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艺术,你识条铁咩


笼中之鸟

比利时、德国、希腊联制的“艺术”电影。
故事说艺术品大盗在一次盗窃过程中,失手被困在大屋内,不得其门而出。
大盗费劲心力寻找突破口,最终开始理解何谓艺术。

Willem Dafoe的独脚戏,就算你喜欢他,也可能会被影片缓慢的节奏和孤独的氛围搞到看不下去。
如果你不喜欢他,就更不消说,远离此片,不然每分钟对你来说都是煎熬。


被困锁的设计bug很多,防盗系统发生故障,外围怎会没接到通知?如此让人不安心的防盗系统谁敢放心用?
防火系统启动,喷水机制启动,外围依然毫无动静警觉,意思是屋内发生火灾水灾有人烧死溺死,外面也没人知道?
启动防火机制应该是一开始就会想到的方法吧,要这么多天后才想到?

影片本意或许是对艺术的嘲讽,即是说当生存成为问题,断水绝粮之下,满屋的无价之宝艺术品都是废物。
但影片到后期又仿佛推翻了这一切,如果大盗不是利用涂鸦来过时间,可能撑不了这么久,所以是艺术激励了生存意志。


大盗制造的天梯,应该也是一种讽刺,就是拿平时最简单的桌椅柜子窗帘布胡乱拼凑在一起,也可以成为一件惊世艺术品。
问题是撬开那扇天窗,需要花这么多天,感觉大盗被关得还蛮悠闲的。
哦对,这绝对是一部很好用来说“你讲不好看是你看不懂啦”的电影。


4.5/10

花路阿朱妈:日常琐事还需要在荧幕上复习吗


Ajoomma

新加坡韩国联合制作的温情电影。
一名新加坡auntie原本要与儿子一起去韩国旅游,最后一分钟儿子放飞机去了美国面试。为了那笔讨不回的已付旅费,auntie硬着头皮,抱着天天看韩剧的憧憬,独自到韩国旅游。
导游因私人原因不小心把auntie落在了路边,auntie于是经历了一段完全没想过会发生的异国际遇。

本片监制是曾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新加坡电影人陈哲艺,就如他那部得奖电影《爸妈不在家》一样,这部《花路阿朱妈》也是平淡如水……到用最最最淡而无味的水都无法形容。


被丢包的auntie也未免太好运,刚好就遇上一个超级好心的路人大叔,片名应该改叫《超幸运大妈》比较贴切吧。
片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都是那么地平平淡淡,像每天都一直都在吃白饭喝白水一样。

导游欠债惹上高利贷的那段太失真,最好是有这么容易就在路上摆脱债主,你有车,他们也有啊,啊他们是不会追哦?
啊之后他们是不会再去围堵导游哦,还可以给导游带着女儿悠闲地突然地出现在机场送auntie的飞机……
这两段情节是比较有戏剧性,可惜反而破坏了全片的基调。


包勋评演同性恋儿子,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最终这个话题也没什么深入探讨或刻画,感觉是蜻蜓点水——或者应该说,本片的一些课题都是处理得点到即止,不痛不痒,所以根本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加坡和韩国也需要政治正确?这同性恋一笔,只会让人联想到copy李安的《喜宴》。(话说李安就是当年让陈哲艺得金马奖的评审长)

包勋评的演技也有够不行,电话视讯那段几乎是面无表情跟母亲说出自己隐瞒了三年的秘密。
所以什么时候不选,你这个做儿子的,就偏要选老妈子一个人在外国的时候用电话告诉他你是同性恋?万一她受不了刺激怎办?

不是说不支持新加坡作品,但这种日常琐事的故事,拜托谁不是天天都在现实生活看通看透了,结果连看个电影还要再重温这些?
不用了吧。(很显然这部入围金马奖的电影不是我的菜)


4.5/10

Hunger:不同凡响的代价


饥渴游戏

泰国美食电影。《Bad Genius》/《天才枪手》的单眼皮高个女主角担演。
故事说女主是小吃店掌厨,被一个著名餐饮团队Hunger的副厨发掘,引入队中。
才发现,Hunger大厨保罗是个真材实料天才厨师,但为人刻薄无情。

女主凭借本身毅力和实力,在团队中巩固一席之位。
但在追逐更高荣誉的同时,她开始面对各种挣扎。


本片质感不错,中段节奏有点放缓,但基本维持了整体可看性。
影片寓意和宗旨属于一般美食电影的老生常谈,不外乎富人与穷人的阶级差距,造成了观念上的分歧。
本片如片名所示,更着重的是对不同凡响的饥渴追求,当然这一切必也将经历亲情与爱情的考验。

