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oween Kills:是认真制作还是找戏来做?


月光光心慌慌:杀戮

砍杀电影是恐怖片中的一种类型,特色是会有一名变态反派,使用残忍手段(多数用非手枪类的利器)连环杀人。
但杀人魔未必会在剧终时伏诛,其光芒也有可能盖过正牌主角而成为经典,不少砍杀片扩展成系列,就是以片中杀人魔为招牌人物。

1932年的《Thirteen Women》,讲述一个女生在寄宿学校杀害12名孤立她的女同学,被誉为砍杀片鼻祖。
不过更广为认同的砍杀片代表作,则是1960年上映、悬疑大师Alfred Hitchcock的《Psycho》,片中经典淋浴一幕,在之后数十年都不断有影剧致敬或恶搞,影响力可见一斑。

以下列出几套好莱坞著名砍杀片系列(排序以第一部上映日期为准):
《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 1974年,系列共四部。
《Halloween》 - 1978年,系列多达12部,第13部定档明年10月上映。
《Friday the 13th》 - 1980年,系列同达12部。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 1984年,系列共九部。
《Hellraiser》 - 1987年,系列共十部,第11部筹划中。
《Child’s Play》 - 1988年,系列共八部。
《Scream》 - 1996年,系列共四部,第五部定档明年1月上映。


成功启动旧情怀
《Halloween》系列自1978年后续集不断,若将明年上映的也算在内,就是13部,数量名列砍杀片第一。
片中戴着白面具的杀人魔Michael Myers已成活招牌,也是杀人狂重要荧幕典范之一。

导演David Gordon Green于2018年拍了同名的《Halloween》,故事接续1978年的首部电影,完全无视历年来所拍摄的其他续集,还找回当年的女主角Jamie Lee Curtis回归助阵。

制片商当时声言影片若反应好,不排除原班人马拍摄续集,结果电影票房报捷,仅上映一周,片商就宣布将同步开拍续集《Halloween Kills》和《Halloween Ends》,打造更完整的三部曲。


三年前的《Halloween》故事设定在1978年首作的40年后,当年的女主如今是祖母级,但依旧巾帼不让须眉,加上Michael Myers从疗养院逃脱,势必造成新一波杀戮屠宰场,既成功启动老观众的旧情怀,也带动新观众的好奇心:究竟沉寂40年的杀人魔是否“宝刀未老”?被精神折磨了40年的幸存者能否再幸存一次?

超人麦克
《Halloween》结局是Michael Myers在女主祖孙三人合作下,葬身火海,如果票房欠佳,就此打住,将会成为这系列最佳结局。
讽刺的是,影片三年前大收2.5亿美元,还打破《Scream》创下的砍杀片最高票房记录,这下子无论如何Michael都不能就此恶贯满盈,杀戮要继续疯狂下去,摇钱树也要继续用力地给他摇下去。


所以在续作《Halloween Kills》,杀人麦克就硬生生诠释了何谓暗黑系浴火凤凰,编剧甚至在片中特意安排消防人员前往救火,无意中救出麦克,以增加他命不该绝的说服力。
但当麦克毫发无伤从火场走出来,再比叶问一个打十个还厉害地秒杀一整队消防员之后,观众再傻也明白,什么剧本编排说服力都是多余。

为突显杀人麦克的从容不迫,他的行动能力永远都只有四个字形容:庭院散步。
没错,从不须要奔跑,连快步走都不用;偏偏被害者无论怎么跑,都逃不出他老神在在的步伐;追击者无论怎么追,都追不上他不疾不徐的凌波微步。


警察开枪射击,麦克总能在间不容发中避开子弹——或许更正确地说,是他总有办法让警察即便开了枪却射不到他。
最后终于有利刃成功突破了他的金钟罩铁布衫,刺入了他的金刚不坏身,血流了,伤口也有了,但就是死不了。
死不了就算了,倒地休息个两下子,充完电即宛如没事一般继续爬起来杀杀杀。

简单来说,《Halloween》已不是一般犯罪砍杀片,它已升级为超现实砍杀片。
杀人麦克是再世魔神,他的存在,他的生命力,他的肉体机能,都超出凡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畴,属于super villain的超能力领域。
他,不再只是杀人麦克,他是超人麦克。


正派智商不在线
无止尽强化反派能力就罢,但正派能不能别弱化到离谱的程度?
《Halloween Kills》全片无论主角配角路人都智商不在线,实在看得辛苦。
医院一场暴动戏,旨在讽刺人性盲目,但无辜者何以一直不出声辩解,地点是医院,在场有多位警察,还怕没机会主持公道,至于让误会不断加深?

