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送:现代镖局


Special Delivery

一家汽车报废公司,私下经营特殊递送服务——真正的使命必达,类似现代镖局。
服务虽不便宜,却特别受欢迎,因为旗下有位女车神,接任务以来从未失手。
可这回遇上了意欲潜逃的客户,留下了小儿子,阻拦者是黑白两道通吃的黑警,女车神将面对史无前例的凶险考验。

片名取得好:特送——果然是特别song,一song接一song。
飙车片看得多,但本片的飙车戏码还是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由一个时刻面无表情、老神在在的单眼皮女生使出高反差神飙技术,不另眼相看都不行。


客人因打假球而惹上大麻烦,虽可能罪不至死,但有错在先,难辞其咎。
小儿子无辜,所以女主不能见死不救。
这种设定当然很老梗,所以重点不在此,但这种陌生人患难见真情的戏码永远都有人买单。

黑警设定不错,可惜从头到尾这帮警察都还是像专业黑道比较多,没什么见到他们利用警察之便。
飙车既然是主题,又处理得如此出色,结尾却不来一场公路大龙凤,也是大失望啊。


饰演女主的是《寄生上流》里的妹妹,朴素淡身手不错,欠揍的样子也很到位,可以考虑走女打星路线。
不太喜欢积极正面的结局,可能是导演/片商为续集的可能性留尾巴吧。


7/10

The Book of Boba Fett:主角魅力失守,曼大人神救援


波巴 · 费特之书

《Star Wars》系列自成为迪斯尼旗下品牌后,尽显商人本色,星战宇宙无限扩大,随之而来的影剧也一部一部接踵而至。

《The Book of Boba Fett》是星战外传真人剧第三部,主角为游走于各大星球之间的赏金猎人波巴·费特。
波巴在星战电影系列出场率并不高,时而出任银河帝国外援,时而充当犯罪集团首脑Jabba旗下打手,属于为钱卖命的“非好人”。

不过波巴一身盔甲造型,各种包含火箭炮的兵器层出不穷,加上永不除下头盔的神秘感,数十年来赢得星战粉青睐,能成为独立剧主角,可说圆了不少星战迷的梦。


我虽不哈波巴,但就冲着星战曾是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太空科幻电影系列,哪怕如今再怎么被迪斯尼泛滥玩死,我也认了,只求你拍得好看,我宝贵的时间就不吝奉献给你。
结果看完一季,除了摇头,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演员气质不到位
首先是关于曼达洛族无论如何绝不在人前摘下头盔的信条,此剧确定了波巴并非曼达洛人之后,头盔在他手中立马成了时尚配件,仿佛是电单车骑士开车时才佩戴的护具,喜欢喜欢就戴上,高兴高兴就摘下,捧在手里还活像准备打两场保龄球,当初塑造的神秘感荡然无存。


头盔拿下之后,毁了。
不客气地说,Temuera Morrison并不适合演绎波巴。

当年他在《Attack of the Clones》出演波巴的父亲Jango Fett时正当壮年,然则20年后的今天,Morrison已高龄60,外貌俨然街头大叔,甚至自带老农民feel,与波巴作为钱来就干的赏金猎人狠角色形象相距太远,也感受不到统领一方的大名霸气。
气质不到位,说服力自然欠奉。
说实话,这位演员是让我在观剧中,数次想弃坑的原因之一。


老大地位不靠谱
前三集剧情都在叙述波巴死里逃生后,被沙人族Tuskens捡走的事迹,以及双方如何逐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但过程平淡如水,犹如闲话家常,更增添老农民感觉。
导演和编剧啊,我要看的是在各大星球族群之间耍狠,面对生死难题游刃有余的Boba Fett,不是要看太空版《桃姐》或《爸妈不在家》好吗。

过后波巴放弃游牧模式,决定落地生根,更势要成为整个城市的话事人,但idea来得太突然,一个几乎大半生都以完成任务获取赏金的无情行者,为何萌生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么大的转变,都没好好演绎,就要观众硬吞下去这样行吗?


就这样好不容易结束了波巴的日常琐事,笔锋一转成了星际黑帮片,波巴这无端端上任的老大,开始了他在太空江湖中的日子,与人抢夺地盘。
要打仗岂能无兵马,但小弟收了半天,也只招来屁孩三四个,这大佬的魅力实在欠奉。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结果波巴怕是连有没有兵都成问题。

手下兵马少得可怜,到底是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足够实力跟人火拼?
然后火烧眉毛时,才终于看清自己底牌不是黑桃A,而是方块3,才来东问西找求援救,还要前来助阵的曼大人厚着脸皮到处欠人情,请问有这样落漆的大佬的吗?


