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控:香港电影演员青黄不接


相当怀念香港的法庭戏,看到本片演员阵容,原本寄予厚望,可惜又是一场空。

故事说城中首富女儿被杀,疑犯母亲求助律师事务所,期盼还儿子清白。
律师所先派出新人,无功而返,于是大律师出手,逐渐发现案情有内幕,还有人刻意包庇凶手,让大律师胜算大减。

本片表现手法一般,即便剧情有凶杀案,全片却平淡如水无高潮。
律师之间的冲突、对正义的执着和诠释,也没什么力度,离热血很遥远。
陈家乐饰演的新人律师一开始正义凛然,中途却退缩;方中信饰演的大律师则相反一开始执意认为律师只要为当事人谋求最好的待遇就好,之后却突然改变初衷,义无反顾协助嫌犯;两个人的转变都铺排得不好,显得突兀,难以信服。
剧情结果不难猜,期盼看到的法庭唇枪舌剑竟草草了事。


陈家乐演技很三色,至今仍无进步;张建声表现也麻麻——最近看他在《#ptgf出租女友》,更觉演技普普而已。
对比方中信、谭耀文,以至老戏骨曾江和廖启智,实在差很大。
尤其廖启智几个眼神,就足以把内心情绪表达完整。

一部法庭戏疲弱的法庭片,倒是让人看清香港老中青三代的距离。



5/10

彼岸岛 · 最后的47天:更恶心更离谱


作者:松本光司
类别:日漫 \ 恐怖砍杀
卷数:16

《彼岸岛》续篇,故事衔接第一部的最终回,宫本明被吸血鬼之王雅大人打败后,雅很大方地给了岛上人类47天,看他们是不是能力挽狂澜。
如果不能,雅就会带同岛上吸血鬼族,以及研发的蚊子到日本本岛上,让蚊子传播吸血鬼病毒给全人类,届时日本就会沦为吸血鬼国度。

开篇又有一批新人类到岛上,但难逃吸血鬼捕猎,只剩下一个叫亮介的男生,作为全篇的贯场人物。(当然主角还是宫本明)
这一部更多地描绘各种邪鬼的可怕,无论习性、外型都比上一部更恶心,画面也更血腥。
所以最大看头、比较期待的依旧是作者又搞出什么新邪鬼。

作为吸血鬼最高统领的雅大人,这回出场率反而极低。
上一部与宫本明惺惺相惜的斧神,这一部会圆满解决两人的宿命。
人类头子/明的师父也会有一个悲壮的结局。


比较碍眼的是人类与吸血鬼斗争持续进行,连场杀戮,但无论人类或吸血鬼,都一直杀不完——这小岛上到底是住了多少人啊?
吸血鬼数量要这么多,哪里有够血给他们吸?
大配角西山、加藤、由纪、红叶,更有如领了免死金牌;尤其是专扯后腿的加藤,武力值低,却永远都能化险为夷,已经是属于买什么号码就开什么号码那种离谱的幸运程度。

主角宫本明同样光环普照,当然他的战力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明明都被打到五劳七伤、喷血如注了,下一秒又能站起身继续战斗,还随时逆转胜。
最扯的是肋骨都断了几根,还能攀爬垂直墙壁——而且是用手指……!马的是练了几十年的大力金刚指啊?
不过喜欢《彼岸岛》这部漫画的话,还是不能错过的啦。



6/10

峰爆:是致敬铁道兵还是蜘蛛侠?


全球地质变动,引发地震、地陷、山体滑落、泥石流等连串灾害,一座耗费无数人心血修建十年的隧道,面临毁于一旦的厄运,一整个16万人的县城可能因此被吞没,特派人员与专案组要如何与天地对抗?

这是中国灾难片《峰爆》的剧情,透过片中展示的各种营救行动与无私奉献,颂扬从一代铁道兵过度到基建人,在建设及救援上所做出的贡献。

特效依然逊一筹
电影开场不久,话不多说进入正题,地震地陷突如其来,灾难场面接踵而至,如此去掉各种不必要铺陈,节奏快速直击爆点,立马让观众进入该有的情绪,紧张感也达成。


平心而论,本片遇难画面和营救情节可算相当充足,各个主要人物包括主角朱一龙演技也可以,加上影片承载的正面意义,怎么说都应热血积极,但电影看完之后,却有一种打从心里冒出来的叹息感,甚至有好几幕不仅感动不了人,还让人觉得好笑。