带头叫嚣的始作俑者,明明就是当年见过白面具煞星的人,而那无辜的代罪羔羊无论身型身材根本就天差地远,瞎成这样,能说得过去?
就算真麦克现身,以他的风格当然是见人就杀,会窝囊到落荒而逃?
原来当年的幸存者们一直都这么不了解这位杀人明星。


高潮戏是姐姐妹妹站起来、兄兄弟弟硬起来,一直处于被害处境的民众,终于决定高喊“evil ends tonight”,反过来追捕杀人犯,这终章戏码看似热血,实则又是蠢点连连,看到蛋疼。

明明三人说好一起去找麦克算账,到了目的地老头却要耍帅,硬是一个人进去面对——别说勇气了,是哪来的自信,觉得单凭自己一人能打倒杀人狂?
孙女一记九齿钉耙狠插麦克背上,接着立马松手不理——是哪来的自信,麦克会这么轻易被干掉,不是明明上一集已亲眼见识过他有多无敌了吗?

致敬还是毁灭
最后一批人群起围剿麦克,杀人魔终于寡不敌众,被狠K一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所有的拳打脚踢、棒打棍击,尽皆落在麦克肉身上,巧妙避开可致死的头部。


明明都知道这家伙多可怕,最后一刻觉悟战了,还不彻底KO他是什么道理?
把他头敲烂或直接斩首,再不死身也活不成吧?
再不然手手脚脚给他砍断了就算翻身也凶不起来了,难不成还能像外星怪物那样细胞重组长出新手新脚?

所以,道理不难懂,明摆着就是不能去尽,免得戏唱不下去,但导演这么处理,是把观众当傻子弄,片中角色脑残,观众看戏还得配合着降低智商,情何以堪?


看砍杀片不外就图个砍杀爽,《Halloween Kills》这方面虽没什么突破,勉强尚算可以。
但时至今日,把这套经典砍杀片搞得如此无脑,如此找戏来做,导演你是致敬还是毁经典,应该很明显。
我只能不怀期待说:明年《Halloween Ends》见。


3/10




Jamie Lee Curtis演出电影:
Knives Out

Will Patton演出电影:

超级学校霸王:破纪录大卡司玩恶搞


1993年电影,改编自日本电玩公司Capcom旗下著名电子游戏《Street Fighter》。
当年导演王晶及其制作公司并没有跟Capcom取得改编权,可算是一部明目张胆侵权的作品。

讽刺的是,尽管侵犯版权,而且是恶搞“原著”,本片影片卡司却是空前大阵仗。
除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香港四大天王中的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还有张卫健、任达华、郑伊健、邱淑贞、杨采妮、刘小慧、许志安、吴耀汉、陈百祥、范琼丹、卢惠光、周比利等,完全地星光熠熠。
据说当时也有邀请黎明,想凑齐四大天王,但黎明以档期乔不到回绝,后来就有谣传黎明不给王晶面子。


故事也借用了哆啦A梦的大雄角色(张卫健饰演的主角就叫大雄),大玩穿越,把一众街头霸王里的角色编成未来的正反派,穿越时空来到现代,通过接触现代人,引发一连串王晶式无厘头笑料。

本片就是一出科幻闹剧,无聊时候无聊看,不用脑子打发一下时间。
当年看完时,也就只觉得找一大票明星扮演电玩角色有些趣味性罢了。
还有就是看明星看美女啦,三大天王同部出演的记录,由此片开始维持了十年,直到《金鸡2》才再出现刘德华、张学友、黎明三天王同框。


6/10

Dune:如此也封神,原来神离我们越来越近


沙丘

因为首映观众在终场时起立鼓掌八分钟。
因为坐拥91万YouTube订阅数的海外知名电影评论者特别发帖说,只看了十分钟就封神。
因为这些百年难得一见的浮夸点赞,凡人不对《Dune》产生好奇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若真有此神作,绝对是全天下电影发烧友的福音。

《Dune》是美国作者Frank Herbert所写的科幻小说,于1965年出版,隔年获得雨果奖(Hugo Award),之后再得星云奖(Nebula Award)最佳小说,被誉为最伟大的现代科幻小说之一。

我没拜读过小说,倒是玩过改编自原著、1992年出品的《Dune II》电脑策略游戏。
该游戏虽非世上第一款即时策略游戏,其设计模式却对日后同类游戏影响深远,包括后来风靡全球的《Command & Conquer》和《Warcraft》等,都以《Dune II》为参考原型。
所以虽没看过小说,却已从游戏中得知故事围绕外星上的家族斗争,香料资源的争夺,以及无尽沙漠的恶劣,以及人类对之束手无策的巨大沙怪。


