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小偷也讲江湖规矩,反扒专家智斗贼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中国警匪剧《黄雀》说的就是螳螂扒手偷取蝉民财物,黄雀警察在后紧迫盯人,将贼匪绳之以法。

故事以2004年的荔城火车站为背景,当地偷窃诈骗案件繁多,来自北方警队的反扒专家郭鹏飞,加入铁路反扒部队协助缉捕小偷,因一起眼角膜失窃事件,进而发现一个隐藏极深、专钓大鱼的扒手组织。

火车站人潮流量大,过往者多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兼且舟车劳顿、疲乏困倦,容易失去警惕心让扒手有机可趁。

被偷者往往也因身心俱疲或仅是过客,自认倒霉后不多作纠缠,致使警方更难破案,令铁路环境成为扒手天堂。


本文发表于8视界

误杀3:还要再误多久


很险难地看完后,我就问:到底是在拍三小?
《误杀》来到第三集,陈思诚终于放弃翻拍,搞“原创”。
为什么不翻拍了呢?之前不是理直气壮翻拍没错,翻拍是让更多人看到好故事?
不再继续延用他最擅长的翻拍,恰好反过来证明陈思诚默认了:抄袭是不对滴。

陈思诚这次监制兼编剧,但所谓“原创”剧本,依然满满似曾相似的影子,你只会一面看,一面抓包:诶这不是在哪部片看过的吗?
狗,果然改不了吃屎。


背景又是千篇一律泰国,但依旧满街讲流利华语的华人,原住民这回不讲泰语了,改讲英语,但镜头里却到处都是泰文标志。
真是可笑,希望泰国当局看到,禁止他们再挂羊头卖狗肉。

拍来拍去还是人肉贩子,拐卖小孩,萝莉岛那套。(误杀在哪里?)
犯案的是被害者联盟,根本就其他电影玩过的,还要插一段无间道的反转梗。
原创?卖共秋。


影片很努力塑造人物,但即便再多的背景故事,在犹如AI写的剧本和无能的拍摄手法下,都让所有角色看起来极度扁平无趣。
各个人物在片中生离死别、歇斯底里,看在眼里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能做到这地步,导演编剧监制,牛。
买单九亿人民币票房的观众,到底何时才不要再被误导?


2/10


前作:

豪赌:其实是寻宝记


作者:倪匡

这其实是一个寻宝故事,但并没有实际的寻宝过程,只是透过角色之间谈话,达到寻宝的效果。
寻宝和豪赌有什么关系?因为宝物是一件能让人逢赌必赢的东西。

我对赌博是有兴趣的,曾经很迷打麻将,也曾经很迷买4D。
但我还懂分寸,所以知道进赌场要先缴一两百元过路费,我至今都还没进过,因为不想未赌先输。
可以说,我有赌兴,但没赌胆,或者更精准一点是我没赌本。

卫斯理传奇系列什么鬼题材都玩过,却直到第126部,才出现赌博主题,我对此深觉意外。
当然在看到这本《豪赌》时,是带着兴奋期待心情翻阅的。
但看完之后,却相当失望。

本书中的豪赌,说的是一件往事,王军长和李司令两个军阀之间show hand的豪赌。
(年羹尧年轻时从波斯胡人手上赢得金刚钻的事情只算是一次赌本比较富裕的赌博)
这种故事中的故事,在长篇小说中经常出现,比如《碧血剑》中金蛇郎君的故事就是一例。

之后整个后续发展,就是在说生念祖失心疯寻宝的事迹,以及卫斯理如何对宝物之说不以为然。
冠上《豪赌》这样的书名,我本期待会看到一场当下的豪赌,甚至可能会有卫斯理(被迫)参与其中,结果……我认真觉得故事中段开始就离题了。

作者把赌博概念无限放大化,把任何只要关系到选择的事项和行为,都概括为赌博的一种,这样的解释,本身就已经是为离题铺好了后路。

故事最终要带出的,是人类的愚忠及奴性,但牵扯到那个“人”,就觉得很刻意。
效果也远远不如当年看《无名发》时最后对应的四大“圣人”。

本书是卫斯理传奇全系列倒数第23部,这时期的卫斯理已经是个中年大叔,作者的文字也已趋向啰里八嗦,经常一件很简单直接的事或概念,都要长篇大论,还游花园。
本书也不例外,对于必胜石是不是存在,那个“人”有没有拿了必胜石,兜兜转转讲了老半天,只觉越来越乏味。