说到智谋更是凡事都要由随侍在旁的头马Fennec Shand出谋献策,甚至很多时候都仰赖她出手解决问题。
老大的智商还不如一名雇佣兵兼刺客,是在致敬古代昏君作为?

忠实观众不挑剧
漏风了四集的主角,在第五、六集索性光明正大神隐,曼大人惊喜登场后,漫不经心地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不过这可不是他的错。
编剧这神来一笔虽惊喜达标,却同时令人费解,无法不让人怀疑,如此隆重其事将曼大人请过来“客串”,是不是对波巴没信心。


蜘蛛侠《Homecoming》也曾找钢铁侠重量级助阵,不少漫威超英独立电影亦有其他复联伙伴站台,这“手牵手一起走”模式,已是迪斯尼吸引观众的策略,对观众来说自然乐见其成,反正有眼福总不是坏事。

可曼大人在波巴剧里的戏份,除了完全掩盖之前波巴唱独角戏时的沉闷,甚至不惜把在两季《The Mandalorian》剧里萌翻天的吉祥物Grogu也请来了,请问这样波巴还有戏唱吗,根本只剩一边凉快去的份了吧?


更过份的是,连Luke Skywalker也出场了,还硬是添加了一段Grogu的训练戏码……你要是只看这第五、六集,铁定以为是在看《The Mandalorian》第三季。
事实上,这两集就是《The Mandalorian》第二季的后续篇,没看过曼大人剧的话,肯定蒙查查不知发生何事,看了曼大人剧却没看波巴剧,又会错失关于小Grogu的重要资讯,实在是难为观众。

说来说去,又是迪斯尼的阴谋,身为粉丝就是忠诚度不能没有,错过哪一部影剧都难辞其咎。
这种“一切皆有关联”的模式,相信观众也不陌生了,漫威电影宇宙早已采用,看来星战宇宙也大力效仿,但最终会借此虏获更多观众,还是反而造成更多人无暇全数追看而放弃,只有时间能证实。


后续有来不期待
波巴剧最后一集,终于展现观众久等了的视觉高潮,战火纷飞让之前积累已久的气闷得以发泄一番。
可惜波巴大人依旧打酱油时候居多,活像骑了头巨兽出来散步的驯兽师,一不留神反被自己的宠物抛下地,还要有劳小Grogu出手催眠,才让失控巨兽安静……
话说,Grogu这招还玩不腻吗,还是真有人在期待这完全意料之中的一幕?

波巴与反派赏金猎人Cad Bane的决斗,本该精彩,结果难逃诟病。
Cad Bane匆匆出场又匆匆领便当,已经很难叫人不傻眼,重点是波巴在西部牛仔式的拔枪对决输了,却靠Tuskens的加菲棒以近似暗算的手段反败为胜?
这到底寓意了个啥?是说大家其实可以放下激光枪别再射来射去,都去练棒法玩近身肉搏战就好了?


这出波巴剧大概连功能剧都算不上,如果没有曼大人和小Grogu出场那两集,根本没存在必要。
当然,也不期盼会有第二季。
应该说,接下来的星战外传剧,我个人实在都难以引颈期盼了。


5/10




星战影剧:

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圣火雄风:改成这样是怎样?


作为金庸大师书粉,我并不太热衷于看他笔下作品改编的影剧,原因是武侠世界的侠义精神、天马行空的武学概念、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用文字形容可以活灵活现,自由地在脑海中率性挥洒,但一付诸实际影像,基于各种客观因素,往往大打折扣,随时与阅读小说时的理想画面形成落差,甚至摧毁长久建立的美好想象。

以《倚天屠龙记》连续剧来说,从最早的1978年版至今播映过八套,我只完整看完过最初版,所幸当年郑少秋的张无忌、汪明荃的赵敏、赵雅芝的周芷若、陈玉莲的小昭,都相当符合心目中的形象,尤其石坚饰演的金毛狮王,面相霸气个人认为至今仍无其他演员能出其右。

