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是热血还是煽情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输赢?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等我们心理足够强大了,输赢就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以上,是《夺冠》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对队员所说的一番话。
参加任何比赛,当然都希望获胜,不想赢,那为什么要参赛?
郎平不是叫大家不去在乎输赢,而是不要被胜败牵制了你的心。
这么讲或许还是太抽象,或许只有经历,只有度过,方能体会,才能觉悟。

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讲述的是中国女排从1981年至2016年,三十多年中三度称霸世界排球赛的辉煌历史。
主要以第一代最佳主攻手郎平为中心人物贯串整个故事,包括她曾到美国当主教练,率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时被中国人唾骂,以及她后来受邀回归进行连串大改革,最终带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奥运金牌。
郎平也是分别身职选手和教练皆获得奥运金牌的第一人。

拍摄这类体育或竞技型电影,有好有坏,好处是只要“循规蹈矩”带领观众走过球员地狱式训练,历经百般艰苦奋斗后,往往都不难挑起观众热血激励的情绪,尤其是中国女排这样的世界冠军队伍,感染力自然特别强烈。
坏处则是中国女排事迹大家耳熟能详,随便谷歌一下就巨细靡遗,甚至当年赛事都还能翻找出来观看,影片中的比赛输赢自然就没了悬念,等于在看一部早已知晓结局的故事,因此叙事角度和导演拍摄手法就非常关键了。


《夺冠》开场先呈现了巩俐饰演的郎平,带领美国队对垒中国队,再回溯到过去1980年代第一代女排的训练过程。
老实说从回忆开始后就非常考验耐性,如果你不太能接受旧中国风味满溢出来,又口号洗脑的叙述方式,那你很可能在这前十多分钟会放弃看下去。

女排精神是本片最希望表达的寓意,但诠释得好不好相当具争议性。
第一代的女排精神算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明白:因为当时大家什么都没有,赢就是唯一的出路。
诚如郎平后来当了教练之后所说,到了21世纪,大家什么都有了,那还需要赢吗?
为什么要打排球?
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自己,更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郎平,那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影片最终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打排球的理由,至于是让观众自己去构想,还是表达得不好,就见仁见智了。

本片最清晰的意识,或许反而是郎平回归后所提出的大改革。
当年郎平去美国当教练,率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是忘恩负义的行为吗?
其实同类情况在体育界比比皆是,球员受邀加盟外国球队,与本国队伍对打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你当然可以说是为了钱(谁不是?),但走出去看更辽阔的世界哪里错了?


当年郎平要是没到过国外当教练,又哪有机会开拓视野,认识到新的、更有效的指导方法?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郎平的眼光和改革是对的。
有人说,这段反对上层的戏码是在讽刺时局,我说拜托啦,反抗领导的故事还会少吗?很特别吗?有至于都要对号入座吗?

巩俐在片中将中年郎平演绎得非常内敛,甚至被认为演技怎么退步了,但据说这“比较没表情”的呈现方式才跟原型相似,好几幕难受及挣扎的内心戏也诠释得相当到位,没有巩俐的历练恐怕还演绎不来。
黄渤表现则比较有争议,有人觉得他的“轻松写意”似乎不符合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范儿,不过,是谁规定一定要像吴刚饰演的第一代主教练袁伟民那样不苟言笑才正确?
至于黄渤饰演的角色为何没名没姓,仅称为“教练”,据说是原型教练陈忠和不满意影片对他的刻画才出此下策。


年轻的郎平由真实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是casting神来之笔,因为适合之极。
其他由真实排球员(特别是第三代)“转”演员,虽说是演自己,但在导演凋琢之后,几乎看不出是非本科的新手演员,完全没影响到观影体验。
《夺冠》历经的事迹太长,要讲述的故事太多,两个小时出片长要概括当然难免出现瑕疵。
但如果你只想热血一番,如果你不介意煽情,甚或你想借机了解一下中国女排走过的辉煌,《夺冠》值得一看。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Valé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卢贝松向自己致敬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是法国大导演Luc Besson的科幻作品。
卢贝松这位大导于1997年的《The Fifth Element》,让人惊为天人,时至今日仍然是科幻电影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

不过卢贝松之后并没有再乘胜追击,继续拍摄像《The Fifth Element》如此成功的绚烂科幻大制作。
接下来的十多年,他执导的作品各式各样,有古代有现代,有幻想有写实。

直到2014年,才拍了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Lucy》,该片虽有点重投科幻的感觉,但科幻元素并非主打,整体基调偏向动作片多一点。
或许是《Lucy》只耗资4000万,却博回十倍的四亿票房,让卢贝松重燃对科幻的热爱和信心,终于再次打造与当年《The Fifth Element》同级数的科幻大片。


这次他选上了法国着名科幻漫画《Valérian and Laureline》为题材,拍了《Valé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
影片背景设定在28世纪,那个年代的人类已经能与外星人和平共处,其中Alpha太空城更寄居了来自不同星体的3000万星际居民。
如此庞大的城市和人口,当然需要有人来善加管理,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人类手上。
男主Valerian和女主Laureline,就是一对负责维护秩序的星际警卫搭档。

当Alpha太空城被一股不知名的黑暗力量逐步吞噬,男女主进行调查后发现,竟然事关数十年前几乎灭亡的一个外星族群,以及他们千方百计想要回收的特种神兽。
接下来,当然不外乎一场场紧张刺激的争夺战,以及维护正义与宇宙秩序的斗争,在观众眼前不停歇展开。

