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fall:大导演大手笔下的百孔千疮


月球陨落

月亮从天上掉下来。
听起来蛮刺激,不难引起科幻片、太空片、灾难片爱好者的兴趣。

尤其操刀的是擅长此类型电影,执导过《Independence Day》、98年版《Godzilla》、《The Day After Tomorrow》、《10,000 BC》、《2012》、《White House Down》等卖座保证的德国导演Roland Emmerich,加上耗资1.4亿美元大手笔打造,观众期待,理所当然。

但没想到的是,两个小时片长的《Moonfall》,情节开展之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套路一个接一个,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能察觉的剧情槽点一波接一波。


若关掉大脑开关,仅放任双眼扫描画面,或许的确体验了一部视觉满足感还可以的爽片,但身为万物之灵、智商最高动物,身为见识过各种过往同类电影的科幻迷观众,相信你很难说服自己,在事后睁一眼闭一眼或睁眼说瞎话地对《Moonfall》给出满意评分。

NASA还不如业余天文爱好者?
先说一开始又是通过业余天文爱好者,持蹩脚器材的追踪,成为全球第一个发现月球脱轨之人,这设定是在揶揄配备精良、人才济济的NASA和世界各地宇航机构通通在睡觉?
有戏剧性但无逻辑的老梗,过往同类电影已一再使用过,也一再被抨击过,不想时至今日,自编自导的科幻灾难片大导演还好意思拿出来现世。


接着是老梗中的老梗——月球有祸害地球的动向,谁会相信?
自然都认为是危言耸听,尤其提出之人只是一个nobody。

所以,必需要到相关领域的高层人士被惊动了,才会醍醐灌顶,但同样的此人即使言之凿凿,也难以说服一大票永远都觉得世界末日是无稽之谈的军政界高官,反正如何说服和证明危机确实存在,必定是此类电影不可或缺的套路过程。

好不容易确诊……啊不,是确认了之后,开始进入急寻对策的慌乱倒数声中,离谱的是NASA大头居然临阵退缩,而且当机立断得决绝无比。
大权于是顺理成章落入了一心救世的女英雄手里,率领一群东拼西凑的乌合之众,进行最后的力挽狂澜。


博物馆弄出来的航天机
结果所谓围魏救赵之计,竟是建立在一艘放置博物馆多年的航天飞机上。
哈啰,都说了是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当然是早早去掉了引擎、燃料舱等内部装置,只剩个外在空壳才可能世世代代当展览品啊,这月亮掉下来的紧迫时间内,有可能让这架尘封已久的机器重新启动还顺利操作?
任务是要成功飞上天,不是在飞机跑道航行一圈而已好吗?

然后一个不务正业了十年的前宇航员、一个在冷气房里动口不动手了十年的前宇航员,外加一个博士头衔都是骗来的业余天文爱好胖子,三条友就这么背负全人类生死、冲上太空去成就人类的最后存活希望。
末日当前,全世界就只剩这三人还怀抱救世之心?你要觉得合理,我也无话可说。


说到末日,月球撞地球这么大件事,全世界只有美国在烦恼在救急?联合国呢?
地球级灾难火烧眼眉,世界各国首脑不用连线讨论解决方案?美国就这么自把自为决定用核武炸月球?

先别说你能不能炸毁整个月球,就算真成功了,支离破碎后掉落地球的月球碎片能不把地球弄得百孔千疮吗?
可笑的是,中国居然还配合老美的核炸计划,二话不说提供了月球着陆器……
我知道这是中美合资电影,但需要这样置入?

我前妻在月球上
最终真相涉及人类起源,亿万年前的高智慧生物,因笃信人工智慧而作茧自缚趋向灭亡,这设定依旧俗套老套到不行,完全无法满足看惯科幻片的观众。
重点是那永生不死的AI矢志毁绝所有智慧生物,在整个宇宙展开灭杀行动,无往不利,结果却栽在文明科技落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的人类手中?


你把外敌塑造得如此强大(连上古高级智慧生物也束手无策),却以几个现世小人物来攻克救世,这宣扬人定胜天的想法我懂,可说服力是零。
胖哥的牺牲明显就煽情,同样操作在1998年的太空灾难片《Armageddon》就已做过最佳示范,20多年来亦不乏其他影剧作品照板煮碗,导演你难不成真期望观众看了会感动?