先说特效,灾难片在一定程度上等于非人动作片,无论是地震、山崩、海啸、火灾、风灾、塌楼,种种因大自然咆哮而造成的文明世界崩溃,如果画面上做不到应有的真实感,难免让观众出戏,何况今时今日电影特效水平高超,除非预算不足,或遇人(特效专人)不淑,否则不该成问题。

从上世纪至今,信手拈来的灾难片如《Twister》、《Dante’s Peak》、《The Day After Tomorrow》、《2012》、《San Andreas》、《Independence Day》、《GeoStorm》,以及两年前的中国科幻灾难片《流浪地球》,特效有多逼真无须多说,眼睛雪亮都懂得分辨。


《峰爆》就真正意义上的灾难大场面其实也不多,偏偏还做得不尽人意,我真的不刁,也没有鸡蛋里挑骨头,反正那山崩地裂就觉得假,不信你可以自己看。

父子真情比地厚
接下来就是连串槽点,主要围绕在朱一龙饰演的爆破研究室主任身上。
开场不久后发生地质变化引动地震,几个人被困在了地底下,包括男主父亲,而男主只凭借电脑分析,就能推算出可以从远在他处的外围地洞进去救人,还真就二话不说一个人钻了下去,也真就让他们父子在地洞内某处给遇上了……

男主是有GPS体质,还是父子有血浓于水的超感应?
要从相隔两地的A点和B点各自进入,在九曲十八弯的地洞内相逢的几率是多少?
我数学不好,也知道那跟大海捞针相去不远,怎么可以拍得仿佛两人开着Google Map玩寻人游戏一样随性而遇?


顺带一提,父子俩初见面是父亲正卡在悬崖之间,男主来解围,可是为何久别重逢男主要倒着跟父亲对话啊?是在致敬蜘蛛侠?这无逻辑的一幕,触发了我体内的滑稽魂。

接下来为了贯彻父子间长存的矛盾,以及克服男主的阴影和恐惧,硬是在地洞内的求生情节中,安插父子间的言语冲突和真情剖白,也不顾这是不是话家常解恩怨化纠纷的时刻,更不理旁边还有等着救急的伤者(可怜旁观之人还不能打岔,还要不时流露出感动的表情)。
这显摆着不合救援时宜的戏码,偏偏导演就以为患难能见父子真情,观众也必泪眼盈眶,可我只看得尴尬无比。

天选之子蜘蛛侠
远在地面上的救援指挥中心,正为了该不该炸毁兴建十年的隧道,来避免滑坡灾害进一步扩大而争论不休,结果又是远在别地的男主靠着电脑分析,提出了一个比炸隧道更好的方案,并获得全员一致通过……


整个中心的灾难救援专人,包括各个地质学家,集思广益还不比一个一直在外围独自奔波的男主强?什么都要靠他?他是救援天才还是怎样,真这么神不早该当总指挥了?

接着就是戏肉中的戏肉,为了要有人进行炸山行动,全中心加全工地除了男主这个不是干劳力活的爆破部门主任,没有更适合的人选了……
没办法,人家就是天选救世主,再如何艰难都得顶硬上,而且之前救父那一段已经看出好些隐藏超极潜能,搞不好人家就是遇强越强、遇难越夯体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信念爆棚的那种人咧?

果不其然,因直升机无法靠近山崖,男主二话不说立即化身炸山飞狐,徒手攀爬垂直悬崖峭壁,还要是在大雨滂沱之中,方显其过人身手。
这远远超出人体极限的一幕,大概连喜欢在“不可能的任务”中攀岩的阿汤哥也要自叹不如;蜘蛛侠也必然拍案叫绝,感概在萨诺斯消逝的五年光阴又造就了新一代爬墙人才;观众更加是看傻了眼,爆米花都久久忘了放进嘴里。


更扯的是男主父亲也不甘人后,同样展现蜘蛛侠能力,父子俩一起上刀山……呃不,我是说一起攀峭壁,救世人。
老父还能在悬崖上发挥助攻神效,帮儿子在大雨中从原地跳上更高点。果然天下无难事,只怕父子情。

据说,为了真实感,导演要求饰演两父子的黄志忠和朱一龙实景完成徒手攀岩戏,以至两人有近一个月时间都得挂在峭壁上淋雨演出。
只不知这一个月来,两人曾否觉得这么拍太荒谬,还是脑子都被雨淋懵了。

最终男主不负众望,完成炸山行动,使尽吃奶之力后累瘫在地无法动弹,不料女朋友一通电话,霎时如有神助,又立马充电跳起身来,以破尽奥运纪录之势,冲跳上峭壁外的直升机……
蜘蛛侠,就是新一代蜘蛛侠,不然还能是什么?