实话说,看本片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虽然卢贝松名堂响当当,《The Fifth Element》也确实很好看,但并不代表导演就掌握了成功方程式。
本片耗资两亿,票房仅收2.2亿,可说只是给导演拍爽罢了。


或许就是因为没期待,看了之后反倒觉得其实还不错。
故事是简单的,但整个过程,包括幻想元素、视觉效果、刺激程度,都做满做足。
外星世界的宏观呈现也美仑美奂、绚丽夺目,看得出是大导演不服输的手笔。

如果你喜欢《The Fifth Element》,那这部《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属于可以让你回味一番的作品——或许这也是卢贝松拍摄本片的意图。
当然,当年Bruce Willis和Chris Tucker的经典搭配,绝对不是小鲜肉Valerian和小美女Laureline这对小冤家可以比拟的。
可能那也正是《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没能成功的最大原因。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Dark Phoenix:行销的错,非战之罪


X战警:黑凤凰

《X-Men》是20th Century Fox发行的超级英雄系列,自2000年推出第一部《X-Men》至去年的《Dark Phoenix》,总共12部,平均每两年一部,可说战绩彪炳。
12部X-Men电影并非全是佳作,也有被骂到臭头的如《X-Men: The Last Stand》、《X-Men Origins: Wolverine》、《X-Men: Apocalypse》,以及这部“关门之作”。
《Dark Phoenix》票房更是12部中最差的——虽也还有2.5亿,但比较2亿制作成本,区区5千万差异,对这类好莱坞大片来说简直是侮辱。

《Dark Phoenix》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必须先了解一下,12部X-Men电影,本来就没有很好地相互衔接在一起,不像漫威22部超级英雄电影有时间上的连贯性,最后再以复仇者联盟为总汇。

《X-Men》电影分法基本如下:
正传三部曲、前传三部曲、金刚狼外传x2、Deadpool自传x2、金刚狼最终篇、黑凤凰外传。
看到正传三部曲和前传三部曲,或许会联想到《Star Wars》系列的正三、前三、后三模式。
不过X-Men显然不愿意走这路线,可能也不想被人说抄袭星球大战的idea,所以并没有制作后传三部曲。


至于金刚狼外传,该就是片商赚钱伎俩罢了。
正传三部曲大卖,Hugh Jackman饰演的金刚狼大红,不拿他来赚钱,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
当时也曾传说会推出其他X-Men独立外传,不过计划始终没有落成(也或许从不在计划中)。

如今看看漫威的成绩,Fox高层大概会后悔当初没推出不同X-Men独立电影,最后再像复仇者联盟那样全部汇集在一起,来个X-Men大联盟,缔造史诗完结篇。
当然这是马后炮了,谁也没料到漫威策略会如此成功。
Fox当年想法是一开始就主打大堆头群戏,像搞男团女团那样,多人乱枪打鸟,总有一个合你口味,只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毕竟风险太大。

事实证明Fox的策略也没错,只是弔诡的是,正传仅拍了三部,就推出了《X-Men: The Last Stand》(个人就觉得蛮可惜的)。
早早宣布这系列告别作,是对系列没信心,还是决策者没远见?
结果才过了几年,Fox就“重新出发”,把原班人马全部换掉一新耳目,搞了前传出来。


大刀阔斧的决定意外成功,前传第一部《X-Men: First Class》大获好评。
接下来第二部更叫好叫座。
不过事不过三,第三部却被骂到烂,也不知是不是三部曲魔咒作祟,X-Men正传和前传的第三部,都不可倖免获得极差的评价。

Hugh Jackman宣布不再饰演金刚狼之后,《Logan》成就了金刚狼外传完美结局篇,也让人怀疑X-Men系列是不是也就此玩完了。
结果Fox又推出了以Jean Grey为主角的黑凤凰外传,标志着新一波X-Men浪潮将以崭新型态出击。

当X-Men新系列即将豪迈登场之际,世事难料地Disney出手买下了Fox,X-Men影视版权回到归漫威手里。
老板换人,计划当然也改变,《Dark Phoenix》就这样硬是成了Fox掌权的X-Men系列最终篇。
而Fox对外也宣称,就像蜘蛛侠是漫威第三阶段完结篇那样,黑凤凰也身兼此“重任”。
可惜的是,两个情况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若单以《Dark Phoenix》电影本身来看,个人觉其实还不错看,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糟。
演员都撑得起场面,X-Men引以为豪的群架也打得不错,好莱坞今时今日的特效当然更没话说。
那问题出在哪里?

Jean Grey的设定原本就是X-Men里面最强大的,但她本身对力量的控制并非得心应手。
再来是她本身际遇及Professor X的善意谎言,对她造成了伤害。
这些是影片故事主干,却没有处理得很好。

女主因为不懂掌控力量而害死母亲,长大了才知道真相而无法接受,这样的情节实在有点陈腔滥调。
安排外星人因觊觎她的力量,前来地球生事,似乎也只是为了硬搞一场正邪之战而弄的剧情,对故事本身完全没加分,还不如单单把重量放在X-Men之间的矛盾,更有张力。
最后就是Jean的摇摆不定太没说服力,当然可以说她在突发情况下感到混乱,但走入歪道,之后又改邪归正的过程太随意,甚至可说是草率,对这中心人物的刻画形成败笔。


假设Fox没被Disney收购,这部黑凤凰外传可以作为序幕第一部,正如金刚狼第一部外传也被批得体无完肤,但第二部却能力挽狂澜。
黑凤凰要是能有第二部,相信也有扳回一城的机会。
本片说到底应该是一个开始,而绝对不是X-Men系列完结篇。
可惜市场行销错误决定(或者说是逼不得已的决定),间接害惨了黑凤凰,把原本就已经不是很棒的片子,推下了更深的谷底。