说到感动,本片硬生生添加了各种家庭伦理支线,像男主一定是离婚,一定要跟孩子不合,但一定会因各种狗血磨合,经历生离死别之后最终冰释前嫌。


同样是离婚的女主,因孩子和工作缘故与前夫保持联系,当月球之灾迫在眉睫之际,前夫理应与另一司令同时解锁核武炸月球,但前夫却突然爱意漫溢,临时改变主意:“我前妻在月球上,我不能解锁。”
另一司令闻言大呼:“那我妻子还在这地球上呢,我们得解锁炸月球!”

老实说,这一段让我不自禁笑了,并且认真认为这两句对白有望成为教科书典范。
小结:又是一部不知剧本如何能通过的科幻大制作。


4/10




Roland Emmerrich执导电影:
Godzilla (1998)

Halle Berry演出电影:
John Wick: Chapter 3 - Parabellum

Patrick Wilson演出电影:

重装战警:王导+史上最正周芷若


王晶自编自导+阚家伟联合导演的黑帮警匪片。
故事说警方成立了“重装战警”组,武装活力只稍逊飞虎队一筹,旨在对付规模大的黑帮。
陈小春饰演督察,因缘巧合结识了两名黑二代,因而产生连串设计陷害和仇杀。

“史上最正周芷若”邱意浓身为女主角,自然是全片最大看点。
王晶也不自私地尽展佳人美好身段,邱意浓全片出场如走秀,每个画面都身穿短裙热裤紧身衣,还有一幕显露事业线的泳装戏码。
讲真邱意浓颜值不合我意,但高挑长腿身材确实不错,难怪王导看上眼。
至于演技嘛,还是停留在周芷若阶段。


另一个女角胡然饰演女督察,同样身为“晶女郎”的她,也曾出演不少王导作品,包括三部《澳门风云》和《追龙》及《追虎擒龙》,不过胡然并非走性感路线。
陈小春虽是男主角,但角色人设蛮俗套无聊,随便哪个演员都能胜任。
他在片中不少武打戏,可惜全都肉眼就看得出是替身执行,真的蛮无聊。

本片只有70分钟,王导只花16天就杀青,明显是为了赚快钱和捧红他的晶女郎。
如果你是邱意浓粉丝就一定不可错过哦。


4.5/10

有花无实:揪心动人的悬疑谋杀案


Adabana(又名《徒花》)
作者:NON
类别:日漫 \ 犯罪悬疑
回数:28

之前分享《后宫婚》时提过,这位人妻人母作者NON过去的作品,如《卖肉的灰姑娘》和《后宫婚》都是三观不正的两性题材,原以为这部《有花无实》也是一样,不料居然是一部惊悚悬疑故事。

故事开始镜头聚焦在名叫美月的高中女生,做着上学前的例常准备。
此时电视新闻播放:与美月同一所高中的另一名女生真子,被发现遭人谋杀,头颅和左手还被残忍地分离。
镜头回到美月,她准备好一切之后出门,却并非前往学校,而是来到警局,淡然地向警察说:“我就是杀死真子的凶手。”


这外表温柔漂亮的女生,竟是表里不一的变态杀人魔?
这可能吗?
据说美月和真子,还是最要好的朋友……

为美月辩护的律师,原本只打算例行公事帮他的当事人意思意思要求减轻刑罚,没想到与她攀谈之后,发现案情并不简单。
耸人听闻的分尸谋杀,背后内情一页一页展开之后,揭发了一则凄凉揪心的故事,一段为好友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真挚友情。


参与角色不多,但这几个人,就已足够编织出这相当不错的动人情节。
尤其真相大白之后,会让人觉得难过,甚至痛心疾首。
NON画功精致、灵动,配上到位的分镜、细腻深刻的情感,28回一刷到底,犹如看了一部精彩的悬疑片。
虽然还是有bug,但绝对瑕不掩瑜。


7.5/10

狙击手:最冷的枪不太冷


中国国师级大导张艺谋和女儿张末联袂执导的小规模战争片。
背景为韩战的“冷枪冷炮战”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八连五班奉令救出被弃卧沙场的一名侦察兵亮亮,因而遭美军伏击。

