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天马行空包装内里包了什么?


天马行空

看了电影预告,的确有期待,尤其适逢刚刚经历过奇异博士不怎么厉害的多元宇宙,对这部《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将如何另辟蹊径诠释这个烫手山芋主题,以及杨紫琼看似有别于以往作品的突破演出,怀抱着不怕受伤害地真心期待。

绚丽视觉爽一个,多元宇宙鬼上身
影片视觉和画面,确实绚丽夺目、目不暇给,万花筒般快速切换同一个人物的不同职业身份背景地位,是看了个“爽”字,可是,这手法并非本片首创。


不同环境地点换来换去,原本就是多元宇宙的特质,杨紫琼饰演的大妈穿梭宇宙之间,打造各种截然不同的情景,甚至还出现静止不动、只以字幕呈现对白的石头宇宙(据说是杨紫琼建议全无声画面),可以感受到剧组的用心和努力。
但把玩视效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还能煮粥,过度轰炸,必定带来审美疲劳,会觉得导演太执着于花俏感,见好却不收,这是可惜之处。

关于多元宇宙,本片说法亦没什么特别,与漫威呈现的穿梭各个宇宙之时有机会见到其他宇宙里另类的自己不同的是,本片采取的驰骋多元宇宙概念,是不理肉身,单纯意识跳跃。
通俗点说,就类似“鬼上身”、“借尸还魂”或道家所说的“夺舍”,所以,这也是一个流传已久、绝不新奇的表现手法。


而且会经常伴随一个问题:肉体被其他宇宙的自己的意识给侵占后,原有意识会干嘛呢?
是睡着、休克,还是被挤出肉体外处在游离状态等待回巢?
影片选择不加解释,反而是浪费了一个对这方面提供突破性创新说法的机会,是又一个可惜。

低俗肛门设计,杂乱慢镜武打
比较新奇和有趣的,是促成宇宙来去的各种无厘头条件,片中大妈的Alpha老公对此解释实在没什么说服力,但观众也清楚,这恶搞式设计,明显是为了散播笑料,算是可以接受的功能。
但搞到奖座插肛门这么低俗,就实在没必要,原以为没插着就算了,谁知道之后还是成功了,甚至炮制了一段插着肛门光屁股打架戏码……

听说本片致敬了一大堆过往电影(真的有人一一列举出来,有兴趣可以谷歌一下),但这一段为何没人说是致敬王晶?
真替要演从对方肛门拔出奖座的杨紫琼叹息。


武打场面是本片重点之一,故此特别让原为平凡大妈的杨紫琼到其他宇宙学成武艺归来,好对付陆续有来的打手。
好笑的是,结果女儿大魔王一出手就是各种魔幻花招把戏,武艺完全无用武之地,真佩服编剧可以编出如此自打嘴巴的情节。

之后硬生生加入不同人物与杨紫琼车轮战,但亡羊补牢,只显得多余之至。
重点是,本片武打戏只能用多而杂乱来形容,没留下什么值得留的印象。
再说一次:慢镜头不是武打美学的必要手法,尤其毫无节制的使用,徒添反效果罢了。

甜甜圈缤纷外表,普普通不变内馅
绚烂外衣之下,包裹的是一个小家庭的伦理问题。
杨紫琼饰演的大妈,年轻时跟了男人离乡背井,一心以为双宿双飞,从此幸福美满,岂料等待着她的,是任劳任怨的洗衣店老板娘生活(为什么华人在美国只能开餐馆和洗衣店?)。


男人的软弱无用和不靠谱,迫使大妈当自强,虽然店里家里凌乱了一些(应该说是东西太多,也可能都是老公和女儿弄乱的),但感觉大妈乱中有序,忙中无错,对待家务和生意可算精明干练,何以报税却一塌糊涂?
更何况这也不会是她第一次报税了,难道个中难处,还不早就了然于胸?
此段设计过于牵强,对大妈的人设也形成破坏。
好心啦,不就报个税,有多难?