自序问道民众为什么不抵抗专制,这问题其实不难回答:相对于坐拥真枪实弹的统治者,平民百姓手无寸铁,凭什么去抵抗,凭什么去赌?(这跟前文提到的,没赌本就不要进赌场,道理一样)
即便人数上占大优势的平民,一拥而上,也只能成为重装武器下的炮灰。
重点是人民中谁愿意身先士卒当炮灰?


5.5/10


卫斯理系列:
大厦

极刑

原振侠系列:

Black Bag:特务动口不动手


黑袋行动

好莱坞名导Steven Soderbergh和名编剧David Koepp继小本超自然片《Presence》后,再次携手炮制这部演员阵容大升级的谍战片。

故事说中情局特务男主被通知同为特务的老婆,可能涉及一宗叛国事件,男主要求让他独力探查真相,结果事态转变为一场特务狼人杀。


如果你因为谍战片而入场看动作戏,肯定要大失所望,本片从头到尾打嘴炮,特务动口不动手。
场景主要在男女主家里和公司两边换来换去,啊还有上代007在餐馆吃活鱼煮。
人物来去就海报上那几位,没了,真的。


编剧明显想呈现智斗,以无止尽对白推进剧情,但精彩度远远不如预期,反转毫无惊喜。
还加入了夫妻婚姻信任度课题,俨然文戏版史密斯夫妇。
最后找出真相还要在家中餐桌上玩狼人杀,太刻意了。


4.5/10


Michael Fassbender演出电影:
Dark Phoebnix

Eden Lake

Cate Blanchett演出电影:
Steven Soderberg和David Kepp合作编导电影:
Presence

密室逃生:三女斗恶婆


不要问我为什么会看这部,就无聊。
不要问我为什么无聊,人就难免无聊,分别在于无聊时候的多寡,以及无聊时会选择做什么。

本片原名《叫天不应》(这片名比较好吧),彭顺执导,不知为何上了网大,彭顺变成监制,导演另有其人。

故事说三个闺蜜与其中两人的男友,一行五人出海拍直播,被船家诱骗到一个无人岛上。
入夜后发生诡异事件,三女醒来后已成阶下囚,等待着她们的是叫天不应的悲惨命运。


概念大约是恐怖系列《Wrong Turn》+日漫《鬼畜岛》,与世隔绝岛上的怪婆婆想抱曾孙,所以把少女诱到岛上给她三个残疾孙子当便宜媳妇儿。
难得的是瓮中鳖的三女不自暴自弃,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坚持寻求逃生机会。


弱智和可笑的bug很多(会少才怪),就不赘述了,反正看妹罢了(妹子落难后比之前光鲜亮丽好看)。
脑子放空,居然就看完了。(其实片名该叫《三女斗恶婆》)


3/10(一个妹一分,公平)

The Monkey:猴子玩具版的死神来了


怪猴

改编自恐怖小说大师Stephen King的同名短篇。
故事说一对双胞胎兄弟,找到父亲藏起的猴子击鼓旧玩具,上紧发条后,身边开始发生致命事故。
兄弟俩认为猴子玩具不详,决定将它埋在地下。

多年后弟弟发现古怪事故又开始浮现,怀疑猴子玩具被人找到,此时失联多时的双胞胎哥哥突然找上门,事出必有因。


我没看过鬼王金的原著小说,据说他写的恐怖故事,很多都不太适合影视化,因为原著着重描写恐怖氛围和角色心理,影剧是不太好表达的。
确实,鬼王金的作品被改编成影剧的很多,但成功的很少,多数只徘徊在及格和不及格的边缘。