人设方面有点混乱,女主来自低层阶级,一接触到资本主义立马转变,一升上大厨就摆出跟保罗一样的臭架子——但她自己不是很看不惯保罗的行事作风吗,也太快同流合污了吧。
保罗的没EQ处理得不够强烈,他开除偷食物和在厨房搞破坏的下属,惩罚在厨房吸烟的副手,其实都没错。
受伤住院那段还貌似跟女主有了一点更心灵上的交流,感觉是一个对美食极端执着的厨师,但最后却仿佛又自己推翻了这些,人设有点前后不一致。


达官贵人们的吃相真够难看,当然这是导演蓄意要表现出富人根本不懂吃,只是盲目跟从权威的讽刺,但手法过于直接,其实可以再含蓄一点。

不过导演还是熟知观众心理,最后依然不免俗套来一场两大名厨对决,算是有制造一个小高潮。
不过女主的返璞归真河粉,基本就是《食神》里面星爷最后做的叉蛋饭,而且在保罗就医时已玩过一回,就没啥惊喜了。


6/10


女主角Chutimon演出的电影:
Bad Genius / 天才枪手

其他美食相关电影:

Creed III:没了史泰龙,神话尚能延续否?


奎迪3

《Creed III》是拳击电影系列《Creed》第3部,也是好莱坞动作巨星Sylvester Stallone的经典角色Rocky Balboa电影系列第9部作品。

本片备受瞩目原因有二:这是主演Michael B. Jordan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史泰龙首次不参演这个系列。
观众对此难免好奇:没有Rocky撑场,新拳王能独力延续神话吗?

史泰龙对于自己退出的官方说法是:《Creed III》是拳王主角Adonis Creed的个人故事,有关于他的成长、家庭、困境,已没有Rocky的角色空间,所以他选择不参演。

但有了解背景的话,就知道这只是场面话,史泰龙其实是不想再与整个Rocky系列的实际制作掌控者Winkler家族继续合作,所以史泰龙虽还是挂名制作人,据知却完全没参与《Creed III》的幕后工作。


本文发表于8网站

幽灵狙击手:又来无限循环死过翻生


一队雇佣兵在一次救人行动中全军尽墨,唯一生还者以写小说重述当时的惨烈情况,谁知自己后来投身回到过去,无限循环带领小队破解杀局。

有点《刺杀小说家》加曾经很流行的无限循环模式的感觉。
但整个剧情设定到最后的真相,会觉得有点牵强,或者说找戏来做。


邹兆龙这回是如假包换的主角,从头演到尾,而且不只是冷酷表情,还有流泪、惶恐、挣扎、俗辣等等,演出可谓非常落力。

因剧情还是以枪战为主,搏击动作也就没什么特别发挥,想看邹兆龙身手的恐怕又要失望一下下了。


5/10


刺杀小说家电影:
刺杀小说家

邹兆龙演出电影:
除恶 · 飞车党

逃学神探

恶到必除

导火线

Matrix Reloaded

中华英雄外传:无敌、剑圣、金太保地狱回归来啦

创刊号封面:好丑的华英雄和无敌

主编:叶明发
类别:港漫 \ 武侠
期数:16

老马的《中华英雄》太好卖,以致他过档后,文传不仅继续找人胡乱续画正传,还开发了各种番外篇,包括:
邝彬强的《中华英雄2013》、
郑健和的《中华英雄前传》、
温日良的《新著中华英雄》*,
以及现在要聊的这部叶明发主编的《中华英雄外传》。
* 最新的袁家宝主编的翻抄版也叫《新著中华英雄》(连书名都跟别人的一模一样)

这部《外传》很明显就食老本、卖情怀,开篇就是华英雄和无敌在自由女神像的大战,问题是旧著都有的情节,为什么我们要多看一次?要花钱买来多看一次?又没有画得比旧著好,我们难道不会重温旧著吗。


两强之战结束后,华英雄失踪,但唐人街只安稳了一小段时间,又再发生大镬野。
一个无名者提着无敌的刀,施展无敌的刀招《杀无赦》,到唐人街中华楼捣乱。
就此引出原本打算偷懒享清福的华英雄。

之后就是连串决斗对战。
杀人组织的撒旦将军继续当大反派,幕后大老板卡先龙也被作者拉出来垂死挣扎。
然后搞了一个卡先龙的儿子,完全就山寨金太保嘛,还要刻意让他当一个什么赤煞凶星,来抗衡华英雄的天煞孤星。
而且这新人一出场就拥有能与华英雄匹敌的实力……