女儿这么大了,看爸妈每年在税单里挣扎,何以不主动帮忙解忧?
自己不付出,只懂埋怨母亲不理解,这样对吗?
就因为自己是女同,觉得母亲不体谅,家人不支持,就掀起巨浪,翻身成为大魔王,穿梭各宇宙肆虐?
这成魔理由,还真够小家子气的。


弄个什么大贝果出来,搞了个黑白相反的眼睛意象,说是寻求太极大圆满,实则不过就是要把听妈妈的话反过来唱:听女儿的心声罢了。
如斯爱比天大、爱主宰一切的主旨,不好意思,会不会太陈腔滥调?
外面包了一大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但就如和贝果相似的甜甜圈那样,即使外层图案再如何变化多样,内馅终究仍是千篇一律,甚至一成不变。
以爱为主题,还要是这么伐木累的小规格亲情之爱,太、滥、了。

从女儿带了个女朋友回来彰显性向,再暴走变成大魔王之时,其实就可猜到那毫无悬念的大团圆结局。
美籍华裔孩子性向造成家庭问题及两代人的矛盾,李安于1993年的《喜宴》早就拍过,论述深度不可同日而语。
本片说穿了就是爱与选择,拜托,迪斯尼动画片有哪一部没这个温馨元素?


平易近人杨紫琼,身手了得关继威
杨紫琼在本片确实与以往不同,说她演技爆棚有点太过,说耳目一新还能接受。
是的,别再演什么女大侠、女王者、女高管、女贵族、女特务了,如此穿着阿嬷花上衣,平易近人接地气,多好。

饰演老公的关继威,如果你看过1984年的《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他就是在戏里钟斯博士旁边跟进跟出的小男孩。
长大后的关继威,在美国找不到演艺工作后跑去念书,因本身有武术功底,毕业后获元奎邀请担任助理动作指导,先后参与过《X-Men》和李连杰主演的《The One》的动作设计,之后还担任《2046》副导演。
因此在本片,可以见识到他挥洒自如的武打身手,不过演技方面就普通,犹如背稿念对白。


女儿 / 大魔王角色原本属意金球奖影后Awkwafina,后来由同是ABC的Stephanie Hsu(许玮伦)饰演。
她在片中造型百变,但无论外形和气质演绎美籍华裔不快乐女儿都显得过于典型,缺乏新鲜感,加上她演技也有待磨练,没有为影片加分。

不否认,本片是一部有趣味的电影,只是花招施展太频密,若能更精炼、浓缩,在疲惫感未来袭之前悬崖勒马,效果当会更佳。
凡事去得太尽,缘分势必早尽,或许我与这部电影没什么缘分吧。


5.5/10




杨紫琼演出电影:

Love Death + Robots Season 3:回归血腥暴力,探讨死亡意义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3季

《Deadpool》与《Terminator: Dark Fate》导演Tim Miller创建,并与好莱坞大导演David Fincher共同监制的动画短片集《Love Death + Robots》来到第三季。
首季大获好评,去年的第二季却阴沟翻船,但无论如何观众还是对第三季抱有期望,反正一集就十多分钟,都市人再忙碌还是花得起。

或许第二季差评敲响警钟,第三季明显素质提升了不少,暴力和血腥程度也回到了第一季的力度。
剧本方面主要着重“死亡”课题,论及“爱”的部分不多,原本极受瞩目和重视的“机器人”元素也少了(只有一半的单元与机器相关),离题(或无法紧扣片名主题)趋势越来越严重。
以下分别说说第三季的九个单元。

01 Three Robots: Exit Strategies
三个机器人:退场策略
这是第一季第二单元《Three Robots〈的续篇,三个“性格”迥异的机器人,继续在地球探索人类灭亡真相。
贫富悬殊现象依旧没有改善,反而恶化,穷人最终索性回归乡野,自给自足;富人则笃信科技,积极发展AI,以致反被机器人取代。

至于金字塔顶层0.01%的绝对富豪,则放弃了千疮百孔的地球,飞往火星再造天堂。问题来了:为何他们不惜耗费财富资源去什么都没有的火星开荒,反不选择留在地球重塑世界?
本篇的人类灭亡原因,依然跳不出俗套。
全片依旧是三个机器人嘴炮当解说,就如一幅画到天花乱坠的图画,没有留白空间,反而少了思考机会。

02 Bad Travelling
差劲旅行
一艘猎鲨船出海后,遭巨蟹怪兽袭击,船长被船员出卖,被迫独自面对巨蟹兽。
他却借此机会与巨兽达成协议,最终凭借智慧和勇武解决这天大危机。
船长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几乎都可以有两种极端的说法。
比如他欺骗船员,是狡猾,还是机智?
他杀人不眨眼,是心狠手辣,还是适者生存?