之后对陆续有来的版本,大多意兴阑珊,主要还因对《倚天》故事滚瓜烂熟,觉得要再花几十个小时看一套已知情节如何发展的连续剧,太浪费时间。


三搞大师
金庸大师的大作我熟悉,王晶大导的作品我也不陌生,其特色不外乎三搞:搞怪、搞笑、恶搞。
王导手下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多不胜数,近年更是变本加厉,以至江湖上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王晶出品,必属XX。(XX请自行填充)

王导没有认真的作品吗?
当然有,不过就算认真,还是会忍不住埋下一些签名式桥段,以示作品童叟无欺绝对出自他手笔。

所以我们看到《赌神》中酷到没朋友的高进,意外失忆后变成小孩智商玩闹耍性子;
《铁鸡斗蜈蚣》里正义凛然的民族英雄黄飞鸿,说出:“难道黄飞鸿就不能骗人吗”这等近乎无赖的话;
《倚天屠龙记》到了他手里,绝世武林高人张三丰比老顽童更老顽童地告诉张无忌,他百岁高龄仍然每天清晨一柱擎天。
端得上大厅堂的讲究大菜之中,只隐藏少许王晶式的三搞口味,已是他所能隐忍的最大极限。


认真本色
认真的时候尚且不失不认真本色,要真不认真那还得了?
是的,数十年来,王导毫不掩饰让大家看到他如何维系他的(不)认真,而且有越玩越大的趋势。

尤其当那一句“我让很多人有工开有饭吃”平地一声雷之后,王式认真度就被标签得更冠冕堂皇、理直气壮。
尤其疫情时代,揾食艰难,谁也不敢对王导的不认真丁点置疑,而他自然就更肆无忌惮地继续显摆特色。
正当大家以为王晶就这样了,他却在今年带来了阔别29年的圆梦大作:貌似认真的新版《倚天屠龙记》上下集之《九阳神功》和《圣火雄风》。

前文说我尽可能不看金庸大师作品的影视版,主要针对连续剧,电影倒是例外,因为当年看电影属于朋友共聚的消闲活动,而且相比连续剧时长,电影不过是几十分之一,一小时半的人生,我还奢侈得起。


尤其在看到有人说新版《倚天》让观众见到王晶终于认真起来,这么高的评价,哪能不给王导面子?
结果看了之后,只能说,难怪经常有人爱把“认真你就输了”挂嘴边,对于人生中该什么时候认真,对什么事情认真,其定义与程度,果然都因人而异,而且可以天差地远。

为何要改
先说剧本,新《倚天》做出改编当然是意料中事,要老老实实照着原著走,那你才该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电影,不颠覆经典还叫王晶出品?
人家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好吗。

不过关于改编这件事,倒是可以说说,金庸作品之所以精彩好看脍炙人口,就是原著故事本身已够精彩,不知所有编剧在下笔作影视化改动时,是觉得会改得比金大师更好吗?
如果不是,那为何要改?
若是为了影像画面无法展现文字内容而迁就改动,甚或只为减低拍摄难度而回避取巧,都还情有可原;但若都不是,那为何要改?


有人说,不改的话编剧就没饭吃,这说法只能归类为王晶式搞笑思维,一来编剧把剧本改烂了,请问往后他还会有饭吃吗?
二来小说和剧本原本就是不同格式的文体,总得还是要有专业编剧把小说写成剧本,不然丢本原著小说给导演和演员看就好了。

至于王导的方程式嘛,大概离不开“过我的手就要有我特色”的宗旨,不改白不改,不改对不起王晶两个字。
29年前的李连杰版《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早就见证这始终如一的专执理念,也让那当初被口诛笔伐到无法拍完续集的版本,成为后世知名的魔改《倚天屠龙记》电影。

角色重叠
虽说新《倚天》必有改动,但程度上依旧出乎意料,尤其细节改动之大,比旧《倚天》的魔改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周芷若居然有个娘,还是峨嵋弟子,之后死于灭绝师太之手,明显拿了纪晓芙的戏份,还顺带也将杨不悔并入周芷若人设。
不过碍于电影片长所限而将角色重叠,个人认为可以接受,不然出场人物太多,不但会对观众造成压力,也会让过多的角色成为可有可无的串场人物。

其实金庸当年在修订自己作品时也这么做过,旧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杨康的女人、杨过的母亲秦南琴,在往后版本就与穆念慈合二为一,删去了秦南琴,只保留穆念慈。
理由一样,避免充斥过多不是这么必要的情节和角色。