漫威高层曾表示不排除复仇者联盟与X-Men同框机会,但也表示希望再推出X-Men电影时,可以重新打造所有人物,也就是可能重新再cast一批新演员来担纲。
如果真是那样,那黑凤凰要雪耻的机会,看来是非常渺茫了。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Tenet:披上炫技外衣的寻常谍报片


天能 / 信条

有一种期待叫失望。
说到好莱坞导演Christopher Nolan,相信没人会置疑他的大师地位。
从执导第一部没发表短片至今31年,共操刀11部电影,几乎都叫好叫座。
《黑暗骑士三部曲》不消说,《Inception》和《Interstellar》更令他成为炙手可热的科幻大导,也因此这部《Tenet》让观众倍感期待。

故事说男主在争夺神秘物质任务中失败自杀,醒来后发现是一个测试,之后被赋予拯救世界的更大使命。
第一次理解到“时间逆转”的真实可行性后,也了解到世界最终可能在时间逆转装置完全启动下毁灭。
得到了伙伴Neil的协助,男主必须争分夺秒抢取时间逆转装置元件,让世界继续运转,人类继续生存。

《Tenet》基本剧情其实相当直接简单,就是世界面临威胁,等着主角通过特工/间谍方式去解救。
唯一特别之处、全片精华,当然就是诺兰提出来的“时间逆转”设定。
要介绍一个高深莫测的新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丢一大堆物理名词和概念出来,让角色讲一堆“凡人”听得一头雾水的对白,制造“哇他X的太屌了”的错觉。
影片这方面显然做得很成功,所以才会有不少观众被唬得一愣一愣,然后纷纷说要看多一次才会明白,甚至也有人说诺兰的电影一次看不懂很正常。


事到如今,各家解析早已在网上流传,无须赘述。
个人倒是觉得主线概念其实有点类似《Terminator》,都是未来世界出现纷乱,未来人为了自己的命运,寄望于回到过去做出改变。
不同的是,《Terminator》是委派未来人/机器人乱入过去,《Tenet》则是未来人跟过去的人沟通后,安排过去的人,在过去的世界进行任务。

至于“时间逆转”,可以把时间想象成一条河流,人类在船上顺着时间流水前进。
一般的所谓回到过去,是借用“上帝之手”将整艘船抓起,放回到上流某个位置,让船和人再顺着原本已行驶过的流水前进。
《Tenet》的时间逆转设定,则是将船在河流上直接往回推,逆流回过去。
这样的概念有没有bug?
当然有,但显然抓bug并不是看这部电影要做的事。

明白了本片两个基本概念之后,剩下的,就是欣赏诺兰精心泡制的各种动作场面了。
《Tenet》的动作、枪战、爆炸场面当然都是上乘之作,单是运镜已经让人目不暇给。
开场歌剧院戏码就气势十足,不过那只是一切后续事件的序幕,根本不晓得主线是什么,加上角色戴着头盔影响辨识度,相信观众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居多。


全片“最精彩”的时空逆转视觉,其实也非诺兰首创,只不过他玩得更淋漓尽致。
不过最后一战蓝队红队同时出发,却未能制造出更丰富、更直接的正逆交错场面,有点可惜。
飙车戏码在片中也相当多,不过利用大卡车卡位,主角在飞速行驶的车上抢人夺物,险象环生,同类场面在《Fast & Furious》及其他电影已看过太多。

说到“看不懂”,有说别硬是要理清片中各种概念与剧情细节,放空去享受就好。
也有直接引用片中对白:“不要尝试了解它,去感受它”来诠释观看本片应有的态度——不过是真心建议还是揶揄,就有待商榷了。
个人是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说法,请问看部电影却一直处在一知半解,或半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的状况下,能好好享受观影过程吗?
还是要把本片当作无脑纯视觉爆米花片来看待?
当然要如此解读诺兰作品没有对错,但导演本人能不能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片几乎完全围绕John David Washington饰演的“主角”,不过Robert Pattinson饰演的伙伴Neil、女主Kat及军火枭Sator的支线也举足轻重。
可惜Kat和Sator这对怨偶的恩怨情仇,并没有更深层的刻画,以至Kat对老公的怨恨流于表面,难以触动人心,也不会站在她的立场同仇敌忾。


“主角”和Neil出生入死,认识日子不长但关系匪浅,同样地篇幅所限(也或许剧本没能理会这一块),表现不出交心搭档的生死情谊,到最后“主角”泪眼盈眶的镜头,感觉就很突兀。

排开动作和特效场面,文戏处理意外地乏味沉闷,对白太过于不像日常会说的话,脱离现实太远,却又设计得隐晦艰深,难以引起共鸣。
这人物性格、过场剧情呈现手法,无疑成了本片致命伤,也大大拉低了分数。
诺兰的这部作品,不好意思,看一次就可以了。


6.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怪兽才是地球守护者


哥斯拉2:怪兽之王

Godzilla源于日本,1954年初登场,之后就一直屹立不倒,同名延伸的电影、电视剧、小说、漫画、电玩不计其数。
好莱坞在1980年代已有企划提交给片商,却都因预算太高而作罢。
直到1998年才由Sony Pictures发行第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哥斯拉电影《Godzilla》。
2014年,Warner Bros推出了同名的《Godzilla》,算是重启,这部《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是承接2014版的续集。