你说他恶向胆边生,他却又是船上唯一不愿成为巨兽屠杀小岛居民帮凶的人。
说贪生怕死,他却又不独自逃生,反而拼命除掉巨兽。
这样一个人,心存善念,手段阴狠,究竟是好是坏?
David Fincher亲自操刀执导,20分钟短剧情反转不断,人物性格充满玄机,是个人最爱单元之一。

03 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
机器的脉动
改编自Michael Swanwick同名短篇小说,2D画风,故事说两名宇航员在木卫一遭遇灾害,幸存者决定拖着伙伴尸体横越寂静无声的大片土地到远方基地。
为保持体力,幸存者施打吗啡以镇伤手之痛,却因此在途中不断见到各种疑幻似真的景象。
本篇对生与死,灵魂与躯壳,做了一次富有诗意的探讨。

04 Night of the Mini Dead
迷你亡灵之夜
一对男女在墓地做爱,引发丧尸危机,全球一筹莫展,快速沦陷。
没什么特别寓意,只在说即使整个地球毁灭,在浩瀚宇宙中也不过是放了一个小屁。(还有顺便酸了一下睁眼说瞎话的美国)
小人国快转画风倒是挺有趣,血腥得可爱。

05 Kill Team Kill
杀戮小队开杀
一支美国特种部队奉命追查军队离奇死亡事件,结果发现始作俑者是一头经过CIA改造的无敌机械棕熊。
2D画风,剧情简单、直接、暴力,虽是女导演操刀,却血量满盈,吃人肢解样样有。
机械棕熊非到完全失去意识和行动能力之前,都对猎物紧咬不放,有点像阿诺的Terminator。

06 Swarm
虫群
改编自Bruce Sterling同名短篇小说,Tim Miller编导。
故事说两名科学家发现虫群能自行建立生态圈,男科学家希望人类得以“借用”这特殊能力,但与虫共舞多时的女科学家却认为人类又想奴役虫群,因此反对,男科学家于是提出:虫群没有智力和意识,这么做并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片尾有一个反转,让人认识到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生存能力或许反而不如虫类等低等生物(如打不死的小强从侏罗纪就存在至今)。
智商,是否真的是生存关键?

07 Mason’s Rats
梅森的老鼠
苏格兰不久的未来,老农Mason的农场出现鼠患,在听信推销员话术之后,购买了灭鼠机器人。
但鼠群原来已非吴下阿蒙,不只有团体意识,还制造出武器对抗。
老农被迫再购买更厉害的机器人以应付。
结局有一点温馨,是唯一赞美未来人放弃机器的单元。
但鞠躬尽瘁的机器人的下场,又不禁令人唏嘘。

08 In Vaulted Halls Entomed
隧道墓穴
阿富汗深山中,特种部队准备救回被恐怖分子挟持的人质,却在进入神秘隧道后,遭受莫名物种攻击,死伤惨重。
最后发现蛊惑人心的,是被困在墓穴深处的远古邪神。
完全爽片,极佳写实风打怪动画。

敌我两方强弱悬殊,配备精良的人类毫无战胜机会。
人类在未知力量之前,根本不堪一击,或许这正是人类一直不愿承认各种神秘力量的原因——自欺欺人。
最终还是有一人逃出生天,但付出的代价匪浅。

09 Jibaro
吉巴罗
贪婪残暴的殖民者在殖民地予取予求,当神秘艳丽的水妖现身后,尽皆拜倒石榴裙下。
水妖跟着大开杀戒,骑士们真的做了风流鬼。
唯一不为所动的是一名耳聋骑士,此举引起水妖好奇心,更对聋骑士产生爱慕之情。
谁知聋骑士还是觊觎水妖美色和身上金银财宝,粗暴掠夺之后,将她弃之不顾。

本篇不以终极黑暗为主旨,所以水妖大仇得报,聋骑士自食其果。
这是殖民者与土著的抗争故事,在殖民者眼中,水妖是妖,对土著而言,却是保护他们的神。
水妖外在都是殖民地的丰富土产,内里是保卫原住民的淳朴心灵;对于善良的外来者,她不介意奉献、友好,但一旦超越底线,她绝不姑息。