电影里这部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周芷若这位峨嵋派“新妈妈”,何以一眼就能认出殷素素头上的簪子是武当信物(画面还很好笑地特别标注),细节虽小,但毫无因果逻辑,看在眼里就大得很碍眼。


张翠山和殷素素
接下来离谱了,张三丰百岁寿诞,六大派假借祝贺之名,实则前来逼问金毛狮王和屠龙刀下落,最终逼得张翠山当场自尽,震撼力十足。
新《倚天》改成张翠山大呼一声“我不再是武当弟子”,之后就一个人做hero冲出去乱打一气,以致不敌而死……

画面看起来是张翠山气急败坏下单挑六大派,结果被众人狠K一顿似乎也是活该,这改编完全表现不出张翠山誓死维护义兄,以及“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的自我牺牲心态。


当时张三丰就在现场,却只顾救那一时三刻也死不了的小无忌,硬是等到张翠山活不成了才出手?
事有轻重缓急,百岁张真人不可能不懂这道理啊,何况一旁还站了一票看戏的武当弟子,就算张真人先腾出手去救张翠山,小无忌倒地急须救援,那些侠义心肠的师伯师叔总不会见死不救吧?

殷素素就更离大谱了,原著中她把儿子交待给了张三丰之后,就决定偷懒略过养育孩子的十几年,当场随张翠山赴死,场面凄凉悲戚。
新《倚天》却不让她自尽殉夫,硬是带着小无忌先窝在武当派,直到儿子被霸凌了才带他走,如此安排,只为让一个十多岁孩子回冰火岛之事显得合理一些。


但殷素素达成任务后就死在途中,实在毫无戏剧张力,而且连经典台词“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都去掉,仅留下一句陈腔滥调的“不要想着报仇”,请问是要如何感动观众?

九阳神功
原著中张无忌掉下山谷,从白猿肚里取出九阳真经,花了好几年无师自通终至神功大成。
新《倚天》对此又大改,让九阳神功秘笈就藏在武当藏经阁的楞伽经之中,还让张三丰装傻送了给张无忌,但无忌愚钝读不懂,要回到冰火岛,将秘笈念给义父谢逊听,再让谢逊转教他。

金迷必然记得,《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口授九阴真经给郭靖习练,期间周伯通体内气息随着脑中口诀自行启动流转,后来自己也无意中练成了,同样道理,谢逊读通了九阳真经才传授给无忌,照理不是也同步练成?


又或者说,片中张三丰只言武当弟子不得练九阳神功,谢逊其实就能跟无忌一起练,反正在岛上闲着也是闲着,又是习武之人,不是不练白不练吗?

以上,都只是新《倚天》上集的前半段罢了,王导已显示魔改威力无比。
例子既已举出,之后各种改编,实无须再赘述(其实是电影看到这里,已对剧本认命接受,懒得再花精神去深究改了什么)。

说实在,几十年来早已习惯香港导演爱改编这件事,根本没期待剧本会照原著写。
尤其是王导,既然要看你的作品,做好心理准备是必需,但可不可以至少改得合逻辑一些?
都已不要求改得好看,若连情理也不顾,那请问这改编后的剧本价值何在,拍摄意义何在?


林峰的张无忌
41岁林峰演张无忌,早就在网上被喷爆,王导为他辩护说“林峰在戏中感觉只是30出头,而且原著中少年一段已删,出场已逾30,所以是绝对适合的”。
我说王导,原著中张无忌从出谷到出任明教教主都是20出头,哪来的出场已逾30,还不都你硬改的。
要按原著岁数,30几的张无忌早已和赵敏退隐江湖,别当观众都没看过原著好吗。

当然,王导选择林峰也有他的理由和苦衷,旧版张无忌是当年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武打巨星李连杰担演,虽然李连杰当时已30,但天生少年脸占尽外貌优势,饰演20出头的张无忌毫无违和感。
新版既然宣称献给等了29年的观众,若找个地位与当年的李连杰相距太远的年轻一辈或鲜肉来圆梦,恐怕下场将是被喷得更体无完肤。


为了让高龄林峰更合理,王导索性把张无忌修习九阳神功的时间大大拉长成17年,但殊不知这为男主角护航的贴心改动,反添一个年份数据上的bug。
张三丰出生公元1247年,百年寿辰时年1347,电影中的张无忌在冰火岛度过17年后重回中土已是1364年,其时赵敏的父亲汝阳王(原型为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按历史记载已于1362年遇刺而死,根本不会发生绍敏郡主奉父亲之命智取中原武林六大派这些事。
(当然你可以说故事虚构的嘛,但既然都用了张三丰、朱元璋这些真实历史人物,严谨一点地配合真实年龄年份很应该吧,难道又要硬拗为多重宇宙?)