哥斯拉到底是什么来的?
有说它是隐藏在深海里的一只爬虫类生物,因受核子辐射影响,不仅体型巨大化到跟高楼大厦一样巨大,还皮坚肉厚,张口能喷发核子砲,威力无比。
这样恐怖的生物存在于地球上,当然严重威胁到身为万物之灵、地球主宰的人类,自然也就遭到人类千方百计猎捕。

但事实是哥斯拉虽受核害,却对始作俑者的人类不含敌意,反而会对付其他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祸害,俨然就是地球和人类的守护神。
也因此,人类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主张继续猎杀哥斯拉;另一派则是建议网开一面,反正哥斯拉经常躲在深海中冬眠,没必要赶尽杀绝。


《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对于这个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女主科学家甚至认为,哥斯拉与其他同类的巨大生物,才是地球原有生物。
把沉睡中的巨物们唤醒,让他们破坏一下现有城市,才能给一直损害大自然的人类一个教训,预防地球加速走向灭亡。

就这样,栖息于世界各地的巨物们相继被唤醒了,其中一只叫Monster Zero的三头龙,更有君临天下的架势。
它的出现,并不像是为地球洗涤罪孽,而是辣手无情肆虐。
女主科学家后悔已迟,但这烂摊子要如何收拾?
没错,就是靠救世主哥斯拉啦。

本片基本上就是一部纯视觉的娱乐片。
要说寓意,就是请人类不要再继续破坏地球,以免把自己推向灭亡之路。
不过再怎么热爱大自然,再怎么热爱动物,也不该太走极端,以至是非黑白不分那么偏激。
相信自己是没有错,提出大胆意见也没有错,三思而行则是一定要遵守的道理。


这一集里,从远古遗留下来的资料显示,哥斯拉与其他巨物们,很可能是地球的上古居民,或者说是第一批到达地球的远古神。
但记得哥斯拉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不是说它是因辐射而变种的吗?
怎么会成了比恐龙还早出现在地球的生物?
是bug?接下来导演和编剧要如何自圆其说?

下一部《Godzilla vs Kong》,两大同样对人类没敌意的王者对决,应该就是继续走视觉娱乐片路线。
刚刚那个问题,大概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最大的可能就是将错就错吧。


顺带一提,章子怡在《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饰演另一名女科学家,不过属于可有可无的闲角,有点像景甜在《Pacific Rim:Uprising》里那样。
以她的江湖地位,出演好莱坞电影,不是至少该像李冰冰在《The Meg》担纲女主角,配搭国际巨星吗?


6/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声命线索:全女力够硬够惊悚


Call

韩国受瞩目新晋导演操刀,韩剧女王朴信惠、“怪物新人”全锺瑞、金成铃、李伊组成女力阵容。
故事说女主书妍离开老家多年后回来,家里旧电话还能操作,接听后发现电话另一头的陌生女子英淑,竟然是20年前同住此大屋的人。
两人接受了如此荒诞不经的超时空奇遇之后,成为朋友,开始通过电话聊天。
英淑在一次特意所为后,发现所做之事,都会影响20年后的书妍,甚至可以逆转生死……
书妍也逐渐查出英淑真实身份,同时令自己陷入任由对方宰割的绝望局面。

以电话或其他通讯器材进行超时空联系的题材当然不新,像Dennis Quaid主演的《Frequency》、韩剧《信号》都有类似设定,本片一定程度上算是旧瓶装新酒。
可喜的是《声命线索》在剧情推展、节奏、氛围上都处理得相当不错,让人有追看下去的欲望。

书妍和英淑都无法见到对方,表面上似乎是平等关系,但英淑生活在过去,她的任何举动都足以左右未来的书妍;反观书妍却无法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冲突一旦发生,英淑即占尽上风。
这一面倒的天秤,也被巧妙利用来设计了书妍的绝地反攻戏码,展现出女主劣势中迸发智慧与勇气的飒爽英姿。


一直接触不到对方,虽然能让心怀恶意者玩弄对方于鼓掌之间,但导演也不满足于两位女主“到老不相见”,遂安排了20年前年幼的书妍出现在英淑面前,甚至是在与20年后的书妍通话之时。
这犹如平行时空却又不尽然的情景,既平添影片中英淑的操控优势,也让原本无法碰面的超时空状况增加更多无可预测的可能性。

朴信惠演技早已受肯定,本片演出亦无可挑剔,难得的是饰演反派的全锺瑞,才出道两年,戏里锋芒却毫不逊色。
原来她主演第一部电影《燃烧烈爱》,不仅就让她有机会走康城红毯,还提名六个奖项,无怪乎会被冠以“怪物新人”称号,果非池中物。


本片除了这两大台柱,还有饰演书妍母亲的金成铃、饰演英淑继母的李伊,合四女之力,泡制以女性为主却不多见的惊悚片。
正邪双方都从女性心理与情绪来演绎与转折,确实与原始雄性爆发力主宰的凶杀/惊悚/恐怖片有不同的可观性,本片证明了全女班惊悚片模式也可行。

导演李重贤年仅30岁,之前以一部短片荣获多个电影节奖项,备受瞩目。
这回首次执导商业长片《声命线索》,虽选择了一个不创新的题材,但手法优秀,惊悚度达标,加上选对了演员为影片加分,以处女作而言,综合成绩算亮眼。