本篇编导与工作室是第一季风格突出的第三单元《The Witness》幕后原班人马,画面依旧抢眼夺目。
视觉激烈暴冲,金属挂缀声不绝于耳,一定程度上相当干扰,甚至仿佛能闻到画面上的铁锈味和血腥味。
却也正因如此,对这压轴单元,必定留下深刻印象。


6/10




前作:

Yakamoz S-245:太阳再杀人,深海好躲藏


绝夜潜行

讲述太阳光照杀人,世界面临末日的比利时剧《Into the Night》,出了两季之后,居然推出番外篇,而且是土耳其制作。

背景发生在太阳光害之前,潜艇设计师和一票海洋生物学家,搭乘自家打造的潜艇深入海里,之后潜艇出状况,一行人遇上巡逻经过的潜艇海军,被救了过去。
与此同时,艇上众人才听说地球表面出现太阳光害之事。

被迫同舟共济的两方人马,军队又是充满敌意,平民又是待宰羔羊。
与正传同样调调,末日在即,都不想尽方法解决,反在那里勾心斗角。


依旧是玩人性,灾难只是外衣,人与人的冲突才是戏肉,不过很多矛盾都有点找戏来做,要较真的话肯定会看得很不爽,甚至看久会置疑这样的剧情会不会太乡土剧。
有钱老爹的意图是一个反转,但看得人摇头——不合逻辑啊大哥,要救儿子就救儿子,搞这么多有的没的干嘛咧?

剧终最后一幕居然跟正传第二季有联动,挖的坑也不少,看来这系列会继续发展下去。


5.5/10


主播:开高走低


The Anchor
死亡预报

女主是电视台9点新闻知名主播,某晚开播前,接到奇怪的举报电话,对方是一名带着孩子的女子,宣称有人要破门入屋伤害她们,并指定要女主去救她们。
女主当作是恶作剧不予理会,回到家后,母亲却鼓励/怂恿她去挖掘此事,好借机成为不只靠别人提供新闻的真正主播。

女主于是孤身前往目的地,没想到屋内母女竟然已身亡,警方调查后认定是自杀,但女主认为事有蹊跷,有被杀的可能性。
持续追查之下,女主发现案件牵扯到一名懂催眠的心理医生,自己也因此被越卷越深。


全片就电视台、女主家、心理医生办公室几个小场景,几个人转来转去,属于小规模悬疑/惊悚片。
女主的问题不难猜,尤其看惯此类电影的老司机,应该一早猜到与解离性身份障碍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前称多重人格障碍症)有关。
如果你最近才看过《Moon Knight》,会更容易有反应。
重点在于女主与母亲,以及最初身亡的两母女,之间有什么联系。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主播力保地位的残酷故事。

本片开篇处理得还可以,气氛营造和悬念制造都不错,可惜剧情越进展越不怎么样,尤其真相揭露后,急转直下,节奏反而变慢,让人心生不耐,只想着几时才剧终。


5.5/10

Morbius:蜘蛛侠宇宙值得期待吗?


魔比斯

电影《Morbius》叙述的是漫威吸血鬼医生Michael Morbius的由来,他不属于漫威电影宇宙,而是Sony力图打造能与MCU媲美的SSU(Spider-Man Universe蜘蛛侠宇宙)其中一员猛将。
即使不看漫画,我们也知道超级英雄和超级反派何其多,各个角色的起源出现重复或雷同,在所难免。

比如身体机能产生异变,获得特异功能,很多时候都源于科学研究、人体实验、拿自己当白老鼠后的结果;关键者往往不是科学家、医生、发明家,就是IQ爆棚的超级大脑,诸如此类设定,相信观众耳熟能详。


都是观众胃口被养大的错?
很多角色在漫画中也已出场数十年,上世纪的人物源起内容放在今时今日,很难不显过气。
加上这十年多来,超级英雄和超级反派影视作品风靡,网络发达后更是随手拈来随处可见,观众胃口早被养大。

接下来新登场角色的源起作品,势必都将受到更严苛的审视,如何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同时改编得富有时代感,是对编剧功力的考验。
遗憾的是,这方面《Morbius》显然并未能满足时下观众。


Morbius本身就是天才型科学家,因身染血液疾病,誓言穷其一生都要找到解药——这就是前文所述很套路的身世设定。
一早出场的同病相怜Milo,与Morbius情同手足,看惯兄弟阋墙谇帚戏码的观众,自当一早猜到这两人终将反目成仇,身患同样毛病的Milo,亦必定会与Morbius一样获得超级力量。