未来设定合理不合理?
电影《Dune》背景设定于10191年,与原著推出的1965年,或今天的2021年相比,都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遥远未来,远到人类还会不会存在,或人类会不会已进化到无可预知的物种,皆是未知数。

《Dune》故事假设人类还在宇宙中,并且掌握星际航行,以君临天下的姿态统治着各个星体。
不过那是人类与机器经历了激战之后,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的年代(这些电影并没有很清楚交待),并且重新采用古老的君主专制及诸侯分封制度。

这设定率先令人不解,在如此遥远的未来,即便经历过各种剧变,只要文明不灭、精神不死,全人类会无条件舍弃民主或共产,接受回归到近万年前的帝王家族制?
这倒车开得委实太远,难以让人信服。


接下来在电影中陆续出现的手写纸书圣旨、家族火漆印章,虽有浓郁皇家贵族气息,但如此old school的操作,似乎与遥远的未未未未来时代不相符合。
因机器人作祟所以杜绝AI,并不表示也要放弃实用性科技吧,因噎废食到回复古人行径,这样对吗?

在遥远的未来,还使用冷兵器作战,还依赖人海战术决胜负,以至兵薄将少的一方,即使满腔激昂为族捐躯的热血,也难逃轻易败亡的命运。

1997年的科幻片《Starship Troopers》,同样在星际航行盛行的未来,人类舍弃使用飞弹导弹炸弹,硬把无数活生生的人命送去外星,以子弹操作步枪攻打太空怪物。
当年我们对《Starship Troopers》的不合逻辑设定感到荒谬可笑,今天却让还在未来外星上舞刀弄棍的《Dune》封神,这才荒谬可笑吧?
《Star Wars》虽也舞刀弄剑,最起码人家是合理地进步到使用毫不违和的激光剑。


是宏大还是只是大?
《Dune》故事结构主要建立在皇帝和家族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以及天选之子作为未来希望成就了王子复仇记——就是一套老掉牙的故事。
当然那是因为原著小说写于1960年代,当中也可能蕴含一些对时局的讽刺云云,但电影既是今时今日推出,就无可避免接受今时今日的视角看待;昔日种种,恐怕并不能成为今日老套的借口。

剧情平淡无奇,影音就是力挽狂澜的重要元素。
没错,《Dune》打造了令人赞叹的绚丽画面,不停以飞船、宫殿、香料区、异世界沙哈拉沙漠等等,描绘人类在这浩瀚星际宇宙中的渺小;不断以大和小的极端对比,打造宏大的宇宙。

但抱歉说一句,那些不就都是电脑特效的功劳?
以好莱坞今时今日的能耐,什么弄不出来?
画面美是美,但哗然的点在哪里我不懂。
电影所呈现的,究竟是宏大,还是仅是大?


在这巨大的区域和范围,一直看到小如蝼蚁的人类在银幕上走动,实在够辛苦。
无论是皇帝使者远道而来宣读圣旨、家族初来乍到新星球检阅、家主视察香料工厂、男主户外走动,皆一再通过画面显示“宏大”、“浩大”,却也间接反应了一个实在的问题:地方这么大,风沙这么猛,在那遥远的未来,难道没发明任何代步器,每个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这么一步一脚印地走,那是要走到猴年马月?

神秘配乐加慢镜头必胜?
配乐方面,全片不时穿插宗教仪式感般的呢喃呼唤,乍听有些神秘意味,听多就只有一个腻字能形容。
是不是只要有梦境般的场面,就一定要配上这类梦呓式BGM?以往各类电影其实也玩够多了不是吗。

再来就是各种慢镜头呈现,自从被扎导的《正义联盟》震到后,就有了慢镜头创伤症候群,偶尔为之且非常必要尚算情有可原,不然不仅拖慢节奏,也没起到任何气氛营造效果,简而言之:真的可以不用这么慢。


至于玩游戏时留下颇多印象,神出鬼没的sandworm,在电影中本该气势磅礴震撼,最后也只有“巨”跟“大”,没别的。

男主Timothée Chalamet(昵称甜茶)外型属于老外鲜肉,片中出场时乍看仿佛有些许灵气,久了却是面瘫到底仅靠颜值的“自然不做作演技”。
曾提名奥斯卡的他,宣称自己信守的两大演艺原则是一不嗑药、二不演超英片。

但他被爆在《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选角时,曾去面试第三代蜘蛛侠,让人置疑他有自设信条的决心,却没有自我约束力,也怀疑他是不是因拿不到角色而产生酸葡萄心理。
(后来蜘蛛侠角色被荷兰弟夺得,大受欢迎,证明当时的casting眼光独到,应该加鸡腿)
讽刺的是,他在《Dune》里的角色也具备超能力,又是救世英雄,说起来就只差个正式的超级英雄标签罢了。