新晋狙击手张大永最终凭借过人枪法和临场机智,击退美军,得回重要情报,建立军功。

活得越久越寂寞
整个事件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发生,白雪覆盖,厚袄连身,既有《长津湖》的凄寒悲壮,也有张艺谋另一部作品《悬崖之上》的荒凉苍茫。


为什么说是小规模,因为整部影片主要只用了一个场景,相比其他大制作战争片的大场面,《狙击手》确是“寒酸”了一些,但倒也符合狙击手经常孤军作战,几乎永远属于配角身份的孤单寂寥。

讲述狙击手故事的过往电影不少,广为人知的当属1993年秘鲁导演Luis Llosa操刀的“Sniper”系列,总共拍了八部之多。
《狙击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叙述的是中美两组狙击手小队,在一个山头上正面对峙,斗智斗勇,其场面堪称棋逢敌手。

片中的狙击手不再孤单,因为有身份相同的伙伴携手歼敌;却也要在同袍近距离甚至跟前中弹倒地之后,被迫面对更直接更残酷的伤痛。
对这两组立场迥异的狙击小队来说,活得越久越寂寞,无疑正是最真实最心痛的写照。


枪手神话真实存在
片中枪法神准的主要为五班班长刘文武,以及五班战士张大永。
中国军队在武器配备上,远远落后于美军,不仅配枪射程不及,甚至连瞄准镜都没有,只有班长才得以手握一枚小望远镜,其余完全单靠最基本原始的瞄准方式射击对手。

神奇之处,就是在这严酷的环境和不足的装备下,中方枪手依旧如有神助。
影片角色原型为有“上甘岭狙神”和“冷枪英雄”之称的狙击手张桃芳,他在韩战的上甘岭战役中,最高纪录是32天内以442发子弹击毙214个敌人,平均每两发子弹即击中一人。
其中连续五天以61发子弹射倒51个敌人,枪法之准已可称百步穿杨。


另一狙击手原型是邹习详,同样在上甘岭高地,以206发子弹射杀203个敌人,命中率之高,俨然已是百发百中了。
该战役中,他与战友冷枪杀敌共3558人,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因此在美国军事史上被称为“狙击兵岭”。
神话,是真的存在,电影中的两位高手所演绎的神枪手并非夸张,只是我等孤陋寡闻。

兵不厌诈,这是战争
本片塑造的枪神传说是有根有据,可惜剧情不合理之处使之蒙上了灰。
班长刘文武是媒体报道过的神枪手,对美军是极大威胁,理所当然该去之而后快,但开战后到了紧要关头,美军却突然改为要活口,以至处于劣势的中方突然多了谈判筹码,实在于理不合,请问美军要活捉一个狙击手回去干嘛,生祭死去的战士?


刘文武带着另一小队成员彼此紧贴着往救亮亮时,美方其实当场开枪就能一举干掉两人——即使真要活捉,以美方狙击手的能耐,亦可准确射倒两人而不伤性命。
美方之所以没这么做,是为了讲信用,但在这节骨眼上还美化人性,会不会太不切实际?没听过“兵不厌诈,这是战争”?

美方狙击领队亦是智勇双全,全程与中方对战势均力敌,甚至一度占上风,最后时刻决定跑上坦克车之举,又再次让人大惑不解。
虽说坦克坚硬外壳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么大的体积目标,也等于将自己无时无刻暴露在对方眼里,完全违背狙击手永远都该处在敌明我暗状态的宗旨。


结果,美方领队还是得爬出坦克车来对付仅存的张大永,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更好笑的是,那领队懂得设假靶,却不懂得离假靶远一些埋伏?对方可是神枪手啊,这么靠近假靶,请问还有设假靶的必要吗?

最冷的枪,最热的血
本片最大槽点,应该就是亮亮背负的情报员身份,八连连长早知此事,才下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命令,但亮亮既然如此重要,何以只派一个狙击手小队去救援?
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狙击手擅长的吧,连长会不会太知人不善用了?