说回林峰的张无忌,当年郑少秋出演时也已31岁,与剧中无忌差了10岁,但秋官诠释张无忌的优柔寡断与无主见极为到位,演技掩饰了年龄差距问题,加上与汪明荃和赵雅芝都擦出火花,经典地位确立无人置疑。

后来吴启华37岁也演了张无忌,一开始同样被骂惨,后因剧集拍得不错,吴启华也以演技说服观众,最后得以力挽狂澜,至今该剧豆瓣得分8.5,无形中帮了王晶和林峰一把,证明年龄不是问题。


重点来了,秋官和吴启华都以实力获得认可,林峰可有这能耐?
纵观两部新《倚天》,除了一直看到林峰眉头微皱之外,表情除了木纳,真不知还能如何形容。

当年李连杰的张无忌被王晶魔改成心机腹黑男,原著粉无法接受群起唾弃,回想起来这改动其实也挺符合人性,毕竟无忌历经父母同日枉死,事后又遭大人迫害,还身患玄冥奇伤,弱小心灵埋下阴影,长大后耍点心机实属正常。
相较于林峰版的木头人,李连杰颠覆性的黑化张无忌,反而还有血有肉得多。

文咏珊的赵敏
王晶说过,当初曾犹豫是要让文咏珊饰演赵敏还是周芷若,最后决定让她演赵敏,因为若给文咏珊这么强的演员演周芷若,那演赵敏的得多累啊——看到王导这神逻辑我也是醉了,而且是酩酊大醉。
还说文咏珊自己也喜欢演赵敏(原来演员有选择权),周芷若和小昭的演员都是新人,还能向她学点演技——这逻辑还是没搞懂,醒了再醉一次。


赵敏是聪明人,文咏珊也有聪明样;但赵敏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和统领江湖异人及沙场雄兵的傲气,文咏珊就没能诠释得出。
她在片中一直散发一种温柔贤惠感,不仅与郡主身份格格不入,也不符合赵敏的机变百出和任性妄为。

以抢亲那段为例,原著的赵敏得知心爱男人即将与腹黑情敌结婚,尽管百般不愿,也不会将情绪写在脸上,相反拥有“张无忌承诺做三件事”和金毛狮王头发两大筹码,对操控张周婚事完全智珠在握、信心满满。


结果,也不知文咏珊是不是悲情戏接多了受影响,整个抢亲过程,只见赵敏的苦瓜脸,就差没反过来开口求张无忌跟他走,完全没有稳尽上风的自信。
颜值和演技,其实文咏珊都有,就是不适合赵敏。

周芷若和小昭
看到邱意浓被网民批为史上最丑周芷若,想为她平反一下——她不是史上最丑,是史上演最烂的周芷若。(酱讲好像也没有比较好 :D)
邱意浓不丑,是零分演技让她身为演员的形象更加不堪入目,尤其还演了周芷若,一个改正归邪、发挥空间巨大的经典角色,却完完全全浪费了所有可发挥的机会。


新《倚天》上集全片只看到她无时无刻面瘫,包括一剑刺入张无忌胸口那一刻,没表情的表情居然能过导演那关,实在不能不怀疑究竟是王导瞎了、不会教,还是邱意浓朽木不可雕。
下集周芷若入魔,邱妹妹全程双眼圆睁,算是代表了各种负面情绪,史上演最烂周芷若,绝对当之无愧。


演小昭的云千千,可能比邱意浓好一点点,但还是稚嫩得可以,看着挺尴尬,真佩服跟她有一堆对手戏的林峰,要如何不跟着她出戏,还是说林峰这回演这么烂,其实就是受了邱云二人的影响?
云千千跟邱淑贞比?不在一个天秤上要怎么比?