果不其然,剧情就如预想般直线发展,毫无悬念,平铺直叙得让人怀疑编剧是不是嫌费用拿太少而敷衍了事。
(这双人组编剧也是那平淡无趣的2017年版《Power Rangers》的故事人,难怪)


爱情浑浑噩噩,反派马马虎虎
剧本俗套就算,硬给个借口说不就是超级英雄故事还能怎样,我们也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若连人物刻画亦平平无奇、马马虎虎,就实在很难不瞪大双眼表示:这样也行?

Morbius是主角,理应更多内心挣扎的表述,尤其他原本是良善之人,却无端多了必须喝人血才能活下去的非人毛病,这方面的纠结编排得差强人意,只随便来一段内心独白+日记载录就交待过去,编剧到底是表达有问题还是在混?


爱情部分也处理得浑浑噩噩,看不懂究竟是要还是不要,比暧昧还无聊,虽说因爱生恨也是老套,但反正全剧都缺乏新鲜感了,何不干脆把爱情元素全力催尽,起码还能让主角留下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印象。

Morbius和Milo的恩怨情仇,犹如Eddie Brock/Venom和Cletus Kasady/Carnage,同样苍白乏味,后者的性格扭曲变化毫无铺垫,为恨而恨,为邪恶而邪恶。
Milo这个敌对boss应该是有得发挥的,可惜在编剧无力的笔下,与工具人没差。


漫威对反派的塑造一向逊于DC,Sony掌舵之下的终究也好不了多少。
Morbius与蝙蝠和吸血相关,身兼漫威Batman和漫威Dracula双重极具代表性身份,可惜这部处女独立电影,撑不起那两项荣耀。

为何不走真恐怖路线?
打斗方面普普通通,还是让人想起Venom和Carnage,虽说都隶属于蜘蛛侠宇宙,但也不需如此有连贯性吧?
能看的只有特效,还有飞翔时带起的色彩纹路算是有些赏心悦目,如此而已。


Morbius初次变身后失控,于实验室屠杀,有点像Edward Norton版《The Incredible Hulk》在汽水工厂第一次化身浩克时的诡异惶恐和残暴惊吓,这部分氛围处理得还可以。
其实本片并没有MCU式幽默,也没有Venom的嘴炮,从头到尾正正经经,何不干脆另辟蹊径,有别于漫威,敢敢走真恐怖路线(反正就是吸血鬼嘛),说不定还能有剑走偏锋的意外效果,总好过现在这样不汤不水,不上不下。

彩蛋给出的是惊喜还是莫名?
本片的完结字幕彩蛋,可说不仅没能画龙点睛,反而多此一举。
紫色天之痕浮现,表示Vulture(秃鹫)的传送,源于《Spider-Man: No Way Home》里奇异博士魔法的失误。


秃鹫原本就身处目前MCU所有事件发生的宇宙——616地球,既然他是被传送到Morbius的所在地,即表示Morbius并不处于616宇宙。
(Morbius曾随口瞎说“I am Venom”,显示他应该与Venom同一宇宙,才会晓得有Venom的存在)
但奇异博士当日魔法走钟,是将616宇宙以外的人物带了过来,为何秃鹫反而是背道而驰?
是只有他特殊例子,还是尚有其他616的人也不小心被传送出去了?

秃鹫在616是戴罪之身,到了Morbius的宇宙无罪释放,那他一身形貌不同的装甲从何而来?
秃鹫因作奸犯科与蜘蛛侠为敌,最终认栽被逮捕归案,其实他对蜘蛛侠的怨恨并非不共戴天,但彩蛋里的他却变得非收拾蜘蛛侠不可,进展过于匆促,需要更有力的理由才能解释这心态。


他找Morbius合伙对付蜘蛛侠,后者立马答应,更是漏洞百出。
Morbius由始至终都没入魔,在Milo邪恶化后滥杀无辜,他都可以为了维护生命与正义,不惜亲手灭了情同手足的兄弟,而且他身处的宇宙还未必有蜘蛛侠这号人物呢,又怎会无缘无故答应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去对付另一个素昧平生的人?
题外话:饰演秃鹫的Michael Keaton,也兼演DC最新蝙蝠侠,他将会是史上同时演出漫威和DC在线超级英雄/反派的第一人。