导演讨人厌?
无独有偶的是,导演Denis Villeneuve也不喜欢超英片,更在电影宣传时公开批评漫威超英电影:“漫威有太多电影都只是拿别人的东西复制贴上而已。这些电影可能已经把我们变成僵尸了。问题在于漫威电影都是用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有些电影人会为它加点色彩,但终究来自同一个工厂。它不会从电影中带走任何东西,它们已被格式化。”

这番完全不给同行面子的言论,当然势必引起同行不满,《Doctor Strange》导演Scott Derrickson说:“作为一名导演,即使我不喜欢其他导演的作品,我也不会嗤之以鼻。这份工作对我们来说已经够辛苦了,没有人会一开始就想拍一部烂片。”
《District 9》导演更直接用脏话回应:“What a fxxxxxg axxxxxe”。

丹导的话,真的有待商榷,说漫威电影是拿别人东西复制,那《Dune》电影何尝不是拿别人的小说来影像化罢了。
漫威影业通过严格控管,成功打造架构严禁却叫好卖座的漫威电影宇宙,在辉煌成绩有目共睹下批评它们来自同一个工厂,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今年上映的《Black Widow》《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漫威都邀得非商业片导演操刀,《Eternals》更请到奥斯卡最佳导演赵婷出手,完全打脸丹导那番“漫威电影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说法。

食神与蹲神
电影《食神》有这么一段:星爷饰演的一代厨神,既瞧不起同行还不断奚落他们,却在民众之前侃侃而谈做菜心得,再当场示范一道外观华丽炫目的“心”字型甜品,实际上那是没味道的一道菜。
诶,为什么说起《食神》这场戏?我相信你懂的。

顺带声明,上述仅谈电影,与原著小说无关。
市面上多不胜数的魔改金庸影剧、鬼吹灯、盗墓笔记,心智成熟的观众和读者,只会针对拍烂的改编影剧给差评,而不会诋毁原著,道理一样。


也别说什么“没看过原著就别评论”的键盘后酸语,难道所有看金大师、鬼吹灯、盗墓笔记影视IP作品的观众,都得先去读完小说才能讲影剧好不好看?(虽然我还真看过所有金大师作品+鬼吹灯+盗墓笔记)
这种无稽之谈,与曾经流行的酸民说法“你行你上啊”一样幼稚。

如果淡而无味的故事+哗众取宠的画面+咿啊梦呓配乐可以成为史诗级作品,那我只好承认,史诗的定义与我所认知的距离,已犹如10191年般遥远。


6/10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这样的魔改有点意思


王晶唯一一部拍了“前作”,留了下回分解的尾巴,却迟迟没拍续集的金庸改编作品。
这部《倚天屠龙记》在王晶自编自导下,虽不至于面目全非,却也添加了不少他的招牌式恶搞加黄色意味笑料。
作为金庸粉的我,当年看这部电影时,觉得很无厘头,现在重看,反而没了反感,比照时下更多的魔改影剧,还觉得这部改编得不错,娱乐性丰富。

最大改编之一,是邱淑贞饰演的小昭,王晶肥水不流外人田,无止尽自肥,硬生生地把原著里的大配角小昭改成了正宫女主角。
所幸这部分改得也还算合情理,加上邱淑贞本来就颜值在线,她在片中的表现确实也不输张敏的赵敏,胜过黎姿的周芷若。


另一大改编是胖子张三丰,一向来这位德高望重的武林泰斗,都被塑造成道貌岸然、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王晶却找了洪金宝来演,外型上先声夺人。
试想一个常年醉心武学、清心寡欲的百岁老者,怎会如此心广体胖,这反差玩得颇成功。

性格上也一改以往,按片中张翠山的说法,张三丰居然是性如烈火,一言不合就开打。
不过原著其实也有写道,张三丰个性随和,平时也能跟徒弟们说笑,所以严肃拘谨肯定不适合放在他身上,不过要去到能讲出“一柱擎天”这样的key phrase,也真是够屌的。
说起来,其实这个洪金宝演的张三丰还蛮讨人喜欢。

再来就是主角张无忌,他大概算是金庸笔下所有男主角中,最优柔寡断、胸无大志的一个,却在王晶的镜头下,换成了一个城府极深、野心极大的枭雄人物。
这改编应该是个人看得最不顺眼的吧,可能当年在所谓的“武侠”世界中,还不能接受有这种性格的人为主角,还是比较倾向于憨厚、善良、老实型;可以聪明,但不能奸诈;可以有想法,但不能狂妄。
其实到21世纪后,枭雄型的主角就很常见了,这么说来,王晶的改编还能说是有远见的呢。