古天乐和甄子丹
古天乐有演张翠山?
没有,古天乐还是演了古天乐,那是穿了古装、烫了卷发的古天乐。


拜托,十年如一日的演技,你以为玩玩啊?
当然要从一而终,而且还要继续如此古天乐下去,才不枉“领衔主演”的大名(即使出场率只属客串性质);才不负海报上头像大过张无忌的英明神武排版。

唯一能与古先生平起平坐的,是“特别演出”甄子丹。
旧版洪金宝演了完全颠覆世外高人形象的张三丰,但谁说张真人不可以像周伯通那样好玩?又谁说张三丰活了百岁就不能大动肝火?
洪金宝的张三丰虽魔改无极限,却无疑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好坏不论)。


丹爷呢?
很遗憾,海报头像与古天乐一样大,演出也与古先生如出一辙,只演了一个穿着道袍、粘上假白胡须的甄子丹。
要说打斗也没什么让丹爷显身手的机会,当年洪金宝的武打画面反而还更多。

明教、狮王、灭绝
新《倚天》是明教人丁最单薄的版本,来去就杨逍、鹰王、蝠王这三个难兄难弟跟前跟后。
方中信的气质饰演风流倜傥的杨逍算合适,可惜剧本却让这位光明左使只如确保教主出入平安的管家。


徐锦江在03年版的《倚天》剧演金毛狮王,是除了石坚以外,唯一演过两回谢逊的演员。
徐锦江有身高,但霸气不足,“挤眉弄眼”的诠释方式没了高手风范。
曾被周星驰打造过的谐星形象太深入民心,或许也有点责任。

梁琤的灭绝师太有威势但不够狠辣,最大作用是与邱意浓对戏时,让人看到戏里戏外都是师父教徒弟,徒弟不争气。


武打场面
武侠片当然不能不谈武打场面,新《倚天》这方面可说大失所望,说好的武打精彩,结果就是演员靠近的时候一直转圈圈,离远的当儿就后制上马特效取代。
有人说这两部的特效不会太五毛,我想说就这简简单单几下还五毛,对得起等了29年的观众吗?

张三丰和张无忌在片中好几次振臂一抖,就将围攻众人都震逼开,这方法会不会太好用,怎么不经常来一下呢?
省水省力啊,还是振了一次臂,要休息个把时辰才能再玩一次?武术指导是不是漫画看太多?


演员中除了丹爷,不乏有功底的练家子,如释延能、熊欣欣、樊少皇,但碍于其他大部分演员如林峰都不谙武艺,结果就只能诉诸特效。
少了实牙实齿的刀来剑往、拳打脚踢,改成炫目华丽的刀光剑影、掌风飞腿,甚至还有脑洞大开的三叶风车大绝,如此赏心悦目,恕我无从消受。


2/10




前作:

我和我的父辈:已无新意


去年上映的多段式剧情片,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为大陆“国庆三部曲”的尾声作,共有四个单元。

乘风
导演:吴京
动作指导:袁和平
演员:吴京、吴磊、张天爱、魏晨、余皑磊等
故事说抗日时期,翼中骑兵团英勇抗敌,同时救了上百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
整体感觉有点像《长津湖》,吴京和吴磊饰演父子,隶属同一骑兵团,于是就有了休战时的父子夜话,感觉也很类似《长津湖》里吴京和易烊千玺的兄弟对话。
战争场面算浩大,不过骑兵团带着冷兵器骑马冲锋,日军以大炮、机关枪、长枪迎战,不免要想说骑兵团这样不是自寻死路吗?
很多马匹跌倒、被砍的画面,希望全都是电脑特效。

6/10


导演:章子怡
演员:章子怡、黄轩、陈道明、杜江等
故事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打造者背后的家庭故事。
主旨是牺牲,因为是研究火药,失败殉职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参与者全都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悲剧一旦发生,事先不知道的家属,尤其是孩子的冲击最大。
男孩的任性看了有点受不了,虽然是发自对父亲的爱,但怎么没体谅母亲的难处?
章子怡第一部导演作品,成绩算中规中矩。

6/10


鸭先知
导演:徐峥
演员:徐峥、宋佳、欧豪、陶虹、宁理、张雨绮、张艺谋等
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的诞生,中国第一位广告狂人如何催生自己的处女作。
一贯的徐峥式诙谐风格,要告诉大家:跟别人不一样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做那一只鸭子就对了。

6.5/10


少年行
导演:沈腾
演员:沈腾、马丽等
来自2050年的机器人,到2021年只为了达成时间旅行的任务,无意中与偶遇的男孩建立了难得的亲情。
这种人扮机器人的故事早就陈腔滥调了,感觉蛮老土,再配以意料之中的父子情实在有点不好看。