邪恶六人组有没有看头?
坊间一直盛传Sony在打造蜘蛛侠的宿命敌人“邪恶六人组”(The Sinister Six,不同宇宙有不同组员,像时下男团女团那样会换来换去),依照如今蜘蛛侠宇宙的走势,似乎有效仿漫威前阶段的感觉。
同是六人组的初代复仇者联盟,亦是在介绍了钢铁侠、浩克、雷神、美队独立电影之后,才平地一声雷推出《The Avengers》群侠传,效果多好,有目共睹。


Sony若是这几年好好经营,之后以同样模式打出蜘蛛侠宇宙的终极王牌团体战“Spider-Man and The Sinister Six”,其实是可以期待的。
可惜目前从两部《Venom》和这部《Morbius》来看,Sony只如无头苍蝇乱撞,哪里凉哪里坐,哪里有得蹭就蹭,不停消费小蜘蛛之余,毫无令人信服期盼的大计划。
拜托,找个比较好的导演和编剧,有这么难?


5/10




本文提及的电影:

Shark Bait:多块鱼的廉价鲨鱼片


酷爱鲨鱼片(不是生鱼片),不要问我为何,可能跟以前看《Jaws》印象深刻有关。
可惜好看精彩的鲨鱼片不好找,市场上充斥的九成是滥竽充数。
虽然对这部没信心,但还是看了。

鲨鱼片有两个常见故事公式:
1. 科学家对海洋或海底生物进行研究,遇上鲨鱼。
2. 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海上玩闹,遇上鲨鱼。
这部《Shark Bait》属于后者。

片中三男两女(这个比例经常出现,可能是有吉普赛神婆摸水晶球开示过),放春假海滩趴最后一炮,临走前偷了搁置在岸边的水上摩托车出海玩。
当然,乐极生悲玩出祸是必需的,不然就没戏唱了。


然后鲨鱼就来了。
然后三男两女一个接一个成为鲨鱼点心了。
然后最后仅存的一定是女生。

这鲨鱼大概是我看过的鲨鱼片里最假的前三名,而且性情谨慎(还是小心),会考虑很久才放胆咬人。
战力很差,与女主单挑居然打输。

最离谱是一直打不着火的水上摩托车,最后被女主发现问题所在,还三两下就修好了……
之前一群人在那里等死,什么都不做,不会检查检查再检查?随便就放弃?
通常这类片子必备的爱情动作戏码,这部没有,可惜。


2.5/10

其他鲨鱼片观后感:


The Lost City:令人鼻酸


迷失之城

影后Sandra Bullock当制片人的冒险电影《The Lost City》,邀来动作男星Channing Tatum当银幕拍档、哈利波特Danil Radcliffe当反派,还请来老帅Brad Pitt和老盲侠Stephen Lang客串,似乎颇有看头。
然而这座“迷失之城”走一遭之后,盛载满满的不是赞赏,而是鼻酸,被搞得昏迷又失落。

片名很无趣,寻宝没理由
片名《The Lost City》就十分有问题,如此直接简单俗气又千篇一律,完全不像2020年代的产品。
过去探险电影含类似片名的,21世纪后有:《The Lost City of Z》、
《Dora and the Lost City of Gold》、
《Atlantis: The Lost Empire》。


上世纪就更多了:《Quest for the Lost City》、
《Allan Quatermain and the Lost City of Gold》、
《Jane and the Lost City》、
《Tarzan and the Lost City》、
《Lost City of the Jungle》、
《The Lost Tribe》等等。
单看片名,感觉一点用心程度都没有的《The Lost City》,很难让人提起兴趣。

故事说女主是一位与世隔绝的作家,写出畅销之极的爱情冒险小说,因书中提及失落之城和象形文字密语,就被一位发宝藏梦的富豪给绑架了,认为女主能带领他找到宝藏。
先不说这有多老套,一个虚构的小说藏宝地点,居然能让一个富豪花费大量时间去挖掘,请问富豪是吃饱了撑着?
然后居然还真的找到了,当观众是傻子?(我知道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傻子”,但有至于印证吗)