最后当然就是华山二老,这两个角色完全就是服务王晶粉,但他们的行为,其实也不过就是把戴着虚假面具的六大派,表现得直白一些罢了。

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如此速成,也有违武侠小说中的主角练功养成元素,但考虑到这改编版本是张无忌已经长大成人后才掉入谷底,所以也只能这么改了。

时隔28年,王晶终于拍了续集,但人事已非,卡斯上,当年的演员据闻除了田启文还会出演华山二老之一,已全部焕然一新。
赵敏对张无忌 / 张敏对李连杰的那句“来大都找我吧”,终于要兑现了,但感觉,已不一样了。


7/10

千王之王:南神眼与北千手打造经典赌片


1980年播出的无线重头戏,掀起当年一阵赌片风潮。
谢贤因此成为当年的赌神,比周润发早了九年称霸。
他在剧中名字是罗四海,现实中刚好排行第四,从此人人尊称他“四哥”。

本剧的“千王之王”,其实是任达华饰演的谭昇,在得到两位师父真传之后得享的美誉,但实际全剧焦点,几乎都集中在谢贤饰演的千术高手罗四海身上。
南神眼罗四海和北千手卓一夫,南北称王,在茶楼第一次相遇,是我心目中最经典的场面。


两人小试身手打麻将,卓一父起手清一色筒子,罗四海清一色万子,双方已听牌等吃胡。
好死不死,罗四海的上家摸牌时不慎撞掉下一张牌:是只一筒。
罗四海没办法,硬生生把那只大家都看到了的一筒给摸进门。
问题来了,罗四海知道卓一夫在听筒子,若把那只一筒打出去,等于放枪给他胡;不打出去,又破坏自己一手万子清一色……真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最衰是那张一筒又被全世界看到了,要出千换牌也不行。

当下罗四海紧握那张一筒,眉头微皱、沉吟不语,一时间举牌不定。
卓一夫看在眼里,忍不住窃笑,补上一刀:“做咩四爷?唔敢打?”
耳听对方挑衅,罗四海也不动气,“啪”一声,将自己十三张牌全盖上,随即以手上一筒搁在那十三张牌背上,“格格格格格”从左刷到右。
说时迟,那时快,但见罗四海翻手举起手上那副牌,微笑回答:“唔係唔敢打,係冇得打,我自摸——十三幺。”


是的!
就“格格格格格”那么一刷,原本的清一色万子,瞬间换成了十三幺,那张一筒不仅不用打出去给卓一夫,还成为关键牌,一面绝妙化解了自己的危机,一面反过来成为赢家。
真、的、帅、爆。
就这一幕,足以封神。

之后南神眼废眼,北千手废手,也算是剧本神来之笔,让人对这南北赌界王者的遭遇嘘唏不已,也将把奸人演到入木三分的郭峰恨得牙痒痒。
谢贤和汪明荃在剧中的爱情很凄美,最悲惨的则是被坏人侮辱的雪梨。
王晶是编剧之一,当年真的是鬼才,只可惜今时不同往日。
有时间的话,不介意再重温一次。


9/10

Copshop:大牌沦配角,爽片不够爽


警察局

一个诈骗犯、一个杀手、一个新手女警,三人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却在黑警现身、疯狂杀人犯登场之后,牵扯出生死一线的羁绊。
主要场景位于一个偏远小镇的警察局内,全片嘴炮、话痨,口水多过茶,不喜欢角色喋喋不休的朋友可能不会喜欢。

导演Joe Carnahan执导过《Smokin' Aces》、《The A-Team》、《The Grey》,上一部《Boss Level》玩得很疯也很爽。
不过别寄望这部《Copshop》会跟《Boss Level》一样,因为文戏不少,高潮动作枪战都集中在后段。


貌不惊人的杀人犯乔装进入警察局后大开杀戒那场戏还不错,反而是尾声最后一战过于普通。
打着Gerard Butler大名挂帅,实则他戏份比较像配角。
Frank Grillo在《Boss Level》表现不错,大概跟导演关系良好,所以这部又担了重要角色。
交叉骨哥其实演动作片的feel并不坏,但输在没星运,星途一直浮浮沉沉,可惜。

本片主角其实是名字上不了海报的黑人女演员Alexis Louder。
身材瘦小的她,在片中智商在线,角色相当讨好,演技、动作都还可以,不过样貌太路人,未来有没有走红的可能性很难说。