5/10


看过前两部的话,就会觉得大同小异,感动度也降低了很多。
如果没看过前两部,又不嫌弃几乎每个单元结尾都有类似宣导片的画面,单纯看温馨故事是ok的。

Last Night in Soho:画面优美的惊悚片


Soho区惊魂夜

因之前没去看简介和预告,所以完全没料到是这样的惊悚/恐怖片,害好不是很吓人,属于画面细致优美型的恐怖片,在措手不及下还能接受。

故事说乡村女孩憧憬成为服装设计师,如愿考上了伦敦艺术学院,孤身来到了这当世四大时尚重镇之一的大都市。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宿舍,让女主面对课业以外的压力,遂决定搬到校外一所老旧大屋的单人房。
住进之后的第一晚,女主就梦见自己穿越到1960年代,邂逅了一名神秘的漂亮女子,并从一开始她当上歌艺精湛的舞厅歌姬,一步步堕落成卖身舞女,甚至最终遭人杀害。

本片前后段基调完全不同,相当有趣。
1960年代带来的复古感别有风味,女主与神秘女子的际遇相对呼应,如梦似真,凄美惆怅。
后半段转成恐怖片属于心理压迫式,女主不断见到魂魄围绕,其他人却看不见,孤立无援之下倍添无力与无助感。


Anya Taylor-Joy的魅力早已在《The Queen's Gambit》见识过了,其美艳要虏获观众没难度,更让人惊艳的是她在片中居然真声演唱,原来歌声也有两把刷子。
难得的是纽西兰女演员Thomasin McKenzie在本片同样亮丽,两女颜值爆表,让整部电影赏心悦目。

结局的反转不会很出乎意料,重点是太过于好莱坞犯罪片常用的商业模式,反而破坏了影片一直塑造的画面美感和艺术格调。


6/10

误杀2:被误杀的是观众


如果你看过两年前同是陈思诚监制、肖央主演的《误杀》,带着看续集的期待观赏这部《误杀2》,除了失望,你不会有其他情绪。
当然,还可能为制作团队的刻意误导而不满。

是的,《误杀2》与前作无论剧情、人物都没半毛钱关系,全片甚至连“误杀”的行为都没有。
所谓误杀,是一种刑事罪行,指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却因失误而伤人致死。
在这里解释“误杀”的定义,当然不是讥讽陈思诚他们没读书不识字,就只为了证明一件事:片名与内容“图文不符”,投机取巧意图明显,观众不爽,完全理直气壮。

误杀01:原创的精神
好,先不说片名,看内容。
《误杀2》故事说肖央饰演的小老百姓,一家三口生活不富裕,却和乐融融,直到某日,孩子突然晕倒,才发现他患有极为严重的心脏病,须要进行换心手术方能保命。


昂贵手术费让夫妻俩穷尽一切方法筹钱,最后还不惜找上高利贷,可是能与孩子匹配的心脏,却在最后一刻被他人捷足先登。
男主气急败坏下,决定铤而走险,带枪挟持医院内的人当人质,要求警方将心脏带来给孩子。

影片故事翻拍自20年前由金像奖影帝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电影《John Q.》。
如果你没忘记,第一部《误杀》也是翻拍片,故事源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看来陈思诚食髓知味,省水省力的翻拍模式拍出心得来了,居然乐此不疲。

之前的《误杀》印度原著或许华人比较少接触,这回却敢敢找了部票房破亿美元的好莱坞电影来照版煮碗,可见陈大监制不仅丝毫不觉得这种抹煞原创精神的翻拍有问题又不值得鼓励,甚至还打算更厚颜无耻地将之发扬光大,只差没公然高呼“我翻拍,我骄傲”。


误杀02:质朴与格局
两年前的第一部《误杀》,除了结局和拍摄手法,剧情和流程几乎是一比一翻拍印度原著。
《误杀2》虽加入更多改编,但故事主线、人物设定,情节桥段,甚至支线、对白,很多都还是直接照搬自《John Q.》。

从生产至赚钱的商业角度来说,是无疑省下很多时间和脑汁,但以创作者和电影人的立场而言,除了没搞懂“误杀”的定义,是不是连荣誉感和羞耻心也可以假装不理解?