7.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龙虎5世3世仇 27:大格太多


这一期还是修罗老门主的专场,543从一开始设定的五种武功层次级数,最高为“臻神”,这期由老门主演绎。
仅仅27期,就晒冷最高境界,可见现在的作者都不再追求角色逐渐成长的过程,又或者说读者也没耐性,总是要看到天崩地裂的画面才满足。

以武打动作来说,虽没有旧着那种招来招往的“武术感”,但整体还算可以,画工也不差。
唯一要弹的是“一页大格”太多,31页纯内容(不算封面、下期预告、专栏等等)有5页大格,太多了,而且有几张根本没必要。

综合来说,目前战况543已胜过不知所谓的新新龙很多了。


追回:



John Wick Chapter 3 Parabellum:西方暴力美学遇瓶颈


疾速追杀3 / 捍卫任务3:全面开战 / 杀神John Wick 3

《John Wick》六年前上映时,暴力美学让人惊艳,不期然令人想起Keanu Reeves当年轰动的《The Matrix》三部曲里,同样令当时观众惊为天人的动作场面(该片武术指导是香港著名武指袁和平),以为这位颓废帅哥在拍了一堆烂片,沉浸了一个时候之后,是不是要东山再起了。
有了《John Wick 2》和《John Wick 3》,答案已不言而喻。

要说跟经典《The Matrix》相比,《John Wick》系列肯定还差很多,最起码故事上就差了一大截。
更直接一点说,《John Wick》系列基本上是没有故事可言的,会去看杀神的观众,也不会傻到期待新鲜特别的剧情。
不是吗?
相信大家都记得,John Wick一开始只是因为一隻狗,就展开了血腥暴力的复仇屠杀,才引出了杀手组织的背后操控者——The High Table(中译理事会)。

来到了第三集《John Wick: Chapter 3 - Parabellum》,依然离不开这条主线。
一开场John Wick在雨中狼狈奔跑,原来是因为上一集杀死了High Table成员之后遭组织通缉。
High Table更丢下了1500万赏金入“公开市场”,任何奖金猎人都可以买下他的人头——只要他们办得到。
这part 3的故事,就在说John Wick如何周旋、逃命、反抗。


简单吧?
故事没什么好说,那这部票房随便都破三亿的打架片,到底有什么好看?
就是看打架。
要只是借位打架,当然没什么好看,观众要的是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感官刺激到饱的画面(但绝对不是假到可以看出喷血包那种),也因为电脑特效越来越厉害,这些在大银幕上都满足得到买票进场的观众。
于是本片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眼睛如何被生生刺瞎;一个人的头如何被远远抛来的斧头劈个正着;还有一个人的头如何被马后蹄给狠狠地踹个爆裂等等。
是不是很满足?

为了突显John Wick的格斗身手,当然不可以只是杂鱼来让他消费,还是得有高手敌人衬托。
据说Keanu Reeves本身热爱武术,也曾自导自演了一部《Man of Tai Chi》,不过票房很差。
如果他还有武术梦,《John Wick》系列显然就是让他圆梦的场所。


可惜,对于看惯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的华人观众来说,《John Wick》的格斗动作戏,实在不算什么。
尤其以寡敌众的枪战戏和打斗戏,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对方特意冲出来被打,似乎没抓到一个打十个的镜头真髓。
一部凭借打斗而风靡的系列电影,来到第三集了还这水平?

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虽都先后跑去好莱坞,但都没什么表现精彩武打的机会,或许因此老外才对John Wick的动作戏感到很好看吧。
不过Keanu Reeves毕竟非打星出身,就像在看梁朝伟演叶问、彭于晏演黄飞鸿那样,在戏里打得再漂亮,终究还是觉得怪怪的。


6/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在劫难逃:时空交错这样玩谁要看?


会看这部剧,一来是当初随便找一部来过时间;二来完全就是冲着王千源。

鹿晗我没兴趣,鲜肉+毫无特点的脸,还要演心怀鬼胎的凶手,抱歉没feel。

看宣传说是时空交错的设定,加上爱奇艺“迷雾剧场”的招牌,有一点期待,虽然对陆剧一向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破除的印象——拖。
结果完全没改观,就是拖,难怪广电局要插手限制陆剧集数,不然真是演到猴年马月,都可以媲美对岸乡土剧了。

那所谓的时空交错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没有,只有凌、乱、不、堪。兜来转去地故弄玄虚,看得蛋疼。
我时间宝贵。看五集极限了。
(总共12集,据说会有下一季)


Men in Black International:狗尾续貂又一例子


黑衣人:全球追缉 / MIB星际战警:跨国行动 / 黑超特警组:反转世界

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片多不胜数,绝大多数是灾难类型,描述地球人如何对抗或协调外星生物/文化侵门踏户。
1997年《Men In Black》上映立马吸引了广大观众目光,并且对它那搞笑诙谐的手法,觉得耳目一新,相当受落。
尤其当时当红的黑人演员Will Smith和老戏骨Tommy Lee Jones擦出了非常灿烂的火花,让片子加分加很大,结果全球票房报捷(9000万美元成本砍获5.89亿美元票房),让片商见牙不见眼。

有了佳绩,自然要打蛇随棍上,好莱坞一贯作业/赚钱方式绝不容许商榷余地。
可是MIB续集和第三集口碑却远远不如首集,以至于这系列成了反面教材,也是典型“见好却不收”的佳例。
偏偏好莱坞就喜欢挑战不可能任务,还是说他们秉持的是屡败屡战的精神,就不得而知。
只知续集中的续集、不断地续集下去,依旧是片商和导演们乐此不疲的表现方式。
说穿了就是吃老本,消费观众情怀,也可以说是原创剧本荒从没间断过。