十大杀手除了大刀王,全部重组,但结果都是炮灰工具人。
最后还搞了个剑圣死过翻生……但用大拇哥猜都猜到又是玩孪生兄弟这种屎桥。

整个故事乱七八糟,能掰就掰,新人物毫无特色个性,旧人物如元武、火四郎被玩残,还要把火四郎刻画成心胸狭小的日本鬼……真是没眼看。



武打没什么特色,就是一味打打打,与老马的旧版差很多,比较偏向海虎的爆发力+硬撼风格。
华英雄悟出了无量神掌第十一式,但没什么架势(话说我连招式名称都不记得了)。
全篇只有鬼仆和姬丝生离死别那段还行。


3/10


中华英雄相关作品:
新著中华英雄

叶明发作品:

Tetris:从商战变谍战


俄罗斯方块

上世纪80年代末风靡全球的Tetris,即使你没玩过,也不会没听说过。
全球至今卖出超过五亿份游戏,时至今日仍然没过时。

Tetris原创者为俄罗斯人(所以才叫俄罗斯方块),当年苏联解体前,所有知识产权都属于国家,也因此这款游戏在俄罗斯以外的全球授权,一度成为电玩界竞相争夺的宝物。
著名电玩巨头Nintendo、Sega、Atari都曾经出版不同平台版本的Tetris,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若仅是一般商战片,相信会让不少人觉得沉闷,所以导演和编剧索性大玩一番,加入了KGB,连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都在片中“露脸”,将整部电影拍得犹如谍战片。

必须说,导演做到了,这部传记电影,充满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节奏氛围都掌握得相当好,整体是好看的。
当然主演自己也说了,这终究是一部好莱坞电影,片中许多剧情都是加工杜撰,并未曾真实发生。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你觉得夸张失真,接受不了,还是去看纪录片吧,不用纠结。


片中两首同为1986年推出的经典歌曲:瑞典乐团Europe的《The Final Countdown》与英国双人组合Pet Shop Boys的《Opportunities》,穿插得太棒了,音乐一响起,完全回忆杀啊。
借用灌篮高手的对白,看完这部影片后:好想玩Tetris啊!

** PS. 外插一下:《赌神》出场曲不是、不是、不是《The Final Countdown》,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7.5/10


电玩相关影剧:
游改影剧:

Murder Mystery 2:硬塞宝莱坞的耍宝闹剧


谋杀疑案2

业余侦探夫妻档又来耍宝了。
继第一部故事发生的四年后,这对当年无意破大案的夫妻决定全情投入侦探事业,可惜开门做生意以来一直乏人问津。

两人的印度王公好友邀请他们到私人小岛上出席奢华婚礼,没想到婚宴当晚,新郎被绑架,受邀出席的亲朋好友全都成了疑犯,侦探夫妻档再次展开侦缉追查。


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闹剧,Netflix居然时至今日还会花钱拍这种无聊戏。
好莱坞似乎对宝莱坞情有独钟,印度婚礼果然还是免不了来一场盛大的印度舞蹈——当然男女主角也会被逼下场乱跳一番。

过程有动作也有搞笑,笑料都属于冷笑话+调侃揶揄那种,或者说是嘴炮比较适合;动作上的笑料则是摆乌龙之类,演员很落力了可我都笑不出。
看来Adam Sandler和Jennifer Aniston也是江郎才尽了。


5/10


Adam Sandler主演电影:

深宵闪避球:披着运动外衣的说教片


一名社工为了帮助一群边缘少女,开办了深宵体育馆,让她们夜里有地方去,但管理层基于这个项目没有实际效果而决定废除。
社工于是让少女们组成闪避球队,参加比赛,望夺取好成绩后可保住深宵体育馆。

本片主要是励志和运动,但两样都没做好。
边缘少女们有各自的问题,却都仅是一笔带过,毫无代入感;后来的发奋图强也看不到激起她们向上的说服力原因。
多数时候还是老套的说教——不要逃避,要面对。
少女演员们的演技也不太行,跟找一群路人来演差不多。


闪避球方面很随便,没有任何比赛策略,也没有针对个别球员的特质做发挥和调配,来来去去就是什么无聊的“一字阵”。
比赛的过程更加儿戏,竟然有两次都是同样的一面倒之后才翻身,做不到紧张刺激是一回事,连基本的对战都拍得像练习,毫无可看性。
很怀疑导演到底懂不懂闪避球,懂不懂怎么拍运动比赛。

从英文片名《Life Must Go On》就知道导演根本志不在运动。
所谓深宵,也没有探讨到深宵人的部分,去掉深宵也没差。
香港今时今日还在拍出这样的电影,只能说“唉”。


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