《John Q.》的叙事手法趋向质朴,直线发展;《误杀2》则添加不少花哨效果,事件缘由以倒叙方式穿插也让情节画面多变。
坦白说,《误杀2》娱乐性是比较丰富一些,但也因此削弱了影片主旨所要带给观众体会的撼动性,有点得不偿失。


《John Q.》讲述的是老百姓需要援助时求助无门的极端窘境,以及最终对医疗系统及社会体制的控诉。
《误杀2》则将一切归咎于一两名贪官污吏私下指使的黑心作业,格局小了许多,虽尝试以天下父亲维护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来试图呈现反思作用,可惜这种“我也有我的苦衷”的说法流于俗套,达不到预期的思考效果。

误杀03:冲天大计划
《误杀2》也设计了好些反转,同样是为展现剧情华丽性,可能还期望观众会在意想不到情况下拍案叫绝,可惜斧凿痕迹太重,过于刻意经营,再次除了哗众取宠之外,没达到实质作用,无法留下值得回味的深刻印象。

本片打着男主为救孩子而实行“冲天大计划”来吸引观众,结果看到的只是不上不下的美其名冲天计划,不失望都难。
反观《John Q.》老老实实循序渐进,反能让人感受主角一家的天伦情感、男主与其他人的关系冲突,以及小市民都能感同身受的无力和绝望。


《误杀2》从原著那里还搬了好些支线和配角设定过来,但明显《John Q.》的串场角色处理得更立体,看完电影之后还历历在目;《误杀2》那一群医院内的人质,除了戏份较多的主治医生以外,感觉就只是一票工具人,相当失败。

误杀04:角色的刻画
本片好些桥段也令人不解,如人质中藏了一个要为老婆报仇,企图刺杀医生的男子,对故事推展并没有帮助,也不有趣,充其量就是最后用来反衬主治医生是好医生如此而已,但手法拙劣,设计多余。


人质中还有一个家暴男,也是《John Q.》也有的角色,但在《误杀2》改编后,竟是用来制造反差笑果,可惜编得太无聊,无厘头搞笑气氛与影片基调格格不入,非常突兀。

通风管道里爬行,准备突袭男主的特警,竟是被媒体的无人走步机上的鬼脸面具吓到撞破天花板后掉下来?
原版里也有这段情节,但合理性天差地远。

女记者为获得独家新闻而紧迫追踪,合情合理,但最后甘冒奇险深入险境,比警察还牛逼就难以自圆其说,尤其所要机密资料轻易到手,更显剧情编排极为粗糙。


肖央的“老百姓脸”很契合主角的小人物人设,他在片中演技不算亮眼,各种心情与挣扎的表现属于预期之中,不特出,不失望。

任达华饰演老刑警,衬衫不扣扣子、里头穿件背心、颈上一串佛牌的造型,俨然就是唐人街第一神探的拉风样,我就问:要咩?刻意让他蓬头垢面加胡渣,搞得如此邋遢也不觉得有这必要。


任达华在本片演了一个经验丰富,在上司搞砸事情之后能有效擦屁股的资深警探,但人物平面,没什么触动人心的时刻,不是他演得不好,而是他被剧本对这角色的肤浅刻画给误杀了。

误杀05:看戏的我们
《唐人街探案》大卖之后,陈思诚就视泰国为幸运地,毫不掩饰他的恋恋不舍,两部《误杀》即使如此地风马牛不相及,依然极度专一地将泰国设为故事发生地。
或许一开始玩泰国梗还有些许新鲜感,但陆续有来之后,只会让人心生“怎么又是泰国”的厌倦想法。


尤其《误杀2》里的华人华裔、泰国华侨、貌似泰国人的华人,全都聚集在一起用各种腔调的华语交谈,不时又转成泰语沟通,实在很牵强。
如果陈思诚以为这就是代表他作品的注册商标,只能说是弄巧反拙了,再这样下去,让人深刻感受到的是他黔驴技穷,来来去去就只这两道泰国板斧。

当陈思诚连在《我和我的家乡》这样的国庆电影里执导的单元,都还是要找王宝强和刘昊然来演一出唐探双簧,两部《误杀》又都是翻拍片,我们还能期望小陈能耍出新把戏吗?
如果你只冲着娱乐性,《误杀2》尚可看看图个过时间;但如果你认为电影应该“思”考“诚”意,那就别让自己被诚意欠奉的片子给误杀了吧。


3/10




前作:
误杀

陈思诚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