专家女友猪队友
除了男主所缔造的种种神迹,其他似乎皆不值一哂。
如女主虽然在最后给了男主无限求生意志和力量,但在全片之中就像一个路人,和男主的感情线毫无火花,要说把这女主的戏份全删掉也没什么影响。

父亲是老铁道兵代表,表达了一份执着、精神及专业性,但老人家脾气来的时候,有时还真不知是神队友还是猪队友,自个儿从地陷缝隙下去救人,其实当时附近都有救援人员,为什么不喊一声叫大伙儿帮忙?

全无装备下在峭壁上协助儿子攀岩就不说多离谱了,末了掉下山崖时还可以隔空敬礼?
除了“太、假、掰”,想不到还能如何形容,导演真觉得观众看了会感动?


女指挥官气势很够,决策时却显得慌乱失措,加上如前所述,一屋子一国专家人才都搞不出什么救援名堂来,到底是想让观众看任务太艰难,还是专家很没用?

好不容易决定了要炸隧道,下了命令后竟然一堆工人群起反对,只因隧道是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建成?哈啰,是救16万人重要,还是你的虚荣心重要?而且你谁啊,轮到你来反对?
一个高管做个决定,还要说尽好话乞求工人去执行,是在示范什么叫还政于民吗?

《峰爆》剧组为求效果逼真,深入位于中国贵州的亚洲最大地下溶洞“十二背后”取景,耗费20天开辟工作人员进出道路,依照真实隧道建构标准,搭建出一条一比一的施工隧道,拍摄过程前后动用千名员工,规模浩大。


如此认真制作态度,当然值得敬佩,也更显出剧本打磨的重要性,即使没到精雕细琢,至少也不能失真失逻辑,不然只会让背后所做的一切努力变得白费。
《峰爆》致敬的是铁道兵与建基人,可惜被一个爆破研究部门的白领人士以智勇兼备的超能力给破坏了。


4/10



#PTGF出租女友:该介意的是谁?


“PTGF”就是part time girlfriend,即钟点/兼职女友,电影取材自真人实事改编的网路小说。
如果你还记得/有看过1982年麦当雄监制的第一部电影《靓妹仔》,所讲述的香港“鱼蛋妹”故事,大概就可了解这部《出租女友》说的是什么,只不过前者较辛酸,后者则走轻松诙谐路线。

故事说IG兴起标签“ptgf”,有一票女生(可以是上班族、家庭主妇、学生)为了赚快钱,自愿当男人的part time女友。
跟援交稍微不同的是,ptgf会列明各项服务,包括牵手、抱抱、亲亲等等情侣间的亲昵行动都有不同价码。
至于有没有all the way,则看不同女生底线,有些会坚守最后防线,“卖艺不卖身”。


男主因在寻找ptgf过程中,屡屡遇上恐龙妹,于是发起网上群组,分享自己的“战绩”,岂料一炮而红。
之后终于找到真爱,却也同时经历了一场爱情风波,因为他的女友也曾是ptgf。

整个故事架构相当老套,各种与ptgf“交手”的设计也不是很新奇。
不过我昨晚近午夜时分开始看,居然无睡意一口气看完。
(据说现在流行讲看戏觉得闷是因为太累,那一气看完是因为我太无聊了吗)

没什么大高潮,但不同的小冲突倒有点意思,主要应该是胜在节奏快,一气呵成没什么顿点。
演员都相当新,除了瘦张飞之外,基本我是一个都叫不出名字来。
男主角某些角度有点像年轻版刘松仁,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是某乐团主唱,还当过导演。
女主角青涩(不是情色),演技很稚嫩,不过反倒附和入世未深的学生妹形象。


影片属于软情色类,口味不重,跟《喜爱夜蒲》系列不同,所以别带着那种期待去看。
有两个问题可以稍微思考一下:

· 女主被人说是“鸡”而难过,男主安慰她说:过去并不重要。
女主听了更气更难过:谁说不重要,我根本就没卖身过!
你看懂女主生气的原因了吗?