5.5/10

至尊无上:王晶不搞笑赌片


今天决定重温这部。
除了《赌神》,《至尊无上》算是王晶少有不搞笑的赌片之一(本片另一名导演是向华胜)。
全片着重在校长和华仔之间的友谊,以及校长呛岳父“你们有钱人永远不懂”的义气。
赌博反而是次要,赌技也没什么渲染,有的是以设大局的骗术。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最后一场与日本人的赌局,校长在封牌休息时被不明抢手所伤,女友被迫继续牌局,校长面授机宜,实则是骗她底牌的真伪,因而钓到了日本大鱼生,为华仔报了仇。
(此桥段最先出现在谢贤、汪明荃、周润发主演的电视剧《千王群英会》,王晶亦是该剧编剧之一,但未知是否他一个人想出这牌局)


尾声的医院一幕,揭露一切都是校长的安排,包括枪手也是他所雇用。
校长说会瞒着女友一辈子,被病房外的女友听到,她无法接受,决定从此各走各路。
这一句校长的肺腑之言,看似女友无意中听到而造成遗憾,但相信其实也是校长故意说的,因为他没遵守退出江湖的诺言,自觉对不起女友,也无颜继续留在岳父的公司。

更有可能是他看到了华仔和波波的悲惨下场,明白人在江湖,他与她终究是不同世界的人,所以才编了这套谎话,挥剑斩情丝,让深爱的女人免于江湖风波,得以继续她该过的人生。

本片的华仔,演技生硬之至,几乎就只剩耍帅而已,看得相当尴尬。
相比之下,校长演技自然很多,难怪可以在这部影片的八年前就得金马影帝。



7.5/10

Star Wars Visions:是脑洞大开或只是披着星战外衣?


星球大战:幻境

自从卢卡斯影业被迪斯尼收购之后,《Star Wars》这个横跨两世纪的超级科幻电影品牌,从独家精致,迈入多元推广。
如漫威电影宇宙那样,正传、外传,真人、动画,电影、剧集,一部接着一部拍,星战宇宙无限扩展,在利益挂帅之下,一个一代人的经典,全面商业化。

《Star Wars: Visions》就是另一套与星战正传毫无关联的动画短片集,每一集故事都采用了一些星战文化中的人物、武器或概念,有的贵为单元主旨,有的却仅为点缀,甚至连星战平行宇宙都称不上。


本剧由卢卡斯影业授权,不同日本工作室制作,可见识风貌特色相异的画面和主题,以及浓浓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当年星战之父卢卡斯就是从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战国英豪》获得启发,以二战为架构,将美国西部牛仔、日本武士刀、希腊神话、太空冒险融于一身,创作出脍炙人口的《Star Wars》九部曲
所以这套《Star Wars: Visions》,可说是回归最初灵感来源,重投武士精神怀抱。

01:The Duel
制作方:Kamikaze Douga / 神风动画
主要英语声演:Lucy Liu、Brian Tee
令人惊艳的第一炮,黑白复古水墨画画风,非常契合日本武士道,很有feel。
打斗流畅,突显光剑的一抹红光,在黑白画面衬托下气势无两。
看了这一集,差点就提前将此剧封神,奈何幸福来得太早,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 

02:Tatooine Rhapsody
制作方:Studio Colorido
主要英语声演:Joseph Gordon-Levitt
一个无名乐团为了救团员,唱了首歌摇滚一下就搞定了。
跟星战没半毛关系,歌也不好听,喜欢Jabba和Boba Fett的朋友或许可以捧场一下。
跟第一集天渊之别,直接从天堂打下地狱。

03:The Twins
制作方:TRIGGER
主要英语声演:Neil Patrick Harris、Alison Brie
原力创造了黑暗双子,天赋封闭力量,一旦解封即天惊地动。
从概念到设定到人物都以星战为背景,但基本没什么故事性可言,看头就会知道接下来会出现姐弟相杀情节,唯喜欢今石洋之画风的动画粉应该会尖叫连连。

04:The Village Bride
制作方:Kinema Citrus
主要英语声演:Karen Fukuhara
为保护族人,村长女儿委曲求全当敌方人质,有点像古代公主被迫和藩。
妹妹与一批族人想反抗但力有不及,最后是旅行到此星球的过客武士伸出援手。
剧情老套,武士太强,反派连挣扎机会都没有就躺直。
虽弘扬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却削弱了弱势族群力挽狂澜的信念,如果由武士带领族人扭转局势创造奇迹,寓意上会更好一些。

05:The Ninth Jedi
制作方:Production I.G
主要英语声演:Simu Liu、Kimiko Glenn
光剑绝迹于世,硕果仅存的铸剑师牺牲了自己,让女儿将最后一批光剑带往绝地武士聚集之处,期待他们东山再起。
可视为星战外传的一集,紧贴绝地武士文化,对星战系列正传中从未披露的光剑特色,做了比较系统性的补充——原来光剑色泽和长度会因使用者与原力的联系而不同。
片中的密林冰原追逐战相当有电影感,尾段的反转设计还不错,有心思有诚意。

