过本片,也不用花时间去致敬了。
要致敬1980年代的同类科幻片,我还是推荐《Gremlins》。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