· 大家似乎都只care男人介不介意女生的过去,反过来为什么就没人介意男人曾经不断找ptgf的过去?
就像出现小三时,被指责的永远是小三,出轨的男人反没事。(想起某件台湾艺人婚外情)



6/10

生贽投票:“社会之死”比死更可怕


原作:葛西龙哉
作画:江户川エドガワ
类别:日漫 \ 悬疑惊悚
回数:68

故事以女高中生今治奈美都为主,某日她的手机莫名出现了一个名为“生贽投票”的活动,全班同学都被选上参与。
根据投票题目,得票最高的人,将被给予“社会之死”。

所谓“社会之死”,就是将当事人不为人知的黑暗面公诸于世,比如某位女同学曾经援交、某位男同学有被虐癖等等。
反正被揭发了之后,当事人就会无地自容,羞于再在人群中现身,只能躲在家里,比死更惨。

“生贽投票”APP无法删除,幕后主使人不知为何者,目的也不明。
只知道,每次投票之后,就有人自动退学。
全班有人战战兢兢,有人嗤之以鼻,有人疑神疑鬼,更有人借此机会操纵他人。
为了与之对抗,奈美都必须设法破解这一切。


故事主要是玩人性丑陋、自私与信任、校园丑闻。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讲述女主和班上同学;第二部则是女主长大后当上老师,不料生贽投票再次启动,这回发生在学校老师身上。

第一部比较新奇有趣,第二部开始出现疲态,节奏和情节都比较拖,结局比期待中弱了很多,有点虎头蛇尾。
很多看似不错的漫画其实都有这问题,开始时的概念、铺排,以至剧情进展,甚至人物设定都引人入胜,但越写就越后继无力,常常出现无法自圆其说,或雷声大雨点小,或草草收场的情况。



6/10

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神气背后的丧气


尚气与十环传奇

《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是漫威电影宇宙第一部以华裔为主的超级英雄电影。
虽然官方和主角刘思慕都宣称是“亚裔电影”,但身处亚洲的我们都很清楚,“亚裔”这个词所包含的人种有多复杂,本片无论语言和环境显示的是什么裔,其实一目了然(虽然神秘的大罗居民服饰蕴含东南亚风味)。

导演Destin Daniel Cretton有美国、日本、爱尔兰、斯洛伐克血统,不过成长和求学皆在美国,说来也妙,漫威找了混血美国导演来执导中华风的《Shang-Chi》,却找了华人导演赵婷为《Eternals》操刀,若当初这安排反过来了,会呈现什么状态还真不好说。

武戏有料,创意失分
《Shang-Chi》前十分钟我是有惊艳到的,不仅因为一开场就听到熟悉无比的华语旁白,还看到久违的武侠片情节与武打场面。
竹林实景与竹叶纷飞,虽让人想起《卧虎藏龙》,但无碍梁朝伟和陈法拉所展现那让人一秒入戏的银幕魅力。


镜头转到美国今日,成年尚气和挚友Katy的小人物日常诙谐嘴炮,轻松叙事方式贯彻一向来的漫威电影风格,不过幽默没有很到位,反呈现出一种努力搞笑却徒劳无功的无力感。

巴士上主角初显锋芒,以一敌四,在座椅和扶手之间翻滚跳跃,车子行驶中东倒西歪,各种杂耍式动作烘托出一些当年的成龙味道,不过尚气功架太多,做作又爱秀,不符合他隐忍多年,被逼在人前展示武艺的无奈心态。

巴士失控戏码营造了刺激感,也让Katy大显驾驶身手,无疑也让人想起Sandra Bullock和Keanu Reeves主演的《Speed》。
高楼外竹竿架上群斗,依旧是上世纪香港武打片常见设计,看到这里,虽觉娱乐性尚算丰富,但实在无法在创意部分给高分。


大罗神话,龙引低潮
长存4000年的秘境Ta Lo,念着如“塔罗”,意境上或许比较接近道教的“大罗”——即三十六天最高的大罗天,是求道者终极目标,我们常说的“大罗神仙”,指的就是能到达大罗天的神仙。

Ta Lo居民世代镇守魔界大门,不让里头的魔物来到我们身处的宇宙肆虐。
尚气母亲也是Ta Lo居民,为爱卸下身份,追随尚气父亲文武入红尘。

Ta Lo除了人类,还住有各种《山海经》记载的神兽,如浴火凤凰、九尾狐、麒麟、活化石狮,更有在片中被取名Morris的“帝江”(中国远古天山的山神,也是歌舞之神),感觉有点像在看《捉妖记》。

遗憾的是,Ta Lo的神兽CG,似乎没有以往漫威和迪斯尼水平,有些失真,尤其守护神龙和噬魂魔龙的特效,更是令人怀疑是不是预算不够。
(当然这里的凤凰还是比《Mulan》的风筝鸟来得强)


Ta Lo的最后战役,打乱了影片从开始就致力打造的武侠和动作基调,一举转成魔幻童话。
这整部电影的高潮,却是个人最不喜欢的部分。

如果从魔界走出来的王者,是像Thanos那样的超级高手;
如果守护Ta Lo的不是神龙,而是武神之类的Kungfu Master;
如果尚气父子得以联手(也可以加上武神)与魔界之王开打——就如美队、雷神、钢铁侠在《Avengers: Endgame》里和Thanos开战那样斗个你死我活,我会起立鼓掌(不过不会鼓到八分钟这么夸张)。