06:T0-B1
制作方:Science SARU
主要英语声演:Jaden Waldman、Kyle Chandler
生物绝种,一草难求,机器人立志成为绝地武士,继承博士遗愿,培植新生命拯救星球。
等于是Astro Boy和Pixar动画电影《WALL·E》的结合体,童趣画风+粉系画面+卖萌机器人,完全服务少女心。
尾段正反派决斗,犹如Rey Skywalker和Kylo Ren在《Star Wars: The Force Wakens》里的对决——又是一次菜鸟新手无逻辑完败习武多年高手。

07:The Elder
制作方:TRIGGER
主要英语声演:Jordan Fisher、David Harbour
一对星际旅行的绝地师徒,在某星球遇上黑暗系的西斯老武士,展开搏斗。
片中师徒让人想起《Star Wars: The Phantom Menace》里的Qui-Gon Jinn和Obi-Wan Kenobi,师父循循善诱,徒弟虚心受教。
不过本集的师徒口水多过茶,内容却没什么警世之言的力度。

08:Lop & Ochô
制作方:Geno Studio
主要英语声演:Anna Cathcart、Hiromi Dames
故事围绕亲情、家园、侵略、反抗、正邪对立,世界观最宏大的一集,戏剧冲突也最强烈,硬挤入十多分钟显得赶场,不然人物鲜明度可以更佳。
画面丰富,实景、背景很细致,诚意满满。

09:Akakiri
制作方:Science SARU
主要英语声演:Henry Golding、Jamie Chung 
为营救最爱,你能付出多少?
连续看了8集正能量,临尾突然来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黑暗结局故事,真是喜出望外。
画风和画工相当不错,鼓声BGM让人情绪紧绷。
女主看到男主走向敌营时,惶惑地问:你到底做了什么?
他只淡淡回了一句: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帅,又无奈。


总结:日本ACG画风为主,好此道者自然乐此不疲,不哈这门的话可能会审美疲劳。
既然一季有这么多单元,或许可以要求更多样化的画风,比如插画式、手绘式、实境式、日美混合式等等。
九个单元水平参差,剧本来去跳不出框框,无大惊喜,有第二季的话这方面要加大油。
虽然只是十多分钟,还是可以做到短小精悍,别沦为只重视觉而无内涵的包装之作。


6/10(九集综合平均分)




星战作品:

新著龙虎门 1119:继续观望


上期新彬龙头炮出街,我写了一堆负评,引来一堆护航者不满。
有人问为什么我只凭一期就给负评,这样会不会太武断,对新彬龙团队会不会不公平 blah blah blah……

我现在就回答你:

第一,
在前文已说过,我会再观望个十期左右,做一个小总结,看新彬龙是不是确实去掉了SSL陋习,恢复了龙虎门让人追看的欲望。
而上一期我的确就是根据和针对“一期”来写想法。
这样有问题?是有规定不能看一期就有想法?还是看完一期都要行尸走肉般,逼自己不能有任何想法?
甚至还有人问,那为什么我不等十期了才写感想?
奇怪了,我看多少期,几时有什么想法,我自己难道没这个自由,还要等你来规定?
也太好笑。

第二,
请问你看电影或网剧之前,难道不会先看看预告,或者别人的评论,再决定这部影剧好不好看、适不适合你口味、会不会让你开坑?
如果你可以仅凭一个几分钟预告,或别人几行字甚至几个字就判定一部戏好不好看,那为什么我就不能以一期新龙来评论?
何况我一直都有说明就只针对那一期,又没说从今以后的新彬龙肯定都不好看不用看了,真不懂你们的不满究竟源自何处?
你没看到我一直都在期望新龙明天会更好吗,我不希望找回往日“追龙”的喜悦吗?
难道我希望看到新龙一直烂下去吗?

第三,
也有人讲新彬龙好看啊,为何又不见你去讲他们不可以仅凭一期就断定新彬龙好看?
按照你那“一期负评不公平”的逻辑,那一期就给好评不也一样不公道?
同样都是一期,给好评你就过关,给负评你就反对,请问这什么道理?
双、重、标、准啰,还有什么。
而且上一期读后感,在FB帖上已经很清楚声明:非好评,不喜勿入。
我都不好意思说,为何你还要如此fan jian。
重点是,人家彬大主编都很大器地回复小弟“感谢意见”留言,护航者们就别皇帝不急太监急了好吗。