本片同样跳不出这个框框(当然导演编剧也有关系),故事中代表恐怖的事物,依旧不作解释,它就是存在,你就得接受它的存在。


其实开场的拉肠还不错,以为有戏看,但之后就每况愈下。
所有恐怖情节都是意外致命事故,极度类似《Final Destination》,再加一些幻觉式jump scare,无比老套。

所有非恐怖的文戏都其闷无比,对白无聊无比,看了下导演和编剧,原来是长腿的编导,难怪。
这家伙未来还有作品的话,我会谨慎观看。
哦对,鬼王金原著 + 温子仁监制 + Osgood Perkins编导 = 最新伏派组合,绝对万试万灵。


3/10


Osgood Perkins编导电影:
Longlegs

Stephen King小说改编或衍生影剧:

焚城:首部中文辐射灾难电影


香港粉岭的垃圾回收厂发生火患,消防员抵达救灾时,发现现场辐射指数极高,怀疑灾区内有高强度放射物质。
因热带风暴24小时内逼近,雨水会令辐射大幅扩散,700万人性命危在旦夕,港府决策牵一发动全身。

典型救火救灾故事,有奸商黑心作业,有港政府面对危机隐瞒实情且处理不当,还有不可或缺的消防员牺牲小我拯救万民的英雄事迹。


刘德华和白宇首次合作,有点新鲜感,两人戏中是姐夫和小舅子关系。
刘十年前身居财政司司长,因决策错误,间接害死消防员妻子,导致小舅子对他坏恨在心。
有点粤语残片的设定,两人也没什么火花,最后依旧是冰释前嫌的老套路。


难得见到莫文蔚,但她在片中多次须要表现的心理挣扎,都表现得不太理想。
郑则仕、林保怡饰演公务高层,但都是工具人。
欧嘉雯演的天文台长最好笑,一直手足无措的样子,真怀疑这素质何以能坐上高位。

消防队是第二条故事线,除一个也不能少的兄弟情谊,还加入两段情侣戏,但也只是为了达到煽情效果(其中一对下场不好)。


本片人物之间情感都刻画得相当生硬,看得出编剧有努力要为角色增加深度,可惜这方面情节编写过于老套,也就难以触动人心。
消防队中还有从影帝变万年绿叶的谢君豪,依旧可有可无。

刘德华饰演的专家,因违反保密协议而坐牢,据说有一段是他出狱后,因被辐射影响只余三个月寿命、模样十分骇人的片段,被删掉了。


6/10


白宇演出剧集:
风起陇西

沉默的真相

莫文蔚演出地电影:
大话西游3

林保怡演出电影:

新乌托邦:那些年,他们一起在丧尸堆里犯的蠢事


Newtopia

改编自小说《流感》,丧尸韩剧《新乌托邦》以首尔摩天大厦防空部队为背景,部队成员李载允“高龄”入伍服役,因对未来感到不安,选择与女友姜英珠分手。

此时首尔无预警爆发丧尸病毒感染,李载允和姜英珠为了生存并找到对方,展开一场接一场的丧尸生死战。

丧尸影剧时至今日已屡见不鲜,要在这题材上推陈出新,有一定难度,《新乌托邦》为此增添喜剧元素,让血腥杀戮战场充斥黑色幽默,同时以韩剧拿手的男欢女爱、至死不渝为主线——不过这回是男女主在逆境生存中呈现各种犯傻行为的蠢蠢的爱。


本文发表于8视界

Snow White:白雪公主,过街老鼠,傻傻分不清楚


白雪公主

对一部电影的厌恶,最常见的形容是:“送我票我也不会去看”。
上周上映的迪斯尼约2.5亿美元大制作《Snow White》真人版电影,就收获不少如上的坊间恶评。

有常看我写的影评或观后感的朋友,会知道我看戏不太挑,但并不表示我没要求,而只是我的包容心是体现在对影剧的博览——不想在没看之前就盖棺论定,弃如敝屣。

当然看了之后若确定不是好片,还是会开诚布公表达意见。(有些电影则是由于我不欣赏其导演或演员,才拒看,但仍不会在没看该片的情况下妄下评语)

所以这部上映前和上映中都遭狂轰滥炸的《Snow White》,我去看了,即便我对童话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多不感兴趣。


本文发表于8视界