第三集七年之痒后,毫无悬念诞生了这部第四集《Men in Black: International》。
这一集演员全换了人,主打男角由雷神Chris Hemsworth出演,女角则是“女雷神”Tessa Thompson担当,昔日的老少配改成了阴阳配,不变的是依旧一个白人搭档一个黑人。

为了让卡斯更具看头,还找来Liam Neeson和Emma Thompson饰演黑衣人上司。
话说,Liam Neeson属于多产演员,履历里还挺多这类不是非他不可的配角戏,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和财富,真不晓得为何还要接演。

这一集依旧走这系列最大卖点的搞笑路线,不过男女主显然没能达到应有的笑果。
也或许是同样模式来到第四集还不换一换,真的是无论新意或诚意,都所剩无几,只残留了一点挑战观众接受老梗的能力。


视觉方面,以好莱坞现今CG技术的高超水平,尤其体验过各部超级英雄电影中第一流特效之后,本片视觉要令人惊艳也难了。
当年第一集现在再提及只余当年勇,若以为20多年后靠老把戏还能行走江湖,那也未免太小看江湖中人了。

影片最后的转折算是赶潮流,毕竟潮流就是要出乎观众意料,可惜大佬黑化这种设定老套到不行,观众看到一半相信能准确猜到了吧?
讲真的四大天王这样的卡司也救不了的话,这系列该做的就是到此为止。
真的,见好就收。虽然已经迟了。


4/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王风雷传奇 4:垃圾


实在是不想提及这本东西,却又实在忍不住,好吧就讲一次。
这是港漫吗?
傻眼猫咪可以十八连拍。
故事玩穿越、平行时空、多重宇宙、神话、时空交迭⋯⋯
再问一次,这是港漫吗——这是龙虎门的世界观吗?
要看上述那些元素,我难道不会去看漫威看DC?
重点是故事乱七八糟,完全让人看不下去。
港漫/龙虎门最精彩最招牌的元素一滴不剩。

画工——烂,人物造型彆扭难看。
分镜、构图、动作、连环图连贯性,可怕地烂,好像在看某国名不见经传的漫画。
袁家宝当年主编/主笔《天子7三国骄皇》时,我已经批过烂,当时就有一堆脑粉出来说什么不能怪他,只能怪助理等等等。
现在呢?又是助理的错?

这本垃圾,真的是垃圾。没有别的形容词。


追回:

The New Mutants:恐怖不恐怖,另类不另类


新变种人

三年前这部《The New Mutants》宣布开拍,相当期待,尤其释出预告后,有别于任何超级英雄电影的惊悚恐怖感觉,期待值又上升了几级。
毕竟超级英雄片玩到现在,无论是赞颂表扬的热血积极正面意识形态,或是阴晦深沉的黑暗世界观,大概观众都已耳熟能详,突然来一部号称是恐怖路线的另类超英电影,能不期待吗?
不过俗话“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用在《The New Mutants》身上还真贴切到不行。

故事说五个拥有超能力的少年,被关在一间医院(还是监牢),唯一的女医生一直宣称能帮助他们救赎。
此时一股莫名的邪恶力量蠢蠢欲动,威胁着众人安全。
五人只有放下对彼此的成见,共同对抗命运。

是的,极其无聊的剧本,脱离不了正邪之战、内心挣扎,当然青少年成长片离不开自我追寻,但说好的恐怖片咧?
搞这么多有的没的青春岁月老梗,有为影片增值吗?当、然、没、有。
要看青春片我还不懂去找正统青春片来看?要沦落到看这四不像的超英青春片?


本片规格小到离谱,一间医院/监牢搞定场景,更扯的是管理员除了那唯一的女医生就没了。
哈啰,不是说五个少年都有超能力吗?一个凡人女医生就制得住他们?
是对人性(或自己)太有信心,还是对变种人太没信心?
多善良有礼的人都可能会有暴走的时刻好吗,更何况是一群连女医生自己,以至她背后机构都还没搞懂的变种人?
太、不、合、理。

然后所谓邪恶力量,又是角色们的心魔,老套到不能再老套的老梗,真的不要再拿出来献丑了。
别再来告诉我漫威还是DC漫画有多悠久的历史,所以以前的想法/故事/内容/剧情就是这样,好,我就闭一只眼接受老掉牙故事,那起码拍摄手法、人物刻画、气氛营造、视觉特效可以给出个符合今时今日的水平吧?
没有,一、点、都、没、有。

拍摄手法依旧老派;人物性格平面苍白,模煳不统一,原本互不咬弦的五人,为何刹那间就可以像好麻吉一样,还可以一起开趴?
气氛营造也只是小学生,哦不,应该是幼稚园等级的惊悚/恐怖,即使心魔怪物出来之后,看着那小猫几只超能力孩子逃来跑去,也完全没有紧张刺激的效果。
原本期待的特效只是勉强合格,魔熊出场之后只觉得滑稽,同样还是电玩过场画面的感觉。
最后bear bear在Dani兵不血刃下瓦解,是要诠释什么叫“南柯一梦”吗?