可惜导演营造的高潮,又是老外既定印象中代表华人的龙,又是西方神话中常见的魔龙,再把两尾不同文化的龙搞在一起,企图碰撞出东西方交错的火花,最终高潮了老外观众(烂番茄影评人评分92%、观众评分98%),但华人观众兴不兴奋呢?不好意思我是直接被这“高潮”冷掉。


武术特效,鱼与熊掌
尚气是漫威宣布的第一位身负中国功夫的银幕超级英雄,若他妹妹夏灵日后没加入复仇者联盟的话,很可能也会是唯一的一个。
武打巨星登场的第一炮独立电影,难免要接受严格的检视。

影片武打戏不少,相比几部《Captain America》《Avengers》的拳拳到肉和埋身肉搏,《Shang-Chi》的格斗动作更讲究优美架势,确实比较贴近我们认知的武侠片的武戏特质,尤其梁朝伟和陈法拉的“耍花枪”,属于赏心悦目型,但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

《黄飞鸿》中李连杰和任世官的仓库大战,任世官和袁祥仁的雨中对决;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的李连杰和甄子丹巷弄决战;
熊欣欣饰演的鬼脚七初登场展现的腿功;
卢惠光在《醉拳2》堪比无影脚的快腿;
甄子丹的叶问与洪金宝饭桌上交手等等;
信手拈来全都是令人难忘的武打场面和动作设计,可惜在《Shang-Chi》完全看不到。


或许是被“十环”盛名所累和局限,尚气父子的对打,几乎都被特效喧宾夺主,战斗已是X-Men化,反而失去最初最原始的武术和功夫感。
即便是杨紫琼指导尚气的Ta Lo独门武技,其实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太极奥义。
漫威若要继续标榜尚气为复联的武术大师,未来这方面要花更多心思了。

尚气丧气,一字之差
刘思慕饰演尚气,外型与比较接近李小龙的漫画造型相差甚远,本来电影与原著不符也没什么大不了,MCU早做惯了魔改之事,坏在刘思慕本人颜值不怎么样,一对看起来永远睡不醒的小眼睛空洞无神,不容易让人喜欢上他。

尚气人设基本也不怎么讨好,个性软弱爱逃避、优柔寡断、胸无大志、推卸责任,明明就不懂父亲的爱,只一味怪罪于他;明明就自己保护不了母亲,却赖给为爱金盆洗手的父亲,还因为这可笑的自我催眠,扬言要大义灭亲弑父,搞得自己大义凛然,我是白眼翻到后脑勺。


偏偏刘思慕演技又稚嫩得可以,完全驾驭不了尚气的内心世界,整部片子下来面瘫的时候占90%,他不知如何做出适当表情的表情,很多时候跃然银幕上,再对上表演功力炉火纯青的影帝梁朝伟,那天渊之别,真是看了都替他难过。

刘思慕本人经常在社交媒体上与酸民对干,小气又低EQ的行为,更让人觉得他无大将之风。
目前为止新晋漫威超英演员之中,最不想再看到的就是这位刘先生;角色之中,最不期待的很遗憾也是这位炎黄子孙徐尚气。

影帝风采,神人概念
梁朝伟的演出当然除赞无他,以他的戏份和角色重量而论,要说《Shang-Chi》是双男主角也不为过。
据说漫威上下都对梁影帝非常满意,有意邀他继续合作,或许来一个以文武为主角的外传+前传影剧也不错,反正现在超级反派和反英雄人物都已独当一面了。


说到反派,文武在《Shang-Chi》虽是反派大boss,不过为了爱妻洗手归隐,再为爱妻重出江湖,到最后也为爱子放弃生命,再怎么看,都是性情中人,试问如此情深意重、有血有肉之人,怎么反?
作为反派,文武或许并不称职;但作为悲剧人物,绝对令人唏嘘。
与其说他是反派,还不如说他是成就主角的最大推手。

文武最终成全了尚气,可惜他的死来得太轻易,发生得太突然,一个在地球活了千年的神人,就这样眨眼间败亡,很难接受。

能够在地球上生活千年以上,并且清楚自己还能继续活下去,此人不是操纵天下的霸主,也必是地下世界的王者,再不然就是超然世外的闲云野鹤,但电影中的神人文武,却只在一个偏远地带建立了一个不为人知、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的十环帮,似乎并不符合他的千年历练。