富豪什么都有了,还要找宝藏干嘛呢?
不是应该研究开发长生不老药或特异功能之类的才对吗?
已经有了一百亿,再加一百亿有意思?
电影里是有解释为何这位富豪如此执意要得到宝藏,但那牵强无比又无聊的理由,不好意思,我不buy。

英雄很沉醉,嘴炮很难笑
担任女主小说封面的男模,居然天真到分不清虚构与现实,真把自己当小说中的英雄,能在现实生活中救美,就这样带着一腔热血、一股不知自量,以及嫌命长的心,与女主出生入死,阴差阳错找到了宝藏……
看到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
真心觉得用“俗不可耐”来形容这剧本,都有点侮辱这句成语。


编剧大概也知道主线无聊无比,所以意图以各种嘴炮搞笑,企图让此起彼落的插科打诨,为沉闷剧情添加色彩。
可是,既然都能交出如此无趣的故事主干,难道还指望同一位编剧会写出幽默的笑料?
结果当然只有一个,所有理应是笑料的笑料,包括男女主永无止境的斗嘴,都“金排糗”。
那位黑人胖姐出版人的搞笑戏码,更是全程尴尬,多余之极。

探险方面,富豪穷尽人力物力,地毯式搜索也找不到的宝藏,女主误打误撞就开启了通道,三两下直捣黄龙达阵,一点难度都感觉不到。
前文才说侮辱了“俗不可耐”,这下连“探险寻宝”也都被侮辱了。
唯一解释是:那流传下来的宝藏,原来不是物质上的宝,而是爱的精神,难怪如此不设防,因为根本不贵重。


影后奇异决定,回忆应该深藏
Sandra Bullock当年凭借动作片《Speed》打响知名度,以《While You Were Sleeping》成为爱情喜剧天后,《Miss Congeniality》让演义事业攀巅峰。
之后的作品反而普普通通,直到《The Blind Side》再此让她扬眉吐气,一举夺下奥斯卡与金球奖影后,奠定演技成就;《Gravity》收获七亿美元票房,则证明她依旧有商业片价值。

四年前她监制兼主演《Bird Box》,成为Netflix 28天观看率冠军(此记录已被《Red Notice》刷新),去年又担任制片兼主演了一部剧情片《The Unforgivable》
没想到的是,以为今后将只走演技 / 气质路线的影后,竟会重作冯妇,回复到《Miss Congeniality》的无厘头搞笑(重点是不好笑)。
并没走下坡的她,做此决定,令人费解。


“高龄”57不是不能玩爱情梗,但肯定担不起像本片这样的冒险浪漫戏码,尤其还跟比她小15岁的Channing Tatum搞姐弟恋,银幕上没有火花,只有尴尬。
看着Sandra Bullock倾尽全力努力搞笑,没有感动,只有鼻酸。
当年的美好,还是让它继续藏在回忆里比较好。

老帅男花瓶,童颜大反派
比Sandra Bullock大一岁的Brad Pitt,keep得很fit,反正老外男星变老了总会有另一番成熟魅力。
之前完全不知这位老帅哥有客串,出场时着实让人惊喜。
武打动作简单直接(当然有替身代劳),说是让他耍帅,但这种男花瓶角色,其实对剧本或对他自己,都没什么帮助。


长大了的哈利波特Daniel Radcliffe,在哈利波特观众心中,从来都没长大过。
最后一次演哈利波特是十年前,之后的十年,他拼了命转型,接演的影剧和舞台剧角色类型各种各样,反正就是要观众忘记他曾是那个骑扫把的魔法小子。
至于有没有成功,大家心里有数,只能说,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什么根深蒂固,自然有其无法轻易颠覆的原因。

对老外来说,属于矮小的1.65米身高,加上天生娃娃脸,限制了他的演绎发展,即使很多制片人和导演都愿意给机会,包括《The Lost City》也让他留着一把大胡子演反派,但……还是那句话,有些事就是勉强不来。


不是没演技,而是被颜值给耽误了。
感觉有点像很多身材向横发展的人控诉为何呼吸也会胖的同时,却有瘦子在烦恼怎样才能长肉一样,天下不公。

有人问,近期同样是寻宝电影,《The Lost City》和《Uncharted》二选一会选哪部?
诶,还真难,硬选的话,《Sonic 2》吧。


2.5/10




Sandra Bullock演出电影:
The Unforgivable

Daniel Radcliffe演出电影:
Imperium

本文提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