据说本片在Fox手上是被定为《X-Men》系列第13部作品,片名原本是《X-Men: New Mutants》,但Fox被Disney收购后,这部电影也成了迪斯尼所有物,在新老板指示下重新剪辑,撇清了与《X-Men》的关系。
也有说是因为迪斯尼的合家欢品牌定位,《The New Mutants》好些惊悚/恐怖画面都难逃一剪,才“合成”现在大家看到的白开水状态“恐怖片”。

还好有安雅。
《The Queen’s Gambit》里的西洋棋女王,Anya Taylor-Joy在片中饰演Magik,毫无悬念在五人当中最吸睛。
这种有点坏坏贱贱,却又个性十足的女生,完全就是安雅的绝活。
其他四人?
抱歉,即使有凭借饰演《Game of Thrones》里的男仔头女儿的Maisie Williams,还是抵不过女王每一出场都杀死人的无敌光芒。
还好有安雅。


4.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Fast & Furious Presents Hobbs & Shaw:娱乐指数不输正传


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 / 玩命关头:特别行动 / 狂野时速:双雄联盟

《Fast & Furious》系列肯定是好莱坞影史上最成功系列电影之一。
2001年上映第一部,票房就破了两亿美元。
接下来16年内连续拍了八集,平均每两年一部,能够如此频密拍摄这么多续集的系列电影是很少见的。
同一系列拍了这么多集,难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但这个品牌却毫不显露疲态,似乎还越战越勇。
证据就是,最新的第七集和第八集,票房都破十亿美元。

以每两年一部的方程式计算,去年该推出第九集,不过却没有,而是穿插了一部番外篇《Fast & Furious Presents: Hobbs & Shaw》。
如果你是粉丝,一定不会对Hobbs和Shaw这两个名字陌生;如果你不是,那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Hobbs是Luke Hobbs(巨石强森Dwayne Johnson饰演),前身是外交保安署特工,曾参与捕捉《Fast & Furious》系列里的超级飞车手罪犯男主Dominic(Vin Diesel饰演),后来双方握手言和,Hobbs算是正式加入了这个系列的阵容。
Shaw是Dekard Shaw(国际武打巨星Jason Statham饰演),曾是英国军人,后转当雇佣兵。


本片就是以这两个非Fast & Furious正选团员来当主角的外传。
故事说女主Hattie遭人陷害,被注入能伤害全世界人类的病毒。
她窜逃之后遭到莫名追杀,知悉事件的警方为了先一步找到Hattie,邀来Hobbs和Shaw联手处理。
但Hobbs和Shaw一向不咬弦,拒绝合作,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查。
Shaw发现受害者Hattie原来是自己亲妹妹,而追杀妹妹的组织还雇用了他的死对头,权衡之下,他勉为其难答应跟Hobbs合作,一起设法取出妹妹体内的病毒。

这种一对活宝彼此看不爽,却被逼合作救人救世的故事,当然不新鲜,大银幕上也不知搬演过多少回了,所以这纯粹就是一部视觉消遣的娱乐片,对剧情就别抱任何期待。
如果你能成功把标准和焦点都集中在纯消遣,那本片娱乐性倒是有做好做满的。


Fast & Furious系列本来就是以罪犯为主的警匪片,主打卖点是飙车。
这么多集以来,这特色一直展露无遗,让人赞叹的是可以一直飙出刺激,飙出新意。
本片也不例外,飙车惊险度依然刺激着观众眼球,最后一段更大胆摒弃此系列一直采用的高科技和高端跑车,返璞归真使用原始方式决战,算是一个突破。

片中唯一反派Brixton,是Shaw曾经亲手射杀的仇敌,后来被一直躲在幕后的集团以高科技救回一命,并把他打造成拥有超能战力的改造人。
或许因为超级英雄风佔据了市场,连Fast and Furious也来玩一玩,不过只有反派具备这种超级战力,主角倒没有,借此带出一个讯息:科技再高端也没用,能做出改变的依然是人和信念。
之后Hobbs和Shaw两个“凡人”二打一,骄傲击败科技改造人,名正言顺完成使命。


这点或许是全片最不合逻辑的地方:财雄势大的高科技幕后集团运筹帷幄,既然能成功弄一个改造人出来,何不多弄几个?
再多几个相同战力的怪咖出来,Hobbs和Shaw哪还有得耍帅?
不过剧本当然不能这么编,不然戏也不用拍了。

Fast & Furious第九集暂定明年5月上映,10、11集已在计划中,由执导过这系列第3、4、5、6、9集的“常胜主帅”Justin Lin操刀。
外传方面《Hobbs & Shaw》续集已定案,外加一部据说以女力为主的番外篇。
厉害吧。
谁说冷饭炒不香?Fast & Furious宇宙显然就要让“神话”延烧到你无话可说。


7/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姜子牙:魔改演义,不热血,难共鸣


我命由我不由天!
诶等等,这是哪吒讲的,不是姜太公。
没错,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定对刚刚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印象深刻,但你若看过《姜子牙》,可记得它的slogan是什么?

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对了,就是这句。
其意义其实跟哪吒的异曲同工,同样是说走出自己的路,不被传统礼教所支配,但语气差了十万八千里,热血程度不用比也知道哪一句更能让人心沸腾。

或许从这简单的一个“较量”,已可解读为何耗资5亿人民币的《姜子牙》获得近16亿人民币票房,而成本仅6000万人民币的《哪吒》,却全球狂卖7.25亿美元(约47.6亿人民币)。


《姜子牙》故事背景设在商周大战之后,观众无缘目睹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姬发击败纣王,只见到他等待元始天尊册封为众神之长。
但当天尊命他斩杀狐妖立威时,姜子牙因看到狐妖体内的无辜元神而罢手,被天尊认为修道未成,贬下了凡间。
姜子牙多年来无法释怀,最终决定寻找自我,却意外地在前往幽都山途中,逐渐发现事情背后的可怕真相。