到最后人仰马翻、马革裹尸,中美双方几乎全军覆没了,连长才带军来支援,这姗姗来迟的人马,还真不是普通的壮观,那何解之前不派他们行动?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除了狙击手原本就是冷枪高手,也语带双关表示这都是天寒地冻里触手生寒的“冷枪”,同时亦有表达“最冷的枪,最热的血”的反差寓意。
但影片中两支狙击队伍正面对决,这特别的设计虽有一定新鲜感,却未免过于直面,反失去狙击手神出鬼没放冷枪的特质和精髓。


6/10




张艺谋执导电影:
悬崖之上

一秒钟

文中提及的电影:

Fresh:优雅的变态,精致的恶心


新鲜 / 绝命邀约

一名年轻貌美女子,老是遇上差劲的约会和约会对象,在感叹月老总是开她玩笑之时,一次在超市偶遇一名笨拙却有魅力的男子。
两人相约一次之后,女主对整容医生男子产生莫名好感。
男子邀约女主到外地度假,她欣然同往,殊不知这场情侣之游,揭露了男子不为人知的恐怖特殊嗜好。

前半段犹如一般情侣恋爱片,所幸男帅女靓,两人互动浪漫有趣,即使不爱看爱情片也过得去。
度假情节开始就急转直下,风格迥异,直接转成惊悚片了。
男子究竟有什么特殊爱好?还是不爆雷好了——但如果你已经被别人爆过就不关我事啰。


接下来就是连串恶趣味、重口味。
不过与时下流行的血浆爆棚不同的是,本片一直都走高雅路线,男主在进行他的特殊爱好时,还会配以古典乐和曼妙舞姿。
整个变态心理都用优雅方式和画面展现,恶心镜头也以精致方法演绎。
这种反差效果也有可能让你觉得更恶心。

三名受害人分别是白人、黑人、华人,也未免政治正确得太可以。
只差没从女主嘴里问出:不同种族在XX上有什么不同?(为了不爆雷只好XX取代)
结尾以为会有更惊人的报复画面,结果有点小失望。


饰演女主的是英国女演员Daisy Edgar-Jones,芳龄23。
这是她第一次担任电影长片女主角,表现不俗,难怪之前有凭其他电视作品入围过金球奖和英国学院奖。
饰演男主的是冬兵Sebastian Stan,的确是很有魅力,要钓女人真的不难。


6.5/10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见识罪犯克星侧写师的成长


Through the Darkness

在上世纪还没有精神病犯罪概念的年代,韩国出现几起连环杀人事件,让人民陷入恐慌,警方也因无法掌握凶手犯案轨迹而疲于奔命。

此时警队中有人提议与在狱中罪犯会面,倾听他们的故事,整理出罪犯类型、心态、惯性、动机,借此推敲出犯案中凶手的最佳追捕方式。
这就是韩国侧写师的起源。


受尽歧视的新晋分析组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与一般警匪片的不同,在于将侧写师和刑警区分开来,侧写师负责分析、推理,刑警则负责实际追捕行动。
也因此,侧写师这一职位,无论上司、同级、下属都不看好,对一向“以行动说话”的刑警来说,侧写师更只是躲在办公室里站着说话不腰疼、只出一张嘴的多余之人。

可笑的是,侧写师最初的成立,也只是为了补黑锅,堵住媒体和民众不满的嘴,让那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K下属的警察厅长不得不点头答应的权宜之计。
于是,一组侧写师们(其实只有三个人)独排众议设立了最早的“犯罪行动分析组”。
可怜的是,初期的时候,他们连到犯罪现场勘察的权力都被置疑,受尽同行阻拦,饱受歧视。


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无视同事的嘲笑,侧写师分享的罪犯资料,果与实际相符合,等于证实了他们“未卜先知”的能力,才终于逐渐受到重视和认可。
艰辛的成长路程,说着听着容易,实际却是挨过了经年累月,才守得云开见月明,见证有志者事竟成。

过往凄惨形成的扭曲人格
本剧除了详述侧写师从无到有的历程,也阐述了他们与罪犯会面的经过。
连环杀人犯、强奸犯等重刑罪犯,在侧写师面前侃侃而谈,叙述他们的过往,以及犯罪的感受。


这部分描述细腻,罪犯们几乎都有不堪回首的童年:被残暴的父亲虐待,被隔壁的大叔侵犯,各种凄惨经历,造就了他们扭曲的心理,形成日后的杀人行径。

其中一名罪犯宣称人类都是丑陋的动物,因此杀人只是替天行道,与传说中明朝民变首领张献忠所立七杀碑上所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的嗜杀心态相吻合。