在这点上,梁朝伟的演绎,也是个人觉得他的唯一“缺点”,是缺少了一些千年高人的睿智和淡然,感觉比较像一个有点厌倦人生却不愿下放权力的江湖大佬。
我不晓得原著漫画如何设定尚气老爸和十环帮的规模,单就电影来看,感觉导演似乎将千年神人的概念世俗化也弱化了。

不合语感,难耐腔调
最后说一说语言问题,巴士上的十环帮歹角盯着尚气说:“把项链给我,没有人会受伤”,明显是“Give me the pendant, and no one will get hurt”的直译。

杨紫琼为激励张梦儿饰演的夏灵,说:“是时候从影子里走出来了,孩子”,也是直译自“You’ve been in the shadow long enough, my child”。
两句的中文语法结构或许没什么不妥,但语感和语境上显然大有问题,听起来倍觉别扭。


好莱坞拍中华风电影却老爱找ABC(American born child)来演,经常搞到满嘴西洋腔调刺耳华语的问题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Shang-Chi》虽找来梁朝伟、陈法拉、张梦儿加盟,但第一男主角和第一女主角还是属意中文不行的刘思慕和林家珍(Awkwafina),还让后者在影片中名正言顺直言“My Chinese sucks”(我的中文烂透了)。
反观同属迪斯尼的《Mulan》则找了“正统华人演员”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却全程让他们讲英语,何其讽刺。


6/10




文中提及的电影:

No Time To Die:崩坏007,俗烂完结篇


007:无暇赴死

虚构英国特务James Bond第六任演员Daniel Craig的第五部007电影,也是他铁定出演的最后一部。
导演刻意将电影打造成完结篇,不惜将这位银幕英雄送上最后一程,以换取最凄美、动容的句点。

看完电影,我难过,但不是感伤,而是“怎会把007拍成这个样子”的难过。

1962年,英国作家Ian Fleming的间谍小说搬上大银幕,已故苏格兰男星Sean Connery主演了史上第一部007电影《Dr. No》,观众第一次见识到James Bond如有神助的身手和风流倜傥的形象。

当时《Dr. No》票房是6000万美元,换算成现今币值即是破了5亿。
从此007电影长拍长有,60年来拍了25部,成为西方影史上长寿代表。
夸张的是,每一部007票房都至少过3亿,《Skyfall》史上最高11亿,《A View to a Kill》最低也有近4亿。


孑然一身独行侠
先不论James Bond缔造的票房传奇,就说说他的人设。
我没看过小说,25部电影则最少看过15部,James Bond形象非常鲜明,并且始终如一:西装笔挺,魅力十足;身手矫健,智勇双全。

他女人缘特好,也风流成性;但他不渣,只是相信森林很大。
一般人可能忽略的一点是,女人和孩子其实都会成为敌人胁持他的筹码,所以也是当一个好特务的大忌。

他没有政治立场,只效忠国家和女皇;没有朋友,只有战友;没有家庭,没有亲戚;没人知道他的过去,没人预见他的未来。
他永远孤身一人,也从不介意孤家寡人。
套句香港漫画家马荣成在他作品《中华英雄》里的一个概念:James Bond就像命犯“天煞孤星”,注定孑然一身。


可惜这半个世纪以来根深蒂固的007形象,在《No Time to Die》被破坏得荡然无存,James Bond不仅有爱人,还有女儿,把柄一下子凭空多了两个,还要再理所当然让他为爱而亡。
这说的是谁?可以是一个情圣,但绝对不是James Bond。

死去活来凭什么
五年前在马泰拉遭伏击,James Bond以为是他女人Madeleine搞的鬼,毅然与她断绝关系,这看似无情的决然分手,倒是符合James Bond该有的断舍离个性。
五年后当他得悉原来当年误会了,立马换上了情圣脸,只差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向Madeleine倾诉对她不曾间断的朝思暮想。

就不说我们的金牌大特务前后两次都只听一面之词就下判翻供,你五年前明明慧剑斩情丝了,五年来在牙买加快活过日子,有想过Madeleine?
然后发现自己当年搞错了,就突然藕断丝连,还情真意切?这是人设有问题还是编剧有问题,麻烦你二选一。


说起Madeleine,虽然对演员不好意思,但还是必须说,颜值不怎么在线;角色个性更不鲜明,回忆片段出现的冰原上的童年女孩,反而还有种得多。
之后无论是在五年前的马泰拉或五年后的监狱、住家和反派大本营,Madeleine不是表情悲苦就是哭丧着脸。
阅人无数的James Bond究竟为何对她死心塌地,我很想知道,可是恐怕理由已随着当事人长埋黄土。