《哪吒》不同的是,《姜子牙》剧本与《封神演义》无关,改编幅度之大可说是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只保留姜子牙作为元始天尊的徒弟、苏妲己为狐妖替代、纣王成为姻缘神(《封神演义》中纣王死后被封为主掌姻缘喜庆的天喜星)这些基本设定,就连姜子牙的座骑“四不像”也变了一只似猫非猫、似狗非狗的萌宠。

《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也是改编,但本质不变,哪吒依然是个小屁孩,依然闹东海,抗天理,比较能让熟悉他的观众引起共鸣。
反观姜子牙个性原本就不鲜明,给人印象是周武王身边的军师,感觉可以像是诸葛亮那般睿智,但在电影里的表现却优柔寡断,甚至有时还仿徨失措。
虽然电影主创有说是要塑造一个更人性化的姜子牙,但不讨喜和不深刻的主角性格,又如何出众?


电影风格比较趋向阴暗深沉,这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姜子牙和小九寻父的旅程处理得相当沉闷。
武戏缺乏留下印象的设计,文戏更加拖慢整个节奏,老少两人互动也无法触动人心,远不及哪吒和敖丙这么有火花。

姜子牙以其被贬凡间、失去神力之躯,最后却能独力对抗元始天尊以至整个高手如云的静虚宫,说服力实在不高,自然也难有feel。
如果不是动画精致度高超,本片分数会更低,不过奇幻场景的炫光效果还是觉得有一点像电玩过场画面,成熟度有改进空间。


5.5/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

直腿才是真功夫



有人批评王风雷的姿势,说腿太直不正常,然后拿牛佬的王小虎来比较,觉得后者有弯曲比较正常。

不好意思,我肯定不是王风雷迷,但也忍不住要为他说句公道话:

没看过李连杰的黄飞鸿的腿可以伸得多直吗?(连那胖子的腿都这么直啰 😆

王小虎那张的姿势才怪吧,小腿像打横,跟大腿的角度不match,凌空的右脚掌还画得像左脚掌⋯⋯嗯应该说是鞋底。

新喜剧之王:星爷灾难之作


作为星爷铁粉,他的电影,不能不看。
作为星爷铁粉,很遗憾地对他近年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失望。

《新喜剧之王》仓促成军,无预警赶在去年农历新年上映,对星爷粉丝来说,当然是惊喜,毕竟前作《喜剧之王》可说是他经典作之一,有趴兔自然值得期待,搞不好又塑造出另一个影坛奇葩张柏芝。
何况续集是星爷自编自导自监制自出品,虽然缺了自演,却也可算挂足了“星爷保证”。

结果呢?
1999年上映的《喜剧之王》,说的是星爷饰演的咖哩啡/跑龙套/群众演员的励志故事;时隔20年的趴兔,说的依然是同样的群众演员励志故事,只是主角换了个新人女生,不再是千呼万唤也不出来的星爷。

于是开始又是述说这名女主有多么地“怀才不遇”,即使对演绎有多么地向往、努力、考究,却始终无法突破自己,甚至感情路上也遇人不淑,可说是人生大鲁蛇。
看到这里,我已经连续打了无数次呵欠。


事实上,本片前45分钟真的乏善可陈,根本就是一部随便谁都能拍得出来的C级片。
那转机是否出现在后45分钟?诶,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有是因为剧情终于开始有进展,故事张力也开始比较饱满,开始出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情节。
没有呢,是后半部整体感觉变了,变得很不星爷。

整部片偶尔出现的星爷式搞笑,都显得有气无力,接近尴尬的程度。
整部片想要表达的励志,都让最后女主突然间一炮而红而毁灭,因为爆红过程完全省略,根本看不到她凭借了什么成功。
之前的那些“辛苦奋斗”,讲真的实在没什么大不了,随便一个如今当红的影星,都可以说出当年没红之前所经历的类似痛苦。
整部片应有的星爷式笑中有泪,都没有成功展现,因为看完之后没有笑,也没有泪。


那“另一个张柏芝”有出现吗?答案是:没有。
女主鄂靖文不美不说,也没什么气质,又没观众缘(这不是我说的,是很多影评人说的),很难想像她会因此片走红。
男主张全蛋有点喜剧效果,但跟他撞型的演员,在星爷电影里太多了,多到他就像是个路人。
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男女主角,虽然很符合本片要表达的凡人故事,但讲真的都不讨喜,也没留下什么印象。

片中唯一大咖是王宝强,当年看《天下无贼》时,对他的憨厚老实有点印象,后来才知道他自小习武,在一些动作片中看到他展露身手,又多了一些印象。
但之后再不时看到他其他作品时,就觉得来来去去都是饰演同类型角色,经常出现歇斯底里的浮夸演绎,对他开始视觉疲劳。
而他在《新喜剧之王》的表现依然是那四个字:视觉疲劳。
结果比较亮眼的反而是饰演女主爸爸的演员。(苦笑)


星爷之前在被问及是否江郎才尽时曾说:感觉每一部作品之后都江郎才尽。
《长江七号》之后,星爷就不再演戏,至今12年。
之后他参与制作的电影,虽都挂上他大名,但实质如何,相信观众心里有数。

《西游·降魔篇》还算可以;《伏妖篇》惨不忍睹,当然你可以说不是他执导的所以不算。
《美人鱼》呢?那是他执导的哦,结果真的是让人感觉他江郎才尽。
《新喜剧之王》如果硬要归类,可以归类为:周星驰作品中的灾难之作。


4/10



本文发表于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