连环杀人犯也坦诚他们杀人成瘾,只有杀人,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还会回味杀人时的痛快感,以至如瘾君子般无法自拔。
叙述的时候,七情上面,仿如获得心理慰藉、发自内心的喜悦,看了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也不得不给表演得入木三分的演员们一个赞。

现代社会的先天下之忧
扭曲变态的思维,相信任何正常人都无法直面,偏偏却是侧写师的日常。
他们不仅要经常聆听这些令人发指的故事(剧中侧写师说他们面访了超过200名重刑罪犯作为分析素材),会面完毕后回到办公室还要反复听录音做笔记,实在是痛苦的工作。


剧中责任感重的男主,为了协助行动组早日破案,还不时将自己带入罪犯的处境,让自己化身杀人魔,以便明白他们的杀人动机。
就如演员经常说入戏太深,跳不出来;侧写师同样也可能深陷其中,在精神备受压力下崩溃。

就算这真的只是一份无须出勤、只须坐在办公室分析资料的工作,心脏不大颗根本无法胜任。
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都有其道理。
所以他们中途放弃,别怪他们,因为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如果他们坚持到底,请给予掌声,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为民除害视为当仁不让的义务。


CCTV欠奉的时代如何破案
本剧的刑事案件,都改编自韩国真实事件,故观之更令人毛骨悚然、惴惴不安。
最可怕的是,绝大多数此类重刑犯,外貌都与一般人无误,或许有的会猥琐一些,粗暴一些,但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擦肩而过的小市民,甚至不乏表面文质彬彬,释放善意提供协助的伪君子。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种米养百种人;这个世界并非罐头工厂,确实什么样的人都有,即便外表平凡,骨子里也可能绝不寻常。
(常刷社交平台的朋友必定都能感同身受:随便发个新闻就能见识到思维各异的留言就是例子)


本剧着重侧写师面临的各种挑战,循序渐进,节奏会有点慢,但胜在够细腻够精密,有时间的话,不妨细嚼玩味。

比较可惜的是,好几回侧写师只是推测出凶手个性,在罪犯落网后查核才发现吻合,因而引起众人赞叹,反映不出他们能在事前提供真正起到实际作用的追捕方案。
尤其几个杀人犯都是“不小心”因别的罪行被“意外”逮捕,是之后被侧写师旁敲侧击才承认了杀人罪,就感觉侧写师有点“事后诸葛”。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连CCTV都欠奉,满街都是监控死角,侦查难上加难,也让人看到当年警察遇到狡黠、精明的罪犯时会有多头痛,以至在破案压力下无所不用其极,连古代的屈打成招,来到上世纪的文明社会都还存在。
还好,社会是在进步着的,希望人类的精神领域,也别停下前进的脚步。


6.5/10




金南佶演出电影:
特务搞飞机

陈善圭演出影剧:
胜利号

尸战朝鲜

厉云演出剧集:

美国女孩:那本你我熟悉的经有多难念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句话听着俗气,却确实反映了每户人家天天要面对不同问题和挑战的现实面。

日子要过,财米油盐要顾,当基本都照料到了,还有我们的理想与人生目标要憧憬。
正如星爷如是说:做人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所以,为了不当咸鱼,我们天天拼命生活,拼命做梦,再拼命生活,再拼命做梦……周而复始,直至那本每一家每一户都念到跪地求饶的经,得以念得顺畅,或念至无力再念为止。
海归台湾导演阮凤仪执导的首部长片《美国女孩》,在全球性病毒肆虐的时代,描述一个移民家庭如何在生活课题与亲子关系上挣扎平衡。


家庭关系你我熟悉,学校老师行为难解
2003年,移民美国五年的女主罹患乳癌,因没钱在美国医治,遂带了两个女儿回台湾养病。
大女儿因语言障碍赶不上课业进度,还被同学戏称“美国女孩”,心生反感,一心渴望母亲治好病后能回美国。

时值SARS冲击全球,经济萧条,女主与疏离多年的老公常为生活起口角争执。
夫妻吵嘴,母女失和,一家人的矛盾在小女儿因病被隔离后更趋恶化。


作为家庭伦理片,《美国女孩》所叙述的无论是一家四口的相互关系,或个别成员的处事待人,在相当程度上呈现了你我都可能熟悉非常的情景,只可惜片中涉及的几个课题,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和探讨。