这段死去活来的爱情,或许有看过或恶补过之前的《Spectre》,会有一些端倪,但即便如此,James Bond和Madeleine的火花还是很弱。
单就《No Time to Die》而言就更虚,没铺陈,没过程,所有的缠绵悱恻,以至为爱牺牲,看起来都无比牵强。

James Bond本来就是独行侠,是在花丛中左右逢源的风流之士,无论是工作性质或性格使然,都不让他有拜倒在任何石榴裙下的机会和意愿。
导演编剧你们以这么毫无说服力的对象和爱情让007破功,还破得如此婆妈俗烂,英雄潇洒形象尽毁,谁受得了?


英雄迟暮有尽头
说到英雄,James Bond无疑就是个银幕英雄,而且是不死英雄。
无论事情如何折腾,形势如何凶险,James Bond永远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这是个都市神话,是经过半个世纪的观众认证与支持的现代神话。

然后导演编剧又屁股痒了,硬是放了英雄五年假,硬是要他过五年安逸退休生活,结果重出江湖的老牌特务,生锈了,生疏了,身手大不如前不说,还老态毕露,有几幕甚至还有点懒得动 / 动不了——很肯定那绝不是演员在诠释镇定或洒脱。

为配合老007的不复当年,反派相应地奇弱无比,影帝Rami Malek没有演得不好,大致上维持着智珠在握、运筹帷幄的摄人气势,但实际交手后却不堪一击。
养了大批打手形同虚设,轻易被两公婆逐个击破,还被他们俩带着小女儿全身而退——对了,子弹不出所料,懂得分辨谁是主角谁有光环。


不死英雄当然总要秀出几分一个打十个的神勇,就如总会有人拿当年一人斗跨整个军队的Rambo来举例,但莫忘了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的观众还吃这套,那跟《Halloween Kills》里头的不死杀人魔有什么分别?
人跟社会都是会进步的,加油好吗。

就算James Bond非死不可,也不该是为了在他人生中占据不了什么位置的爱情和亲情,更不该以这种英雄迟暮的俗烂方式结束。
不是所有英雄都要像金刚狼那样才令人惋惜,Logan一个就够了。

James Bond最终拷贝了钢铁侠有妻有女的幸福天伦,可惜没呈现钢铁侠壮年战死沙场的辉煌灿烂。
当他站上屋顶,迎接导弹,与杀人武器同归于尽那一幕,有没有人看到流泪?
我有,不过是因为白眼翻过头刺激到泪腺。


粗野作风谁人爱
六任007演员,“元祖”Sean Connery是毋庸置疑的经典;Roger Moore演出最多部,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心目中的007典范。
若说上一任的Pierce Brosnan是历来外型最绅士的James Bond,那Daniel Craig肯定是有史以来最粗野最暴力型的007。

当年片商宣布Daniel Craig接棒时不被看好,但《Casino Royale》的成功让他吐气扬眉,也让007颠覆传统,有了全新冷酷硬汉形象。
可他的硬,也实在太硬了。敌人在屋顶跑酷般飞檐走壁脱逃,我们的硬汉在屋内后面破门穿墙地追击,这一幕简直毁我007三观,害我以为看到了绿巨人浩克的幻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也因此Daniel Craig饰演的James Bond,始终无法让我认同。


《No Time to Die》在硬汉特务退出江湖后,介绍了新女黑人007出场,可惜她在片中无论智慧和战力都没能展现什么,作用介于James Bond助手和插科打诨之间,位置甚为尴尬。
尤其老007对着嫩007说:“谢谢你,007”,以及后来嫩007请求主管M为老007复职的两场戏,更是尴尬之至,也再次显示编剧的俗烂到家。

我只想问导演,你知不知道我们想看的007,是原汁原味的正统007,不是你个人重新定义的007?
片尾字幕跑完,银幕上傲然呈现四个大字:“James Bond Will Return”……所以他壮烈殉难,我们到底是要缅怀还是不要?
If James Bond really returns,我希望不要再是这个导演。


4/10




Daniel Craig演出电影:
文中提及的电影:

Finch:岂能完美,但求无憾


芬奇

好莱坞亿万票房影帝Tom Hanks主演的末日公路电影《Finch》,原本环球影业计划在院线发行,因疫情而数度延迟上映,片商最终卖了给Apple TV+在网上放映。