言归正传 - 说回新彬龙1119
“阳光版”封面上回已提过,感觉不差,就是被双龙胳膊夹在中间的石黑龙人头实在太尴尬。
还有王雷的头发可以别再像海带那样往上飘吗。

电影感画面
拿拿拿,别再说我一直弹,没有赞,这两页的视觉效果不错,有点电影感,我给个赞。

大格的意义
这张,讲真的不懂有什么意义。
被白仇喷了一脸之后,大当家痛定思痛,但完全不懂他到底领悟了什么?
是化悲愤为力量?是一言惊醒梦中人?是当头棒喝?是醍醐灌顶?是惭愧?是不忿?是改变初衷?还是执迷不悟?
完全表达不出来。
这种情绪的内心写照,虽然是漫画,但当画面无法有效交待,就只能依赖文字,可惜文字解说功力真的不行,看得一头雾水。
这一页一格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浪费。

金罗汉+五金刚
花了好几页来叙述金罗汉和五金刚的闲话家常,不懂意义在哪里,很没必要。
重点是对白也不精彩,甚至还很无聊。
上图三页,大格的比例也太多了吧,而且完全看不出有需要大格。

最后金罗汉从背包里找出了一支镭射笔,什么用途有待下回分解,但乍看之下,似乎无厘头的可能性不小,所以也有了不祥的预感——怎么这么像SSL的乱来风格?
金罗汉已经是十二关的一代宗师,麻烦给点宗师范儿好吗?
临阵在背包东挖西淘的摸出一支镭射笔,是哪门子高手宗师风范?

神武C级角色
突然就冒出了一堆神武家的C级人物,突然就跟五金刚开战。
然后浪费了几页画这种毫无意义的C级角色群斗画面,想也知道就是炮灰战,好多余。
这个依然是很SSL风格。

专打二打六
继上一期王小虎使尽十八腿来踢二打六之后,这期继续加码。
来到神武家,大当家继续被当猴耍,神武英明一句“我看你可以一个打几个”,可怜的顶级九阳神功绝世高手,又要拿小喽啰来出气了。
这种无聊的场面到底要逼读者看多少次??
还是上期只耍了16腿,我是应该期待下期看到腿王使出霹雳狂龙炸喽啰吗?
王小虎你难就不能一句:“别浪费时间了,直接来吧”,霸气地顶回神武英明?
是的,新彬龙团队,你们就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直接来戏肉吧。
上图三大页,大格比例有多少?自己看吧。


下期封面
继第一炮懒惰大头照封面之后,没想到彬团队食髓知味,又来一次,又是出三个烫金封面……
唉,上期看到有忠粉一面怨叹,一面还是硬起心肠买下了三个封面,即使不满意这种懒惰又没诚意的封面,还是继续本着支持港漫之心捧场。
我只想说,新彬龙团队,麻烦你们别再辜负/利用读者了好吗。

总结:
剧情上看不到大进展,只有继续观望。
陋习看不到大改进,只有继续期望。
还有,看了两期,文字和对白真心不行,拜托找一个文采好一点的啦,很难吗?
下期“强者重临”,意思浅浅,和SSL的老天尊“地狱回归”异曲同工。
粉丝兴奋吗?



追回:

The Card Counter:披着博弈外衣的人性复仇片


算牌人

男主是一个做过牢的人,电影一开始就以他个人独白方式,阐述了他喜欢牢中的规律生活。
在这段期间,他学会了一项技能——算牌。
出狱后,因为不是急于发大财的人,所以一直低调在各赌场穿梭,以算无遗漏的赌技,秉持着小赢离场、绝不大赢的立场,过着衣食无忧却无所事事的生活。

某天,他遇上了一个年轻人,对方要求他一起实行复仇大计,对当年的退役军方逼供高手所造成的遗害,讨回公道。
男主因此忆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带着年轻人,一起参加赌局,最后了却了复仇心愿。


本片打着Martin Scorsese监制的名堂,应该吸引到一些人为此而看这部电影。
但如果你很怕闷戏,建议你省下时间,因为本片节奏慢到出汁,除非你耐性极好,不然别轻易尝试。
如果你以为本片会像赌神、赌圣、赌侠、赌后、赌霸那样热热闹闹,那你也完全错了,本片虽然有对所谓的算牌技能做了一些解释,却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大概只花了个两分钟。

全片几乎毫无赌博牌局的戏码,所有赌局都是侧写,只看到赌客、筹码、扑克牌、胜负,以及败走的赌客离席而起、胜出的赌客欢呼呐喊,没给你看任何的博弈过程。
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被骗,那是正常的,因为我也有同感。
片中的复仇大计,跟赌博没半毛关系,简而言之,这是一部以赌博包装的人性复仇片。
至于刻画人性的部分,我没什么好说,就四个字:不会欣赏。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