比如影片取名《美国女孩》,想当然尔文化冲突该是主要议题,所以大女儿因突然得在以中文为主的台湾学校上课而感到极度不适应,但以这样的情景来表现“文化冲突”,太过于稀松平常,缺乏力度。

大女儿因成绩不好被数学老师当众打手体罚,虽是加深大女儿更想飞回美国的手法,但除了让人感觉那位胖老师不近人情缺乏爱心之外,实质效果并不显著。


国文老师更离谱,明知会引起同学不满,还执意要让刚转学来的“美国女孩”代表班上参加中文演讲比赛,结果叛逆的大女儿写了满满一篇憎恨母亲的演讲稿,国文老师居然大加赞赏说“写得很好”,还要她一定要叫妈妈来听演讲……

请问,这是要当众羞辱妈妈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还是不让大女儿学懂如何理解父母心理及替他人着想?
这表面爱心漫溢的国文老师,是EQ太低还是心理扭曲?


无止境的争吵,无言语的意境
市道不景气是片中另一议题,但表现在这家人身上,就只见到妻子无止尽质问老公为何买不起更大间一些的房子,以及老公任劳任怨做得像条狗似的以换取家人温饱却不被重视的委屈。
=
母女之间的冲突,始于大女儿离开如鱼得水的美国,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台湾,被逼融入陌生的文化,遂将一切怪罪于得病的母亲。
就如母亲所说:“难道是我想得癌症?”女儿不体恤患病母亲的不懂事,确实让人摇头,但平心而论生病的妈妈不自觉释放的负面情绪,对他人所造成的压力,也是冲突剧烈化原因之一。


这一切形成了无数次你念一句、我顶一句的嘴巴痒模式,全是为了宣泄内心不满,当同样粗暴的方式充斥全片,很难不让人感到琐碎繁复,疲劳轰炸。

电影本就该以画面诠释,一味以对白和争吵来表达,可能会失去电影特性和本质。
如大女儿拿垃圾下楼,与邻居一起排队等候垃圾车到来那一幕,不消多说,即能带出她面对新环境新文化的融入窘境。
母亲晒衣服晒一半突然失控痛哭,同样无须言语,足以表露长期积累于心的无力感有多令人崩溃。


更可惜的是,即便以多种激烈铺陈千辛万苦制造了矛盾对立,最终的团圆收场却把一切化解得极为突兀,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大女儿就像陡然顿悟,对母亲从极厌恶化为极体谅,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心态转换过程。

最后母亲对着枕在她大腿上的乖女儿说:“妈妈好爱你”,更是俗话说的“画公仔画出肠”,是抹杀电影意境、完全多余的一句破坏性败笔。


纪录保持者林嘉欣
本片演员其实都演得挺好,尤其饰演患癌母亲的林嘉欣。
20年前她在出道作品《男人四十》技惊四座,于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都同时获得最佳新演员和最佳女配角。
当时,她才20出头。

我当年到香港与她做专访,她没有新人的羞涩或踌躇,有的是以诚意打动人心的自信,以及亲切的笑脸。
记得她没带经理人,也没有助理随行,一个人出现在约好的摄影棚,面对一组她完全陌生的新加坡团队,依然落落大方,毫不怯场。


拍照时有求必应,访问时神态自若侃侃而谈,内容表露个性想法,诚挚回答,不胡言乱语,也不带你游花园。
那予人好到不得了的深刻印象,至今历历在目。

隔年她连续四年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缔造史无前例纪录。
2015年荣登金马影后,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金马演技奖大三元(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殊荣的演员。
若接下来再获香港电影金像影后奖,可创造前所未有大满贯。


如今的林嘉欣,演技收放自如,在《美国女孩》的演绎亦无可挑剔,她凭此片入围第58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败给《瀑布》的贾静雯。
无独有偶的是,《瀑布》背景也是疫情环伺的时代,主要矛盾也发生在母女之间,贾静雯演的也是母亲。

但必须说,林嘉欣未能夺奖,非战之罪。
剧本的意象差异,角色的情节编排,令她少了登顶封后的临门一脚,实为可惜。


6/10




林嘉欣演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