故事背景设定在世界末日后,人迹罕见,四周围都是辐射,臭氧层犹如破洞的乳酪,太阳底下气温随时破百摄氏度。
一名时日无多的发明家,成功制造出智能机器人,在大尘暴来临之前,带着爱犬和机器人,驶向西岸,沿路指导机器人体验友情、爱心、信任和存在的意义。

简单不容易
本片有《I am Legend》的末世孤独、《Cast Away》的自力求生、《WALL-E》的绝境安逸、《Love Death + Robots》的人与机器的连结,可说是一次大杂烩,偏偏又不萃取上述电影于视觉上最精彩刺激的部分,反而呈现了一出故事简单、情节淡然,全片几乎毫无高潮的公路片。


比较有紧张感的只有两场戏:行驶途中遇上龙卷风来袭,以及在废弃建筑引来不明歹徒追击。两次结果都无惊无险,歹徒甚至连露脸机会都没有。
若你受不了平淡如水的电影,这部可以不看;要是你哈温情片,则可一看。
片中所释出的暖意和感伤,虽有点俗套,但淡淡悠悠,尚堪品味;片中一些隐藏寓意,也可反思一番。

影片男主Finch生性孤僻,不喜与人为伍,爱窝在自己的安乐窝过日子。
对他来说,未必听话的狗不比人难搞,比起人,他与狗之间更信任彼此,这也是后来机器人致力于克服的难题之一。

人类是万物之灵,头脑发达,却也往往产生邪念歹意。
简单,才难能可贵,所以俗话说“难得糊涂”,烦恼源自想太多。


Finch发明智能机器人的理由,亦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完全与科学研究或人类文明无关——他自知健康亮红灯,未免死后无人照料爱犬,遂决定发明一台机器人,好继续把狗儿养好带好。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一些无聊发想而启动。
“想”是人类天性、本能和技能,想对了,大可造福人群;想偏了,亦会贻害苍生。
所以问题不在于想什么,而是怎么想。

长大也很难
机器人Jeff诞生之后,开始邯郸学步和牙牙学语,当然机器人即便拥有堪比图书馆资料库的资讯,都尽属纸上谈兵,到实际操作时,难逃状况连连的窘境。
像开车倒车,就足以让Finch哭笑不得;错误解读情报闯入空置建筑导致机器狗误中陷阱当场“死亡”,更是Jeff始料未及的意外,真是行差一步后悔莫及。

很多时候Jeff的出发点都是好意,无奈好心做坏事,因涉世未深、阅历不足而促成大错,以至Finch也忍不住发出恨铁不成钢的咆哮:“我知道你昨天才出生,但你也要学着长大啊!”


归根究底也不能怪Jeff,他的的确确就是刚满一天的新生婴儿。
地球是非常危险的,在缺乏实战经验下哪能不行差踏错?临时抱佛脚哪能不缴香油钱?

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能慢慢长大,或至少在安稳舒服的步履下成长,甚或永远不要长大,永远身处在没有可怕大人的单纯世界。
只可惜,现实如此残酷,环境如斯严峻,我们没有任何奢侈机会挥霍单纯。

就如《天下无贼》里当刘若英立誓要保住坚信世界没有贼的傻根时,刘德华反问:“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因为他单纯?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
被逼在弱肉强食、汰弱留强的社会上生存,根本无法不竭尽所能长大。
或许,这也是Finch选择与世隔绝的原因,属于自己的步伐最自在。

无憾最难得
当Jeff终于获得了宝贵人生历练,遗憾的是,Finch无法收获自己种下的Jeff快速成长果实。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西海岸的路上,杀人辐射和气温消失了,阳光温暖、小花金黄、蝴蝶飞舞,久违的怡人时空,在Finch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之前,适时绽放。

Finch最终没能到达目的地或许令人唏嘘,但对一直以来活在生命倒数声中的他来说,得以见到爱犬所托有人,得以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划下句点,老天其实并没有待薄他。

虽然再多18小时就可抵达三藩市,虽然Jeff希望Finch继续上路完成心愿,但Finch宁愿放弃见到明信片上的金门大桥,也不想再舟车劳顿,因为当一个人累了,就地停步,就是最好的归宿。


其实我们不也如此,一辈子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可能还真没好好停下过脚步,当真的停下来时,或许也就是抵达终点站的时候了。
所以完美很难,至少无憾。

本片若采取一个暗黑结局,就是在Finch过世后,Jeff断电停止操作,狗儿孤独流浪……不过别担心,并没有这么揪心。
片名《Finch》是Tom Hanks饰演的男主的名字,虽然他从头演到尾,但片名若改叫《Finch, Jeff and a Goodyear》,会不会更贴切?


7.5/10




Tom Hanks演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